俄罗斯肥胖女毛片(俄罗斯胖胖)
胡聊八扯~毛片儿
这个厉害了,看标题,可惜啊,我只是标题党哦
初中的时候转了一次学校,班里有两个是外交部的子弟,其中一个是我磁器
他们院里还有两个他的哥们,慢慢的我们也熟悉了,后来一个初中毕业就去了柯达洗印店,另外一个去了俄罗斯,就是我说的三伏天穿一堆皮夹克送站的那个
记得有一次去的是后来干洗印店的那哥们家里,也忘了聊什么,突然就开始把毯子挂在窗户上,把里屋的门关上,开始放录像
黑白的,画面可糙了,离远点才能看到有男有女,主要是声音,唉,哥几个都不说话,也不互相打量了,最后默默的收拾东西,都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后来我家也有录像机了,哥几个更神秘,一起来我家,把录像机包起来,跑到洗印店的哥们家,用转录线开始复制,集体送我回家,然后再找时间一起尴尬
怎么想的,一起尴尬,居然后来还能尬聊
再后来班里另外一个外交部的子弟,毕业了之后开了个录像带的租赁店,我们去不要钱,有时候会神秘的一笑,递出一盘带子。。。
要不我说是标题党,只记得当时的尴尬,后面的尬聊,居然怎么还会串带子啊,少年其实最好奇。。。
加一句,那会儿要是有一本曼娜回忆录,哪怕几张纸,也是很牛的事儿,哥们有面儿吧
10部伟大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随着今年在柏林再次获得大奖,罗马尼亚电影在电影节上的连胜势头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以下10部电影可以帮助你了解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2007年,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这让人们感觉到罗马尼亚正在发生一些了不起的事情。
谁可以宣布一个“新浪潮”?又是谁来决定它的开始或结束?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对被捆绑在一起(主要是由媒体)的所谓运动一直很矛盾。
但是,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个前共产主义国家人才的爆发,也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个电影周期的共同特点,这些电影通常以滑稽的方式讽刺齐奥塞斯库独裁时期的生活,以及它在今天自由市场的罗马尼亚延续下来的遗产。
罗马尼亚有明显的新浪潮倾向,包括死板、不留情面的黑色幽默和极简主义、对话驱动的自然主义。这些都适用于社会政治功能障碍和人类在更亲密关系中的弱点。
最近,一些最激动人心、最大胆的罗马尼亚导演转向了更激进的实验。他们都有一种政治上的紧迫感和包容性,抵制极右势力的复苏。
这群人中最主要的是阿迪娜·平蒂列和拉杜·裘德,他们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分别是是《不要碰我》(2018)和《倒霉性爱,发狂黄片》(2021)。其他人则退回到一个更加深奥和哲学的领域,比如克利斯提·普优的理性、极端和令人振奋的奇怪的时代史诗《马尔姆克罗格庄园》(2020)。
罗马尼亚电影的质量和惊喜的能量仍然很高,似乎可以准确地说,新浪潮还没有结束。相反,它正在大胆地发展。
《四月三周两天》(2007)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新浪潮导演一直致力于讲述真实的、人性化的故事,讲述科埃斯库统治下的日常生活中的屈辱,而不是宣传中所试图宣传的幻想。克里斯蒂安·蒙吉以他在那个时代听到的关于非法堕胎的轶事为原型,拍摄了严酷无情的金棕榈奖影片《四月三周两天》。
奥蒂莉亚帮助她的大学宿舍室友在酒店房间里被黑市堕胎师终止妊娠。这是一次创伤性的经历,它将个人的情感忠诚与国家对女性身体的巨大权力对立起来,如果女性在法律之外处理自己的事情,就会使她们容易受到剥削。
镜头采用冷灰色和蓝色,重现了1987年共产主义时期的罗马尼亚,人们排队等待食物,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稀缺的商品。这个时代的绝望变成了令人揪心的悬念。
《加州梦》(2007)
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斯梅库
一位美国上尉和他的部队发现自己在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里被困了好几天,因为腐败的、愤世嫉俗的站长拦住了他们的北约列车,该列车在1999年向科索沃运送军事装备。
对其他当地人来说,包括站长的女儿,这些世外来客的出现似乎是这个镇上发生过的最令人兴奋的事情(无论如何,比俄国人在战争结束时的到来要少一些创伤)。
《加州梦》是对地缘政治闹剧、玩世不恭的机会主义和年轻人的欲望的生动讽刺,对罗马尼亚在历史命运中常年的短板进行了抨击。
27岁的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斯梅库在布加勒斯特的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剪辑工作在去世后完成。这部电影的篇幅很长,在片名中加入了“无尽”一词,以纪念一位已经逝去但却活在每一帧画面中的才华横溢的人。
《警察,形容词》(2009)
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
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压迫性岁月可能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腐败的核心或腐败的官僚机构的习惯会立即发生改变,这些官僚机构每天都在遭受羞辱和不公正。
柯内流·波蓝波宇的讽刺喜剧《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讽刺了选择性记忆扭曲了人们对罗马尼亚革命的一些回忆。他在警察电影《警察,形容词》上做出了一个巧妙的转变,将矛头指向执法部门的虚伪失败。
卧底侦探Cristi在跟踪一名吸食大麻的高中生时,良心不安,他的朋友出于自私的动机举报了他。就像许多新浪潮电影一样,对语言本身的关注是核心,这是威权主义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当时,现实与该政权冷嘲热讽地宣称的真相之间的鸿沟,是许多创伤生根的空间。
《想吹口哨我就吹》(2010)
导演:弗洛林·谢尔班
在《想吹口哨我就吹》中,监禁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弗洛林·谢尔班的电影是对经济压力下的家庭分裂和选择减少的生存状态的粗略设想。它表明,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在新的罗马尼亚并没有确定的幸福结局。
18岁的西尔维乌即将从被关了四年的青少年犯罪机构释放,对他即将获得自由的任何喜悦都被对他有限前景的绝望和焦虑所破坏。他的母亲是在富裕的欧洲国家打工的移民,她的情感缺失给她留下了痛苦的空虚,她的短暂露面只会让她更加痛苦。
一个见习的社会工作者在西尔维乌的内心深处激发了一些东西,即使她的不可控性更加剧了他的焦虑。本片采用了非专业人员、手持摄影机和真实的劳教所环境,以实现其粗糙的、赤裸裸的自然主义。
《圣诞节后的星期二》(2010)
导演:杜拉·蒙泰安
在新浪潮电影中,当家庭在危机中摇摇晃晃时,质疑自己身份的男性经常出现。拉杜·裘德在《绝望老爸》(2012)中精彩地探讨了家庭功能障碍。杜拉·蒙泰安的《圣诞节后的星期二》对婚姻(和中年)危机进行了敏锐的观察。
银行家保罗必须在继续与妻子和他们九岁的孩子同居和公开与20多岁的牙科技师的婚外情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种抵制道德说教的自然主义。它也没有美化不忠,毫不留情地描绘了保罗在某种程度上愚蠢地创造的情感后果的全部严重性。
罗马尼亚向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过渡,承诺多于兑现,使公民对自由的意义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产生疑问。在国内上演经过考验的价值观闹剧,是疏导这种更广泛焦虑的一种手段。
《破晓时分》(2010)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许多人认为,克利斯提·普优是新浪潮的发烧友,他在2001年拍摄了一部关于可疑私营企业的曲折公路电影《无命钱》,在2005年拍摄的黑色喜剧《无医可靠》中讲述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公民被辗转于多家医院之间的故事。普优笔下的人物往往会出问题,一方面是系统的无能,另一方面是荒谬命运无情的命运。
他的代表作《破晓时分》显示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延续下去,他开始转向对异化、暴力和死亡的存在主义思考,与俄罗斯思想家索洛维约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类似。
人们为什么要杀人?维奥雷尔的行为既有平庸的逻辑,又有深刻的神秘感,他是一名布加勒斯特的工程师,他在努力接受自己刚刚离婚的事实,离婚后精神崩溃并犯下了谋杀罪。这是对处于崩溃中的男子气概的描述,也是对远比我们被灌输的信念更脆弱的社会准则的描述。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自传》(2010)
导演:安德烈·乌日克
共产主义独裁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统治了罗马尼亚近四分之一个世纪,1989年他被推翻并与他的妻子埃琳娜一起被处决。这是一个许多公民希望能够忘记的时代,其特点是残酷的政治压迫和艰苦的生活。
新浪潮电影人一直坚持认为,不应该忘记它的恐怖,也不应该听信官方的说法。当其他导演讲述国家宣传所掩盖的日常现实时,实景拍摄的纪录片导演安德烈·乌日克转向了档案,从一千多个小时的现有材料中挑选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自传》,为这对强大的夫妇塑造了一幅绝非谄媚的肖像。
他的这一宏伟的反抗作品指导我们在哪里以及如何去看,表明魔鬼就在细节中,对于那些愿意看到它的人来说,真相是不可抗拒的。
《孩童姿势》(2013)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卡林·皮特·内策尔凭借《孩童姿势》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表明全球对新浪潮中关于社会失败的尖锐讽刺的兴趣在2010年代并没有减弱。影片的背景是当代的布加勒斯特,在那里,对精英和有关系的人来说,一切都可以商量,疏忽只是一个可以绕过或掩盖的小插曲而已。
可怕专横的母亲和医生的妻子科内莉亚坚持认为没有什么能阻挡她娇生惯养的儿子巴布过上迷人的生活,甚至他喝了几杯酒后开着奥迪撞死了一个孩子。
以贿赂为特征、几乎不涉及道德规范的腐败、错综复杂的权力体系开始运转。科内莉亚让律师和医生在新的资金和旧的方法的恐怖表演中隐藏或掩盖证据。
《不要碰我》(2018)
导演:阿迪娜·平蒂列
阿迪娜·平蒂列的首部电影《不要碰我》在柏林获得金熊奖时几乎引起了丑闻。一些人不知道如何吸收这样一部超出他们舒适区的电影,另一些人则欢迎它的情感风险和激进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与近年来主导罗马尼亚电影的以家庭冲突为主题的男性电影截然不同。
它融合了纪录片和小说,与其说是一部戏剧,不如说是一个实验空间——一个治疗实验室。劳拉·本森扮演的女性试图通过咨询家里的其他人来摆脱被触碰的不适,从慕尼黑的变性人到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已婚男子。
这部电影引发了罗马尼亚保守派媒体的强烈抗议,表明新浪潮在拥抱边缘化故事方面的坦率态度远未耗尽其包容性的可能性。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2021)
导演:杜拉·裘德
拉杜·裘德是新浪潮中涉猎范围最广的导演之一,他已经发展成为最无畏的政治异见声音和历史见证。
他也提到了齐奥塞斯库时代的暴行,但更多的时候是针对罗马尼亚在大屠杀中的同谋行为,以及助长今天极右翼复兴的种族仇恨。例如,《野名留史又如何》(2018)通过公开重现展示了人们对过去暴行的态度。
狂野而粗暴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让罗马尼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第三次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
它看到学校老师在新冠时期布加勒斯特的互联网发生色情丑闻后被公开诋毁。它乐于拆散社会礼仪的伪装,揭露公民的道貌不扬的伪善,乐于拿一个女人的性生活开玩笑,同时对几十年来教会和政府手上的鲜血保持沉默。
独家专栏 | 不愧是大尺度电影节,又出大尺度片了
今年柏林在线上举办,固然省下不少力气,不过确实少了很多「欢聚性」(conviviality,来自电影节研究专家李迅老师的翻译)的时刻。
比如跟各种朋友的交流,微信固然方便,但是毕竟不如当面聊来得爽快;以及忙于看片,就少了关注电影节新闻的时间。
如果是线下电影节,排队和候场的时候都会关注一下官方的推送以及国际大刊的柏林专题,甚至有余裕看看一些片子的影评。
不过比起能多看片的来说,我还是宁可多看片。
《国际银幕》场刊,洪常秀的《》和玛利亚·施佩特的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暂时以3.3分领先
今天媒体部分放出3部主竞赛、3部奇遇、4部全景、4部论坛、3部新生代、1部德国视角、1部特别展映、8部论坛扩展(都是中短片)以及3部电视剧。
因为有我重点关注的影片,加上写稿,导致7部看得连滚带爬,不过还是完成了。今天我看到的片子普遍质量好过昨天。
主 竞 赛
Competition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
导演:拉杜·裘德(罗马尼亚)
★★★★
是的这就是那部一不小心以为点开了P站的片子,尺度……就很大。
还在写稿的时候就大概六七人次跑来跟我说赶紧去看,你肯定喜欢……
当然因为对罗马尼亚电影还是相当了解的,加上又认识导演和摄影师,再加上还是在布加勒斯特住过一段时间,所以这部电影我的观感和其他中国记者相当不同。
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Radu Jude),2015年凭《喝彩!》获柏林最佳导演
影片由一个引子、三个段落以及三个「结尾」组成,中间以粉红色字幕卡(加上音乐)分隔。
引子是一段4分钟的性爱录像,确实是P站风格(细节我就不描述了),不禁为演员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
第一个段落是录像流到网上,女主角陷入危机之后的一天的生活,在布加勒斯特的办事和漫游;
第二个段落是一个由75个词组成的「魔鬼小词典」,算是论文电影,第三个段落则是女主角到学校开老师-家长会,算是一个挺诡异的批判大会。
最后还给出了三个结尾,其中第三个号称「真正的结尾」,女主角化身神奇女侠并用假阳具惩罚了那些批斗她的家长们。
影片虽然黄暴,但是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
最吸引眼球的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
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
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
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
同时我也觉得,屠犹段落尚可以接受,不过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毕竟跟主题以及导演真正要吐槽的对象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而且这些内容只会显得啰嗦且分散焦点,现在早就不是影片带上「罗马尼亚风味」就能火的时代了。
有限的微信讨论里,大家普遍觉得这部片子肯定有奖,不少人还认为这部会是金熊热门。
有罗马尼亚老乡阿迪娜·平蒂列坐镇(《不要碰我》也是以大尺度著称),三个女导演都来自东欧国家,片子以女性主义标准看也正确得不得了,结尾甚至是个「爽文」一般的「复仇」。而且,拉皮德很可能会喜欢这部片子。
不过在我看来可能评审团大奖或者鲍尔奖(今年还有鲍尔奖么……)更合适一点。
自然光线
Natural Light
导演:迪奈施·纳吉(匈牙利)
★★★★
照我的观点这片应该直接发给摄影师一个艺术贡献奖。摄影实在是太精致了,线上看完全是糟蹋这部影片。
影片讲述1943年配合德军入侵苏联的匈牙利军队在苏联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士官,他们在寒冷和泥泞中跋涉,占领了一个村庄,开拔后遭遇了游击队,长官阵亡,回到村里审问村民后,士官被新到的长官派去巡逻,回来的时候发现关押村民的谷仓被点燃了,村民们也都被烧死在里面。
他又被派往后方医院运送伤病员,向上级汇报的时候,几番犹豫,但最终也没有讲述虐杀行为。
他获得了两周休假,乘火车回家。
影片在视听上显然受到了《索尔之子》的影响,大量的浅焦跟拍运动镜头,不过影片并不是像《索尔之子》那么极端地把所有「不道德」的东西放在焦点之外,而是通过控制焦点来进行调度(调焦这个方法贯彻全片大部分镜头),一方面强调沉浸感,一方面也铺陈环境。当然美术方面做得是很细致了,加上画意摄影,以及对低照度的精妙呈现,使得影片在视觉上非常突出。
另外这部二战题材影片涉及的也是甚少被提及的历史,虽说从「入侵者」的角度很难找到一个相对「正义」的角度,不过影片的关键情节聚焦在男主角的道德判断上,让影片也具有了相当的文学性。
信天翁
Albatros
导演:泽维尔·布瓦(法国)
★★★★☆
完全没有想到迄今我最喜欢的居然是这部影片。
泽维尔·布瓦在戛纳评审团大奖的名作《人与神》之后的发展一般,赛前我也不是很看好这部片子,不过影片出乎意料的精彩。
影片讲述由杰里米·雷尼耶扮演的诺曼底小镇警察洛朗因为在一次行动中失手造成一名农民死亡而陷入自责的故事。
不过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对小镇警察生活的精确呈现,各种鸡零狗碎的小事以及警察局的「流程」(有些社会机构类纪录片的意思了),警察的日常生活(同居十年并有了个几岁的女儿之后终于决定要结婚)都被细致且生动地刻画。
同时也涉及到法国农业在「欧盟标准」下遇到的困境(另一部戛纳系法国影片《小农民》也有涉及这个题材),农民的「悲惨生活」。
影片对人物心理有着出色的刻画,失手杀人后警察洛朗陷入自责,并独自扬帆出海,这一段海上的自我放逐也拍得相当精彩(虽说略有些套路……)。
影片没有使用什么花哨的技巧,胜在质朴平实且扎实,故事虽然略有些套路,但是非常准确且有说服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面向。
可能未必有金熊,不过在编剧奖以及男演员奖上都是很有力的竞争者。
奇 遇
Encounters
女孩与蜘蛛
The Girl and the Spider
导演:雷蒙·齐歇尔(德国)
★★★☆
形式上相当有趣。
全片几乎都是由中近景和近景构成,绝大部分在室内(官方推荐词是「对充满悖论的疫情时代的一次总结」),导演下了大力气来安排画面内出现的色彩,人物衣着以纯色为主,dress code非常像侯麦,同时也下了大力气去安排小道具,同一个画面内经常出现「红黄蓝」这样的搭配,也让我想起小津的彩色片,有几个场景的小道具处理完全是小津流的做法。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女孩从她跟另一个女孩合住的公寓搬走的两天一夜,涉及十几个人物,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冲突或者剧情,人物来来回回,堪称「轮舞」或者「蜘蛛网」的结构。
隐含的则是围绕友情/羁绊主题的亲子关系、以及阶级和移民的议题。
人际卫生
Social Hygiene
导演:德尼·科泰(加拿大)
★☆
柏林「常客(Ding Zi Hu)」德尼·科泰(Denis Côté)新作。
官方推荐称这部电影证明了「疫情时代的限制可以成为电影的形式与叙事上的发明之母」,不过……完全无感。
影片基本就是在露天环境中保持两米间隔的演员们面对摄影机的话剧。
线上影展的问题显现出来了,这种片子完全让人没有耐心看下去。如坐针毡三连。
六十一号的恐怖
The Scary of Sixty-First
导演:达莎·内克拉索娃(美国)
★★
白俄罗斯裔美国网红主播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一部复古的小恐怖片(自称Giallo,看了看也算是Giallo吧)。
主要内容是对杰弗里·爱泼斯坦案的一个剥削式的演绎,两名女孩搬进了可能是爱泼斯坦在此杀害/献祭了一个少女的公寓,其中一个女孩被怨灵上身,另一个女孩和导演扮演的(没有提到姓名的)女孩调查公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然不懂点塔罗牌,可能已经看不懂奇遇单元的电影了……昨天的《月亮和66个问题》之后,本片也出现了塔罗牌元素。
核心是两张牌,分别是宝剑10(代表失败、结束、极端、苛责、危险、死亡)——但导演故意没有选择标准韦特塔罗上人身上插着10把剑的图像,而是仅有10把宝剑的图像。另外则是太阳——并通过各种叠印暗示爱泼斯坦,以及幼女。
片子可能更适合去比如西南偏南或者圣丹斯这样的电影节。
对我而言这部片子就是个比较无聊的新闻事件演绎,以及导演不无自恋的自嗨。有些视觉元素还算有意思,仅此而已。
论 坛
Forum
戏梦北碧
Come Here
导演:安诺查·苏薇查柯邦(泰国)
★★★☆
泰国女导演苏薇查柯邦的新作(赤角国际发行)。
虽然又是部「慢电影」,不过视觉和结构上都十分精彩。
用到了分屏技巧(上下分屏),主要是来展示人物梦境;同时还有结构上对生活的剧场再现,摄影棚-剧场的搬演与生活的关系被导演结构得相当有启发性。
「变形」(而且是跨性别的)这个神秘主义的元素似乎没有过多地着墨,但放置在文本中也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作者:胤祥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