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心悸(肥胖心悸加上出汗)
肥胖多发冠心病,多因痰湿重!一张方子化痰浊、通心阳,化解难题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许多肥胖的朋友都比较担心的心脏病。
肥胖为何担心心脏病?道理似乎人人都懂:
肥胖人士,心脏负担那么大,血脂又有些高,高血压闹不好也来凑热闹,时间长了,这心脏怎么可能安好呢?
这样的认识并非杞人忧天。
肥胖人士的确容易患上心脏病。在这里,我要给大家分享一张经验方剂,对于心脏的保养作用很好。
组方如下——
瓜蒌,薤白,姜半夏,陈皮,川芎,苍术,神曲,枳壳,莱菔子,香附,茯苓,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剂即可。
是名方必有出处。上面这方,实际上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魏汉民先生的一张经验方。
这个方法用来治疗什么?主要是用来治疗“病窦综合征”。
什么是“病窦综合征”?简单说来,就是窦房结功能不全,其主要致病因素就是常见的冠心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
由于心动过缓,供血不足,患者往往有心悸、乏力、头晕、记忆力差、情绪波动大等现象发生。
那么,这又和肥胖有什么关系?
首先,肥胖的人易发冠心病。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就是从中医角度来说,肥胖者多痰湿。而痰浊扰心,就容易造成心阳不展。痰浊影响气机的运行,又导致心气不振。
如此一来,我们的心脏就出现了心动过缓、心悸、头晕等症状了。形象一点说,这种现象就是心脏被“痰浊”缠住,成为肥胖人士最怕的事情。它可以导致很多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好,上面这张方剂,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为了描述方便,再把此方赘述一遍:
瓜蒌,薤白,姜半夏,陈皮,川芎,苍术,神曲,枳壳,莱菔子,香附,茯苓,甘草。
此方是如何治病的呢?说起来也不复杂。
首先,痰浊上扰心脏,使得心窍不通,心阳不振,我们就要通阳。用什么?用瓜蒌和薤白。其中瓜蒌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大肠经,功在清热涤痰,宽胸散结。
还有那薤白,性味辛、苦,温,入肺、胃、大肠经,功在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它们俩配合,对于化解心中痰浊,通散心中阳气是很有帮助的。
瓜蒌薤白汤作为经方,也是用它们作为主药,专门用于治疗心脏病。
接下来,要想彻底改善痰浊内积的问题,我们用陈皮和半夏来解决。
其中半夏为化痰燥湿的良药,那陈皮是理气祛湿的佳品。两者配合,既能行气还能化痰,对改善全身的痰湿问题很有帮助。
痰浊的形成,除了肥胖影响脾之健运外,还有气机瘀阻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行气。而行气本身,对于改善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的问题,也有好处。
所以,我们用了四味可以行气的药,这就是川芎、苍术、神曲、香附。
其中,川芎行气行血,香附疏肝解郁,两者为行气之要药。而苍术和神曲作为健脾之品,能够帮助我们转动“中焦气机中枢”,令气血地运行重新恢复动力。四味药相配合,健脾疏肝、行气解郁,效果可以期待。
最后,我们配合枳壳来理气消痰,用莱菔子下气,再用茯苓利水化湿,令痰浊有路可退,身体自安。
那么,这个方法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呢?
说起来也是十分常见的:肥胖、有冠心病史或者冠心病高危因素、心律不齐或者心律过缓、心悸、心前区闷痛,同时恶心、消化不良、腹胀、欲呕、舌苔活腻、乏力、头晕。
这样的人用这个办法,算是十分对路了。
大家应用前,最好请中医师辨证指导,随证加减,以求安全、可靠的作用。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吧!
肥胖引起的七大并发症,请大家一定重视
1.高血脂的症状:
初期: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胸闷,肢体麻木,心悸
较重:目眩,胸闷气短,心慌,胸痛,口角歪斜,乏力
危害:长期血脂高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等,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少数高血脂还可出现高脂血症眼底病变。
2.高血压六大并发症:
(1)动脉硬化:血压持续升高会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引起动脉硬化,造成血管脆化,极易造成血管破裂,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2)脑中风: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三个特点。剧统计我国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人/10万人。
(3)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不断恶化会导致左心室衰竭,主要表现为:劳累紫绀、心悸、心慌、气短,严重时会诱发肺气肿、口唇紫绀,随时有死亡危险。
(4)肾衰竭:高血压导致肾小球小动脉硬化,造成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出现尿毒症。
(5)冠心病:高血压病人得冠心病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2到4倍,高血压病程越长,冠心病的发病率就越高。长期高血压不治疗的患者有50%死于冠心病。
(6)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许多高血压病人经常伴有糖尿病,加速了心脑血管、肾脏、神经视网膜等多处病变。如何找到颜春云主任 点击查看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每晚死亡几十万个脑细胞,第二天早上起来可能觉得没什么事,因为人的大脑有几十亿个脑细胞。但每天晚上死几十万个脑细胞,十几年二十年以后,等到人六十岁的时候,两个脑半球可能到处是坏死的细胞点,这时候人就会患上老年痴呆。
4.心脏病:
肥胖与心脏病高度相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肥胖患者中存在众多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而肥胖增加心脏负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液总量增多。大家知道,正常人体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维持着血液的循环流动,人体血液的总量增多,就会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肥胖者由于血液中储存了过多的脂肪,所以血液总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为了适应这种状态,心脏就会相应地增加收缩的力量,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它就无法再有效的泵血,造成血液积聚在心血管系统的状态,重者甚至出现明显的心功能衰竭。所以说肥胖增加心脏负荷的第一个原因是肥胖者血量的增多。
(2)心肌收缩能力下降。肥胖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脂肪浸润,心室肌肉可能发生代偿性肥厚,而肥厚的心肌其弹性就会下降,心肌细胞本身得到的血液供应也不足,结果造成心脏功能的进一步下降。
(3)合并其他疾病。众所周知,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压、脂质异常症,高血粘稠度和糖尿病,这些并发症又会影响心脏,导致冠心病。具体说,高血压者的血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脂质异常症者的动脉内壁容易出现脂斑,变得不光滑,高血糖者的血液粘稠度增加,而高血粘稠度又可增加血液流动时的阻力,这些改变均可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肥胖者容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甚至造成猝死。体重降低10%,冠心病的危害减少20%。如何找到颜春云主任 点击查看
5.脂肪肝:
(1)脂肪性肝炎:首先是肝脏‘长胖’后的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继续增加,肝脏就变成了“仓库”,进人体内的脂肪覆盖在肝脏上,肝脏好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呼吸困难,营养也难以送达,肝脏会开始反抗发炎,即脂肪性肝炎。
(2)肝硬化:炎症继续发作,就会刺激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棉衣”逐渐加厚变硬,也就到了肝硬化。
(3)肝癌:肝硬化之后,如果患者还伴有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内分泌紊乱,人体的内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就会导致免疫系统监督肿瘤发生的功能下降,不能清除异常的变异细胞,进而癌变。
6.糖尿病: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
(2)对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则发生肾功能衰竭,是二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糖尿病对周围的血管的危害,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
(4)对神经的危害。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为常见。
7.高尿酸:
(1)能够引起高血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糖是与尿酸高基本上同步存在的,尿酸高患者人群占有大量比例,能够引起这种问题主要是因尿酸盐损害了动脉内皮细胞,并通过嘌呤代谢以及其他的代谢方式促就了这种疾病。
(2)引起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比较严重的表现,当动脉出现硬化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存在尿酸高反应。
(3)引起痛风疾病发作:尿酸高患者长期存在,当一个触发点被接触的时候,最先体现的就是急性痛风发作,继而转型为慢性痛风,然后形成痛风石。
(4)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因大多数的尿酸在排放出体外的时候都要经过肾脏,如果浓度过高,滞留量大的时候,肯定会对肾脏正常运转带来影响,早期可能看不出有任何表现,经过长时间的作用,会相继出现肾结石,肾坏死,肾积水等恶性反应。如何找到颜春云主任 点击查看
中西医结合巧治心悸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主讲人:安徽省涡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付金强
心脏是人体内最辛苦的器官之一,被称为人体的“发动机”。清醒、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心脏跳动70~80次。心悸是心脏的一种异常状态,人们通常能感受到心脏的异常跳动,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有时还伴随着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那么,心悸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1.在西医看来,心悸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生理性因素。生活中,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饮酒、喝咖啡、喝浓茶等都可能引发心悸。例如,一场激烈的跑步比赛后,心脏会加速跳动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此时运动员就可能出现心悸的感觉。另外,情绪的剧烈波动,如惊恐、愤怒等,也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心悸。
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功能会加快跳动,从而引发心悸;心律失常则是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都会让人感到心悸。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糖等,也可能导致心悸。发生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悸。
2.西医如何治疗心悸?
对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医生通常会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手段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心动过速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来减慢心率,心动过缓者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贫血患者需要针对原因进行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甲亢患者需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
此外,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减少精神压力、戒烟限酒等。对于一些严重的心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
3.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心悸?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痰饮内停等因素有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气血不足。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气血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不足,心脏得不到充分滋养,就会出现心悸。比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失血过多人群,就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从而引发心悸。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治疗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为法,常用归脾汤。
阴虚火旺。阴虚则阳亢,虚火内生,扰动心神,也会导致心悸。阴虚火旺常见于一些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情绪急躁的人,他们体内的阴液被消耗,阳气相对偏亢,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扰乱了心脏的宁静,表现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治疗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为主,可用天王补心丹。
心阳不振。心阳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也会引起心悸,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不愈的人,他们的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心阳不足,就像一台动力不足的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治疗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为主,可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饮内停。痰饮内停型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痰饮,阻滞气机,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也可导致心悸。例如,一些肥胖的人体内痰湿较重,容易出现心悸的症状。这类患者容易感到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治疗以化痰逐饮、宁心安神为法,苓桂术甘汤是常用方剂。
同时,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也可用于辅助调节心神,缓解心悸。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心悸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厥阴俞等。内关穴(小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神门穴(腕横纹外侧凹陷处)可以养心安神、补益心气;郄门穴(小臂内侧,腕横纹上5寸)对于治疗心悸、心痛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另外,中医强调整体调节,即使对于非心脏原因的心悸,也会通过调整脏腑平衡、调和气血来缓解症状。例如,因情志因素所致的心悸,可辅以心理疏导、情志疗法,如打太极拳、冥想等,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焦虑。
总之,心悸的中西治疗方法各有特色。西医注重病因诊断和针对性治疗,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快速缓解症状。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治疗心悸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心悸的各项因素。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