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阴影(肥胖影起的疾病)
《星二代何嘉珍,肥胖阴影下的逐梦之旅》
在娱乐圈的璀璨星光背后,“星二代”们看似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实则也有着各自的烦恼与挑战。何嘉珍,便是这样一位在光环与阴影中成长的“星二代”。
她的母亲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影后胡慧中,在银幕上留下了无数经典形象;父亲何志平是知名眼科教授,还曾在政界任职。这样的家庭背景,本应是她走向辉煌的坚实基石。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何嘉珍自幼便在母亲的期望下学习钢琴、舞蹈等多种才艺,母亲希望她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才女。但她却未能继承母亲的纤细身材,随着年龄增长,身材逐渐肥胖。每当与母亲一同出现在媒体镜头前,那鲜明的对比便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她被戏称为“200 磅女孩”。在学校里,“星二代”的身份更是给她带来了灾难。同学们的羡慕嫉妒转化为校园霸凌,一次请假归来,迎接她的不是关心,而是排挤与恶毒的嘲讽,甚至被污蔑为“唐氏儿”。母亲胡慧中虽以“虎妈”姿态出面,却不想让女儿的处境愈发艰难,何嘉珍只能躲在厕所独自用餐,那孤独的背影诉说着无尽的心酸。
感情方面,21 岁的何嘉珍勇敢追爱,与网店老板梁勇相恋。可这段恋情并未开花结果,反而伴随着诸多不愉快的爆料,男方称其频繁索要礼物,让她陷入舆论风波。
但何嘉珍并未就此沉沦,她怀揣着对娱乐圈的梦想,从TVB 临时演员做起。在《回归》《四十二章经》等剧中默默耕耘,即便遭受奚落与嘲讽,依然执着前行。
无独有偶,郑欣宜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她的母亲是香港著名主持人沈殿霞,父亲是演员郑少秋。父母离异后,她由母亲抚养长大。因母亲在饮食上的宽松,她体重一路飙升,童年便面临健康危机。在母亲的督促下,她曾成功减肥并踏入娱乐圈,却又遭遇体重反弹,事业低谷。母亲的离世更是让她在情感与事业的漩涡中挣扎,恋爱屡屡受挫,为讨好男友不惜委屈自己。然而,她最终选择忠于自我,发布“复胖宣言”,专注音乐梦想。凭借一首《女神》强势崛起,在各大音乐颁奖典礼上斩获大奖,成为粤语歌坛新生代代表人物。
星二代们虽有着星爸星妈的光环加持,却也在成长的道路上历经坎坷。他们在外界的压力、身材的困扰、感情的波折与事业的挑战中不断挣扎、蜕变。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无论是谁,都要在生活的磨砺中寻找自我,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哪怕道路崎岖,也要坚定地走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
困在肥胖里的年轻人
近日,一项被称为“中国肥胖地图”的大型研究冲上热搜,让中国超重和肥胖的严峻真相再次浮出水面:几乎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绝大多数人并非十分清楚,除了不美观,肥胖到底还会造成什么健康危害?
当我们走近肥胖症患者,才了解到亲身历劫给他们所带来的“痛的领悟”:原来“死胖子”不是玩笑,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当减重的目的回归为生命健康,在专业医疗的指导下,“自律”才不会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刘思博从未料到,自己会因为肥胖失去左眼,一度双目失明,与死神擦肩而过。
三十出头的她,曾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特型喜剧演员。她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出因肥胖而自卑的阴影,在职场上重拾“无可替代”的自尊和成就感,却偏偏忽视了肥胖本身对身体的危害。
“老天爷给我一次次打电话,我都没接。”刘思博心酸地回忆,第一次是大学一年级时意外骨折,确诊2型糖尿病,却自认只是“血糖高了些”。后来,每次身边人聊起糖尿病,她都岔开话题,不当回事。一晃十年过去,她心安理得地做着“鸵鸟”,减肥偏方没少尝试,就是不去医院就诊。
直到四年前的某天早晨醒来,视野里出现了几条黑线,她知道“这次电话不接不行了”。但为时已晚,一年四次眼部手术没能逆转眼球的萎缩,大量服药和错误的减肥方式,更让她出现全身多项并发症。医生警告,再不控制体重,“只有半年能活”。
在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孟化教授的全面治疗下,刘思博如愿以偿地从260斤减到了180斤。对于身高1米78的她来说,BMI(体质指数)28.41,略高于中国的肥胖标准。
BMI可以用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计算得出。按照我国标准,BMI≥24 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了解这一点,你对肥胖的认知就已经超越了87%的超重和肥胖患者。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今年8月新发布的一项针对1580万中国成年人的研究显示,参照这一诊断标准,中国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8%、肥胖率为14.1%——相当于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1997年,肥胖症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疾病,但据调查,46%的肥胖症患者都不知道“肥胖是一种病症”。统计显示,仅有约三成肥胖症患者会积极治疗。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自己只是超重或身材走样,而不是肥胖。
“肥胖是名副其实的‘万病之源’,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特定的癌症、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各种疾病密切相关。”在代谢减重中心,孟化教授每周都要接诊50个左右的肥胖病人,可能需要综合处理的并发症种类多达200余个。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存在健康的胖子,所谓健康,只是自己还不知道(有病)。”
天生易胖,
逃不开的宿命?
很多后天不良习惯会导致代谢紊乱,助长“易胖体质”:高糖高盐高油饮食、熬夜、睡眠不足、压力大、过劳肥,俨然是老生常谈;开灯睡觉、甚至家里灰尘太多,也是鲜为人知的“帮凶”。而各类慢性病患者又比普通人更难,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激素类药物或抗焦虑抑郁药物,都可能导致发胖。
刘思博不知道的是,从娘胎里起,肥胖的“印迹”就已附着在她身上。她一出生就有11斤,母亲差点难产大出血而死。医学上称之为“巨大胎儿症”,根源就在母亲所患的妊娠期糖尿病。母体的高血糖,不仅刺激胎儿过度生长,还在基因层面影响其后天代谢能力,成年后更容易患上肥胖或2型糖尿病。
刘思博出生时就重达11斤
这类孩子在出生时,胰岛素调节和食欲调控就可能会有缺陷。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幼儿园时的刘思博就能一口气吃下六个大包子,还嚷嚷着“没吃饱”。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确实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2002年发表的一项针对近一万名北京一到两年级小学生的调查便证实了这一点。
现有研究表明,BMI的个体差异有40%~70%可归因于遗传。对于这些“天生易胖者”来说,尤其需要及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降低肥胖风险,否则很容易积重难返。
可惜天意弄人,刘思博偏偏生长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纵容她从小“胡吃海喝”。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正高歌猛进,西方快餐文化浸润,一代独生子女受到“小皇帝”般的娇生惯养,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还认为“能吃是福”……整个社会环境远远谈不上对于控制体重的健康认知。
刘思博家有两间仓库,分别储存食材和粮食,在她眼中堪称“神奇屋”。肉禽论个数,鱿鱼、海参之类的海鲜管够,“天天就跟吃婚宴似的,酒席没断过。”纵使家里有成箱的方便面、饼干、火腿肠,她依然止不住“一天四趟”往小卖部跑,所有衣兜里永远装满了零食,一度喝水就喝汽水——那是叔叔所在工厂发放的高温福利,每天都能背回灌得满满的四大瓶。
正常情况下,大脑通过“稳态进食系统”和“享乐进食系统”共同调节人体的食欲和进食决策。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刘思博大脑中的两种系统可能出现了失衡,使得她更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
不出意外地,六七岁起体重直线飙升,十几岁体重突破两百斤,无正确引导的刘思博没能避开从超重到肥胖的“宿命”。这样的悲剧,也周而复始地在其他孩子们身上重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2019年,中国有38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超重或肥胖,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又翻了一番,接近20%。
进入青春期,“肥胖”成了刘思博不愿承认的软肋。父亲的冷淡、同学的嘲弄、包括她的“讨好型人格”,统统都被归咎于肥胖。
青春期的刘思博,“肥胖”成了她不愿承认的软肋
“胖子很难交朋友”,所以她成了“买单王”,零花钱都用来给同学买零食,还得跑腿,同学们笑称那是为了让她减肥;“胖子仿佛天生就是脏的”,于是她不敢当人面擤鼻涕,必须偷偷跑去墙角;班里有东西被踩坏、压扁了就“怀疑”她,有喜欢的帅哥传出去就被笑话,她渐渐感到习惯;曾经锥心刺骨的一句玩笑,也被她接过、化作自嘲,在为朋友打抱不平时脱口而出,“是不是想让我坐死你!”
“所有胖子都是流着血在跟你开玩笑,真的。”刘思博说。第一次去看孟化教授的门诊,她夸张地形容“巨好找”,“所有的胖子都穿黑衣服,为了显瘦。还都用老长的头发把脸盖上,显脸小。黑压压一片,肯定是那屋。”
减肥半生,
归来仍是胖子
刘思博一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自带喜感。一副仗义直言的热心肠,令她在事业和生活中收获了一众好人缘。即使在后来遭遇病痛的日子里,她也坦言“没有时间抑郁,所有的时间都在想着如何让大家都快乐。”
在演艺圈摸爬滚打的十来年里,她是不少综艺节目和电视台晚会的常客,参演了30多部影视剧。她骄傲于在演员休息室里拥有一把“写着自己名字的凳子”。此前,她一直觉得,“胖子好像没有独立人格。没人记得胖子的名字,我们要么是‘胖胖’,要么是‘胖妞’。”
刘思博曾是一名成功的特型演员
很多人没能像她一样摆脱肥胖污名的阴影,反而受其影响,陷入增加暴食行为和减少身体运动的恶性循环。研究表明,体重歧视对年轻女性的影响最为突出,会增加64%~66%的超重和肥胖风险。
刘思博并非没有努力过。相反,从初中开始,身边人都一个劲催促她锻炼,令她备受压力:老师在体育课上逼她跑三圈,比别人多一圈;叔叔曾盯着她每天按计划锻炼,左右脚各踢腿一百下,伸手举高再触地一百下,跳绳每天五百个,不做完不让进屋吃饭。有一阵父亲还搞来了食疗土方,水煮五种蔬菜,只放一点盐。最后都禁不住奶奶心疼“喊停”,一边隔三岔五投喂三个大鸡腿,一边应她要求买来电视广告里的减肥茶。
事实证明,仅仅出于外表美观和社会评价因素的“被动减肥”,很难有真正的紧迫感,而减肥路上又遍布巨坑,极易走上歧途,结局无外乎屡战屡败。
“但凡知道能帮我减肥的项目,他们都给我报。”刘思博回忆,13岁时,奶奶曾把她送进私营减肥中心,妄想用贴片仪器“震碎”脂肪排掉。最让她后怕的则是几年前网上爆火的泰国“神药”,买来后发现连外包装都没有。一个小袋子里装着各色药片,吃完后她睡不着觉,心跳过速,“120救护车直接给我拉走了。”
在手术前为了减重,刘思博还尝试过生酮饮食——以高脂肪食物为主,配合适量蛋白质和少量碳水化合物。她没能坚持,体重迅猛反弹,而且比之前更胖了。更糟的是,这样的饮食加重了她的肾脏负担。
40岁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林峰也不推荐生酮饮食。他将其视作“非常规手段”,只在自己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斤及以上”时用过,一个月掉了12斤,但和脂肪一起掉的还有肌肉和头发,他直言“非常后悔”。不到30岁就查出高血压的他,常年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但“中途崩了”的情形数不胜数。
如今的林峰是健身房的常客
和刘思博一样,林峰也是天生的大胃口,正常一顿可以轻松吃下六七个汉堡。健身期间,他会给自己设定“放纵餐”,最近的一顿,吃完海鲜后,他还干掉了满满三盘甜品。2021年,他参加了一项为期一年的药物临床试验,在试验期间他结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健身,成功减重50斤。
社会公众普遍把肥胖归咎于不自律。然而研究表明,作为人类进化历程中一种“节能”的保护机制,机体会“不择手段”地抵御体重减轻,一边增加热量需求,一边降低代谢以储存能量。也因此,超重和肥胖患者会深陷“越胖越容易饿、比常人吃得更多才能感觉饱”的怪圈,很难通过饮食和运动来维持减重成果。
在超过17万名英国肥胖患者中进行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体重减轻5%的患者中,至少一半人在两年内反弹回了原来的体重。此前还有文献称,大约 80%有意减重10%及以上的人,会在一年内发生体重反弹。
现在,遇到有人问她减肥的事,刘思博坚决不说那些“车轱辘话”,“什么管住嘴、迈开腿,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了,尤其是两百五六十斤以上的朋友,求求你们,去正规医院看吧,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肥胖是慢性疾病,
需系统治疗
“很少有人会把肥胖跟疾病直接关联起来,人们想象不到肥胖的危害有多大。”孟化教授解释,2型糖尿病、高血压确实有遗传因素,但肥胖或许可以使得患者的发病时间比其父母提早十几二十年。
孟化教授和团队在巡房
但刘思博懂得这个道理时已经太晚。2021年1月,第一次去看孟化教授的减重门诊,她一直等到最后一个才进去,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求救,“我真的特别特别需要您帮助我……”孟化教授让她先测身高、体重,她说“不急,您能看出我有一只眼睛是假的吗?”
孟化教授瞬间怔住了。他很清楚,这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通常出现明显症状时便已到晚期,多数人此前不知道自己患病。每年全球约有100万人因此失明,年仅三十多岁的刘思博很有可能不幸步他们的后尘。
刘思博淡定地指指自己的左眼,“塑料的,昨天刚戴上的义眼,今天就来找您了……我在别的医院看糖尿病,跟您说就已经鼓起很大勇气,以前我从不承认自己有糖尿病,但是今天我毫无保留地告诉您……”
原来,为她治疗的内分泌科医生下了最后通牒:再不减重,别说保住0.7视力的右眼,连活命的机会都不到半年。当时的她已经出现肾脏、心血管、腿部多项并发症,在此前的一年多里,她每天要吃一百多片药片,“身体比80岁的老太太还差”。
“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不早治呢”,孟化教授听后连连哀叹。此时,刘思博的血糖水平仍然很高,意味着手术切口很难愈合,大出血风险极高。孟化教授找来会诊的医生,大多不建议手术,但他还是顶着极大压力,最终成功将刘思博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病人还有陈明。体重最高时达到520斤的他,是孟化教授在门诊中见到的最胖的病人之一。1米89的腰围,比身高还多出7厘米,衣服只能穿定制的9个“X”L型号,肥胖令他患上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曾被监测出一整晚睡眠呼吸暂停的次数多达311次。有整整一年时间,他每晚都不得不坐着睡觉,“躺着我出不来气”。
接受治疗前的陈明
之所以这么胖,也和激进、错误的减肥方式有关。随着体重的反复起落,陈明的代谢系统被彻底打乱,患上代谢综合征,体重飙升完全不受控制。他送过外卖、快递,做过保安,但都因“大块头”的身材被辞退,无法在社会立足,以至于几乎不再出门、自暴自弃。
到了这个地步,他更加讳疾忌医,总想着再等等,“反正也能慢慢减下来”。有时,一想到陌生人的侧目和家人的唠叨,他会赌气说,“或许我一觉睡过去吧,这些痛苦就都结束了。”最终,在家人的连哄带骗下,他才走进医院。孟化教授苦口婆心的科普,让他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决定接受治疗。
“想象一下,正常人去潜水,憋气两分钟是不是就不行了?而他们长期都活在这种两分钟里。家人在边上每天心惊肉跳,要随时把他摇醒,摇不醒就死了。”孟化教授形象地描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怕之处。令他痛心的是,就在今年五一,一位节前预约治疗的31岁小伙子没有如约出现,“也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问人已经没了。”
如果不加干预和治疗,肥胖者有太多条通往死亡之路。尿毒症、心梗,还有“癌王”胰腺癌在内的二十多种肿瘤,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都与肥胖有着密切关联。据统计,在2019年,中国11%的非传染性相关疾病死亡都由肥胖引起。
如今,在肥胖人口数量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首胖国”。肥胖会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超重肥胖相关的卫生支出上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目前,肥胖在我国尚未作为独立慢性疾病进行重点防控、诊治与管理,患者疾病知晓率和治疗意愿匮乏。但医疗卫生界已经行动起来——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内的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强化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政府四个层面的责任。
在治疗方面,孟化教授主张成系统地进行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所在的减重中心,也配备有内外科大夫、营养师、康复师等不同职能的专业医护人员,治疗时不仅对患者的体重进行管理,还要治疗肥胖症引起的各类并发症。“不是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患者为中心,把健康作为目的。”
患者在减重中心听营养学讲座
经过这样系统化的治疗,陈明有望在近期将体重降到180斤左右,他还有一个“终极目标”——减到150斤,是基础体重的三分之一。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各方面都变好了”,现在他坚持每周游泳2到3次,吃得也少了。
和最胖的时候相比,刘思博已经减掉了近100斤。如今,她强迫自己规律作息,并改变了饮食习惯:不再大鱼大肉,过年时连饺子都不敢吃。最近的一次检查显示,血糖也控制得很好。
孟化教授强调,肥胖是一种需要终生管理的慢性病,“学会聪明地吃、聪明地运动,前提是改变对肥胖的认知和‘失败者’心理。”
对刘思博来说,随体重而去的,还有戏约。但她也有了新的生活:转型拍短视频当主播,还上了电视节目,科普肥胖症、糖尿病的危害。
“以前,好几次老天给我打电话,想告诉我肥胖的危害,但我都没有接。现在我要做那个打电话的人,去告诉大家,别成为我今天这个样子。”她说,“不能演戏的遗憾肯定有,但人生自有另一番风景。我觉得我做肥胖症科普,比单纯让大家哈哈一笑更有价值。”
(文中陈明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果壳:《“中国肥胖地图”出炉,你知道哪里的人最容易胖吗?》
2. China Obesity Insights 2022
3.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主题”之“肥胖症”4.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与超重”
4.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与超重”
5.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中国的肥胖”系列文章
6. 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Nature发文!黄荷凤团队和徐国良团队研究揭示雌性配子源性成年疾病的重要机制》
7. 李辉、于洋、夏秀兰等:《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第3期
8. Hall KD, Kahan S. Maintenance of Lost Weigh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Obesity. Med Clin North Am. 2018 Jan;102(1):183-197.
9. 段文杰、冯宇:《体重污名:对肥胖的歧视与偏见》[J],《心理科学进展》, 2018年第26卷第6期
10. 国新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全文)
11. 国际防盲协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2. Chen K, Shen Z, Gu W, et 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J].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23.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沈艺超
作者丨暮里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受访者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惊!12 岁女孩 400 斤背后,家族肥胖疑云与求生之战
前言:
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这样一个触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年仅 12 岁的女孩冰冰,体重高达 400 斤,她的生活被肥胖的阴霾重重笼罩。令人诧异的是,她曾在大半年间暴增 100 多斤,而这背后似乎隐藏着家族肥胖的神秘影子。不仅如此,她 9 岁的弟弟体重也已达 130 多斤。如今,减重手术成为了冰冰看似唯一的希望曙光,可这希望究竟能否驱散黑暗?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这个家庭与肥胖顽强抗争的曲折历程。
一、肥胖的家族阴影:年幼的困境
冰冰这一家子啊,好像被肥胖这只“大怪兽”给盯上咧。打从 3 岁起,冰冰这小娃的命就像被老天爷捉弄了一样。出生的时候就有点脑缺氧,脑子发育比别的娃慢半拍,3 岁前就没少往医院跑,药罐子就没咋停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家族遗传这股子“邪风”,冰冰开始胖得没个边儿。她爹娘想尽了法子控制她吃的,可就跟打水漂似的,没起啥作用。那小身板儿啊,却得扛着越来越重的肉,走一步都费劲得跟啥似的。
在学校的时候,冰冰因为胖,干啥都不利索。可这娃有股子倔强劲儿,还是天天走着去上学,在学校也努力跟着活动活动。谁知道嘞,学校怕她这胖身子出啥岔子,让她回家歇着咧。回了家吧,家里孩子一大窝,奶奶忙得晕头转向,哪能顾得上她。冰冰这运动量啊,一下子就掉到了底儿。就这大半年在家呆着,体重跟疯了似的往上蹿,那肉啊,就跟不要钱似的往身上长。她那弟弟也没逃过,小小年纪,也成了个小胖墩儿,这可把一家人愁得哟,头发都快薅秃噜皮咧。
二、病魔的凶猛来袭:生命的紧急警报
今年 10 月底啊,冰冰这身体就像个快散架的破机器。喘口气都跟要了命似的,脸从脑门子到脚丫子都变成了吓人的紫黑色,晚上躺在床上跟烙饼似的,翻来覆去睡不着,扯着嗓子跟她娘喊难受。这时候,她娘还在外地打工呢,一听这信儿,心里“咯噔”一下,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赶紧买票往家赶,10 月 29 日凌晨 1 点才火急火燎地到家。
瞅见闺女那可怜样儿,当娘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二话不说就拉着冰冰往县医院跑。可县医院的大夫一看,直摇头,说这情况太严重咧,俺们这儿治不了。这可咋整啊?就在这节骨眼儿上,邻居给指了条道儿,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兴许能行。冰冰娘跟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忙联系,医院麻溜地派人,把冰冰接到了医院,这才开始了紧急救治。
进了医院,大夫们可不敢含糊,又是检查又是化验的。给冰冰做那个“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基因检测,两种法子测出来还不一样,一个“阴性”,一个“阳性”。按这阳性的结果看,冰冰这症状跟那罕见的病可太像咧,就是还不能百分百确定。这“小胖威利综合征”可老稀罕咧,一万个娃里才有那么一个俩的。得了这病的娃,刚出生的时候浑身软趴趴的,吃奶都没力气,小婴儿的时候养活都费劲,等长到 1 到 6 岁,体重就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还特别贪吃,脑子发育也慢,冰冰这情况,可不就跟这对上号咧。
三、减重的艰辛征程:希望与艰难同行
在医院熬了一个月,冰冰这娃也真争气。靠着营养餐,再加上利尿消肿这些招儿,硬是把体重减了 80 斤,降到 312 斤咧。这时候的冰冰,看着比以前有精神多咧,都能自己下地溜达溜达咧。这可把一家人高兴坏咧,就跟在黑窟窿里看到了点亮光似的。
冰冰她娘王女士听大夫说,下周三就能给冰冰做手术咧。大夫还说,做完手术,三四个月说不定能再减 100 斤呢。这消息听着是挺美,可这手术完了才是开头,后面的事儿更让人头疼。手术后,得有专门的营养师给冰冰安排吃的,还得天天锻炼。
这可把冰冰一家难住咧。她爹娘都在外地打工,挣那点钱就够糊口的。从冰冰住院到现在,都花了 3 万多咧,这后面手术加上康复,还得四五万。冰冰她爹这几天正到处找人借钱呢,愁得头发一把把地掉。冰冰娘守在病床前,心里跟乱麻似的。她心里寻思着:“俺这闺女咋就遭了这罪咧?可不管咋样,砸锅卖铁也得把娃的病治好。”
四、内心的坚强呐喊:对生命的执着渴望
虽说这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可冰冰这娃心里头那股子劲儿啊,比谁都强。这娃性格挺开朗,虽说脑子没别的娃灵光,可有些想法比大人还通透。有一回,她拉着她娘的手,眼泪汪汪地说:“娘啊,俺知道你为了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咧,花了老多钱咧。咱家也不宽裕,可俺就想好好活着,俺还想陪着你和爹,陪着弟弟呢。”她娘听了这话,心里酸溜溜的,抱着冰冰就哭成了泪人儿。
在这个都爱苗条的年头儿,咱都没咋在意过这些胖娃背后的苦。冰冰这事儿,可真该让咱好好琢磨琢磨,咱是不是对这些特殊的娃,少了点心疼,少了点帮衬咧?
五、社会的温暖援手:力量的汇聚传递
冰冰的事儿让媒体给报道出去咧,这一下子,可不得了咧。好多好心人都来帮忙,这个捐钱,那个送东西,还有人专门给冰冰打气加油。这一份份的好心啊,就像冬天里的热被窝,把冰冰一家的心都给捂暖咧。
医院里的大夫护士们,对冰冰那叫一个上心。专门给她弄了个合适的治疗法子,还时不时地跟冰冰唠唠嗑,给她鼓劲儿,让她别怕手术,别怕以后康复难。这社会上的关爱啊,就像一堵结实的墙,让冰冰一家有了靠山,也让他们更有胆子,跟病魔干仗咧。
六、憧憬未来之路:重生的美好期许
眼瞅着手术就快到咧,冰冰心里头又害怕又盼着。这以后的路啊,谁也不知道是啥样儿,可冰冰和她家人都没打算认怂。冰冰娘心里琢磨着,等冰冰出了院,就把她带在身边,走哪儿带哪儿。这娃的病特殊,手术后吃东西可得小心,开头只能喝点稀的,要是犯病了,说不定还管不住自己。
不过咧,他们一家人还是眼巴巴地盼着。想着做完手术,再好好养养,冰冰就能像别的娃一样,欢欢喜喜地长大,能跑能跳,能上学读书。这路虽说长,虽说坑坑洼洼的,可只要有个念想,就不怕走不到头。
结语:
嘿,冰冰这小丫头的故事啊,就像一场有惊无险的大冒险。她就像个勇敢的小战士,在肥胖和疾病的“怪圈”里左冲右突。咱都在这旁边看着,心里头也跟着七上八下的。这一家人的坚持和努力,就像一道光,把这有点沉重的故事照得亮晶晶的。咱也别光在这儿看热闹,都伸把手,给这小战士鼓鼓劲,说不定哪天,这小丫头就真的彻底打败那些“小怪兽”,迎来属于她的彩虹啦。到时候啊,咱都得为她好好庆祝一番,这故事啊,也能成个美美的传奇,在咱这旮旯里一直传下去,让大家伙儿都知道,只要不放弃,啥奇迹都能发生,就像那老话说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咱就等着看冰冰这小村姑咋变成美少女战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