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女兵肥胖纹(肥胖纹当兵体检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网 0
文章目录:

美退役女兵纹汉字遮盖战斗伤疤 被攻击为“激进分子”

据美国福布斯新闻网最新报道,9月24日,得克萨斯州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赫格(Hegar)称,近期有共和党候选人试图攻击她身上醒目的纹身,并暗示她具有“激进”倾向。赫格表示,该文身是为了遮盖在阿富汗服役时造成的伤口,当时她搭乘的直升机在执行任务中被击落。

德克萨斯州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赫格(Hegar),左臂还纹有柔度、丹尼四个汉字

报道称,赫格在24日在推特上表示,她对自己的纹身感到“非常骄傲”。但是她发现一个保守派组织试图用带有纹身的图片攻击赫格是一个“激进分子”,这“非常有趣”。随后她解释到,她并不认为这些文身是一种“羞耻”,这是直升机被击落时留下的弹片伤口,是我为国家服务的标志。

赫格通过社交媒体介绍其文身来历

报道指出,这张照片出现在一家网站顶部,该网站是由德州保守派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PAC)资助。由于美国通过判例禁止个人向政治选举捐献巨额资金,这种游说集团组织便成了富豪政治献金的渠道。

据悉,赫格正在挑战连任三届的共和党现任参议员约翰·科宁。根据最近纽约时报给出的民调结果,随着选举日临近,两人竞争更加激烈,科宁目前领先6个百分点,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的民调结果显示,科宁仅领先5个百分点。而在过去三次美国参议院选举中,没有候选人能给科宁带来如此大威胁,他通常都会超过对手11个百分点以上。在2014年,科宁获胜时甚至超过对手27个百分点。

赫格形象照,在推特简介中,她突出自己退伍军人与母亲的身份

报道又指出,从得克萨斯州今年参议员选举可以看出,今年11月的总统大选中,两党将面临势均力敌的情况。民调显示,特朗普在得克萨斯州仅领先几个百分点,如果拜登在得州获胜,他将是1976年以来,第一位在得州选区获胜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这可能是由于得州人口增长迅速,在青年和拉丁裔人口更偏向将选票投给民主党。

刚打完玻尿酸 就不要来尬演女兵了 这5位女星演女兵 让人看着真难受

最近刷到一张老照片,是志愿军女兵柳岳继的旧影。照片上的她,面庞秀美却不施粉黛,眼神坚定而温和,胸前的军功章闪耀着特殊的光芒。

这哪是什么"医美脸",分明就是最真实的英雄本色。

可再看看今天的荧幕,简直要让人吐血。前段时间,一部叫《战心时刻》的军旅网剧一开机就炸锅了。女主角那张脸,活生生一个"蜡像馆展品",浑身上下都写满了"人工制造"。

说真的,现在的军旅剧里充斥着这种"玻尿酸脸",真是让人看着难受。突兀的鼻子,丰满的嘴唇,僵硬的下巴,再配上那副"我见犹怜"的表情。

这哪像是上过战场的女兵?分明就是刚从医美诊所出来的"网红"。

你看《特战荣耀》里的那位演员,扮演冷静的角色,结果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浓重的"医美脸"既视感。很明显刚打完玻尿酸,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子假。

网友们都说看着都出戏,还不如看动画片,起码动画片的假是坦荡的假。

我们再回头看看柳岳继的照片。她可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啊!那个年代的女兵,哪个不是朴实无华?哪个不是英姿飒爽?训练场上挥洒汗水,战场上出生入死,她们的美是发自骨子里的,是那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气质。

现在的影视剧导演是怎么了?好像猪油蒙了心似的,什么演员都敢往军旅剧里塞。

难道他们不知道,在现实中要当女兵,别说整容了,就连纹个眉都不行。这可不是在玩cosplay,而是在塑造真实的军人形象。

可现在的一些演员,好像把军装当成了走秀的道具,把英雄故事当成了展示自己"医美成果"的舞台。

这种现象不光是审美的问题,更是态度的问题。对历史的态度,对英雄的态度,对观众的态度。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认真演戏,谁在糊弄人,观众心里都有杆秤。

说起演女兵的经典角色,就不得不提《英雄儿女》里的刘尚娴。那时候的她,就像出水芙蓉一样清新脱俗,没有浓妆艳抹,没有精心雕琢,却把一个纯天然的女兵王芳演得让人过目难忘。

她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让人相信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军人。这也让她一举成为当时最红的"女神",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美。

再说说祝希娟在《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你们知道为什么她能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百花奖"影后的演员吗?就因为她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刚毅的面庞,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性格美。

要搁现在,这样大气的长相,怕是连试镜的机会都没有。现在那些导演的审美,都爱找那种柔柔弱弱,长着一张千篇一律"网红脸"的演员。

要说最让人佩服的,得数王苏娅在《战火中的青春》里的表演。她演的高山,不光要女扮男装,还得在战斗场面中表现得比男兵更勇猛。

虽然看着娇小瘦弱,但那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愣是把一个巾帼英雄演得淋漓尽致。后来她在《阿霞》里演女民兵阿洪嫂,同样让观众直呼过瘾。

说到认真,张圆在《羌笛颂》里的表现更是让人动容。为了演好这个红军女战士董永贞,她不光研究了大量史料,还专门去采访老红军。

连拿枪的姿势、跟老乡说话的样子都设计得明明白白。虽然造型看着有点"土气",但这种"土气"反而让角色更真实,更打动人。

当时的演员们,对角色有着十足的敬畏之心。她们不是靠医美来塑造角色,而是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杨春霞在《杜鹃山》里的柯湘,集女兵的英气和女性的温柔于一身,那种独特的魅力,现在的演员学都学不来。

你看人家这些老戏骨,哪个不是凭实力说话?没有靠"整容"来博眼球,没有靠"滤镜"来美颜,而是真真切切地把角色演活了。

她们用表演告诉我们,女兵的美不在于外表有多精致,而在于那股子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英气。

这些经典角色为什么能让人记住几十年?就因为她们演的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把军人的精神和灵魂都诠释出来了。

说到底,认真琢磨角色、钻研演技,永远比整容来得实在。那些年的演员们,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神形兼备"。

这才是真正的演技,这才是对军人形象应有的尊重。

说到现在演女兵还有演技担当的,不得不提蒋璐霞在《红海行动》里的表现。人家演的佟莉,站在一群男兵中间也不输气势。

不光身手矫健,那股子军人的英气和冷峻,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后来在《特战荣耀》里演郭笑笑,也是帅气得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像蒋璐霞这样靠实力说话的演员太少了。现在的军旅剧都被一堆"医美脸"给占领了。就拿《特战荣耀》里周牧茵演的冷静来说,那张"玻尿酸脸"走到哪都在喊:"看我刚打的针!"整个人假得不能再假,演得再卖力也掩盖不了那股子"塑料感"。

再看看周扬,这位可是"抗战神剧"的常驻嘉宾了。演八路军女兵,结果哪哪都透着一股玻尿酸味儿。革命队伍里女军人该有的朴实干练,半点影子都找不着。

还有文梦洋,典型的"医美脸"教科书,浑身上下写满了"狐媚"二字。

现在的一些导演和制片人,好像魔怔了似的。他们把精力都用在了钻营人情世故上,把心思都花在了迎合畸形审美上。

结果好好的军旅剧,硬是让他们拍成了"美妆评测视频"。

说白了,这都是浮躁作风惹的祸。很多演员不愿意在演技上下苦功,偏要在脸上动刀子。最后倒好,不仅没得到观众认可,还把自己的演艺生涯给毁了。

现在的影视圈,审美都跑偏到什么地步了?军旅题材是观众最喜欢的类型之一,结果被这帮"医美脸"霍霍成什么样了?与其花时间研究怎么整容,还不如多琢磨琢磨怎么演好戏。

毕竟,真正的演技是任何玻尿酸都填不平的鸿沟。

说到认真演戏,就不得不提宋春丽在《姐姐》里的表现了。为了演好这个红军女战士,她二话不说就接受了"黑、脏、粗"的造型要求,还特意把自己给饿瘦了,就为了还原战争年代女兵的样子。

你看人家这敬业劲儿,跟现在动不动就喊"滤镜""美颜"的演员们,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再看看刘佳,现在的观众可能更熟悉她在《你好,李焕英》里的表演。但你们知道吗?她年轻时在《干杯,女兵们》里演女兵薛烨,那戏演得叫一个扎实。

没有浓妆艳抹,就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把一个电话连女兵的成长历程演得活灵活现。

这些老戏骨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专注于角色的内在体验,而不是外在包装。她们明白,真正的演技是要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是靠"医美"堆砌出来的。

反观现在的一些演员,整天琢磨怎么把脸变得更精致,却不知道最精致的容颜也比不上最朴实的演技。真正的角色魅力,从来都不是靠打几针玻尿酸就能撑起来的。

老戏骨们用自己的坚持告诉我们:好演员不怕丑,就怕假。与其整容整出一张千人一面的脸,还不如保持本真,把戏演好。

这才是对观众,对角色最基本的尊重。

翻开那本泛黄的相册,一张八路军女战士的老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上,她穿着朴素的军装,身姿挺拔,眼神坚毅。

虽然年纪不大,但那份对生活的知足和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决心,却让人动容。

再看看当下的影视圈,导演们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演员包装得更"精致",演员们忙着研究怎么让自己看起来更"上镜"。

可他们怎么就不明白,观众要的从来都不是整容脸,而是真实的演技和走心的表演。

现在的军旅剧,与其说是在讲述英雄故事,不如说是在展示"医美成果"。那些浮夸的造型,刻意的表演,不仅没有展现军人风采,反而亵渎了英雄形象。

其实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分得清楚谁在用心演戏,谁在光靠脸蛮干。与其跟风整容,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琢磨演技。

毕竟,真正的经典永远不会是靠"医美"堆砌出来的。

未来的军旅题材创作,需要的是回归本真,需要的是对历史和英雄的敬畏。只有这样,才能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士兵面孔|走近4位女兵,感受军中绿花的战斗风采

原标题:铿锵玫瑰 战位盛开

女兵,女兵,军中耀眼的星。在如花的岁月里,她们以矫健身姿投入练兵备战,成为战斗力生成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刚强中带着柔美,风雨中几多担当。本期《士兵面孔》,让我们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走近4位活跃在练兵备战一线的女兵,感受军中绿花的战斗风采。

——编者

甲板之梦

王静

【人物名片】刘咪咪,海军辽宁舰中士。

“你的甲板识别服怎么又换了一种颜色?”当女舰员刘咪咪作为直升机引导员,第一次穿着黄色识别服站在甲板上时,几位迎面走来的战友都不由得露出诧异的神情。

七彩的甲板识别服,她拥有四种颜色:绿色属于信号员,白色属于操纵兵,蓝色属于系留员,黄色属于引导员。登上辽宁舰不到两年,刘咪咪已经在飞行保障的四个岗位历练过。

刚上舰时,刘咪咪是一名信号员,负责在雷达屏幕上监控即将着舰的歼-15战机。后来,她调到操纵兵岗位,执掌歼-15战机舰基飞行训练模拟器。而在她心里,当时最渴望的是走上飞行甲板,真正到一线保障战机起降。

飞行甲板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之一。这里海风呼啸,战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喷薄着上千摄氏度的炽热尾焰,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险情。

当时,航空部门所有新兵都要学习系留技能,这是一个上甲板的好机会。但系留索轻则20公斤,重则40公斤,扛着它在甲板奔忙,对官兵的技术和体力都是不小的挑战。

刘咪咪狠下心,练!她的体能成绩一向优秀,考核时还拿过满分。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机库里自此多了一个埋头苦练系留技能的身影。

这天是休息日,航空长王雪亮到机库巡查,发现了练到双手红肿的刘咪咪,问她:“敢不敢真的到甲板系留作业?”刘咪咪愣怔片刻,随即坚定地回答:“敢!”王雪亮点点头:“以后有机会,一定让你试试。”

两个月后,刘咪咪终于通过系留科目考核,成为第一批走上甲板的女系留员。感受着海风拂过脸庞,看着歼-15战机牢牢钩在阻拦索上,她心里充满了自豪。

将近一年时间后,刘咪咪积累了不少甲板保障经验,机会又悄然而至。胆大心细、表现出色的她,被选为直升机引导员的培养对象。

这令她喜出望外:“我之前就悄悄研究过引导员的手势,可帅气了。”不同于系留员,引导员要纵观全局,带好整个保障小组,责任更重了。放飞、回收、热加油、交通保障……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刘咪咪终于迎来正式保障的机会。

南海,成片的银色飞鱼跃出湛蓝的海面。刘咪咪第一次站在“师傅”前面引导直升机着舰。直升机机头出现在视野中,渐趋接近。旋翼带来的狂风刮过停机位,刘咪咪踉跄了一下,身体略微后仰。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突突乱跳的心又镇定下来,最终顺利引导直升机着舰。

保障结束后,随身携带的指挥终端里传来塔台的点评:“表现不错。”短短一句话,是来之不易的肯定。刘咪咪心潮澎湃,转身遥望塔台,默默敬了个礼。

只有岗位认证合格的引导员,才能在甲板识别服背面印上自己的名字。刘咪咪就是极少数在飞行甲板上正式“拥有姓名”的女舰员。

刘咪咪的“甲板之梦”还在继续:“我还想学难度更高的转运引导!”伴随着辽宁舰奔腾的航迹,她把梦想熔铸在飞行甲板,向着远方,一往无前。

铁甲芳华

唐帅 于宁

【人物名片】阿曼尼沙,南疆军区某部下士,2021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按下“发射”按钮的那一刻,阿曼尼沙脑袋“嗡”的一声,身体猛地向后一颤,她不敢相信这发炮弹是自己打出去的。

这是阿曼尼沙第一次实弹射击,结果毫无悬念:脱靶。

坦克驶回初始出发线,舱门打开。一个浓眉大眼、短发齐耳的维吾尔族姑娘从炮塔里钻出来,她就是阿曼尼沙·土尼亚孜。

这一刻,沮丧和失落充斥在阿曼尼沙心间,周边的世界仿佛静止了,耳边只有戈壁的风呼呼地刮着……

去年4月,南疆军区某部成立了女子坦克班,阿曼尼沙成为第一批女子坦克兵。第一次来到坦克训练场,同车组的3名女兵连拖带拽好不容易才爬上坦克。阿曼尼沙心里顿时嘀咕起来:“我们能行吗?”

舱内方方正正的“盒子”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按钮几十个,横竖交错的线缆十几捆,光认识它们就不容易,更别说掌握操作方法了。在理论学习阶段,阿曼尼沙将部件功能、操作方法和名称一一对应,反复记忆。随身的小本子被翻出毛边,她终于把理论知识装进脑子里。

装填炮弹对女兵来说也是个难题。阿曼尼沙在车组里个头最高,被推荐担任炮长。即使她看起来块头很大,但在36公斤重的炮弹面前,还是显得有些柔弱。为了增强力量,她刻意增加了食量,并开始跟哑铃较劲。时间一长,哑铃抓手处的纹路就像被砂纸打磨过似的。一段时间后,阿曼尼沙“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模拟器操作训练时,瞄准镜右前方运动靶突然出现。“减速!减速!”驾驶员杨燕的工作帽里传来阿曼尼沙急促的口令。

“到底是加还是减?”阿曼尼沙的口音太重了,杨燕听不准确,忍不住大声吼道。最终坦克未及时减速,错过了最佳射击时间。

“加!加!减!减……”空旷的训练场回荡着阿曼尼沙铿锵有力的口令声,这个倔强的姑娘天天跟着广播练发音,对着镜子纠正口型。慢慢地,那些烦琐、拗口的口令变成了准确的音符。

训练中,描绘“信封靶”是炮长专业的基础课目,要求利用炮口边固定的金属杆在涂满黄油的金属平面上描画信封。阿曼尼沙两手紧握机柄,拼命地快速摇动,但还是因为动作不标准被班长严肃批评。她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手心磨起厚厚的茧子,胳膊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她终于向着成熟的炮长迈出了一大步。

在阳光和风沙的雕琢下,阿曼尼沙曾经白皙的脸庞仿佛镀上一层古铜色的光泽。其实,每次训练前,她都将护肤霜、防晒霜抹了一遍又一遍,但一天训练下来,皮肤还是火辣辣的。“以前我还像一个女孩,现在男兵都把我当兄弟。”阿曼尼沙笑着说。

夕阳刚落山,余晖依然映在天边。滚滚风沙中,坦克缓缓停住。在刚刚结束的实弹射击演练中,阿曼尼沙精准锁定目标,按下击发按钮,目标全部命中。

女兵们依次钻出坦克,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驾驶员杨燕哼起了熟悉的旋律。阿曼尼沙抹了一把额角的汗,也跟着大声唱起来:“跨上战车转动炮台,一身铁甲两行履带……风雨洗礼硝烟芬芳,铿锵玫瑰在战位盛开……”

号手就位

段皖皖

【人物名片】吴瑞萍,火箭军某部中士,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操作手”,荣立三等功1次。

天刚蒙蒙亮,火箭军某部中士吴瑞萍就穿上静电服,与战友们一起登上通往“地下龙宫”的战车。

自春节起,驻地便阴雨绵绵,本该转暖的天气,却越来越冷。车辆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穿行,吴瑞萍望着车外越下越急的雨,一边裹紧身上的大衣,一边在脑中回想早已形成肌肉记忆的操作动作。

“班长,我把规程再给你背一遍吧。”坐在吴瑞萍身边的是一名新号手,见吴瑞萍没反应,又用手拍了拍她。

吴瑞萍将视线从雨中收回,笑着说:“背吧,不要紧张,按照我之前教的来。”

“号手就位!”“1号好!”……

山谷里,新号手清脆利落的口令声与风雨声交织在一起,在吴瑞萍听来,宛如一首动听的乐曲。

这些口令看似简短明了,但在大声报出它之前,号手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艰涩的理论学习。

8年前,吴瑞萍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被分配到某导弹旅从事导弹测试工作。初到单位,吴瑞萍踌躇满志。然而,当面对一沓沓厚厚的专业书籍、一页页不同口令的操作规程,以及一张张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时,她脑子里一团乱麻,不知从哪儿下手学起。

“组长,我觉得背书没用。”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让尚是列兵的吴瑞萍产生了逆反心理。

当时的专业组长并没有直接劝导,而是在第二天展开的测试任务中,经过申请将吴瑞萍带进“地下龙宫”跟岗见学。

山林之中、群山之下,一扇神秘的大门缓缓开启。那是吴瑞萍第一次来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她立刻就被眼前一排排通体墨绿的大国长剑吸引住了。

“号手就位!”随着口令声响起,她看着班长们迅速奔赴战位,严谨细致地开始对导弹进行全身“体检”。

“启动性检查不合格”“减压阀失效”……就在测试紧张进行时,一连串导调课目接踵而至。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测试女兵,见招拆招、忙而不乱,短时间内成功排除故障,有条不紊地展开下一步操作。

吴瑞萍看呆了,那通体墨绿的导弹,那英姿飒爽的身影,那清脆悦耳的口令,触动了她的心弦。她暗下决心,要扎根军营,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托举大国长剑。

接下来,理论学习时,吴瑞萍沉下心背记专业名词、钻研测试原理;实装操作时,她对着训练弹练走位、练操作、练排除故障。寒来暑往,转眼数年,吴瑞萍已成长为单位中的专业能手,多次跟随部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并带领分队女兵多次排除险情、故障,成功测试导弹百余发次。

一长串口令背完,无一差错。吴瑞萍望着新号手因兴奋而微微泛红的脸颊,露出赞许的笑容。

此时,战车冒雨穿过茫茫大山,隐入了连片密林。

“号手就位!”“号手就位!”……

“地下龙宫”里,一排排导弹气势磅礴,呼啸欲出;一声声“号手就位”此起彼伏,刺破苍穹。

翱翔云端

顾熙熙

【人物名片】邹海燕,空降兵某部中士,荣立三等功1次。

白云飘荡在机翼之下,大地被笼上一层薄纱。此刻,全世界仿佛都被踩在了脚下。

6000米高空,云层之上不断传来战机的轰鸣声。舱门打开,一个黑点急速下坠。突然,“砰”地一声,伞花绽放。云遮雾绕中的山川,随着高度下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句话用来形容邹海燕再合适不过,她不仅是空降兵某部雷神突击队女子特战小队的第一批队员,也是空降兵历史上第一位突破6000米高空伞降的女兵。

200余次从天而降,让她深深爱上了翱翔云端的感觉。怀着这份热爱,入伍7年来,邹海燕始终冲锋在重大任务一线。当得知部队要奔赴西北戈壁进行夜间伞降演练,邹海燕又一次递交了请战书,并在决心书上按上自己的红手印。

日落时分,机场一片繁忙的景象。此时,邹海燕正在有条不紊地整理伞具,仔细做着跳伞前的各项准备。

“雷霆万钧,神威天兵!”伴随着嘹亮的口号声,一场夜间集群伞降演练正式拉开帷幕。“地面风速6米每秒,高空风速13米每秒……”此时,不同编组的指挥员正根据通报的气象资料,制订详细的操纵方案。

“戈壁气象复杂,我们在空中一定要时刻关注风速、风向,确保安全着陆。”趁着登机前的空隙,身为骨干的邹海燕与同架次的队员围坐在一起,相互提醒着空中注意事项。

引擎轰鸣声划破深夜的宁静,邹海燕踏着稳健的步伐快速登机。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运输机呼啸升空,强劲的气流吹得机身有些颠簸。舷窗外,没有繁华的城市灯火,月光下的戈壁显得有些荒凉。

“保持离机姿势,注意离机间隔……”战机起飞后,投放员不断叮嘱着,并仔细检查队员们的伞具背挂情况。机舱尾门缓缓落下,寒风裹着巨大的噪声猛地灌进机舱,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坐在尾门第一个位置的邹海燕双拳紧攥,此刻,炙热、滚烫的情感在邹海燕心中不断升腾,这就是她想要的人生。

刺耳的警报声响起,邹海燕纵身一跃,跳出机舱。顶着高空强劲的气流,她努力睁开双眼,却发现自己的降落伞正加速靠近前一名队员。邹海燕瞬间作出反应,抬起几乎冻僵的手臂,迅速拉下右侧操纵带,与战友擦肩而过。

夜色如墨,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300米、200米、100米……邹海燕紧紧盯着手腕上高度表的荧光显示屏。距离地面越来越近,凭借丰富的伞降经验,邹海燕成功降落到目标地域。

夜幕下,凛冽的寒风刺痛着面庞,但邹海燕脸上流露的却是喜悦与兴奋。仰望星空,点点星光汇聚成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那正是她追寻的方向。

(摄 影:尚旭东 周文天 唐亚云 杨越旺 宣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