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皮肤不好(胖人皮肤不好什么原因)
皮肤出现异样?可能是肥胖惹的祸
16岁的林同学属于超重一族,身高168厘米的他,体重足有160斤。最近他发现大腿内侧有红色丘疹,腋下也有一条条白色的纹路,他紧张地来到医院,医生说是肥胖惹的祸。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赵邑告诉记者,肥胖可能引起或加重很多皮肤病。他总结了7种:
假性黑色棘皮病
假性黑色棘皮病是肥胖青少年多发病。肥胖导致血糖代谢障碍,胰岛素过多,引起皮肤增生。该病有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皮肤黑色素沉着,并伴有棕黑色天鹅绒样斑块,摸起来有颗粒感。它一般不用治疗,减肥即可缓解。
膨胀纹
青少年迅速增肥、长高可能会导致腰腹部、臀部和手臂、大腿内侧等处出现膨胀纹。由于骨骼和肌肉或脂肪的体积增加过快,超过皮肤延长速度,导致皮肤表面产生条状裂纹,数月至半年左右,纹路将慢慢淡化变白,但难以完全消除。
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肥胖者的乳房下部、腋下与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接触、重叠和磨损较多,易出汗浸渍且不透风,使念珠菌繁殖生长。念珠菌感染主要变现为红色丘疹、疱疹,患者会感觉微痒或疼痛。可外用抗真菌药物达克宁或酮康唑软膏治疗,1~2周会转好,但一定要治疗彻底,否则会反复发作。
股癣
股癣是因闷热潮湿、不透气造成真菌感染的疾病,是长在大腿内侧、腹股沟、臀部等处的小片红斑、丘疹、水疱,部分会有脱屑,并逐渐扩展蔓延。男性多汗者及长期坐位工作者易患病。其治疗也是外用抗真菌药物,并保持患处干燥透气。
毛囊炎
由于肥胖症患者皮脂腺分泌过多,因此毛囊炎发病率也较高,成人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儿童则好发于头部。该病初期表现为一个硬结,有局部红肿及压痛感,然后逐渐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丘疹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栓,丘疹软化破溃排出脓汁,干燥结痂后,炎症会减轻或痊愈,一般不留瘢痕。
蜂窝性组织炎
蜂窝性组织炎多半为细菌感染引起,初期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如果持续恶化,可能产生发烧、全身无力等全身性症状。初期患者可口服抗生素加以治疗,情况严重时,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临床表现为红斑、鳞屑,一旦发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但该病与肥胖有一定关联,超重者减肥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病情。
赵邑曾接诊过一位40多岁的银屑病患者,该患者此前用了很多药治疗效果都不好,接诊时见患者身高170厘米,重180多斤,建议他除原有药物治疗外坚持减肥,半年后患者减重50斤,病情也明显好转了。
赵邑建议患有上述皮肤病的肥胖者合理减重,只要解决了肥胖的问题,大部分肥胖导致或加重的皮肤病都能缓解。肥胖者生活中还应保持局部清洁,随身带手帕擦汗;皮肤皱褶或常摩擦处可涂些痱子粉;不穿过紧衣裤,选择透气吸汗的衣物。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肥胖也会连累皮肤
作者:水欣
编美:杨欣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
医保号:21110130
电话:010-56118899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皮肤免疫低下?元凶竟是“长膘”堆积的成熟脂肪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及缺乏足够的运动,导致中国肥胖现状日益严重。肥胖是皮肤感染细菌的重要风险因素,但肥胖是如何导致皮肤抵御微生物能力受损的机制尚不清楚。1月21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成果,或许为这一疑问找到答案。
该项研究由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药学院张凌娟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皮肤医学系院长瑞查德·伽罗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展。专家们发现,肥胖后过度堆积的成熟脂肪细胞也许是肥胖后皮肤免疫力低下的罪魁祸首。
记者了解到,这项最新研究为肥胖是如何导致皮肤抵御微生物能力受损提供了一个新的机制,也为今后研究肥胖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疾病的病理、药理研究,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肥胖“攻破”皮肤脂肪防线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一旦皮肤因为外力因素受损,将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有害微生物在伤口处的感染,如若不能被免疫系统及时清除,将有可能诱发全身性的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皮肤上最常见的致病菌。尤其是近年来肆虐全球的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经是皮肤上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美国每年因MRSA感染的死亡人数超过两万,超过了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我国MRSA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也不断攀升。
该项研究的一个创新点是聚焦于非传统免疫细胞的天然免疫调节功能。说到免疫,大家会想到传统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而该研究聚焦于非传统免疫细胞——脂肪细胞。
“前期研究发现,皮下脂肪细胞作为皮肤的最后一道防线,有很重要的免疫抗菌功能,分化中脂肪细胞释放大量抗菌肽,这是一种人自源抗生素,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张凌娟举例说,如婴儿皮下有很厚的一层不成熟脂肪,不但让婴儿皮肤看起来丰满有弹性,这层脂肪还有很重要的免疫防护功能,尤其是在婴儿的骨髓和淋巴免疫系统等还没有发育完全时,这个脂肪层能够保护婴儿皮肤不被某些病原体感染。
然而,这层重要的防线不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并在老化后消失殆尽,还可能被肥胖攻破,增加被细菌感染的风险。
例如,因肥胖诱发的糖尿病病人足部因皮肤愈合能力差,创伤后伤口难愈合,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和化脓,并发展为糖尿病足,目前缺少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药物疗法,很多患者只能通过截肢手术来避免全身感染和死亡。因此,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皮肤天然免疫抗菌机制。
脂肪细胞趋于成熟将丢失屏障能力
目前,我国有25%的超重及肥胖人口,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总数第一的国家,并且肥胖呈现年轻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肥胖能诱发多种疾病,包括二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银屑病和癌症等,肥胖还增加了患皮肤感染和多种炎症性皮肤病的风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而肥胖是如何导致皮肤抵御微生物能力受损?
“实验发现,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皮肤有大量成熟脂肪细胞增生,脂肪细胞通过释放生长因子TGFβ,进一步抑制脂肪干细胞分化和表达抗菌肽的能力,使肥胖小鼠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张凌娟说,肥胖导致皮肤成熟脂肪过度堆积,并增加TGFβ降低脂肪干细胞及抗菌肽的表达,这一现象在肥胖人群的皮肤里也存在。
研究人员还发现,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或TGFβ受体抑制剂可恢复肥胖小鼠的皮肤防御金葡菌感染的能力,因此,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用于治疗和肥胖相关的皮肤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潜力。
“通俗来说,我们不能太瘦,因为人体需要新生的脂肪细胞来提供防护功能,但也不能过度肥胖,因为肥胖会消耗脂肪干细胞及健康的新生脂肪细胞,并过度堆积病理性的成熟脂肪细胞。”张凌娟说,所以在保持健康生活饮食习惯的同时,还要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时刻消耗堆积的成熟脂肪细胞,刺激体内健康的干细胞再生循环系统。
张凌娟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就小分子靶向药物并结合脂肪干细胞疗法,以及如何能通过小分子药物诱发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新生为脂肪干细胞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将为肥胖人群重新获得功能性脂肪干细胞并恢复免疫抵抗力找到突破口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