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肥胖(中医辨证肥胖)
肥胖的根源在于气虚,活血化瘀才是关键
所谓治标不如治本,治病要先求因,减肥亦是如此。只有找到肥胖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虚证,其根源为气虚,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
另外,我们还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气赖血以附,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要想减肥,活血化瘀是关键。
那生活中有什么好的措施有助于活血化瘀呢?一起来了解下!
肥胖根源在于气虚
有篇文章里面曾经提到肥胖是为虚证而非实证。一般来说,肥胖者多气虚、阳虚、痰湿。
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的观点。转至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
由此可见,肥胖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故减肥要以加法为主,补气补阳,活血化瘀是为关键。
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肥胖
所谓气虚,是人体虚证的一种。在中医中,虚证与实证相对,共有气血、血虚、阳虚、阴虚四种,各种虚证病因不同,所呈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其中气虚一般是指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中医临床上,气血的具体症状多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呼吸短促、运动易出汗等。
中医中,气为宏观的概念,具体还可分为肺气、肾气、肝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这些气存在于人的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内外各种活动的原始动力。
人体一旦气虚,机体脏腑功能便会减退,使得脾胃受纳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分解失职,肺不能主治节、朝百脉,肾无法藏精纳气调水。
各脏腑功能失健,所食之物便不能被有效利用,人体既未吸收到相应的营养物质,也没有将代谢的废物及垃圾排出,对于该气化的物质也未进行气化。
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滋于皮下,造成肥胖。
如何快速判断气虚?
气虚除了会出现肥胖、有气无力、心虚胆小、无精打采等症,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的舌头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气虚。
如果一个人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又有肥胖之症,多半可以判断其为气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但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气血皆不足。
中医常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
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所以对于气虚者,一般要气血双补,而对气虚肥胖者,要以活血化瘀为重点。
活血化瘀是减肥关键
在中医中,减肥虽为“减”,但我们更讲究做加法,既然肥胖根源在于气虚,那么减肥就要先补气、补阳,阳气足,则气化功能增强,痰饮浊毒水饮等可自动排出体外。
早在《灵柩·卫气失常》中就曾将肥胖者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3种,其中膏型、脂型肥胖的原因在于痰湿,肉型肥胖的原因在湿热。
所谓痰湿,其实指患者身体内有痰和湿,二者相互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导致气虚,造成肥胖。
《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意思是说,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所以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
湿热,则是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造成肥胖。
《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这类胖子圆乎乎的,浑身上下,一眼望去全是肉,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
正如叶天士所说:“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无论是膏型、脂型还是肉型,其减肥重点无非除湿、祛痰、清热,最终的结果便是活血化瘀。
在食疗中,活血化瘀的食疗方非常多,今天推荐大家海带绿豆汤,方便易做,亦可有效除湿、祛痰、清热,活血化瘀。
食材:海带(15g)、绿豆(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少许)。
烹饪及食用方法:将各种食材一同入锅,加水,熬汤,最后加红糖调味,一日一次,25天左右为一个疗程。
肥胖之症,古已有之,与其他病症一样,也需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减肥效果。
尤其是依靠果蔬减肥的朋友,更需注意,寒凉食品助湿,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减肥,还会积痰致胖,故减肥要做加法,补气补阳才是根和本。
肥胖者之所以会发胖,从中医角度讲,主要还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胖子都是潜力股。”这句话不知道宽慰了多少人,但现实是,潜力股有时候也会变成“压力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6.5亿人属于肥胖。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导火索”。不过,今天我们不聊这些“沉重”的事情,而是换个角度:从中医的视角,来看看肥胖的根源到底在哪。胖,真的是因为你吃多了、动少了这么简单吗?
中医里有句话叫“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简单来说,脾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仓库管理员”,负责把你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然后转化成能量供全身使用。如果脾健运,仓库井井有条,吃多少用多少;但如果脾虚了?不好意思,食物转化不完全,直接堆成“库存”——也就是脂肪!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明明吃得不多,但还是胖得像个“发面包”?这就是典型的脾虚型肥胖。脾虚的人通常伴随有消化不良、胃口差、四肢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而且,脾虚型肥胖的人特别容易水肿,早上起来脸肿一圈,晚上脚踝肿一圈,堪称“24小时膨胀套餐”。
解决方案呢?中医讲“健脾化湿”,让脾重新打起精神干活。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红枣、山药、薏米、茯苓等等。不过,吃归吃,别指望“养生枸杞泡奶茶”这种操作能让脾恢复正常,奶茶喝多了,脾只会更累!
“生气一斤,长肉两斤。”这可不是玩笑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流通。肝就是身体里的“总指挥官”,如果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脂肪的代谢也会跟着出问题——这些脂肪本来是要“打包发货”的,结果因为肝生闷气,全堆积在身体里,久而久之,“游泳圈”就来了。
肝郁型肥胖的人,通常是情绪化的选手:压力大、易焦虑、爱生气,心情不好就暴饮暴食,心情好了也暴饮暴食。久而久之,肝气郁结,脂肪存不住就算了,还容易引发内分泌失调。
那怎么办?中医讲“疏肝解郁”。平时可以试试喝点玫瑰花茶、菊花茶,或者多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比如练瑜伽、听音乐、撸猫狗。记住,善待你的肝,就是善待你的身材。
中医里有个经典名词——“痰湿”。别被名字吓到,这不是说你喉咙里的痰,而是身体代谢废物的一种形态。痰湿就像一股“黏糊糊的能量”,一旦积聚在体内,就容易形成肥胖,尤其是那种“肚子大得像怀胎三月”的腹型肥胖。
痰湿型肥胖的人,经常有以下特点:大肚腩、四肢乏力、舌苔厚腻,甚至有些人还会觉得嘴巴发黏,总是口渴但又懒得喝水。痰湿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比如你爱吃火锅、烧烤、奶茶、炸鸡)、缺乏运动导致的。
要对付痰湿,中医讲究“化痰祛湿”。平时可以喝点薏米水、荷叶茶,或者吃点冬瓜、莲藕等清淡去湿的食物。当然,最重要的是,动!一动就能把痰湿“蒸发”掉,懒着不动,只能继续“黏糊糊”下去。
肾在中医里被称为“先天之本”,它就像身体的发动机,掌管着能量的基础代谢。一旦肾虚,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就会“趁虚而入”,尤其是腰腹部最容易长肉。
肾虚型肥胖的人,通常伴随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脱发、头发早白、精神不振等问题。最可怕的是,肾虚型肥胖的人即使节食,也很难减下来,因为发动机不给力,油门踩不动啊!
解决办法呢?中医讲“补肾填精”。平时可以吃点黑芝麻、黑豆、核桃等补肾食物,有条件的还可以试试艾灸、泡脚等方法来调理肾气。记住,护肾就是护腰线!
中医认为,肥胖不仅仅是脂肪的堆积,更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要想减肥,不能只盯着减脂,还要调理五脏六腑,恢复身体的平衡。总结一下,中医的“减脂公式”可以这样概括:
- 健脾化湿:让你的“仓库管理员”重新上岗。
- 疏肝解郁:别让肝气郁结成“脂肪快递”。
- 化痰祛湿:清理体内的“黏糊糊垃圾”。
- 补肾填精:给发动机加满油,动力十足。
减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少吃多动”就能解决的“数学题”。它是一项“全职工作”,需要你从饮食、运动、情绪管理到作息规律,全方位地调整自己。中医的智慧在于,它不仅关注你的身体,还关注你的心。很多时候,肥胖的背后,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它在告诉你,“我的某些功能出问题了!”
所以,别再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发愁了。坐下来,好好想想:你的脾虚了吗?肝郁了吗?痰湿了吗?还是肾虚了?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肥胖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相关数据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黄帝内经》
肥胖是否与脾胃虚弱有关?中医如何调理?
【来源:科普中国】
中医理论认为肥胖与脾胃虚弱存在一定的联系。脾胃虚弱可能导致体内运化失司,使得食物不易被消化吸收,进而转化为脂肪堆积,形成肥胖,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如过量进食油腻食物、缺乏运动等引起。
中医调理肥胖的方法多样,旨在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环境,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的效果。首先,调整饮食结构是关键,推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油腻、辛辣和甜食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其次,适量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新陈代谢。
中药调理方面,中医会根据个体情况选用具有清热、化湿、祛痰作用的中药方剂,以调理体内湿气和痰湿。常用的中药材如山楂、薏米、荷叶、茯苓等,有助于促进消化、利尿排湿、降低血脂。对于脾虚证患者,可使用补虚泻实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内盛证患者,可使用化痰祛湿的药物。
此外,针灸、拔罐等辅助疗法也有助于调理肥胖。针灸能调节体内的脏腑功能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拔罐则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淋巴循环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综上所述,中医调理肥胖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中药调理以及辅助疗法等多种手段,达到减肥的效果。在调理过程中,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
审核:赵汉青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副教授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