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什么业障(肥胖也是业障)
很多人疑惑,和尚吃素为什么还会发胖?
综述众所周知,我国是佛教的发祥地之一,从汉朝时期开始,佛教逐渐地在我国发扬光大,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佛教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把信佛作为自己的信仰。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建有大大小小的寺庙,佛教徒们在重大的节日,都会去寺庙拜佛烧香,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在寺庙里,和尚们潜心修行,每天都会诵经礼佛,过着清静自在的生活。但是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和尚们都是吃素的,但是身体却非常健康,而且有的和尚还特别胖,那他们每天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大多和尚都是胖子呢?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众生平等,世间万物都有它生存的自由和权利,所以佛法劝导世人不要杀生。就好比我们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杀鸡宰羊,这在佛家来讲就是犯了杀业,因万物的生命都要经历六道轮回之苦,你的杀业越重,受到的因果报应就会越重。为了脱离轮回之苦,和尚们不再吃荤腥的食物,这样就会减少自己的业障,早日修成正果。
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据说释迦摩尼为了消除人们心中的傲慢,戒掉修行者的口腹之欲,让所有的佛教徒们托钵乞食,这样才能做到清心寡欲,一心修行佛法。但是这种托钵乞食的修行方式在我国却不被认可,甚至让当时的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对佛教产生了抵触的态度。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需要靠自己努力去勤劳致富,出家修行的和尚自然也不例外。人们认为,和尚的身体健康,不缺胳膊不少腿,整天拿着个钵讨饭吃,这种行为就是好吃懒做,令人十分反感。老百姓对和尚讨饭都不能接受,更别说那些体面的贵族和士大夫了,如果他们遇到和尚向自己讨饭,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侮辱。
俗话说适者生存,佛教想要在中国发扬光大,就要改变自己的宗教传统,这样才会被中国的百姓认可。在东晋时期,佛教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尚们也不再去乞食,而是自己开荒种地,自力更生。和尚们自食其力是好事,那他们每天都吃些什么呢?
在印度的传统佛教中,和尚是可以吃肉的,他们只能吃三净肉,这种肉就是指和尚听不到、看不见、不是为自己而杀的动物的肉。自从汉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后,也有和尚吃肉的情况,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的统治者梁武帝为了更好地发扬佛教,在公元511年时颁布了《断酒肉文》,禁止和尚与尼姑吃肉喝酒,自此以后,佛教徒们才正式吃素。
梁武帝之所以禁止佛教徒喝酒吃肉,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虔诚信佛之人,而且他认为佛教以慈悲为怀,戒杀的观点和儒家思想中的“仁”相同,他想要以仁治天下,通过对佛教的改革,这样就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政权。
和尚做到自力更生后,生活有了保障,而且随着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都成了佛教的信徒,他们经常去寺庙去祈福,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还会捐一些香火钱,这样寺庙就有了经济来源。所以,和尚不用再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即便不吃肉,也不会变瘦。
到了现代,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寺庙不只是人们祈福的地方,更成了独特的旅游景点。很多人在节假日的时候,都会选择去寺庙旅游,既可以放松心情,又能祈福,这样寺庙的经济收入也越来越高。寺庙的收入多了,在伙食方面也进行了改善,菜式不仅变得丰富,而且注重营养均衡,所以和尚们吃了之后,身体越来越强壮。
普通人在家里做菜的时候,都会放豆油,这样炒出来的菜才会更香。在寺庙里,和尚们为了让菜式好吃,会在炒菜的时候放入菜籽油,这样炒出来的菜不仅吃起来美味可口,而且非常的健康。菜做得好吃,和尚的胃口就会大开,饭量就会增加,吃得多了就会发胖。
寺庙里的和尚在食物的做法上,也是很讲究的,他们会把简单的豆制品,用不同的方式烹饪,做出美味佳肴。吃过斋饭的人都知道,和尚们把豆制品做成素肉,再加入一些调味料,这种素肉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就像是真肉一样,有的是猪肉的味道,有的是牛肉的味道,如果事先不知道的话,你会觉得这就是真的肉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和尚也是人,也会对美味佳肴失去抵抗力,在样式繁多的素菜面前,他们的饭量变得越来越大,管不住自己的嘴,就会越来越胖。和尚会吃胖,其实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他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吃斋念佛,几乎很少运动,营养都被身体吸收了,自然就会长胖。其次,和尚们不用养家糊口,没有生活的压力,每天都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正所谓心宽体胖,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是和尚为什么吃素也会发胖的原因,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胖和尚不诚心修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生活环境造成的,不管他们胖瘦与否,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砗磲能成为佛教七宝之首究竟是因为什么?
砗磲是佛教的七宝之首,而且只有有的高僧才会佩戴。
在很多人刚接触砗磲的时候,常会有这么一个疑问:砗磲明明产自于南海,而这一块区域基本和佛教起源的区域毫不沾边,而且古代科技、运输条件都很落后,不太可能把南海里的砗磲大规模运到内地,为什么砗磲就成了佛教七宝之首呢?
其实,真相异常简单。因为——西藏是砗磲最早的产地之一。这不是很奇怪吗?明明是海里的生物,却在世界屋脊被人发现。要回答这个疑问,我们得把时光追溯到几千万年前。
那时候的地壳运动使沧海变成了桑田,造就了几千米高的西藏高原,曾经被深埋海底的砗磲化石,也被一同带到了高原土层,在长年累月的雪水冲刷下,这些神奇的宝物得以重见天日,并被西藏教徒发现。高原上被雪水冲刷的砗磲化石,被自然界中的沙土磨得非常圆润,这样的砗磲又被称作砗磲山料。
由于这些砗磲在西藏存量稀少,而且非常洁白,散发着灵性,因此自然被当做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物,就和天珠类似,在各地佛教高僧、西藏喇嘛都有手持砗磲制成的佛珠。
西藏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西藏佛教习惯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后来佛教信仰逐步往中原发展,就有了汉传佛教,再逐步南下,便形成了南传佛教。后来,砗磲作为世间珍品被上供到朝廷,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砗磲文化也得以发扬。
“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砗磲会成为佛教七宝之首了吧。砗磲,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9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
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砗磲的贝壳是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亦是佛教圣物。砗磲作为佛教之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砗磲。
有人说,砗磲是继海黄后的又一个新的收藏热点。因为砗磲的数量很稀有。砗磲不仅内管漂亮,它还有强大的作用。
”
第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砗磲所含的磷、氨基酸能够促进消化酶的生成,增加食欲,使人吃好。砗磲的磁疗效能够促使血管的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流量,使新陈代谢增强,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新陈代谢加快,也能够分解和阻止过多脂肪的合成,有效地改变肥胖症状。第二:镇静安神效果。砗磲所含有的矿物质、氨基酸能够改善大脑机能,稳定心神,改善失眠状况,使人睡好。佩戴砗磲有利于调养身心,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特别对高血压、食欲不振、失眠者、心神不定者疗效尤为明显。
第三:防止老化。经过科学仪器分析,砗磲含有碳酸钙、壳角蛋白、氨基酸与许多微量元素等成份,长期佩戴有利于矿物质吸收,改善人体生长分泌系统,防止衰老,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在佛教《无量寿经》中有这样的描述:“砗磲为本”。这是因为砗磲是至洁至纯的象征,而佛理讲究的是“心静则灵、心无杂念”,砗磲象征着一个纯净无尘、无欲无求的空灵境界,使人达到一个心静如水、心无旁鹭的祥和虚无的空间。
砗磲是佛教圣物,具有瑞气吉祥之意。古人认为砗磲具有很强的磁场,可避邪镇煞、消灾解厄、确保平安,长期配戴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及感应。修行之人认为:持砗磲修炼护法者,能净化贪、嗔、痴,消除业障,增加智慧与修行德性。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请订阅此帐号或关注微信:jingxin3922
禅师与小偷
禅师和小偷
禅师隐居山中,结庐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做完了一天功课的禅师信步走出门,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禅师。
禅师沉醉其中,许久而归。
刚到门口,发现屋内人影晃动:原来有小偷在行窃!
禅师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值钱的,便伫立门口静候小偷出来。
空手出来的小偷,见禅师挡住门口,惊慌失措,呆在那里。
禅师温和地对他说:撥感谢你赶了那么老远的山路来看我,但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你。山中秋夜寒气浓重,我看你衣着单薄,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说完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让开一条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脸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禅师望着月下小偷远去的背景,叹道:撥可怜的人儿,但愿我能把天上的这轮明月送给他!斳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禅师打开大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齐齐,用油纸包着。
正是禅师昨夜送给小偷的那件。
禅师收起衣服。
这时,一轮红日在山项了,禅师面对太阳,双手合什,自言自语: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轮明月了!斳
禅师隐居山中,结庐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做完了一天功课的禅师信步走出门,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禅师。
禅师沉醉其中,许久而归。
刚到门口,发现屋内人影晃动:原来有小偷在行窃!
禅师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值钱的,便伫立门口静候小偷出来。
空手出来的小偷,见禅师挡住门口,惊慌失措,呆在那里。
禅师温和地对他说:撥感谢你赶了那么老远的山路来看我,但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你。山中秋夜寒气浓重,我看你衣着单薄,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说完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让开一条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脸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禅师望着月下小偷远去的背景,叹道:撥可怜的人儿,但愿我能把天上的这轮明月送给他!斳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禅师打开大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齐齐,用油纸包着。
正是禅师昨夜送给小偷的那件。
禅师收起衣服。
这时,一轮红日在山项了,禅师面对太阳,双手合什,自言自语: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轮明月了!斳
附录禅师修行笔记:
论修行
比较有意思的是“终始”与“死生”这两个词,值得专门提出来说一说,我们现在比较习惯说的是“始终”和“生死”,可为什么上古之人却和我们完全相反呢?其实,这个区别里蕴含了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宗教问题,我们就站在宗教的角度简单探讨一下吧——
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对于当下占大多数的唯物主义者而言,这当然是个简单的问题,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嘛;而许多的知识分子可能会从胎儿的各器官形成开始算起;而我们民间所谓的“虚岁”也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认为父精母血相融的那刻生命就已存在;而在宗教人士,特别是具有“轮回观”的修佛者看来,新生命开始于上一轮生命的结束之时,因为,冥冥中似乎有一本《功过簿》,人前世的所有行为一一记录在案,死亡,首先面临的是一次审判(基督教则是最后的审判),赏罚分明,各自对应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你今生能够投胎成为什么,是人是畜牲是饿鬼,都是这时就决定了的,当然,这才是新生命的开始。也就是说,生命开始于审判,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带着“原罪”而来的,如何能够不在今生修行精进呢!在这一点上,倒是与基督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别看只是这微小的区别,但是,却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唯物主义者由生至死只意味着物质(肉身)的生长消亡,因此心中毫无敬畏,无敬畏则无底线,因此无穷放任欲望的膨胀与实现,以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行为准则,故往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唯物主义教育是罪孽深重的!而有宗教信仰的人,自知身负原罪,今生本为赎罪、消业、精进而活,故此处处警醒自己,与人为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身边人,无论他是信仰哪种宗教,只要是真信仰,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心善。
希望大家记住这一点:生命的开始,源于死亡。
现在再来揣摩孔子的“未知死焉知生”以及西哲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是否另有一番新的理解了?!
苛疾是另一个需要解释的词汇,目前看来,古今医家都解释为重疾,如王冰直接批注为:“苛,重也”。这个解释似有道理,我也并不完全反对(事实上,王冰的批注是错误的,“苛”的引申义应该是“小、细微”,“苛捐杂税”的意思是各种捐税分得很细,因此杂、多,“苛政猛于虎”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但是,还是想对其做出进一步解释:“苛”字的本义是小草(苛,小草也。——《说文》),大家想想看,小草的特点是什么?广袤的黄土地上,哪怕只有一丛小草,都是最醒目的风景,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那么,在人体上呢,小草会是什么?皮肤病!醒目,以及顽固,就是它的特点。所以,“苛”字的引申义,就是皮肤病(疾痛苛痒。——《礼记·内则》)。所以,在这句话里,苛疾应该是特指皮肤病,当然,是泛指所有发生在皮肤表面的一切疾病,小如疥疮,大如毒疮,以及西医至今无法解决的带状疱疹(民间称缠腰蛇)等等。
联系一下上面刚刚说到的“灾害”一词,大家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不遵从天道,容易招致醒目而顽固的皮肤病呢?反正,我首先想到的是:业障病。
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的天道存在,还有一本事无巨细的《功过簿》,那么,有人的德性有亏,但又罪不至死,用什么方式提醒他呢,让你暂时代理一下天道,你会选择什么?我的选择就是皮肤病,一则警醒你,二则提醒与你交往的人,三则也可以羞辱你(在民间,白癜风就被称为“不要脸”),四则它的发展相对缓慢,留出时间让你改过,五则别看皮肤病事小,但其实非常难治,也就是说,它可能根本不是被别人治好的,而是你需要自己治疗自己,即改过!
我们医馆是有能力治疗皮肤病的(师傅在东北、江苏时不乏成功案例),但是非常奇怪,这里接触过几个病人,有白癜风、红斑狼疮患者,但最终没有一人有缘得治,他们每天必须服用大量激素类药物,医生倒也说得明白,这药并非治疗,只是起到控制的作用。激素类药物的危害简而言之就是透支未来,常服这类药物的人,先是会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症状,而最终多亡于肾衰。另外,其现时的副作用是严重影响睡眠,这种病人基本上都难以入睡,同时,还会造成肥胖等等。这些情况,他们或者已然深受其苦,或者心中明了,但是,他们做出的共同选择居然都是:拒绝治疗,继续服用药物,希望能保够持现状。这是什么情况?明显的业障病嘛——业障未消,就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拒绝能够真正治愈他们的人。而且,非常奇怪的是,他们却还四处寻医问药,并不拒绝那些“中医骗子”。
这样的例子,我们见过许多,也算是见怪不怪了,所谓“医治有缘人”、“医者只可治病,医者不可救命”嘛,一切,都是缘分!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医家多解释为,天道,圣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钦佩、佩服它。
谬之千里!关键在这个“佩”字,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佩”是会意字,从人、凡、巾,本义是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佩,大带佩也。——《说文》),做为动词使用时,也多以佩戴装饰品有关(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联系到“圣人行之”,那么,“愚者佩之”其实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说只是将它当作一种装饰品而已。比方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说起宗教、说起修行,那是一个口灿莲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为,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愚者!
再进一步往深里想,“行”字无论是做为修行或者行动讲,都明显具有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那么“佩”呢,做为装饰品在行动中处于什么状态?大家想一想看,我们的举手投足、或急或缓,它是不是都被动地亦步亦趋,被我们任何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晃动着、摇摆着,甚至是翻滚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现在我们应该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天道这个东西,圣人会主动地去感悟它,并遵循它的指引主动修行自己,而愚人则是被动地、浑浑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灭的境地。用当代流行的话语来说,圣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只与一种灵性的觉悟有关。
最后,简单说一说“圣人”、“愚者”,关于“圣人”,我们在《上古天真论》中有关专门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圣人是我们凡夫俗子在当下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无论是圣人还是愚者,在这里应该都是一种泛指,因为,如果非要对人进行粗暴分类,至少还可以有贤人、常人介于圣人与愚者之间,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圣人”可大致理解为修行的人,而愚者则是余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谓“修行”的人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相信一种先验性的、非物质的存在,它才是世界的创造者与主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负罪而生的,我们一生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似赴一场赶考,为的是下一次轮回开始前的那场“审判”。事实上,这种来自于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修行的关键,就在于与这种能量建立沟通机制,并通过它参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从而提升整个人生之格局,且影响下世。
我正开始我的修行,希望同道中人多加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