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幽门螺杆菌会引起肥胖吗(幽门螺杆菌会引起口苦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胃好不好,鼻子会给你提示,发现异常表现,就要赶紧养胃了

了解胃部健康的时候,通常都会从大便来进行判断,大便出现的失常表现,大多都是反映胃部问题。除了能从大便粪便胃健康,还可从脸上表现看出,比如说嘴巴、鼻子。嘴巴能判断问题,可能有的人还能够理解,鼻子怎么能反映胃部问题,这就让很多人搞不懂了。还是有关联的,只是很多人没有关注过而已。

鼻子有什么样的表现表示胃不好了?

鼻子一般是不容易出血的,若是一段时间内,总是有出血情况,在出血的时候,还感觉到有疼痛感和痒痒感觉,就可能是暗示你脾胃受损,出现虚弱的状态了。脾胃的吸收能力下降以后,人体能够补充到的营养也就会减少。五官在接受营养的过程中,就会缺失营养,营养不足就不能滋养鼻子,会让其变得很脆弱。没事喜欢挖鼻屎的人,就会容易出现出血情况。

鼻子当中有鼻屎是正常的事情,鼻子裸露在空气中,难免会接触到细菌、灰尘或者是其他的微生物,进入鼻腔当中,会被鼻毛阻挡下来,经过过滤之后,就会转变成为鼻屎。正常情况下,鼻子里产生的鼻屎并不会太多。如果发现鼻屎变多,产生的味道还很明显,就要引起注意了,多半是身体出现问题。胃部菌群紊乱,会影响到消化能力,食物不能及时的被消化,垃圾和毒素也就不能被正常排泄出去,就会逗留在体内,产生气体,通过鼻腔呼出去。

鼻子上有黑头,应该是很常见的事情了,多数人都会觉得是皮肤出现问题。或者是内分泌失调,才会影响到皮肤代谢。不仅仅是这两种原因,还可能是胃部被幽门螺杆菌侵入,才会使得鼻子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让鼻子的毛孔变得粗大。发现鼻子上的黑头很严重,就要去看看是不是胃部被幽门螺杆菌损伤了。

胃不好,该如何养胃?

错误的饮食习惯要改正,吃饭速度要放慢,每顿饭不宜吃得过饱,吃饭时不要一心多用,这些不良的习惯,长期下去,都会给胃部带来损伤。吃饭不能贪快,太快会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增加肠胃的负担,不能及时消化的食物就会堵在身体里,很容易引发肥胖,或者是其他问题。吃得太饱,会给胃部增加负担,也会带来损害。还有就是吃饭时,要专心,不要玩手机、多说话,都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情绪上的调节,对养胃也会有帮助,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影响胃部消化。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就是气饱了,说的就是生气容易让胃部产生胀气,影响到胃的正常运行,也就会容易出现问题。想要养好胃,还得有良好心态,心平气和的才有利胃部健康。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存在着问题,不能及时注意到,就会伤害到胃部,给身体带来麻烦。希望以上表现,你一个都没有,也可以说明你的胃还算健康,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胃息肉又是怎么回事?和肠息肉一样?

胃长息肉,你听说过吗?这其实是胃肠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简单来讲其实就是胃的表面长出来一个息肉,可在做胃镜的时候发现。不少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好好的胃怎么就突然长息肉了呢?胃长息肉了怎么办?今日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胃息肉”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由胃黏膜面凸起到胃腔内过度生长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

胃息肉较小时可以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做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的。临床上所称的“胃息肉”一般也就是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

为什么胃会长息肉呢?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其实跟胃肠息肉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家里有胃肠息肉的病人,其子女的胃肠息肉的几率比常人的可能性要大。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导致很多炎性因子出现,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从而出现增生性的息肉。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反流液中含有胰酶、胆酸会反流到胃内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增生,出现胃息肉。另外,大量的反流液会导致胃内的PH数值升高,促进胃泌素的分泌,导致增生性息肉的出现。

4、抽烟喝酒:

长期抽烟喝酒也会损伤胃黏膜,致使胃息肉的发病几率增加。

5、饮食不当:

三餐不定时,经常饱一顿饥一顿,偏食、挑食以及经常吃生冷、辛辣、腌制食物,不爱吃蔬菜等也会增加胃息肉的患病风险。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某些食物:有人认为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胃息肉会癌变吗?

腺瘤性胃息肉的性质属于胃黏膜异型增生,有癌变潜质,一般建议在内镜下尽早切除。

其他类型的息肉如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虽然也有癌变风险,但概率很低,无需过度担心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亦可发生胃息肉,主要为胃底腺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也有癌变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息肉切了还会再长吗?

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抑酸药物的服用、饮酒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由于目前对息肉的病因机制不完全了解,无法保证息肉切除后不再生长。一部分胃底腺息肉可能与服用抑酸药物相关,在停药后可减少此类息肉的发生;其他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增生性息肉形成有关,因此改善生活习惯、根除幽门螺杆菌等,都是可以减少胃息肉再发的手段。

如有息肉并已内镜下处理者,定期复查胃镜也是必不可少的。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体重增加20斤,脂肪肝了

患者,男性,今年45岁。发现慢性乙肝20多年,12年前(2010年6月)彩超提示肝硬化、少量腹水,开始规范抗病毒治疗。 疗效很好,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肝脏硬度值明显下降,彩超提示脾脏肿大逐年缩小。

2年前因为其母亲发现胃癌,该患者抽血查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C13呼气实验阳性,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给予四联疗法14天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该患者本来是偏瘦的,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食欲增加,最近两年体重增加20斤,彩超提示脂肪肝。

有意义的治疗或者有效果的治疗,不但要改善症状(腹水消退、腹胀缓解、食欲增加、自我感觉良好等等)和改善“指标”(转氨酶恢复正常、HBV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脾脏肿大缩小等等),还要努力改善疾病的最终结局。

什么是疾病的最终结局?慢性乙肝患者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因此死亡。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半身瘫痪,残废了。这些属于不好的结局。

慢性乙肝经过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达到乙肝临床治愈标准顺利停药,终生没有出现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等。高血压患者经过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规范管理各种危险因素比如体重、血脂、血糖等,至死都没有出现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这些属于疾病的良好结局。

让我们重新讨论本文开头的这个病例,该患者经过12年持续不懈地抗病毒治疗,显著改善了症状和指标,显著逆转了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体重增加20斤,脂肪肝了。

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慢性乙肝合并脂肪肝,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病率。笔者除了建议该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达到“减脂肪、增肌肉、缩腰围”的目的,考虑到其乙肝表面抗原数值已经很低,建议尝试联合干扰素治疗,努力达到清除乙肝表面抗原,最大限度降低肝癌发病率的目的。

有意义的治疗或者有效果的治疗,不但要努力改善症状和改善“指标”,还要努力改善疾病的最终结局。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门诊部 王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