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是什么(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多与下列哪组脏腑有关)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根源在于气虚,活血化瘀才是关键

所谓治标不如治本,治病要先求因,减肥亦是如此。只有找到肥胖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虚证,其根源为气虚,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

另外,我们还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气赖血以附,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要想减肥,活血化瘀是关键。

那生活中有什么好的措施有助于活血化瘀呢?一起来了解下!

肥胖根源在于气虚

有篇文章里面曾经提到肥胖是为虚证而非实证。一般来说,肥胖者多气虚、阳虚、痰湿。

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的观点。转至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

由此可见,肥胖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故减肥要以加法为主,补气补阳,活血化瘀是为关键。

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肥胖

所谓气虚,是人体虚证的一种。在中医中,虚证与实证相对,共有气血、血虚、阳虚、阴虚四种,各种虚证病因不同,所呈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其中气虚一般是指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中医临床上,气血的具体症状多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呼吸短促、运动易出汗等。

中医中,气为宏观的概念,具体还可分为肺气、肾气、肝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这些气存在于人的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内外各种活动的原始动力。

人体一旦气虚,机体脏腑功能便会减退,使得脾胃受纳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分解失职,肺不能主治节、朝百脉,肾无法藏精纳气调水。

各脏腑功能失健,所食之物便不能被有效利用,人体既未吸收到相应的营养物质,也没有将代谢的废物及垃圾排出,对于该气化的物质也未进行气化。

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滋于皮下,造成肥胖。

如何快速判断气虚?

气虚除了会出现肥胖、有气无力、心虚胆小、无精打采等症,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的舌头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气虚。

如果一个人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又有肥胖之症,多半可以判断其为气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但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气血皆不足。

中医常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

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所以对于气虚者,一般要气血双补,而对气虚肥胖者,要以活血化瘀为重点。

活血化瘀是减肥关键

在中医中,减肥虽为“减”,但我们更讲究做加法,既然肥胖根源在于气虚,那么减肥就要先补气、补阳,阳气足,则气化功能增强,痰饮浊毒水饮等可自动排出体外。

早在《灵柩·卫气失常》中就曾将肥胖者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3种,其中膏型、脂型肥胖的原因在于痰湿,肉型肥胖的原因在湿热。

所谓痰湿,其实指患者身体内有痰和湿,二者相互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导致气虚,造成肥胖。

《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意思是说,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所以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

湿热,则是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造成肥胖。

《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这类胖子圆乎乎的,浑身上下,一眼望去全是肉,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

正如叶天士所说:“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无论是膏型、脂型还是肉型,其减肥重点无非除湿、祛痰、清热,最终的结果便是活血化瘀。

在食疗中,活血化瘀的食疗方非常多,今天推荐大家海带绿豆汤,方便易做,亦可有效除湿、祛痰、清热,活血化瘀。

食材:海带(15g)、绿豆(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少许)。

烹饪及食用方法:将各种食材一同入锅,加水,熬汤,最后加红糖调味,一日一次,25天左右为一个疗程。

肥胖之症,古已有之,与其他病症一样,也需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减肥效果。

尤其是依靠果蔬减肥的朋友,更需注意,寒凉食品助湿,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减肥,还会积痰致胖,故减肥要做加法,补气补阳才是根和本。

身体易发胖怎么破 中医告诉你这么调

生活中,我们常说胖子没有春天;在本公子认为,胖子还没有未来!作为微胖界的“常驻大使”,每每想到如此,本公子也是无限哀伤,然后在心中默默发誓:吃完这顿,我一定好好减肥。很多人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也不胖?而我只是喝了点水,体重还稳如泰山呢?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你脾虚胆虚,消化吸收不好!中医认为,身体易胖多半跟脾虚胆虚相关,要想瘦首先得调理脏腑。具体怎么调呢?且听本公子来分解!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 多半是脾虚胆虚

“明明我只是喝了杯水,而她吃了那么多的米饭还有那么多的肉,为啥俺是个悲哀的胖纸,而她却是个窈窕的妹纸?”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瞬间感觉累觉不爱了有木有啊?

其实呢,身体易发胖是有原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体质的原因是发胖的根本。如果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进行有效的调理、建立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微胖界、胖子界顺利毕业,成为瘦纸将不再是梦想!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多半跟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胆虚等密切相关。

“脾气不好”容易发胖

所谓“脾气不好”,在中医中称为脾虚,一个人若脾虚,很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失健,从而导致消化不好、体内废水无法外排导致肥胖。在中医中,脾胃被称为酒囊饭袋,仓廪之官,其掌管人体的受纳运化之功能,脾喜燥恶湿,若脾被痰湿所困必然会造成脾阳受损,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四圣心源》里说到:脾升而善磨,即水谷入胃,全依赖于脾阳来运化,脾有多好运化能力就有多强。

关于脾虚致肥胖,主要有两点论述:

第一, 脾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曾说打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里所说的肉主要指肌肉,其营养主要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的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体健美,如脾虚,则肌肉松弛,形体臃肿。

本公子友情提醒:对于爱健身的朋友来说,上午巳时(9:00-11:00)是最佳锻炼时机,此时脾经最旺,最利于锻炼肌肉!

第二,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而水谷运化不利包括水液运化不利和五谷运化不利。前者长期如此必造成体内湿气重,使得体内的废水不能排出,从而出现水肿;后者必然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能够被分解,从而积聚体内、滋于肉下,造成肥胖。

脾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近些年来,中医临床上脾虚之症越来越高发,这主要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吃喝生冷之食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原因。故调节脾虚多从饮食出发,因脾喜阳,所以脾虚者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像冷饮、冷菜、凉茶、生冷瓜果、辣椒、油炸类等该戒的就戒了吧,该少吃的也要少吃。此外,推荐一款食疗粥,红豆薏米粥,常吃当饭吃不仅养脾除湿,还美容养颜,让你瘦到没朋友!

你这个胆小鬼,居然还是个胖子

很受伤有木有,人家胆子已经够小了,为何还是个胖纸,中医认为胆虚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胆是六腑之一,所谓肝胆相照,胆与五脏之肝互为表里,与肝相连,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而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同样依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胆气足,则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反之,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相应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其受纳运化失健,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

另一方面,胆虚会致肥胖还与胆汁相关,胆囊分泌的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就会外排胆汁如十二指肠,帮助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脂肪便得不到充分分解,滋于皮下,就会形成肥胖。还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其实胆汁即是由肝的精气所化,且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当机体胆汁分泌出现障碍时,亦可反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届此肝胆皆失衡,肥胖同时亦会出现头面浮油长痘。

胆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在临床上,很多人会切除胆囊,认为胆并非人体生存之根本,其实不然,这绝对是对自己生命的折减,因为五脏六腑这十二官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胆腑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谋断。不仅如此,其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体表形象(如发质、肥胖)等密切相关。关于养胆腑,本公子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子时入眠,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最旺,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胆经,可使晨起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第二,杜绝宵夜,因为吃宵夜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不仅容易长胖,还不利于养胆;第三,敲打胆经,通过敲打胆经上的重点穴位,可舒筋活血,防止少白头的产生。

结语: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健康的少食多运动,还是不健康的节食吃减肥药,都拍死了很多减肥者。前者难以坚持,后者于身体不利,所以从机体体质进行调理才是根本,只有将身体的内环境塑造成为易瘦体质才能真正享“瘦”。

肥胖者之所以会发胖,从中医角度讲,主要还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胖子都是潜力股。”这句话不知道宽慰了多少人,但现实是,潜力股有时候也会变成“压力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6.5亿人属于肥胖。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导火索”。不过,今天我们不聊这些“沉重”的事情,而是换个角度:从中医的视角,来看看肥胖的根源到底在哪。胖,真的是因为你吃多了、动少了这么简单吗?

第一锅:脾虚是幕后黑手,别让你的“仓库管理员”罢工!

中医里有句话叫“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简单来说,脾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仓库管理员”,负责把你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然后转化成能量供全身使用。如果脾健运,仓库井井有条,吃多少用多少;但如果脾虚了?不好意思,食物转化不完全,直接堆成“库存”——也就是脂肪!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明明吃得不多,但还是胖得像个“发面包”?这就是典型的脾虚型肥胖。脾虚的人通常伴随有消化不良、胃口差、四肢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而且,脾虚型肥胖的人特别容易水肿,早上起来脸肿一圈,晚上脚踝肿一圈,堪称“24小时膨胀套餐”。

解决方案呢?中医讲“健脾化湿”,让脾重新打起精神干活。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红枣、山药、薏米、茯苓等等。不过,吃归吃,别指望“养生枸杞泡奶茶”这种操作能让脾恢复正常,奶茶喝多了,脾只会更累!

第二锅:肝郁气滞,脂肪的“搬运工”罢工了!

“生气一斤,长肉两斤。”这可不是玩笑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流通。肝就是身体里的“总指挥官”,如果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脂肪的代谢也会跟着出问题——这些脂肪本来是要“打包发货”的,结果因为肝生闷气,全堆积在身体里,久而久之,“游泳圈”就来了。

肝郁型肥胖的人,通常是情绪化的选手:压力大、易焦虑、爱生气,心情不好就暴饮暴食,心情好了也暴饮暴食。久而久之,肝气郁结,脂肪存不住就算了,还容易引发内分泌失调。

那怎么办?中医讲“疏肝解郁”。平时可以试试喝点玫瑰花茶、菊花茶,或者多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比如练瑜伽、听音乐、撸猫狗。记住,善待你的肝,就是善待你的身材。

第三锅:痰湿内阻,脂肪的“存储罐”越堆越满!

中医里有个经典名词——“痰湿”。别被名字吓到,这不是说你喉咙里的痰,而是身体代谢废物的一种形态。痰湿就像一股“黏糊糊的能量”,一旦积聚在体内,就容易形成肥胖,尤其是那种“肚子大得像怀胎三月”的腹型肥胖。

痰湿型肥胖的人,经常有以下特点:大肚腩、四肢乏力、舌苔厚腻,甚至有些人还会觉得嘴巴发黏,总是口渴但又懒得喝水。痰湿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比如你爱吃火锅、烧烤、奶茶、炸鸡)、缺乏运动导致的。

要对付痰湿,中医讲究“化痰祛湿”。平时可以喝点薏米水、荷叶茶,或者吃点冬瓜、莲藕等清淡去湿的食物。当然,最重要的是,动!一动就能把痰湿“蒸发”掉,懒着不动,只能继续“黏糊糊”下去。

第四锅:肾虚,发动机不给力!

肾在中医里被称为“先天之本”,它就像身体的发动机,掌管着能量的基础代谢。一旦肾虚,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就会“趁虚而入”,尤其是腰腹部最容易长肉。

肾虚型肥胖的人,通常伴随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脱发、头发早白、精神不振等问题。最可怕的是,肾虚型肥胖的人即使节食,也很难减下来,因为发动机不给力,油门踩不动啊!

解决办法呢?中医讲“补肾填精”。平时可以吃点黑芝麻、黑豆、核桃等补肾食物,有条件的还可以试试艾灸、泡脚等方法来调理肾气。记住,护肾就是护腰线!

中医的“减脂公式”:调和五脏,身心合一

中医认为,肥胖不仅仅是脂肪的堆积,更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要想减肥,不能只盯着减脂,还要调理五脏六腑,恢复身体的平衡。总结一下,中医的“减脂公式”可以这样概括:

  1. 健脾化湿:让你的“仓库管理员”重新上岗。
  2. 疏肝解郁:别让肝气郁结成“脂肪快递”。
  3. 化痰祛湿:清理体内的“黏糊糊垃圾”。
  4. 补肾填精:给发动机加满油,动力十足。
最后的唠叨:减肥是个“全职工作”

减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少吃多动”就能解决的“数学题”。它是一项“全职工作”,需要你从饮食、运动、情绪管理到作息规律,全方位地调整自己。中医的智慧在于,它不仅关注你的身体,还关注你的心。很多时候,肥胖的背后,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它在告诉你,“我的某些功能出问题了!”

所以,别再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发愁了。坐下来,好好想想:你的脾虚了吗?肝郁了吗?痰湿了吗?还是肾虚了?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肥胖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相关数据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