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胰(肥胖胰岛素抵抗能恢复正常吗)
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能手术吗?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疾病治疗一直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结合药物治疗”,但最近,不少患者来问医生:“听说糖尿病合并肥胖可以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后糖尿病可以像感冒一样被治愈吗?下面,内分泌代谢病科带您了解。
代谢减重手术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超重及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这些患者在治疗时也需要积极减重治疗,但是有一些明显肥胖的患者,严格饮食运动控制后仍然无法让体重达标,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手术了。
代谢减重手术,是以外科手术的方式帮助部分严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以控制血糖。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01
限制摄入:胃袖状切除术。将胃沿胃大弯侧作纵行切除,切除80%的胃,留下䄂管样的长管状胃通道。
02
减少吸收:胆胰转流术。从水平方向切割胃,保留100至150mL的胃容量,横断空肠后,近端空肠与末端回肠在距回盲瓣50cm处吻合。
03
既限制摄入又减少吸收:胃旁路术。将患者的胃切分成两部分,较小的上部与空肠远端吻合,把大部分胃与小肠旷置起来。
目前首选的手术方式是胃袖状切除术,操作较简单,并发症少,术后2年2型糖尿病平均缓解逆转率为70%。后两种手术虽然糖尿病缓解率更高,但手术较复杂、手术风险及远期风险均较大。
这些手术,确实能对部分患者起到很好的控糖与减重效果,甚至可以让糖尿病达到临床缓解。但是,这种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绝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才可以对症治疗。
做了手术 就一劳永逸了吗
手术后也并非一劳永逸,仍然需要规范的饮食运动控制,并需要定期随访,监测营养、代谢等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并纠正包括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内分泌代谢异常等问题。
当然,代谢减重手术并不能取代内科治疗,治疗糖尿病没有捷径,必须综合运用行为干预、内科药物、外科手术等多学科协作模式,综合评估治疗手段的风险与获益,及时适当地干预肥胖、控制血糖,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转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 吉林12320
中年男子因肥胖,查出“脂肪胰”,医生:脂肪胰可导致代谢症候群
孙先生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士,长期坐办公室,爱吃甜食导致体重直逼180斤。虽然知道自己很胖,但是也没有太在意,觉得只要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就行了。
有一天,他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医生告诉他,他的血糖、血压、血脂都超标了,而且他的胰腺也有问题。
医生说,他患了一种叫做“脂肪胰”的病,就是胰腺内的脂肪过多,影响了胰腺的正常功能。这种病不仅会导致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还会增加患胰脏癌的风险。
孙先生听了感到非常害怕,脂肪肝他听过,但是这个脂肪胰他却很少听说,也不知道这种病是不是和脂肪肝一样严重,接下来要怎么治疗才能让自己恢复健康!
脂肪胰是指胰腺内脂肪过度沉积的现象,它可能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甚至是疾病发生前的警讯。脂肪胰与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症候群的组成部分密切相关,也与糖尿病和胰脏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所以,肥胖者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胰腺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脂肪胰您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脂肪胰是怎么形成的脂肪胰的形成主要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高油高糖少蔬果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吸烟和过度饮酒等。这些习惯会导致全身脂肪堆积,促进脂肪在肝脏、胰腺等器官的异位沉积。
当胰腺的脂肪堆积超过5%以上时,就会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损害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和敏感度下降,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和糖尿病。
另外,胰腺内的脂肪也会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加自由基的产生,损伤DNA,促进癌变。
据统计,患有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的人群,患胰脏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
脂肪胰如果不及时干预会有什么后果
脂肪胰是指胰腺内脂肪过多的现象,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它会给胰腺带来多方面的危害。首先,脂肪胰会损害胰腺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腹泻等症状,影响身体的健康和质量。
其次,脂肪胰会影响胰腺的内分泌功能,降低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度,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和糖尿病的发生,增加心血管和肾脏等并发症的风险。
再次,脂肪胰会引发胰腺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坏死,导致胰腺炎的发生率增加,胰腺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会造成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最后,脂肪胰会损伤胰腺细胞的DNA和促进癌变,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胰腺癌是一种难以早期发现和治愈的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因此,如果您有脂肪胰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一般情况下可通过改善您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体内的脂肪沉积,达到保护改善脂肪胰的目的。
1.少油:每天的烹调用油量控制在25~30克以内,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油,避免过多的油炸和油腻食物。
2.少盐:每天的食盐量控制在6克以下,相当于一瓶盖的量,减少高盐食品和调味品的摄入,用醋、柠檬汁、香料等提升食物的风味。
3.少糖:每天的添加糖量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过25克,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如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减少甜点、甜饮料等含糖食物的摄入。
4.高纤维:每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一般建议为25~30克,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等食物中,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糖和血脂,增加饱腹感。
首先对于脂肪胰患者要增加体力活动量,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选择健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
运动不仅可以消耗多余的能量和脂肪,还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其次,要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和饮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心血管负担;饮酒会增加肝脏负荷和血清三酸甘油酯水平,影响血糖代谢。
结语
总之,脂肪胰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肥胖、糖尿病和胰脏癌等严重的健康问题有关。肥胖者应该重视自己的胰腺健康,通过医嘱进行治疗,一般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监测身体状况,预防和控制脂肪胰的发生和发展。
如果有严重的并发症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胰腺损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其他介入治疗。治疗方式需要以医嘱为准,切勿自行服药治疗。
人不胖,肚子却很大?背后暗藏健康危机,做好这3点,保护肝胆胰
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很瘦,体重也在正常范围内,但偏偏肚子圆鼓鼓的。有时候明明吃得很少,也不见肚子小下去……
这时候就要小心,这“纠缠不休”的小肚腩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健康问题!
内脏脂肪过多
四肢纤细却有“将军肚”,很可能就是内脏脂肪过多导致的,常被称为“腹型肥胖”。
此类肥胖会让内脏器官压力逐渐增大,内脏机能下降,各种健康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如脂肪肝、心脏肥大等;当多余的脂肪进入血液后,还会引发动脉硬化,增加糖尿病人并发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另外,据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报告数据源显示,内脏脂肪过多会增加11种癌症的并发率!危害可想而知……
但内脏脂肪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该如何自测是否超标?
自测内脏脂肪
①量腰围: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腰围超标,有内脏脂肪超标风险;
②看厚度:用弧形尺或手指夹起腹部脂肪,除以二之后如果超过2cm,就说明你的内脏脂肪可能超标了。
肥胖可能造成胰腺问题
胰腺也属于消化器官,其分泌的很多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主角”作用,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尤为重要。胰腺出现问题,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不完就会堆积,久而久之,肚子也就突出了。
另外,胰腺炎爆发,其分泌的大量的胰酶会造成炎症反应,刺激胃肠道,造成肠麻痹,进而出现肠梗阻,导致肠道积气积液,引起腹胀,严重时还会造成腹腔内高压,损伤全身器官。
【胰腺炎症状】早期胰腺炎会出现持续性的上腹胀痛,可向左肩背部及后腰部放射,之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长期腹泻,下腹部、腰部出现青紫色淤斑,并伴随发热、黄疸症状。
胰腺除了帮助消化,还生产降血糖的胰岛素和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对人体血糖的控制很重要。
如何保护胰腺?
1管住嘴
有人将胰腺炎称为“富贵病”,可见饮食的控制对预防胰腺疾病很重要。糖尿病人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日常少食高脂、腌渍、熏制食物,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摄入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治疗胆结石
在中国,60%的急性胰腺炎与胆结石症有关。因此有胆囊结石的糖友要尽早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切除手术。
胆道肿瘤比较隐蔽,和肝病略有相似,当出现眼睛黄、尿黄、无痛性黄疸等特异性表现,就要警惕是不是胆道出了问题。
3巧用硒元素
硒元素能促进胰腺腺泡合成和分泌淀粉酶、脂肪酶,保护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正常运行。鱼、蛋、海鲜等含有硒,可以适当补充。
吃太多、长期便秘等原因也可能会引起腹部鼓胀。所以当出现“大肚子”这个情况时,建议先明确诱因,再进行合理处理,该调整生活方式的就调整生活方式,该就诊的就及时就诊治疗。
来源:养生大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