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肥胖(整体肥胖是什么引起来的)
多学科协作应对肥胖挑战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加强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肥胖诊疗专项能力交流会(武汉站)”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肥胖诊疗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致力于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肥胖管理方面提质增效,加强慢性病管理能力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作为国内知名综合性医院,其内分泌科更是以其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诊疗技术闻名遐迩。在会议参观交流环节,主办方组织参会代表走进内分泌科,该科护士长陶静介绍了同济医院发展历史及老一辈医学专家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参观病区过程中,参会代表现场感受了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医务人员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不仅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还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的医疗理念。该科配备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内分泌功能检测仪、胰岛素泵等,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便捷的诊断参考依据,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此外,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还注重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病房内干净整洁、设施完备,能够提供良好的休息和康复条件。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悉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陶静重点展示了肥胖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科室通过各种形式,围绕饮食、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等,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培训和支持。例如,在病房走廊设置膳食宝塔、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展板、彩虹色健康教育三折页和各类速查转盘(包含吃动平衡盘、食物营养成分速查圆盘、各类营养素作用和推荐食物速查盘等),病房电视里播放着减重健康教育视频。此外,参会代表还了解了武汉同济医院胰岛素皮下泵管理模式和经验,以及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手指血糖监测为糖尿病患者打造的无痛监测模式。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雁教授介绍了同济医院内分泌科的相关成果。她强调,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至关重要,而此次联盟的成立,正是为了整合各方资源,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杨雁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让医生更好地给予患者专业的减重指导,也能让护理人员积极参与随访,确保患者的体重得到有效管理,并密切关注体重反弹情况,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诊疗模式。
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负责人王瑾介绍了联盟成立背景、组织架构和工作进展。该联盟依托内分泌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自去年12月16日正式成立以来,已吸引613家成员单位加入。联盟旨在推动公立医院内分泌专科建立规范的肥胖诊疗流程,提供专业、科学的管理体系。自今年7月26日启动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项目以来,已确定8家参访培训基地,未来将开展帮扶医院建立专病门诊、启动队列研究、搭建随访管理平台等。
王瑾还深入分析了一份有关肥胖患者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肥胖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随着身体质量指数(BMI)增加而加剧。他们在选择体重管理方式时,往往更倾向于社会上的第三方机构,而非医疗机构。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更关注生活方式改变,缺乏个性化的评估与指导。王瑾指出,内分泌代谢科在建立专病门诊时,应突出用药和随访管理的特色,与其他科室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注重患者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杨雁随后进行了“肥胖的诊断与评估”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综合评估方法。她指出,肥胖的诊断不能仅依赖于BMI,还需结合腰围、腰臀比、体脂率等多个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肥胖症的分型复杂多样,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外周性与中心性、代谢正常与异常性肥胖等,不同类型的肥胖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上均存在差异。杨雁强调,临床医生应早期发现和识别肥胖患者,加强社区体检筛查,通过详细问诊、全面评估,明确肥胖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检测与管理,以实现对肥胖患者的精准治疗。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介绍了开展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肥胖管理项目的背景。许多代谢性疾病均与肥胖相关,如胰岛素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开展相关研究十分必要。目前,有关工作仍在探索中,需建立标准化流程,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及手术等治疗方式。余学锋介绍,内分泌科室现有150张病房、32名医生、80多名护士,分布在3个院区,建设了不同亚专科。余学锋表示,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的建立及长期随访意义重大,临床工作要与研究同步,促进疾病管理和患者健康。
陶静分享了同济医院肥胖专病门诊的建设经验。她介绍,肥胖专病门诊以肥胖症诊疗指南为指导,整合了营养、运动、心理等多方资源,构建了多学科诊疗(MDT)门诊团队。在流程管理方面,通过与体检中心合作,对BMI超标的患者进行转诊,内分泌科医生评估后启动MDT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肥胖专病门诊还为患者建立了体重管理档案,设计了不同颜色的标记区分患者BMI分类,方便随访管理。同时,制作了体重管理知识手册和相关工具,如BMI尺、能量换算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肥胖专病门诊也面临信息化对接不畅、设备监测复杂、患者依从性差以及物价收费等问题,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会议互动环节中,参会专家就肥胖诊疗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河北省唐山中心医院的专家分享了该院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经验,包括微信预约小程序的使用、多学科团队的配备以及检查化验项目的开展等。同时,提出了长期随访、收费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希望通过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医院的成功经验。专家们还对陶静展示的BMI尺等工具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些工具实用且便于患者理解,建议在联盟内推广应用,以提升整体肥胖管理水平。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董坤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回顾了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的建设历程,强调了开展肥胖诊疗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随着肥胖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内分泌科在肥胖管理领域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当前肥胖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方法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在药物治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肌肉减少、代谢率降低和体重反弹等。因此,内分泌科医生在药物治疗的时机、时长及联合用药等方面需要深入思考,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董坤还强调了饮食管理分层分级的重要性,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患者的需求。他希望联盟成员能够借助此次会议,加强临床、科研多学科协作,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共同推动肥胖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在本次会议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共同宣布湖北省糖尿病肥胖诊疗联盟成立,并为湖北省多家公立医院颁发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成员单位牌匾。
此次会议为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肥胖管理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肥胖诊疗的规范化流程、创新管理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会议为未来肥胖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望为广大肥胖患者带来更优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文:王倩
审核:刘志勇 魏李培
过度肥胖影响身体健康 正确减肥把握这6个方向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一个人肥胖是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它不仅影响整体形象,而且过度肥胖会产生很多身体疾病,对身体造成危害,那么究竟该怎么减肥呢?今天就来为大家提供正确的减肥方向,一起来看看吧。
1、吃对每一餐
对于想要减肥的人来说,每一餐的饮食都是相当的重要的,平时早上一定要吃早餐,午餐要丰盛,但是要忌油腻,高热和辛辣重口味的食物,尽量是比较清淡的东西,因为第一周是需要清理肠道改善口味的一周,所以在这一周里禁止食用荤腥类的食物,如果喜欢辛辣食物的妹子可以吃些鸡蛋来补充身体里的蛋白质,但是也只能吃到八分饱,晚餐的话一定吃素,吃些海带和青菜什么的,尽量选择叶绿素和纤维质丰富的食物为最佳的搭配哦~
2、每天的运动40分钟以上
有很多的减肥专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要达到减肥效果的话,那么他每天的运动时间必须要足够40分钟以上才可以见效,当然这些运动包括很多,比如步行,慢跑,游泳,打球等各种的运动都可以,因为只要每天坚持4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那么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就可以帮你消耗大约400的卡路里,这样的话身体的脂肪就可以很好地瓦解掉不会堆积在体内,长此坚持下去,你的减肥效果就会越明显。
3、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有些人认为别人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达到减肥了,那么自己就一味地跟随这样做,殊不知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很乏味了,说不定别人喜欢不一定适合你,所以不要为了减肥,盲目地跟从。因此,我们要适当地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来进行才是王道,比如,跳跳舞啊,打打羽毛球什么的啊。。。。相信这些你会更加积极进行,充分得到锻炼,把你的减肥计划彻底地融入你的生活中去,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跳广场舞,我相信就是这个原因。
4、每天喝水清肠
有人说喝水会让身体水肿而导致更肥的说法,其实长期多喝水是能减肥的,多喝水达到清肠的效果,把身体的垃圾毒素全部都排出来,而且是非常养生的一种减肥方法,清肠后你会感觉一身轻松,在秤上一站,结果是轻了哦。
5、睡前两小时不要进食
睡觉之前的两个小时之内不要再进食了,要给肠胃歇一歇,因为你吃完就睡觉,体内器官系统无法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葡萄糖分,而这些不被人体所吸收的葡糖糖进入肝脏中就会彻底转化成脂肪,这些脂肪堆积在机体中会增加机体的重量,所以,你现在知道我们的脂肪是怎么来了吧。
6、适当控制卡路里的摄取
控制饮食是减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每天尽量摄取卡路里稍微低些的食物,但是就是不能为了快速达成减肥的效果一味地节食或把饮食上的卡路里控制的很低,这种做法不建议,因为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取的能量过于低下,长时间的话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体内脂肪的燃烧速度会趋于缓慢,因而易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每天的饮食卡路里控制在1500左右比较适合。
1200万重度肥胖人群,渴望过上“普通”人生
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
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之前200多斤的时候,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把自己关在卧室打游戏,一直处在封闭的个人世界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年。”
35岁的转转是一名小学老师,自记事起,减肥是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事。为了让自己瘦下来,每天早上五点父母会叫醒她去跑步,这一度导致了她的膝盖严重磨损。可即便这样,肥胖还是伴随了整个成长时期。
成年以后,不再被父母约束,转转体重突破两百斤。为了减肥,她尝试过各种流行方法。“最狠的一次,将近4个月没吃一粒米饭,瘦了六七十斤后,一旦这根弦绷不住的时候,立刻严重反弹。”转转说几乎每次减肥都是如此,反反复复,最终以失败告终。
“减肥”总被不少爱美人士挂嘴边,“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瘦成一道闪电”……相比打造一副更符合大众流行审美的“完美身材”,对于很多像转转一样的肥胖人群, 减肥并非为了追求某种潮流或时尚,而只为回归一种正常人生。
根据《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已超过50%,重度肥胖症患者超过1200万,中国的肥胖问题日渐凸显。肥胖症与超过200种慢性病发生相关,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大众普遍的关注停留在审美层面,但肥胖带来的潜在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如何提高社会对肥胖危害的广泛认知,解决“肥胖危机”,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被低估的肥胖危机
24岁那年,转转体重达到巅峰240斤。不只是体重秤上的数字难以启齿,一系列生活困扰也随之而来。
“不管是精神状态还是个人形象气质,都处于非常差的状态。”转转说。
除了面对心理压力,很多肥胖患者还伴随着隐性健康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要用枕头把后背垫高才能入睡,如果只是平躺着,就总是觉得憋气,感觉呼吸不畅。”转转后来从医生口中得知,这种现象是许多肥胖症患者都要面对的,因为太胖了,脂肪堆积过多,呼吸道会变得非常狭窄。
事实上,不少人开始正视肥胖问题,也是因为身体亮起了红灯。26岁那年,君义投注大部分精力到减肥当中,身高158cm,体重140斤的她,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血糖严重超标。但在此之前,身体没有发现任何不适或异样。唯独结婚两年来迟迟没有成功备孕,这让她怀疑与肥胖引起的血糖超标有很大关系。
回顾日常生活习惯,君义觉得自己平时并不嗜好甜食,血糖高可能源于家族性遗传,但长辈们也多只是在四十多岁才被确诊为糖尿病。
根据上述《白皮书》,肥胖症的危害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并与增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重度肥胖症患者的相关合并症风险、以及致残和致死风险更将呈数倍至数十倍增加。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医生主任医师朱利勇教授提到,在日常接诊的肥胖人群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合并有2型糖尿病。
“老百姓认为肥胖只是营养好了,不是一种疾病,但肥胖几乎是很多疾病的‘万恶之源’,我们现在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血脂高,血压高等,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跟肥胖等有密切关系。”朱利勇教授说。
误区与希望并存
在传统认知中,减肥更重要的是守好“管住嘴,迈开腿”这条铁律。君义一开始的减肥也遵循如此,为了瘦下来,不惜花上万报健身房的私教课,日常饮食严格限制碳水摄入。 “平时吃不上什么东西,加上运动量又大,每次运动完之后,都感觉超越了身体的极限。”君义说,那段时间情绪几近崩溃,很压抑,减重效果也并不理想。
在尝试很多减肥方法都无果后,君义走进医院的减重门诊。据2021年未来营养组织对全国492家医院的问卷调查显示,调查中的全国332家三甲医院中,已有238家开设了减重专科门诊,占比71.7%。其中,涌向减重门诊的,不少是为了体重发愁或者焦虑的女性,许多三甲医院的医学减重门诊甚至一号难求。
朱利勇教授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减重手术在2019年一年突破200台后,一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已经超过400台。据朱利勇教授观察,来咨询减重手术的患者以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约在30岁左右。这类患者,过来会主动要求办住院手续,并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减重手术进行过咨询和了解。另一类人,则是在家长陪同下一起过来,患者往往是在读大学生,或者刚刚步入社会,问的最多的就是有什么并发症,担心减重手术对未来的影响。
对于走进减重门诊的患者,医生则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因人而异提供治疗方案。由于肥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减重门诊往往背靠多学科的支持,比如,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心身医学科等等。
但在临床上,患者的情况往往更复杂的多,需要医生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对减重方案做出更为谨慎的评估和判断。朱利勇教授举例,很多人肥胖但并不发病,没有伴随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通常也不建议做手术;有些人如果BMI数值不是很高,但已经出现肥胖合并高血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说明已经进入肥胖失代偿期,这类患者则建议手术干预治疗。
“就减重药物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药物能够实现。”朱利勇教授也强调,如果只是单纯肥胖,在并发症出现之前,患者可以进入早期防控。等到出现肥胖带来的各类疾病后,治疗难度就会更大,医疗支出成本也会有所增加。朱利勇教授认为,需要整体上从早期营养、饮食干预,到药物治疗,再到最后手术治疗等阶段,建立一个综合体系预防肥胖症。
结合转转和君义过往减重的经历、并发症情况和BMI指标,她们接受医生的建议后,分别于2019年、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减重手术,术后一年她们的体重均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君义的血糖指标也在此后恢复正常水平,并成功备孕,迎来了自己的宝宝。
“减重前和减重后,简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转转表示。
君义接受减重手术后
防控肥胖,刻不容缓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2.5万人接受减重手术,到2022 年接受减重手术人群达到3万人,人数逐年上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张鹏教授提到,北京友谊医院早从2009年就开始开展减重代谢手术,目前手术量居于全国领先的水平,在本专业医疗质量、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系统建设。
不过并非所有肥胖人群都适合手术。“如果BMI处于24〜28 之间,即达到超重水平,这类人群建议积极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包括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通常可以达到正常水平;如果BMI在28~32.5之间,就属于轻度肥胖症,需要接受医学减重治疗,如药物减重并辅佐以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迅速回归接近正常水平;而如果BMI超过32.5,这种情况下,通常多余体重超过了至少20公斤,无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减重都很难使体重回归正常水平,此时则应积极考虑减重手术治疗。”张鹏教授说。
从手术远期安全性方面而言,张鹏教授提及,减重手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展,目前已很成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障,且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科学方法之一。“然而,手术只是一个外力,相当于给了一次瘦下来的机会,且可帮患者更易于建立起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张鹏教授指出,即便做完减重手术,也并非一劳永逸。不同的人减重效果可能不一样,之后是否会反弹以及反弹程度,和自身长期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有很大关系。
“体重正常并不意味着体脂率和肌肉量正常,也不意味着随着年龄增加体重会长期正常。”张鹏教授说,“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也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做好自身体重管理,除了不暴饮暴食、尽量减少烟酒零食饮料和垃圾食品、坚持正常的昼夜作息外,每天还要动一动,按照我们国家推荐的国民运动指南,建议每人一周有至少150分钟的运动时间,具体是每周至少5次运动,每次至少半个小时。运动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可以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譬如说尽量乘坐公交通勤或者共享单车通勤、少坐一站地铁多走一站路、每次走路时候尽量快一些等,就可以较容易地达到效果。”
近年来,随着减重手术量逐年增加,不科学、不规范“减肥”社会乱象频发。推动减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需要多方发力。去年2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涵盖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等国内六大权威学术组织的“减重代谢外科规范化建设与质量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规范,为通过考核符合标准的医院予以受证,从行业层面加强肥胖代谢外科的质量控制,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肥胖标准以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全社会对肥胖疾病的关注与认知。
作者:誉瑾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