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肥胖(加班肥胖症)
为什么上班族工作越来越忙,体重却不降反增?
工作压力大和长期睡眠不足易导致发胖
专家介绍,虽然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确切解释“越忙越胖”产生的原因,但从各种人群出现“过劳胖”的表现看,“过劳”后之所以会“胖”,主要原因多是由工作压力、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引起。
“人体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专家指出,工作压力可导致人体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人体食欲的增强。此外,工作压力越大,人们越喜欢摄入甜品、奶油类食物等,这些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体重。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早饭不吃,午饭从简,而晚上参加应酬或加班后再去吃夜宵,暴饮暴食。晚上进食过多,又缺乏运动,造成剩余热量囤积储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肥胖。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证实,睡眠不足影响人体瘦素分泌,瘦素分泌不足,可导致体重增加。据悉,睡眠不足的人变胖风险比睡眠充足的人至少高出50%,年轻人睡眠不足,长胖的可能性更是高出90%。若在此情况下又缺乏运动,肥胖的发生率就会增加。
劳逸结合健康生活,远离“越忙越胖”
对一些职场人士存在的“越忙越胖”问题,刘璠认为,当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合理饮食。改变“过劳胖”首先从饮食做起,专心用餐,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工作。三餐定时,营养均衡,选择低糖、低脂、高纤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等。少喝饮料,适量饮水;
其次,坚持运动。将运动融入生活细节。运动是“越忙越胖”最好的解药,既可缓解压力,又可燃烧脂肪,塑造体形,例如上下班可改为徒步或者骑车,上下楼可以多爬楼梯、少乘电梯等;
第三,戒烟限酒。吸烟百害而无一利,不仅影响自身健康,二手烟还会影响他人健康,增加肺癌的患病率;
第四,保证睡眠,作息规律。睡眠状态下,人体全身放松,能够更好地释放压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最后,要学会劳逸结合,享受“慢生活”。每日留出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假期回归自然,外出走走,调节身心,减少心理压力。定期进行心理上的自我整理。给自己做一顿好饭、看一本喜欢的书、给喜爱的花浇浇水,甚至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忙出来的胖“过劳肥”怎样预防?医生:可以这样做
红网时刻7月10日讯(通讯员 高洁)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类人,每天生活忙忙碌碌,加班乃是家常便饭,但是越忙反而越胖,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类肥胖者属于“过劳性肥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劳肥”,简单地说,“过劳肥”是因为身体元气的过度消耗,导致的身体消化机能下降、代谢混乱的现象,部分“过劳肥”还表现为食欲不振,但是很喜欢吃零食。
那么针对“过劳肥”如何提高代谢健康瘦身呢?脂玫乐瘦身专家顾问、中医师李望辉给到大家这些建议:
一、合理饮食:均衡饮食搭配,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千万不要用零食代替主食!少吃高热量的食物,对于腌制类的食物和甜食要少吃,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二、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每天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让自己的身体形成一个生理作息,保证自己“到点就睡”。
三、适当运动:能站着就别坐着,能坐着就别躺着。注意饭后多走走,或者慢跑半个小时以上,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
四、早睡早起:尽量不要熬夜通宵,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对焦虑的情绪也能适当缓解。同时可以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也是避免引起浮肿的条件之一。
五、不要心急:“过劳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减肥的时候不要操之过急,要遵循正确的减肥方法,坚持运动和饮食相结合,适当的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找到一个有效的减压方法。
长时间过度劳累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只有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效率,注意保持足够的休息,劳逸结合,才能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健康瘦身哦。
连续加班,35岁“打工族”突发心梗!这4件事真的建议你做!
“你怎么了?”小李急切地问。
35岁的张凯捂住胸口,脸色苍白,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
眼前的同事们慌忙围过来,却完全不知所措。
小张深吸一口气,试图告诉大家自己没事,但话刚刚出口,就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如同一把利剑刺入心脏。
几秒钟后,他的眼前开始发黑,意识渐渐模糊……
这一刻,张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次严重的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心梗)。
他只是觉得自己最近工作压力太大,睡得不好,连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谁能想到,一场心梗就这样悄然来临。
张凯的故事,虽然令人震惊,但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个例。
加班文化、长期熬夜、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35岁左右的“打工族”中,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悄然上升。
那么,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我们该如何避免同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突发心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心脏病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职场中的加班族,正面临着心血管疾病的威胁。
根据2020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全球约25%至30%的心脏病患者年龄低于45岁。
这一数据无疑警示着我们,年轻人不再是心脏病的“免疫人群”。
其实,心梗的发生并非突如其来。
许多年轻人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直到真正的危险来临,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些“警报”往往是在长期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和不良习惯的积累下形成的隐性风险。
长时间加班
“你最近是不是有点儿不对劲?”王总看着张凯,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每次开会,你总是面色发白,像是没睡好。”
张凯苦笑了一下:“没事,最近工作太忙了,根本顾不上休息。今天晚上我还得加班呢。”
这并非张凯的个别情况,在当今社会,长时间加班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2019年发表在《The Lancet》上的一项研究,长时间加班(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显著增加了心脏病的风险。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这项全球研究显示,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群,其患心脏病的风险比正常工作时间(40小时)的人群高出15%。
长时间的工作,尤其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导致身体持续处于“应激状态”。
当我们承受压力时,体内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这会加速心跳、升高血压,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长期如此,血管壁逐渐变得厚重、硬化,最终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发生堵塞,进而引发心肌梗死。
心理压力
加班固然让人身体疲惫,但心理压力才是真正让身体“埋下定时炸弹”的罪魁祸首。
就像张凯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压力,他时常感到焦虑,仿佛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永远也无法放下。
这种持续的心理压力,实际上会加剧心脏的负担,甚至可能成为心梗的导火索。
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2018年,《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下的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0%(Kawakami, N., et al., 2018)。
当我们感到压力过大时,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血管收缩等。
这些变化如果持续时间过长,血管内的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可能引发冠心病或心梗。
长期的心理压力不仅使人精疲力尽,还会直接影响体内的激素水平。
应激激素的持续分泌,会引发血管的收缩、炎症反应,并影响脂肪的代谢。
这些变化不仅增加了动脉硬化的风险,还加速了血栓的形成,导致血液流动不畅,从而引发心脏病发作。
加班与肥胖
除了精神压力,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也在悄悄伤害着我们的心脏。
长期加班、缺乏运动,往往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肥胖。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体型问题,但背后潜藏的健康隐患,却足以让心脏承受巨大压力。
2019年,刊登在《Obesity Review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和心脏病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腹部脂肪的积聚与心脏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Paula, F., et al., 2019)。
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还会通过影响血脂、血糖等指标,加重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长时间的加班往往让我们没有时间去做运动,也没有时间准备健康的餐食。
快餐、外卖、咖啡成为了很多打工族的“救命稻草”。
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而缺乏运动则使得脂肪堆积在体内,特别是在腹部,形成“危险脂肪”。
这些脂肪不仅使人看起来臃肿,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
心脏病的前兆
那么,如何识别心脏病的前兆呢?
很多人往往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直到问题变得严重才后悔莫及。
根据2017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心脏病发作前的一个月内,大约50%的患者曾经历过胸闷、气短、疲劳等不适症状,但却没有重视它们。
如果你在长时间的加班后,突然感到胸口沉重、气喘吁吁,或者出现上肢麻痛、剧烈疲劳等症状,千万不要忽视。
这些都是心脏病的前兆,及时就医检查,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
如何预防心梗?
管理工作压力,避免长时间加班
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加班,是减少心脏病风险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设立工作优先级,并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放松,可以减少心理压力和身体的负担。
健康饮食,减少肥胖风险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能够有效降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选择富含纤维、低热量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等,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保持良好的血脂水平。
每天适量运动,保持身体活力
定期运动是预防心脏病的最佳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健康,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耐力。
保证充足睡眠,恢复体力
睡眠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保持每晚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够有效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因此,要尽量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
End
张凯的心梗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班、压力、缺乏运动和不良饮食习惯,正在悄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心脏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尤其是“打工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合理管理工作压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时察觉身体的信号,我们能够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毕竟,只有保持健康,才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