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肥胖(轻微肥胖型怎么减脂)
调查2.7万国人,研究发现:过了80岁,轻度肥胖的人或许更长寿
#众说康养·团圆季#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确实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瘦”都是好事,莫名其妙的消瘦有可能是疾病的预警!
今年75岁的黄阿姨一年前开始出现腹痛,一开始只是隐隐作痛,饭后尤其明显,黄阿姨觉得可以忍受便没有重视。谁想持续了半年后她的体重开始下降,每天排便次数也增加到3、4次,短短半年的时间黄阿姨竟瘦了15斤。
在一次剧烈的腹痛后,憔悴的黄阿姨在家人搀扶下到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发现很多地方都有问题,肺部有钙化灶,气管有痰液栓,肝右叶有囊肿,左边的肾有结石,肾上腺有占位,胃部有息肉,大便潜血也是阳性的,说明有出血的情况。
医生暂时以“慢性胃炎”将她收进了医院进行治疗,做了无痛胃镜息肉电凝电切手术,术后黄阿姨的腹痛症状大大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调整饮食后体重也开始出现增长。
一、忽然变瘦,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黄阿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许多老年患者都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老了瘦一点好”,但他强调,老年人短时间内消瘦,一定要引起重视,问诊检查,这个信号有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
1、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狭窄、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都有可能影响营养物摄入而导致消瘦。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消瘦的同时,会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饿等症状。
3、甲亢:
高代谢使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心慌、眼突、手抖、易饥饿等症状。
4、肿瘤:
乳腺癌、肺癌、肝癌、肠癌、胃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消瘦症状,肿瘤的迅速生长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而且肿瘤也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摄入受到影响。
那么上了年纪之后,如何监测自己的体重呢?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呢?
BMI体质指数可以帮到你,它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标准,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监测自己的体重。
在既往的认知中,老年人瘦一些会更健康,然而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发表于《美国医师学会会刊》的研究成果却与此相悖。他们在1998年到2018年十年间随访了我国2.7万名80岁及以上老人的体重数据发现:BMI低于18.5的低体重老人死亡和丧失日常自理能力的风险增加约30%,而超重和轻度肥胖者(BMI:24.0~31.9)相应风险却降低了20%左右。
“肥胖悖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上了年纪胖一点反而更好?
2015年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低体重(BMI≤18.5)的发生率是17.6%,是45-59岁群体的2倍。实际上,体重下降意味着脂肪和肌肉的同步减少,会增加患肌肉减少综合征(肌少症)的风险。肌肉对于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而言尤为重要,肌少症会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如易跌倒、自理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寿命缩短等。
除了体重外,体型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的信号。在科学家眼中,这些体型特征更有可能长寿:
1、脖子不粗
颈围可以反应上半身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脖子粗大,体内的优质胆固醇会出现不足,导致体内更多胆固醇无法转运至肝脏代谢,埋下心脑血管疾病隐患。健康的颈围指标为:男38cm,女35cm。
2、没有“大肚腩”
我国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90cm,女≥85cm,BMI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出现腹型肥胖。有“大肚腩”的人脂肪多沉积在腹部皮下,和肝脏、肠胃、胰腺等器官内部和周边,容易导致血糖异常、激素分泌紊乱、动脉硬化、尿酸升高等,最终引发糖尿病、脂肪肝、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3、大腿较粗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指出,粗壮大腿更有利于心血管代谢,一方面储存在腿部的脂肪能够分泌活性物质调节血压和血管机能,维持代谢平衡;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的腿部骨骼肌,能够促进能力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总而言之,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并进行管理,出现异常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膳食多样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也要多参与休闲活动和体能运动,积极融入社会,保持身心健康。#谣零零计划##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不可轻视的消瘦与乏力》.老年医学科.2022-02-07
[2]《警惕!没减肥却突然消瘦,可能有这些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21-07-02
[3]《千金难买老来瘦?微胖可能更健康》.光明网. 2022-04-26
[4]《脖子粗、肚子大的人基本和长寿无缘!但简单一招,就能轻松化解》.上观新闻.2021-04-11
[5]《上海医院新研究显示,“大粗腿”比“小细腿”或更益于心血管健康》.文汇网.2020-04-21
调查2.7万国人发现:过了80岁,轻度肥胖更健康,死亡率显著下降
中国有句俗语叫“千金难买老来瘦”,意思是老年人瘦一点更健康长寿,胖了则容易生病。在一般的观念里,肥胖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但最近有研究发现,中国的老年人如果胖一点,可能活得更健康长久。
一、权威研究:中国老人,胖点更长寿4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 · 老化》上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揭示:中国80岁及以上的老人,超重或轻度肥胖者可能更为健康长寿。
研究人员收集并分析了从1998年-2018年生活在中国的27026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数据,包括BMI(体重指数)、死亡年龄和原因等。
BMI和死亡率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非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相关。
研究中,BMI在超重到轻度肥胖范围内(24.0~31.9)的老人寿命最长,他们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与正常体重(BMI在18.5-23.9之间)的老人相比,体重较轻者(BMI小于18.5)的死亡和生活自理能力失能风险增加约30%,而BMI超重和轻度肥胖者的相应风险却降低约20%。
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腰围增加,男性和女性的全因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都呈现降低趋势。
研究人员表示,超重和轻度肥胖可能是营养状况改善的一个指标,带来的好处大于带来的危害。对于老年人腰围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的结果,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因为肥胖提供了保护性的能量储备、保护性脂肪因子、内毒素-脂蛋白相互作用和/或脂肪毒素隔离,从而获得存活优势。
这项研究结果或许说明,对于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轻度肥胖可能并非坏事。而相反地,体重过低带来的“肌少症”,反而可能危害更大。
二、肌少症——老年人的健康杀手“人生的最后一摔”,你听说过吗?这是指老年人的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可导致老年人长期卧床,并出现许多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肺炎、泌尿系感染、局部皮肤溃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髋骨骨折后,老年人在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30%。
而导致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和肌肉含量下降,都与肌少症有关。
肌少症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包括力量减退和躯体功能下降,严重威胁健康,例如:
- 降低活动能力,使老人难以完成坐立、行走、举物、登高等日常活动;
- 伴随营养不良和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流感、肺炎、癌症等风险;
- 导致糖尿病、慢阻肺、心脏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预后不良,增加并发症和机体负担;
- 降低对各种应激事件的抵抗和应对能力,进而容易跌倒、骨折、感染和死亡等。
肌少症会增加死亡风险和家庭负担,如果老人出现走路变慢、身体活动障碍、严重疲劳、体重下降、握力下降、厌食等症状,可能是患上肌少症了,应及时就医。
预防肌少症需要长期坚持,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建议从以下3方面做好身体管理,并坚持到老年。
◇ 饮食上
增加营养有助于预防肌少症,其中3种营养素尤为重要。
①蛋白质
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充足,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利于增加并维持肌肉质量,预防肌少症。
蛋类、奶类、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都是优质蛋白的来源,推荐每日摄入蛋白质1~1.5g克/(千克·体重),例如体重60公斤的老年人,每天要摄取60~90克蛋白质。如果无法满足,可以额外摄入营养补剂。
②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会直接影响骨骼和肌肉系统,增加跌倒、肌少症和骨折风险。
由于日常饮食的维生素D含量较低,老年人的吸收能力减弱,建议除了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还可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按医嘱服用。
③膳食纤维
《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多吃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浓度,从而减少肌肉蛋白的流失,有助于预防和应对肌少症。
全谷物、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都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其中,全谷物的膳食纤维含量最丰富,常见的有全麦、玉米、糙米等粗杂粮。红豆、蚕豆、豌豆等杂豆类,芹菜、菠菜、韭菜、苹果、香蕉等蔬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
◇ 运动上
运动可以维持骨骼肌质量和功能,预防肌少症,建议老年人做规律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和游泳等,抗阻运动包括哑铃、器械等。
◇ 疾病上
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例如糖尿病、慢阻肺、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肌少症的发病率,建议重视慢病管理,定期体检,积极控制病情。
对于老年人来说,微胖可能比过瘦更健康,体重过轻反而容易得髋部骨折和肌少症,降低生活质量。建议老年人饮食均衡,多运动,同时做好慢病管理,活得更健康自在!
#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 Lv,Y.,Mao,C.,Gao,X.et al. The obesity paradox is mostly driven by decreased n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the oldest old in China:a 2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Nat Aging(2022).
[2]专家带你规避“人生的最后一摔”!.CCTV健康之路,2021-04-07
[3]老年人太瘦,当心“肌少症”!怎么吃才能预防?.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2019-08-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多胖才算肥胖?超出这个范围都可判为过度肥胖
今天,由于饮食条件的改善,肥胖成了很多人困扰的问题之一。的确,肥胖人群患上疾病的风险比常人更高,这不仅仅会对生活造成影响,甚至还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肥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肥胖与哪些疾病有关?
肥胖的判断标准
判断体重的标准,需按照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进行计算。
女性最常用的是用身高减去100,再用实际体重减去标准体重,两者的差再除去标准体重。如果超重百分比处于20%-30%之间属于轻度肥胖;如果超过标准体重的30~50%属于中度肥胖,如果超重百分比已经超过了50%,就属于重度肥胖,需及时控制。
而男性只需要将计算标准公式的100换成105就可以进行换算了,计算的方法和女性的一样,通过计算的百分比判断人是否处于肥胖,是目前国际最标准的计算方法。
肥胖易诱发哪些疾病?
大多数肥胖人士主要因为内分泌紊乱所造成的,这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还会造成脂肪过多堆积在体内,便容易引发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属于营养性肥胖,他们平时常吃高热量的食物,摄入量较高,且运动量较少,导致身体非常的虚弱。这种肥胖的人他们的父母有50%也是比较肥胖的人。
肥胖症和很多癌症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肠癌、胰腺癌以及乳腺癌,大多数肥胖人士患这类病症的概率也比常人高,部分肥胖的男性比较容易出现胆管癌。
但这并不表示所有肥胖的人都会得癌症,只是他们患癌的几率比常人高,而且肥胖的人要比正常体重的人更容易出现一些疾病。
生活当中有肥胖症的人,一定要学会自我约束,要从饮食方面做到少食多餐,而且也不能够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人,随着时间的增长,肥胖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不仅会出现“三高”的情况,还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要想使身体更加的健康,一定要让自己的体重控制到健康的范围内,这样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