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调研(2021肥胖调查)
多学科协作应对肥胖挑战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加强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肥胖诊疗专项能力交流会(武汉站)”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肥胖诊疗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致力于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肥胖管理方面提质增效,加强慢性病管理能力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作为国内知名综合性医院,其内分泌科更是以其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诊疗技术闻名遐迩。在会议参观交流环节,主办方组织参会代表走进内分泌科,该科护士长陶静介绍了同济医院发展历史及老一辈医学专家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参观病区过程中,参会代表现场感受了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医务人员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不仅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还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的医疗理念。该科配备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内分泌功能检测仪、胰岛素泵等,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便捷的诊断参考依据,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此外,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还注重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病房内干净整洁、设施完备,能够提供良好的休息和康复条件。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悉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陶静重点展示了肥胖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科室通过各种形式,围绕饮食、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等,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培训和支持。例如,在病房走廊设置膳食宝塔、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展板、彩虹色健康教育三折页和各类速查转盘(包含吃动平衡盘、食物营养成分速查圆盘、各类营养素作用和推荐食物速查盘等),病房电视里播放着减重健康教育视频。此外,参会代表还了解了武汉同济医院胰岛素皮下泵管理模式和经验,以及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手指血糖监测为糖尿病患者打造的无痛监测模式。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雁教授介绍了同济医院内分泌科的相关成果。她强调,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至关重要,而此次联盟的成立,正是为了整合各方资源,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杨雁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让医生更好地给予患者专业的减重指导,也能让护理人员积极参与随访,确保患者的体重得到有效管理,并密切关注体重反弹情况,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诊疗模式。
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负责人王瑾介绍了联盟成立背景、组织架构和工作进展。该联盟依托内分泌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自去年12月16日正式成立以来,已吸引613家成员单位加入。联盟旨在推动公立医院内分泌专科建立规范的肥胖诊疗流程,提供专业、科学的管理体系。自今年7月26日启动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项目以来,已确定8家参访培训基地,未来将开展帮扶医院建立专病门诊、启动队列研究、搭建随访管理平台等。
王瑾还深入分析了一份有关肥胖患者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肥胖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随着身体质量指数(BMI)增加而加剧。他们在选择体重管理方式时,往往更倾向于社会上的第三方机构,而非医疗机构。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更关注生活方式改变,缺乏个性化的评估与指导。王瑾指出,内分泌代谢科在建立专病门诊时,应突出用药和随访管理的特色,与其他科室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注重患者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杨雁随后进行了“肥胖的诊断与评估”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综合评估方法。她指出,肥胖的诊断不能仅依赖于BMI,还需结合腰围、腰臀比、体脂率等多个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肥胖症的分型复杂多样,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外周性与中心性、代谢正常与异常性肥胖等,不同类型的肥胖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上均存在差异。杨雁强调,临床医生应早期发现和识别肥胖患者,加强社区体检筛查,通过详细问诊、全面评估,明确肥胖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检测与管理,以实现对肥胖患者的精准治疗。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介绍了开展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肥胖管理项目的背景。许多代谢性疾病均与肥胖相关,如胰岛素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开展相关研究十分必要。目前,有关工作仍在探索中,需建立标准化流程,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及手术等治疗方式。余学锋介绍,内分泌科室现有150张病房、32名医生、80多名护士,分布在3个院区,建设了不同亚专科。余学锋表示,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的建立及长期随访意义重大,临床工作要与研究同步,促进疾病管理和患者健康。
陶静分享了同济医院肥胖专病门诊的建设经验。她介绍,肥胖专病门诊以肥胖症诊疗指南为指导,整合了营养、运动、心理等多方资源,构建了多学科诊疗(MDT)门诊团队。在流程管理方面,通过与体检中心合作,对BMI超标的患者进行转诊,内分泌科医生评估后启动MDT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肥胖专病门诊还为患者建立了体重管理档案,设计了不同颜色的标记区分患者BMI分类,方便随访管理。同时,制作了体重管理知识手册和相关工具,如BMI尺、能量换算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肥胖专病门诊也面临信息化对接不畅、设备监测复杂、患者依从性差以及物价收费等问题,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会议互动环节中,参会专家就肥胖诊疗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河北省唐山中心医院的专家分享了该院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经验,包括微信预约小程序的使用、多学科团队的配备以及检查化验项目的开展等。同时,提出了长期随访、收费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希望通过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医院的成功经验。专家们还对陶静展示的BMI尺等工具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些工具实用且便于患者理解,建议在联盟内推广应用,以提升整体肥胖管理水平。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董坤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回顾了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的建设历程,强调了开展肥胖诊疗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随着肥胖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内分泌科在肥胖管理领域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当前肥胖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方法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在药物治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肌肉减少、代谢率降低和体重反弹等。因此,内分泌科医生在药物治疗的时机、时长及联合用药等方面需要深入思考,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董坤还强调了饮食管理分层分级的重要性,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患者的需求。他希望联盟成员能够借助此次会议,加强临床、科研多学科协作,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共同推动肥胖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在本次会议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共同宣布湖北省糖尿病肥胖诊疗联盟成立,并为湖北省多家公立医院颁发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成员单位牌匾。
此次会议为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肥胖管理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肥胖诊疗的规范化流程、创新管理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会议为未来肥胖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望为广大肥胖患者带来更优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文:王倩
审核:刘志勇 魏李培
中国成人肥胖率16.4%,你有身材焦虑吗?
澎湃新闻记者 杜海燕 卫瑶 徐雪晴
今天(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目前,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肥胖协会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肥胖地图》显示,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
你为自己的身材而感到焦虑吗?
澎湃新闻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973 份有效回答中,只有一个人回答“完全不焦虑”。尽管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标准,身高 173 公分、体重 75 公斤的他属于偏胖人士。
我们依据受访者参与答题过程中,对不同选项背后所赋分值计算加总,计算出他们各自的身材焦虑等级。
剩下的 972 人,大部分处于轻微焦虑和比较焦虑当中。随着体重的上升,他们对身材的焦虑程度也更深。
相比男生,
女生更容易嫌自己胖
BMI,身体质量指数,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这个概念被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用作肥胖和健康状况的评估标准。
在中国国家卫健委 2013 年的标准里,成年人BMI指数的正常值范围是 18.5~23.9。大家在体检时,也常常会据此被评为肥胖、偏胖、健康、偏轻等等级。
但是,这套标准跟人们的想法有许多差距。
我们根据受访者自行填写的身高、体重数据,折算出 BMI 指数,再与每位受访者的自评价题答案进行对比,中间有不少错位。
在统计数据中,一位身高 162 公分,仅有 84 斤的 90 后女生,无论是国家卫健委的评判标准,还是大众“体重不过百”的评判尺度,她都属于偏瘦的状态。但当我们询问“你认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自己的身材是如何的?”的时候,她的自我评价是偏胖的。
这样的认知反差在身材匀称者身上尤为突出,将近四成的身材匀称者,觉得在别人眼中自己是微胖人士。
进一步观察男女对比,有 47% 身材匀称的女生自认为偏胖,而身材匀称的男性只有 18% 觉得自己还有点胖。
高矮胖瘦,
各有各的身材困扰
细究哪些部位最令人不满意,腰、腿、手臂是受访者自评价里最困扰的部分。
当具体到不同身型的人群时,他们想要调整的身体部位就略有不同。偏瘦者更多对胸部、肩部感到不满,偏胖者则想要改变自己“虎背熊腰”的状态。
至于明明身材不胖也不瘦的人群,他们则对自己的手臂、腹部和大腿比较苛刻。
日常生活中的凝视,
沉淀出了身材焦虑
在我们的调研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有过身材被歧视的经历。
随着身材的加码,他们所承受的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据统计,相比身材偏瘦者,一位身材偏胖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身材羞辱的概率增加了 13%。
不仅如此,这些身材羞辱的伤害,可能更多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自亲戚、亲密伴侣、朋友、同学等的无心言论,可能在无形中会刺痛到他们。
偏瘦的人更容易受到亲戚的“关怀”,而偏胖的人不仅会更多遭遇的亲密伴侣的身材羞辱,还要承受更多陌生人的身材挑刺。
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漫画腿、蝴蝶背、直角肩、A4 腰、蜜桃臀等等,真的就是定义大家身材好坏的唯一吗?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地审思,增多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与宽容。
来源: 澎湃新闻
超9成肥胖患者有心血管疾病!2023肥胖诊疗认知调研报告出炉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指导专家|纪立农 罗樱樱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口比例也在快速增长,中国超重与肥胖患者人数已位居全球第一,儿童肥胖人数更是逐年递增。根据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已有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与此同时,肥胖以及相关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危害也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那么不同科室的医生会如何进行体重管理呢?除了广为人知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适时的临床干预也被纳入了越来越多超重或肥胖人士的选择范围,面对诸多方案,医生又会如何选择?
本次医学界对1538名心内科、内分泌、老年科、呼吸病科、普内科等18个科室临床医生进行调研,看看当前医生对于肥胖这一话题有着怎样的了解,又会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调研结果速览:
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常伴随肥胖出现。
BMI大于等于28kg/m、是否有合并症是医生选择是否进行临床肥胖干预的重要指标。
肥胖干预的治疗科室一般在首诊科室(心内、内分泌、老年等),对有合并症的患者,五成医生会选择即时进行干预肥胖。
运动、健康管理是医生最为常用的肥胖管理方式;有四成医生选择常用药物干预体重,内分泌科更倾向药物干预体重,其比例达到七成。
各类相关药物中,二甲双胍处方率最高,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在内分泌科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选择药物时,缓解相关并发症、避免器官功能损伤是医生优先考虑的指标。
以下是报告的详细内容:
看完报告,是不是还心存疑惑?是不是还意犹未尽?
10月12日 19:3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罗樱樱教授将于医生站APP、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同步直播分享更多看法及心得,带大家一起深度解析本次调研结果,精彩不容错过!
纪立农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现任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预防学会常务理事,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药促会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
曾任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第四届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2012-2015),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主席(2018-2019)
担任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顾问,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执行编委,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Journal of Diabetes,Metabolism,Diabetes Technology and therapeutics等期刊编委
罗樱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与相关内分泌疾病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兼工作秘书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减重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肥胖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际低血糖研究组成员
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德国耶拿大学访学
研究方向:糖尿病及肥胖的干预研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责任编辑丨肖潇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