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肥胖(WHO肥胖分级)
英报告揭新冠重症超六成为肥胖人士,全球最胖国家美国要小心了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旗下的国家重症监护审计和研究中心(ICNARC)发出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在全英入住ICU的196名重症病患,预警其中64%属于过重或肥胖人士。
其实,英国政府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都将肥胖人群,即体重指标(BMI)超过40的超重人士划为新冠肺炎高危人群,英国政府还在建议中指出希望他们自我隔离。
根据经合组织(OECD)最近一次(2017年)在肥胖人群方面的调查,美国成年人(15岁以上)肥胖率高达38.2%,是全球最胖国家,其次是墨西哥(32.4%)、新西兰(30.7%)、匈牙利(30%)、澳大利亚(27.9%)和英国(26.9%)。
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盖拉教授(Sandro Galea)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贫困、城市规划、较大比例的食物补贴等原因,美国肥胖症的发生率约为42%。”
截至27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时,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53万人,其中美国确诊人数85594例,为全球第一,死亡1300例;英国确诊人数为11658例,死亡578例。
英国重症超六成是肥胖人士
如前所述,ICNARC的报告显示,进入ICU的196名重症病患中,57名为女性,139名为男性,他们的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155名患者在急性疾病发作前能够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生活,23名患者以前在日常活动上需要一些帮助,而在所有日常活动上都需要帮助的患者数为0,剩下18名患者情况未知。
数据显示,有56名病人BMI在 25~30, 58 名BMI在 30~40,更有13人BMI 在 40 或以上,总计127人。
体重指标(BMI)是一种基于身高和体重的体脂测量方法,适用于成年男性和女性。根据世卫组织(WHO)给出的标准,BMI在25至29.9属于过重,30至39.9属肥胖,40或以上属于极端肥胖。
此前,欧洲其他国家的医疗人士也多次预警肥胖同新冠重症之间的相关性。 简单而言,肥胖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令病患容易感染炎症,使身体更难抵御细菌。此外,多余的体重也会对肺部造成压力,增加新冠肺炎并发症的风险。
欧洲麻醉学会前会长赫特(Stefan de Hert)认为,肥胖是意大利重症监护病人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岁,肥胖是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他称。
美国肥胖率全球最高
目前美国CDC也在对肥胖人士预警。在其官方网站上,CDC在新冠高风险人群的定义中指出,根据目前所获得的信息,新冠肺炎患者中患有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65岁及以上人群、住在养老院或长期护理机构的人。
其他高危情况则包括:患有慢性肺病或中度至重度哮喘者、有严重心脏病的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包括接受癌症治疗的人)、任何年龄中有严重肥胖问题(体重指数BMI>40)以及任何年龄中患有某些基础病的人(尤其是在无法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如患有糖尿病、肾衰竭或肝病的人),也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盖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此次疫情中,一些因素使某些人群患疾病的风险成比例地增加。“老年人和原本患病的人死于新冠肺炎的风险更大。”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潜在的共病现象可以解释其中的某些原因,肥胖是其中一种,但是关于病毒传播的很多原理仍然不大清楚。”
美国是目前全球肥胖人口最多国家,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近4人肥胖。排在其后的墨西哥的情况也差不多,且墨西哥糖尿病成人发病率在OECD成员中最高,为15.8%,是OECD成员平均值7%的两倍多。 据外媒报道,到目前为止,墨西哥已有6人死于新冠疫情,其中4人患有糖尿病。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在2020年2月的最新报告中指出,美国成年人的肥胖患病率为42.4%。其中,20岁~39岁的年轻人患病率为40.0%,40岁~59岁的中年人患病率为44.8%,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2.8%。各年龄段的肥胖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NCHS的报道显示,按性别看的话 ,在男性中,20岁~39岁肥胖患病率为40.3%,40岁~59岁肥胖患病率为46.4%,60岁及以上人群中肥胖患病率为42.2%。在女性中,20岁~39岁肥胖患病率为39.7%,40岁~59岁肥胖患病率为43.3%,60岁及以上人群中肥胖患病率为43.3%。年龄差异均不显著。
NCHS称,总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各个年龄段间的肥胖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NCHS报告显示,2017~2018年,美国成年人的重度肥胖患病率为9.2%。女性重度肥胖患病率(11.5%)高于男性(6.9%)。
在成年人中,患病率最高的是40岁~59岁的群体(11.5%),其次是20岁~39岁(9.1%)和60岁及以上的群体(5.8%)。
总体来看,美国肥胖患病率继续上升:从1999~2000年至2017~2018年,美国肥胖患病率由30.5%上升到42.4%,重度肥胖患病率由4.7%上升到9.2%。
OECD此前调查显示,全球最瘦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成年人肥胖率只有3.7%,随后是印度(5%)、韩国(5.3%)、印尼(5.7%)和中国(7%)。同时,大部分欧洲国家的肥胖率低于20%。(实习记者李欣洁对本文亦有贡献)
百病之源!肥胖的危害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肥胖,这一名词大家并不陌生,大腹便便的男士苦恼不已,年轻女性则天天嚷嚷着要减肥。那么,哪种情况下属于“超重”和“肥胖”?肥胖离我们有多远?降体重是否单纯为了体型美观?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
★ 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2016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
我们常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对于肥胖,全球学术界有多种诊断切点。我国成人肥胖的诊断标准:18.5≤BMI<24 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 为超重,BMI≥28为肥胖。此外,男性腰围≥90厘米或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腹型肥胖。
肥胖离我们有多远?
★ 肥胖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来看看WHO在2016年给“肥胖”所做的一些全球估计数字:逾39%(19亿)成人超重,其中超过13%(6.5亿)成人肥胖;全球肥胖流行率在1975年和2016年之间增长近三倍。
在中国,从1993年至2009年的17年间,成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总体呈线性增长;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从18.6%增长至37.4%,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
肥胖危害知多少?
★ “一胖毁所有”(肥胖累及全身各系统,显著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这是2012年的头号死因;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别是骨关节炎);哮喘、睡眠呼吸暂停;月经紊乱、勃起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某些癌症(包括子宫内膜、乳腺、卵巢、前列腺、肝脏、胆囊、肾脏和结肠);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预期寿命减少。随着BMI的升高,上述疾病患病风险也随之提高。
儿童青少年肥胖需要关注吗?
★ 儿童肥胖大军正在跃跃欲试,儿童肥胖后果更加严重
2016年,超过3.4亿名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2019年,3800万名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儿童肥胖率上升速度高于成年人,且中国是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和心理智力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
肥胖有解决之道吗?
★ 肥胖可防可控,亟需综合管理
解决肥胖问题是当务之急,WHO呼吁全球各级采取行动减少肥胖人群,以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针对儿童肥胖这一庞大后备军。近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内分泌专业学术协会纷纷发表指南,从肥胖的发病机制出发,一致推荐给予肥胖人群开展综合医疗管理。
目前,由仁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麻静教授牵头并组建的肥胖MDT,集结了内分泌科、营养科、胃肠外科、心内科、放射科、中医科、整形科、心理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成员,通过筛查、诊断、评估、治疗、护理和心理等多维度全周期的高效管理,在控制体重的同时,完成了共病管理、降低健康危险因素,改善肥胖人群预后,最终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赢得了病人的良好口碑,也获得了全国学术界的肯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肥胖MDT团队
专家:肥胖可引发多种疾病 应注重科学减重
中新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李亚南)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在“世界防治肥胖日”来临之际,专家指出,肥胖可以造成心血管问题,甚至消化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心理问题等。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应注重科学减重。
“肥胖理论上来讲是一类因为体重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症候群,它可能影响到很多脏器的功能。”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王勇教授说,WHO对肥胖的定义,是根据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来计算的。
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梁辉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的特点包括腹型肥胖比例较高,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较快,北方人群肥胖比例比南方高等。他认为,大部分中国肥胖人群可能和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热量的饮食。此外,如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包括一些慢性的炎症等疾病,在形成肥胖过程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肥胖是疾病之源,从头到脚,每个系统、每个器官都会受到肥胖的危害,或者产生相关的疾病。梁辉教授补充说,例如中风跟肥胖是密切相关的,与代谢相关的包括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等,跟呼吸系统有关的最明显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此外,肥胖对性激素、生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肥胖与很多肿瘤也密切相关。
据介绍,控制体重需要长期保持能量摄入比,加强运动锻炼和体力活动,改变静坐乏动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对重度肥胖者,必要时还可进行减重手术治疗。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减重手术或者是代谢手术?梁辉教授介绍道,中国医师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都制定了相应的指南。体重指数超过32.5,不管有没有糖尿病都推荐减重手术,超过了32.5自己减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这个体重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体重指数在27.5到32.5之间,合并有2到3种代谢疾病和代谢相关的问题,也应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从病人的年龄来讲,现在推荐的是16岁到65岁之间,另一方面,我们要小心有一些病人可能有手术的禁忌症,或者是麻醉的禁忌症。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手术的麻醉对于麻醉医生来讲是极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存明教授对此介绍称:在术前,这些病人有很多的合并症,以及呼吸功能不全,往往具有抑郁或者有自闭心理。到手术室后,护理方面存在挑战,病人皮下脂肪很厚,要找到静脉打一针或者移动病人都很困难。在麻醉诱导阶段,肥胖病人要上麻醉都是选择全身麻醉,要进行气管插管。但因为这些病人本身呼吸道就不是很通畅,有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者打鼾,用一点点药以后他的呼吸道就容易完全不通,这个是很大的挑战。在术后,病人需要恢复到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状态才能拔出气管、导管,恢复到麻醉后正常的状态。如果用麻醉药尤其是肌松药后,病人肌肉力量会下降呼吸不畅,术后拔管就更困难,这就需要医生给病人用一些拮抗药。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指出,减重代谢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美,肥胖患者最大问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改变,就是各种合并症的出现,这种情况下个人观点是一旦符合适应症,就要尽快进行手术。
针对外界不少人关注的医美减肥,专家提醒,医美最早介入减肥领域是吸脂、抽脂、切脂等对皮下脂肪所做的一系列手术,但其实皮下脂肪具有保护人体的一些能量储存,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益的,真正对人体的脏器功能有害的是内脏脂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