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不孕不育(肥胖引起的不孕,是怎么回事?)

岭南名医 0
文章目录:

直播预告|肥胖可能导致不孕不育?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然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除了臃肿的体态造成的不美观外,肥胖还会干扰你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对全身造成很大的影响!肥胖甚至还影响着生育问题。那么,肥胖会给生育带来什么影响呢?

2020年5月12日(周二)14:30-15:30,羊城晚报“岭南名医”联合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海上名医”平台,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莹主任医师做客直播间,为您答疑解惑。

扫描图片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文章最后“了解更多”,即可进入直播间。

直播时段,我们不见不散!

肥胖+不孕,90后姑娘八种疾病缠身,减重52斤后自然受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王慧 白恬 图/受访者提供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作为全球“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的肥胖已成威胁健康的大隐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主任医师张莹提醒,对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而言,肥胖可直接导致不孕,如多次尝试减肥却无效还可能患上了代谢综合征。

肥胖 不孕的女性,如打算备孕,建议先规范诊断、科学减重。

姑娘减重4个月,瘦了18kg的前后对比图

90后姑娘八种疾病缠身,婚后数年不孕

“医生,你在开玩笑吧,我才20多岁怎么可能糖尿病?”28岁的李姑娘,一年多前,因月经紊乱、婚后三年不孕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检查后医生却告诉她,她患有“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混合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症、代谢综合征、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八种疾病,而罪魁祸首与“一身赘肉”密切相关。

彼时,身高159cm的李小姐,体重却有94公斤,BMI为37.1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1%,远超正常值(4.3%-5.9%),同时伴有雄激素水平增高等表现。

超重、肥胖让李小姐内分泌紊乱,出现胰岛素抵抗,带来了一系列的并发症,不孕便是其中之一。

张莹介绍,肥胖是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BMI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平方)大于28称为肥胖,肥胖多伴有过多的能量摄入和脂肪堆积,过多的脂肪会增加胰岛负担,导致胰岛素水平代偿性升高,出现胰岛素抵抗,继而引起全身内分泌代谢紊乱。

可以说,胰岛素抵抗不仅参与慢性无排卵的机制,也是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所以多数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同时合并糖调节紊乱、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

“肥胖女性不孕症的发生是正常的3倍,而女性不孕的肥胖患者常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该病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

七个月减重52斤自然受孕

为了健康,必须减重。尝试过吃减肥药、节食、用瘦身包、按摩等多种方式,减肥均告失败的李小姐,在无限饥饿和反弹后已对减肥不抱有希望,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天生易胖体质”。

为短期内控制患者高血糖,李小姐住院一周进行了系统检查及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纠正甲状腺功能紊乱治疗、调脂等综合治疗,并接受有关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教育。

出院后,由广医三院内分泌专家、专科医师、教育护师、糖尿病营养师、组成的内分泌代谢管理团队,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控糖减脂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方案,并进行后续治疗和随访。

“我们对这位患者开展了以控糖减脂、改善代谢平衡为目的的院外序贯综合管理,即每周一次糖尿病线上随访结合定期线下门诊,帮助她科学控糖减重,争取疾病逆转。”张莹介绍道。

这不仅包括了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知识、科学制定控糖食谱等知识,还有非常详细的科普宣教,比如不同药物如何服用、如何监测血糖等等。

就这样,专家团队每天线上及时跟进指导,纠正日常行为饮食误区,动态跟进血糖、体重情况,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四个月后,李小姐成功减重18kg,所有血糖、血脂、尿酸水平恢复正常,其所患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等均获得逆转,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月经恢复正常,糖尿病治疗药物由最初的三种,降为每天一种,直至实现完全停药。

之后持续管理之下,七个月后体重下降至68kg。2019年9月顺利自然受孕,整个孕期血糖保持正常。

张莹提醒,糖脂代谢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超重/肥胖人士,应该获得规范的内分泌代谢治疗,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争取疾病缓解或临床逆转。

对肥胖人士,如果通过自行节食、运动等方式无法减重,则要考虑可能患有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建议可到内分泌科进行咨询和系统治疗。

发胖变丑不孕不育?竟是睡不好惹的祸!

#清风计划#金羊网讯 记者王楠报道: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一言不合就睁着眼睛到天亮;总是睡得很浅,一有动静就会被惊醒,很难再入睡;连续睡了八九个小时,起床后依旧很疲惫……失眠星人伤不起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透露,目前,已知的睡眠疾病将近100种,而中国有38.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最低的是青少年时期。男性年过40岁和女性绝经之后,睡眠疾病就会明显增加。

睡眠障碍的这些危害,你知道吗?

李涛平指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不住、睡眠质量不好、睡眠不解乏等,统归为睡眠障碍或失眠。而长期的睡眠障碍危害极大,容易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如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抑郁、早衰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等。

对女性而言,睡眠障碍会使人发胖、变丑、脾气暴躁,还可能导致早衰,让更年期提前10年。此外,睡眠障碍还会对人的生殖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如导致孕期女性出现早产、先兆性流产等。此外,影响男性精子活力,增加精子畸形率,从而影响受精。

那么,健康的睡眠究竟是什么样的?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听李涛平主任为我们破解健康睡眠的奥秘吧。

你的睡眠达标了吗?

不少人认为,睡觉是件小事。然而,睡眠占据人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你每天的睡眠是否达到了健康标准呢?一起来看看吧!

▶ 标准一:入睡时间是否正常?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通常为 20分钟入睡;成年人要能在30分钟之内正常入睡。

▶ 标准二:睡眠时间是否充足?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睡眠时间需求。李涛平表示,7个半小时是成年人的标准睡眠时长。据国际上的数据统计,在7-8个小时睡眠时间长度下,人的寿命是最长的。

Tips 睡眠时间标准,请收好!

新生儿:一般每天需要睡20多个小时

儿童时期至初一、二年级:睡眠时间最好保持在12个小时左右。

成年以后:子午觉加起来保证能有8个小时的睡眠。

▶ 标准三:睡眠质量是否良好?

一个人睡眠质量是否良好,要从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学习工作效率、理解敏锐性、思维逻辑性、记忆力等方面判断。只有这些状态良好,才是优质的睡眠。

李涛平强调,正常的生理睡眠分为三个状态:入睡前期、非快动眼睡眠(包括浅睡眠和深睡眠)和快动眼睡眠。每天晚上,正常人睡眠时间为7个半小时。从浅睡眠到深睡眠,再从深睡眠回到浅睡眠,再到快动眼睡眠。完成一个睡眠周期,正常需要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睡到天亮这个时间段大概需要3到5个睡眠周期,5个睡眠周期就是7个半小时。所谓的老年人睡眠时间缩短,实际上是睡眠疾病造成的。

知多D:浅睡眠、深睡眠&快动眼睡眠有何用?

●浅睡眠——补充身体体力。

●深睡眠——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

●快动眼睡眠——增强记忆力,巩固白天所学知识。

喝水都会长胖?原因竟是出在睡眠上

平时饭量不多,体重不降,喝水都长胖;晚上呼噜响翻天,白天起来没精神;晚上多梦甚至噩梦多,起夜也增多……怎么破?李涛平提醒,当心患了“睡眠窒息症”(又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李涛平解释道,在睡眠窒息状态下,会使肌体将氨基酸、蛋白质、葡萄糖转换为脂肪。此外,还会让脂肪不燃烧、不消耗。因此,患有睡眠窒息症的病人会越来越胖。此外,他还提醒网友,喝酒、过度劳累都会加重睡眠窒息症。

有这5点情况,就要提防睡眠窒息症!

1. 睡觉打呼噜。李涛平主任表示,90%以上打呼噜的人都患有睡眠窒息。

2. 夜晚多梦、做噩梦或是经常起夜。

3. 儿童做噩梦、惊醒和尿床,甚至趴着睡、跪着睡,都是睡眠窒息的表现。

4. 早上起床后有口干、咳嗽、反酸、烧心、咽喉痛等症状。李涛平主任指出,部分咳嗽变异性的哮喘患者里,有相当一部分与睡眠窒息有关。

5. 白天感觉疲惫、记忆力下降、反应能力下降、敏捷性下降。中午非睡觉不可,不睡觉下午就没法工作。

【名词解释】

睡眠窒息症(Sleep ApnoeaSyndrome,SAS,中国又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候呼吸停止的睡眠障碍。睡眠窒息会带来失眠、多梦、夜间憋醒(“鬼压身”)、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睡眠障碍,占睡眠障碍总数的46%。此外,睡眠窒息症还会导致肥胖、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冠心病、脑卒中(中风)、2型糖尿病、痛风、胃食道反流症、肝功能异常、儿童多动症、帕金森病、脑年痴呆等,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猝死。

要想美美睡好觉,五个步骤不可少!

1.睡前准备:

●入睡前2小时不要看电脑、玩手机

●睡觉前2小时内不宜过度运动。

●睡前不要喝酒、咖啡、茶等带有刺激性的饮料。

2.睡眠环境:

● 使用纯棉的被子、床单,床垫软硬度由个人感受而定。

●相对低温的环境更适宜睡眠,让卧室保持一个合适的湿度。

● 卧室营造一种温馨的味道,如薰衣草、柠檬香等。

●光线:关灯睡眠或营造较暗的睡眠环境

●噪音控制:避免噪音对睡眠的刺激,引发觉醒或微觉醒。

3.睡眠疾病治疗:对于睡眠疾病,应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4.睡眠调整:适当做些温和的运动,如太极、瑜伽、冥想等。

5.饮食调理:吃一些酸枣仁,可镇静安神;把决明子放在枕头里,能安神助眠。

【涨知识】褪黑素能随便吃吗?专家:滥用会导致早衰

当人年过50岁,垂体分泌减少时,才需要服用褪黑素。李涛平主任提醒年轻人,自行服用褪黑素是错误的做法。滥用反而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正常分泌,甚至导致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