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人群心理(肥胖人的心理问题)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原标题: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黎浩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来源: 工人日报客户端

关注肥胖人群心理健康,除了减肥,这些行为改变也很重要!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里,肥胖的人往往是笑口常开、心宽体胖。但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普及,体胖和心宽就不再能够划等号。

对很多人来说,体胖不仅不会心宽,反而会带来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从“小胖子”们的童年就开始出现,并会困扰他们很长时间。

不自信、不合群、压力大、焦虑等是最常出现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进食障碍等问题。而长期消极、负面的心态,则可能加剧肥胖。

肥胖会导致这些心理问题

抑郁症

一项关于肥胖和抑郁症的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5%,抑郁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8%。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而肥胖女性的抑郁症易感性比男性更高。

肥胖者患抑郁症与对自身体型不满有关。在意别人的看法和遭受歧视等,往往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水平,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强迫、焦虑、恐怖、敌对和偏执等情绪。

自卑

肥胖人群的这种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对一般事物过度敏感,容易胡乱猜疑、甚至扭曲对方的话语。

由于自卑,一些肥胖者容易沉默寡言,不轻易表达想法和情绪,自身价值观得不到满足,处于失衡状态。另外,自卑的肥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

社会适应力下降

肥胖人群自我意识下降,对自身体型外貌评价过低,会间接影响到日常社交能力。尤其是重度肥胖的女孩,更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朋友。研究显示,肥胖儿童的活动、社交、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正常儿童低下,肥胖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差。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一般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大部分肥胖人群一般只存在异常进食行为,还没有达到神经性贪食或厌食的程度,但仍然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另外,有些胖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象障碍,对自身形象感知上存在着障碍和歪曲认知,这些错误认识会让他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强迫自己去思考食物、体重、体型这些问题,从而导致异常进食行为的发生。

行为辅导缓解心理问题

对于肥胖人群可能存在的这些心理,减肥当然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存在着情绪、心理问题时,往往减肥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反而会影响减肥的自信心。这时就需要行为辅导提供额外的动力。

行为辅导是指一系列运用心理学和健康行为学原理,塑造良好的个体健康行为。矫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对肥胖者的行为辅导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Step.1 设定目标

胖友们需要制定出健康有益、切实可行的体重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具体、可测量、有时间范畴。

Step.2解决问题

提前设想、或是事后及时复盘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并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种方式对预防复胖也有帮助。

Step.3养成习惯

通过团队活动,加强学习、互相鼓励等各种方式,坚持良好的膳食和减重相关习惯。面对面交流、饮食运动打卡、自媒体、新媒体等方式,都是现在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帮助你持续改变。

另外,以正念治疗为代表的冥想方式,以及同伴教育,也都是能帮助改善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一种求助于内心,一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都能让人更好地接纳自己,从根源上缓解强迫、焦虑等状况。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岸涌|肥胖的心理真相:性格与情绪的催化

3月4日世界肥胖日,一则关于肥胖的数据登上热搜:

【世界肥胖联合会:#全球一半人口2035年可能超重#】
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2023年世界肥胖地图集”,报告显示,未来12年内,全球将有51%的人口——超过40亿人肥胖或超重。

儿童的肥胖率和低收入国家的肥胖率正快速上升,到2035年,儿童的肥胖人数可能比2020年增加一倍以上,男孩达到2.08亿,女孩达1.75亿。

肥胖的原因有多种,我们可以从心理角度出发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内容:肥胖会受到一些特定人格因素的影响,《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说:那些比较冲动的人、高神经质低责任感的人更容易变成肥胖的人。

01)冲动容易发胖

有些人的冲动行为不太受意识控制,克制不住产生冲动行为,对行为后果有后悔、内疚的感觉。

这类人情绪忽高忽低,身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会忽高忽低,不稳定,容易引发肥胖。他们通常缺乏自制力、毅力和恒心,这也是为什么人在青春期是最容易发胖的。

02)争强好胜的人容易肥胖

争强好胜的人,他们内心脆弱,感觉自己渺小,时常有别人觉得自己不重要的恐慌感。正因为他们有一个弱小的内在自体,外界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才会显得特别重要。

当生命遇到失意,感到不安全和恐惧时,我们通常会充满无力感,匮乏而脆弱,让体重增加几斤,身上多些肥肉,的确可以增加自己的重量感,帮助我们抵御寒冬,但真正能够给我们力量,保护我们的是肌肉,拥有肌肉需要独立,心理上需要分离,成人才有肌肉。

肥胖心理学:80%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超重的真凶,是情绪化进食。

症状1:会莫名其妙感到很丧,什么都不想干;

症状2:明明不饿,但就是想吃东西;

症状3:没事就喜欢看外卖APP,跟逛淘宝一个道理。

情绪性进食,指的是因为饥饿以外的原因产生食欲,比如在情绪的刺激下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想吃东西的冲动。这时,食物被当作了填补某种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为了解决生理饥饿。

如果明知道自己是情绪性进食,就需要进行一些改善。

01)改用一些健康的自我安抚方式

其实食物本身是一种合理的安抚方式,没有人会否认美好的食物能够治愈人心。然而,食物的选择就比较重要,选择健康的食物,适时适量地治愈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关怀自己,否则就属于“助纣为虐”的行为。

02)降低自己暴饮暴食的可能性

在你买食物时,多思考一下它是否有它的营养价值,保证在你生活触手可及的地方很少或没有垃圾食品;保证一日三餐,或者少食多餐让自己不会太撑也不会太饿。

03)保证睡眠,不要让自己太累

人在过度疲劳和困倦的状态下,会让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想要胡吃海喝的欲望,这也是为什么暴食常常发生在晚上或半夜,建立健康的习惯,你的荷尔蒙分泌也才会随之正常。

减肥并不总是容易的,很多因素都会使它停滞不前。

尝试一些策略,从心理逃避易怒到独立平和,从注意饮食到记下食物日记,从多吃蛋白质到做力量锻炼。最终,改变体重和生活方式需要奉献、自律、毅力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