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压与肥胖(血压与肥胖有关系吗为什么)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

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

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

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靶器官结构或功能损坏的临床综合症。在我国高血压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15年的流行病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5.2%,也就是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 收缩压≥140 mmHg和 (或) 舒张压≥90 mmHg。

众所周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则是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它并发症还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等。尽管高血压带来如此大危害,但是近几年的流调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51.6%、45.8%和16.8%。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受遗传、年龄、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是高体质指数、中心性肥胖、经常饮酒、缺乏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存在独立相关性。

体质指数(BMI)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体重每增加12.5千克,收缩压可升高10mmHg,舒张压可升高7mmHg,有效的控制体重不仅可以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体质指数(BMI)来用来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方法之一,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健康成年人体重的判定标准

中心性肥胖

内脏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较为密切, 随着内脏脂肪指数的增加, 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在2021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指南》中明确: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定义为中心性肥胖。

饮酒

过量饮酒也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 限制饮酒可使血压降低。在即将发布的最新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也明确建议高血压患者不推荐饮酒。如饮酒, 则应少量并选择低度酒, 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

体力活动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有氧运动平均降低收缩压 3.84 mmHg, 舒张压2.58 mmHg。有研究发现, 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有氧锻炼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因此, 建议非高血压人群 (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 或高血压患者 (为了降低血压) , 除日常的活动外, 每周4~7天, 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以有氧运动为主, 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可根据个人的年龄、病情、原来的体力基础等情况来定,常规运动时可用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220—年龄)*85%】的60-70%的运动。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尽管高血压为常见慢性病,但是大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及危害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宣传及引导,通过我们日常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控制体重,调整心态,清淡饮食,定期监测血压,坚持服药,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删。)

作者:王亚非

来源: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

美国最新研究:减肥可逆转肥胖相关的高血压、血脂异常风险

戴博士最近关注的学术年会可不少,比如近日线上召开的2021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会议上有一项心血管健康相关的美国学者最新研究报道。该研究发现,肥胖人群通过大幅减轻体重,似乎可逆转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在美国,40%以上的成年人体重指数(BMI)超出30 kg/㎡,近10%更是患有严重肥胖症。

体重几乎同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存在直接关联,随BMI增加,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及炎症等均会随之增加,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卒中及相关死亡风险。

不过,对于减肥成功且保持正常体重的人群,既往肥胖所带来的的心脑血管健康风险是否依旧存在,尚有待探明。

对此,研究者对美国1999-2013年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20-69岁的2万余例成人作了横断面分析,以比较不同类型人群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及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在纳入人群中,包括体重一直正常、曾经肥胖但目前体重正常、目前肥胖的三组人群,以下分别简称为持续正常体重组、既往肥胖组、目前肥胖组

基线资料上,相比持续正常体重组和目前肥胖组人群,既往肥胖组人群的平均年龄相对较大,吸烟比例更高。在对年龄、性别、种族及吸烟等变量因素作调整后分析得出:

1. 高血压、血脂异常:既往肥胖组与持续正常体重组人群的高血压、血脂异常风险相近,而目前肥胖组患者的风险则高出三倍左右。

2. 糖尿病:相比持续正常体重组人群,既往肥胖组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增至三倍,目前肥胖组患者的风险则增至七倍!既往肥胖组患者,糖尿病风险已相对降低。

研究局限性上,该研究的部分诊疗信息取自患者的自我报告,体重为历史最高体重,同时未分析参与人群的饮食、运动等其他相关因素,也不能确定减肥与高血压、血脂异常风险下降的直接因果关系,有待未来更多研究验证。

在实际中,减肥往往并不容易,减肥并保持正常体重更是十分困难。但是当谈及成功减肥并持续保持健康体重所带来的巨大心血管健康获益时,或许能给予肥胖人群以更大的减肥动力和信心。

想减肥,最佳时机也许在过去,其次定然是当下。

参考资料:

Diabetologia. Major weight loss may reverse heart disease risk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US study finds. MedicalXpress. SEPTEMBER 2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