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非洲free肥胖(非洲以肥胖为美)

海国图智研究院 0
文章目录:

食物与权力:被殖民经历与肥胖问题的关联

刊物介绍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本文作者:李奕冉

本文审校:叶诗韵

引言

《柳叶刀》发布的新研究显示,到2022年,全球有超10亿人患肥胖症,43%的成年人体重超重。2022年体重不足和肥胖率综合最高的国家是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区的岛国。殖民遗留与肥胖问题有何关联?殖民如何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如何改变审美观念或者饮食结构?要解决被殖民国家肥胖症高发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和落实。

一、肥胖问题有多严重

1.1全球超重和肥胖情况

目前,肥胖已经被认为是一个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据估计,到2035年,将有超过40亿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疾病(BMI≥25kg/m²)的影响,肥胖(BMI≥30kg/m²)患病率将从14%上升到24%,到2035年将影响近20亿成人、青少年和儿童。

表1 2020-2035年全球超重和肥胖

超重或肥胖人数(5岁以上)和人口百分比*

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定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即高于参考中位数。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的减少、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加之遗传、内分泌、环境等多重因素,导致高肥胖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间席卷世界各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体重指数(BMI)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病、精神障碍等多种慢性病之间存在关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肥胖不仅威胁人类健康,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报告预测,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35年,全球51%的人口将超重或肥胖。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到2035年,可能造成4.32万亿美元的总经济影响,占全球GDP的近3%。

1.2被殖民国家肥胖问题显著

在全球肥胖流行的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的肥胖和超重问题尤为严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迅速上升,尤其是女孩的肥胖率从5%大幅上升至14%。到2035年,非洲女性肥胖率预计将从18%上升到31%(几乎占所有女性的三分之一),每年造成的经济影响可能超过500亿美元,占该地区GDP的1.6%。南亚、东亚同样不容乐观:预计到2035年,女孩的肥胖率将从3%上升到11%,男孩的肥胖率将从5%上升到16%;成年男性从4%增至10%,成年女性从8%增至16%。根据Diabetes.co.网站报道,南亚人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欧洲人的六倍。太平洋区域也是如此,人们可能会将太平洋岛屿视为充满阳光和幸福的度假胜地。然而,在太平洋上的数千个岛屿上,数百万人正在与糖尿病作斗争。对于成年人来说,肥胖患病率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翻倍,高BMI对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影响将超过每年1.5万亿美元[5]。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在10个太平洋岛国中,平均有一半的人口超重,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在美属萨摩亚,80%的女性肥胖。由于缺乏营养,糖尿病的患病率在14%到47%之间,而在美国大陆只有13%。健康状况不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太平洋地区死亡总人数的75%。

二、肥胖是不是殖民主义的“副产品”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遗传等因素都可能指向肥胖。但我们是否考虑过殖民主义在这其中承担的角色?殖民遗留与肥胖问题有何关联?殖民如何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如何改变社会观念或者饮食结构?

2.1殖民者试图教化当地人的“殖民遗产”——饮食结构改变

超重和肥胖问题在岛屿国家尤为普遍。在太平洋岛屿中,库克群岛和瑙鲁男女的平均BMI在1980年至2008年间每十年增加2.0 kg/m2以上,比全球男性和女性BMI平均每十年分别增加0.4 kg/m2和0.5 kg/m2高出4倍多。而在二战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太平洋岛屿上普遍存在肥胖问题,详细的殖民地报告也没有提到此前的肥胖问题。据流行病学家Zimmet研究并回顾大量的纵向证据后,发现肥胖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迅速蔓延太平洋岛屿国家。

库克群岛于1888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01年成为新西兰在南太平洋的第一个殖民地,直到1965年政治独立。与此同时,太平洋小岛瑙鲁曾是德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在1968年之前一直由澳大利亚管理。研究发现,殖民者改变了当地岛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作为他们试图“教化”岛民的一部分,这是岛民失去许多传统食物种植和制作技能的原因之一,也使得当地人开始依赖进口食物。加之岛屿面积小、人口密集,食物的准备通常是一个“共同完成”的过程,岛民间紧密的社会关系进一步加速了当地人肥胖水平的上升。

图1 肥胖最严重的十个国家

https://healthcare-digital.com/hospitals/why-pacific-islands-are-most-obese-nations-world

同时,随着传统捕鱼技能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能量、低营养食物的增加。岛民被“教导”要煎鱼,而不是像殖民统治前那样生吃。传教士和殖民者等外来人士改变了饮食习俗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在瑙鲁,一位传教士的妻子记录到:“瑙鲁的少女们满脸通红地向我解释说,我煮鱼的方法——用平底锅煎鱼,是非常糟糕的;如果真正好的鱼是用这种方法做的,空中的幽灵就会告诉海里的其他鱼......我花了一些时间才使当地人相信他们的错误,最终我成功了。”殖民者在当地通过诸如此类的非正式的日常人际互动,逐渐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诚然,这并非瑙鲁所独有。粮食和农业是“教化”当地居民的殖民过程的核心。岛屿的传统食物,如鲜鱼、肉类、水果和蔬菜,已经被大米、糖、面粉、罐装肉类、罐装果蔬、软饮料和啤酒所取代。营养学家Katrina Mather在接受《每日邮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你看看那些肥胖和慢性疾病最严重的国家,你会发现,这些国家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非西方文化中,传统饮食主要由未加工食品和低糖组成,然而,只需要一代人吃更典型的西方饮食,如高糖和精制面粉,就容易患糖尿病和肥胖。”

2.2殖民背景下饥荒产生的持久影响和代际创伤

超重和肥胖的另一个高发地是南亚。与太平洋岛国情况类似,南亚人——尤其是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人,患糖尿病的几率处于较高水平,这和南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印度次大陆曾历经一些大饥荒,其中,一些程度严重的饥荒发生于英国殖民统治期间。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夺走了300万人的生命,并使该地区陷入长期饥饿;1942年至1943年,伦敦拒绝了印度总督要求100多万吨小麦供应的紧急请求,而印度的大米库存仍在继续运出,殖民者却将饥荒归咎于印度人“像兔子一样的繁殖速度”。东印度公司提高税收、部署军事资源,英国不采取行动应对干旱,均指向了数百万人死亡。

那么,英国殖民时期的饥荒与南亚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流行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放射科医生Mubin Syed从事血管和肥胖医学的研究,他认为,尽管南亚人的生活方式和一些其他因素被认为是致病率高的原因,但英国的殖民历史可能也在起作用。“南亚人从至少31次饥荒中幸存,尤其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这使人们通过储存脂肪而非燃烧脂肪的方式来适应饥饿。”Syed医生解释说,这就是南亚人肌肉量低的原因。

不仅如此,研究表明,当祖先经历如此大规模的饥饿时,其后代也会受到影响。“即使经历一次饥荒,也会使几代人产生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糖和心血管病。想象一下,在50年的时间里,至少要经历24次大饥荒。”Syed将储存营养物质的倾向称为“对饥荒的进化反应”。而当今,食物短缺目前已不再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问题,这种“进化反应”在生理上造成了冲突,加剧了人们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布朗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对中国3000多名在饥荒中出生的孩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的人患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更高,他们的子女也有类似的观察结果,尽管他们出生时饥荒早已过去。

在被殖民时期,饥饿一直困扰着南亚地区,如今带来的高肥胖患病率,一定程度上是殖民时代的“副产品”。遗传固然有其作用,但还必须考虑个人的生活方式。Syed指出,要获得同样的健康优势,南亚人的运动量必须是白种人的两倍。

2.3殖民主义重塑当地生产方式和社会观念

在殖民统治下,食物的来源、种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也随之迅速变化。随着殖民地农业和采矿业的扩张,土地的用途变得广泛。以太平洋岛屿为例,由于采矿和种植经济作物等殖民活动,用于粮食种植的土地变得更加贫瘠;航运公司和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使珊瑚礁退化,而珊瑚礁曾经是丰富的食物来源。这种改变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在瑙鲁,露天采矿的殖民遗产使岛上的许多地方依旧无法居住和耕种。

图2 瑙鲁居民在瑙鲁国际机场附近散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besity_in_the_Pacific#/media/File:Participants_of_a_walk_against_Diabetes_and_for_general_fitness_around_Nauru_airport.jpg

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加剧了土地短缺。诚然,殖民地领导人在改变社会观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传染病爆发导致人口下降,殖民地政府和传教士鼓励人口增长,并打破生育间隔禁忌,以实现这一目标。瑙鲁在20世纪20年代正式引入了“人口不增长就灭亡”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的减少再次强化了瑙鲁对人口增长的重视,所有妇女都被鼓励生7个孩子;自195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儿童死亡率下降,进一步加速了瑙鲁乃至整个太平洋区域的人口增长。

2.4被殖民国家对外来食物的强依赖性

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被殖民国家必须进口更多粮食。岛屿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受制于区域层面的贸易政策,这些政策往往由更大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体主导,包括大型民族国家和跨国公司。太平洋岛国政府规模小,通常依赖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的援助资金,用于贸易政策谈判的资源有限。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便利,进口食品,特别是低成本、高脂肪肉制品的广泛供应,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更便宜但营养价值低的食物。许多国家,特别是太平洋地区,对全球贸易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尽管全球贸易在生活方面带来了一些改善,但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后果,对转型国家的一个显著负面影响是不健康饮食,以及肥胖率上升。

密克罗尼西亚(FSM)是一个由6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位于西太平洋中部,曾长期受到外国影响。西班牙是第一个殖民密克罗尼西亚的国家,他们于1886年抵达并控制了这些岛屿,直到1899年德国接管;15年后,日本人到达密克罗尼西亚,并在二战前建立了繁荣的经济;1945年,美国占领了这些岛屿,并很快成为联合国太平洋岛屿托管领土“管理当局”。直到1986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图3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地图

https://globalizationandhealt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744-8603-2-10/figures/1

自从与西方接触以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饮食偏好和食物供应发生了变化。传统饮食包括植物性食物,如芋头、山药、椰子和香蕉,动物性食物主要是珊瑚礁、远洋鱼类、甲壳类动物,同时还有果蝠和鸟类。西班牙人引进了玉米、红薯、鸡和猪,日本占领后大米成为主食。因此,传统饮食在西班牙、德国和日本的影响下略有改变,但在美国占领前几乎没有营养不良的证据。

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补贴。战后头二十年里,密克罗尼西亚的经济增长非常缓慢,美国的补贴从1962年每年600万美元起,到1978年迅速增加为1.3亿美元。随着补贴增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人均收入从60美元上升到400美元。与此同时,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比例大幅增加,以现金为基础的经济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进口食品变得可负担。

到20世纪70年代,密克罗尼西亚主要的能源来源变成了大米和进口食品。尽管人们经常吃鱼,但“空热量”的进口食品越来越普遍。美国农业部(USDA)的补充营养餐计划同样对密克罗尼西亚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该项目提供的学校午餐包含米饭和罐头。许多人认为,这一计划增加了对外来食物的依赖、改变了食物口味,并促使当地的健康食品被大米、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罐头所取代,糖和甜食的消费量在20世纪80年代也有所增加。到了1986年,食品和饮料进口占密克罗尼西亚进口总值的40%,尽管这些食物不是必需的,在营养上是不利的。

如今,美国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仍然有一项名为《自由联合契约》(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的协议。根据这项协议,美国向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福利,可以用于国防和军事行动。而该协议的外部性之一,则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继续依赖美国的援助和补贴。

结语

诚然,各方因素都会加剧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但历史根源的确为当今的健康危机“奠定”了基础。太平洋岛民密克罗尼西亚人之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的土著居民。一些人在解释太平洋岛屿肥胖问题流行的原因是,会将其归结为文化或审美差异。世卫组织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司官员、斐济人Temo Waqanivalu在接受CNN采访时说:“在波利尼西亚,确实存在‘大即是美’的观念,但大即是美,胖则不是。”这种诉诸文化的解释,将长期存在的健康危机归咎于整个民族“大即是美”的刻板倾向,将责任的焦点从复杂的系统转移到个人,显然是不恰当的。事实上,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缺失、身份认同危机、种族主义、代际贫穷和不平等,以及缺乏社会支持所造成的长期压力,同样指向了肥胖和相关疾病。解决被殖民国家超重和肥胖的办法,则需要正视殖民遗留带来的伤害。每个人,无论其出身如何,都享有健康权。

参考文献

1. worldobesity.org World Obesity Atlas 2023

https://www.worldobesity.org/resources/resource-library/world-obesity-atlas-2023

2. metabolismjournal.com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sulin secre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adolescen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ttps://www.metabolismjournal.com/article/S0026-0495(21)00311-5/abstract

3. worldobesity.org World Obesity Atlas 2023 press release

https://www.worldobesity.org/resources/resource-library/world-obesity-atlas-2023

4. huffingtonpost.co.uk How History Still Weighs Heavy On South Asian Bodies Today

https://www.huffingtonpost.co.uk/entry/south-asian-health-colonial-history_uk_620e74fee4b055057aac0e9f

5. climate.columbia.edu Colonialism is at the Root of the Diabetes Epidemic in the Pacific Islands

https://news.climate.columbia.edu/2020/06/19/colonialism-pacific-diabetes-epidemic/

6. ncbi.nlm.nih.gov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trends in body mass index since 1980: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ealth examination surveys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with 960 country-years and 9.1 million participant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472365/

7. pubmed.ncbi.nlm.nih.gov The effect of westernization on native populations. Studies on a Micronesian community with a high diabetes prevalenc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7951/

8. scholar.google.com The men and women of old Nauru. Mid-Pacific Magazine 19, 153–156.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journal=Mid-Pacific Magazine&title=The men and women of old Nauru&author=PA Delaporte&volume=19&publication_year=1920&pages=153-156&

9. thedailystar.net Did British colonialism make South Asians prone to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ttps://www.thedailystar.net/health/news/did-british-colonialism-make-south-asians-prone-diabetes-cardiovascular-diseases-2984926

10. books.google.co.jp Health chang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ttps://books.google.co.jp/books?hl=en&lr=&id=0RkmrNhpH6YC&oi=fnd&pg=PA1&ots=4e0x9Cb6gk&sig=iaAWf1WpPUAfIdC-Tk60D-ec7sY&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11. scholar.google.com Nauru 2007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 Pacific Community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Nauru 2007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 Pacific Community&publication_year=2009&

12. scholar.google.com Nutrition in transition: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nutrition patterns and diet-related diseases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Nutrition in transition: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nutrition patterns and diet-related diseases&publication_year=2003

13. pubmed.ncbi.nlm.nih.gov The Influence of Obesity on the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of Chamorros and other Residents of Gua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567272/

14. cambridge.org Insights on food and nutrition in the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ublic-health-nutrition/article/insights-on-food-and-nutrition-in-the-federated-states-of-micronesia-a-review-of-the-literature/E777A77CF60D11FA20816087F56A45B5

15. scholar.google.com Health in Micronesia over the years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Health in Micronesia Over the Years&pages=1-15&publication_year=2004&author=Hezel,FX

16. agris.fao.org The 1987/88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of the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https://agris.fao.org/search/en/providers/122621/records/647396afce9437aa760045b3

17. news.climate.columbia.edu Colonialism is at the Root of the Diabetes Epidemic in the Pacific Islands

https://news.climate.columbia.edu/2020/06/19/colonialism-pacific-diabetes-epidemic/

编辑:吴心迪

责编:邹明蓁

间歇性断食对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引用本文: 张嘉鹏, 管映君, 黄祺霞, 等. 间歇性断食对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27) : 3483-3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29.

肥胖是体内脂肪,特别是三酰甘油积聚过多导致的一种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肥胖的现象日益严重,据研究报道,2016年我国肥胖人数超越美国,正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1]。肥胖带来的危害很多,比如增加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率。多项研究证明,肥胖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2,3,4],其次肥胖还能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增加癌症的发生危险[5]。目前关于肥胖的主要干预方式为运动干预和饮食干预,其中饮食干预中的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模式是当前减重、糖尿病干预的研究热点。IF是指通过断食与自由摄食交替一段时间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饮食疗法[6]。近几年国内外有研究发现IF可以有效降低肥胖患者的体质量、体脂,降低和稳定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等[7,8]。这也与中医"柔性辟谷"疗法类似,通过避免常规主食的摄入,代之以特殊益生元代餐来减轻或消除饥饿感的方法[9]。

但目前国际临床指南对成年人肥胖的治疗并不推荐常规使用IF[10,11]。且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研究,IF对肥胖干预效果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例如IF最佳的断食方案、IF方案的干预时间范围、断食日的能量限制多少等问题,难以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随着近几年IF的研究逐渐兴起,例如CAI等[12]发现IF对成年人肥胖的干预在较短时间内(4~12周)有明显效果,较长时间的干预效果并不明显,而陈红洁等[13]发现IF对肥胖人群干预较长时间后(3个月),仍具有显著的减重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弥补当前证据研究基础上的差距,为临床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为18周岁以上,体质量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25 kg/m2)的成年患者;试验组采用IF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或常规饮食疗法。排除标准:研究内容不相关;重复报道;动物机制研究、会议摘要、综述、病例报道等;数据不全的文献。

干预措施:IF目前主要分为:时间限制断食(TRF)、隔天断食(ADF)、周期性断食(PF)及和宗教有关的斋月断食模式四种类型,但不包括持续性限制饮食(CR)。因此在本研究中,试验组必须采用IF中的1种或1种以上,而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疗法。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体质量;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无脂肪量(FFM)。所有结果的测量必须客观并使用公认的有效工具。

1.2 检索策略

以("Intermittent Fasting"OR"fast diet"OR"alternate day fasting"OR"Periodic fasting"OR"time-restricted feeding")AND("obesity"OR"overweight"OR"excess weight")为检索式,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以("间歇性断食"OR"轻断食")AND("肥胖"OR"超重")为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通过手工检索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保证查全率。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11-08。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提取信息包含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样本量、研究对象年龄、干预措施、干预时间、结局指标等。在RevMan软件中,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的手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为RCT;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是否采用双盲;是否采用盲法评价结果;结局指标是否完整;是否选择性报道;是否有其他偏倚。

1.4 结局指标评价

采用GRADE工具对纳入的Meta分析进行证据质量评定。GRADE工具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Cochrane协作网等著名机构采用。该工具评价指标包括风险偏倚、不知一致性、简洁性、不精确性、其他偏倚、效应量、证据质量和重要程度共8个因素,将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极低4个等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或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计数资料以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和95%可信区间(CI)。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结合I2定量对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进行分析判定,若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较好(P>0.05或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出的相关文献277篇,其中英文文献238篇,中文文献39篇;经过查重、阅读题目、摘要以及下载全文阅读后,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7篇RCT[12,13,14,15,16,17,18]。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文献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RCTs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Figure 1 Flowchart of RCTs screening

2.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总体分析,文献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在随机分配方面:DOMASZEWSKI等[14]、陈红洁等[13]采用了随机分配方法,但未具体说明用哪种随机分配;CAI等[12]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ZOUHAL等[15]并未说明是否采用随机分配方法;HOTTENROTT等[16]、HUTCHISON等[17]、TREPANOWSKI等[18]采用电视、报纸刊录的方式招募研究对象,并随机分配研究对象;其中HOTTENROTT等[16]文献质量最高,采用了组内双盲的方法,其他偏倚风险也较低,其余文献均未采用双盲;而试验结果的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风险指标,由于其独特性,文献均未报告,但整体文献质量处于较高水平。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见图2、图3。

图2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

Figure 2 Overall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of the included RCTs

图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

Figure 3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the included RCTs

2.3 Meta分析

2.3.1 IF对成年肥胖患者体质量的影响

共7篇[12,13,14,15,16,17,18]文献分析IF对成年肥胖患者体质量的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χ2=15.48,P=0.02,I2=6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因异质性较大,采用敏感性分析后异质性仍较大(I2>50%),因此根据不同禁食模式(ADF、TRF、斋月饮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75,95%CI(-3.64,-1.86),P<0.000 01〕,见图4。

图4 试验组和对照组体质量比较的森林图

Figure 4 Forest plot of the comparison of mean weight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2 IF对成年肥胖患者FFM的影响

共4篇[12,14,16,18]文献分析IF对成年肥胖患者FFM的影响,各文献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77%,P=0.00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FF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9,95%CI(-1.81,0.04),P=0.06〕,见图5。

图5 试验组和对照组FFM比较的森林图

Figure 5 Forest plot of the comparison of mean fat free mas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3 IF对成年肥胖患者血糖的影响

3篇[12,13,18]文献分析IF对成年肥胖患者血糖的影响,各文献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94%,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56,95%CI(-1.40,0.28),P=0.19〕,见图6。

图6 试验组和对照组血糖比较的森林图

Figure 6 Forest plot of the comparison of mean blood glucos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4 IF对成年肥胖患者LDL的影响

2篇[12,13]文献分析IF对成年肥胖患者LDL的影响,各文献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94%,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L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58,95%CI(0,1.16),P<0.000 1〕,见图7。

图7 试验组和对照组LDL比较的森林图

Figure 7 Forest plot of the comparison of me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5 纳入研究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分级

纳入的7篇文献[12,13,14,15,16,17,18]中选取了其中4个共同结局指标,运用GRADE工具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只有1个结局指标为中等级,1个结局指标为低等级,其余2个结局指标为极低等级(表2)。

表2 GRADE结局指标质量分级

Table 2 GRAD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regarding outcome indicators in included RCTs

3 讨论

本研究共纳入7篇RCT,研究质量评价中等较高,主要与试验设计的严谨有关,其中有6篇文献[12,13,14,16,17,18]说明了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但仅有1篇[12]说明了具体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配;因为IF较难对患者采用盲法,所以只有1篇[16]采用了组内双盲方法,其余均未说明是否采用盲法;2篇文献[12,15]报告了失访的处理,但失访率均小于15%,不完整结果资料偏倚的可能性中等。

成年肥胖人群减重或减脂有效的常用指标有:体质量、FFM、血糖和LDL等指标的变化。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饮食相比,IF能有效降低患者体质量,改善LDL的变化,即IF可作为治疗超重或肥胖人群的治疗手段之一[19,20,21,22]。其中中医的"服气辟谷"与IF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法。但在降低血糖和脂肪含量方面并无显著作用,且最终结果的异质性较大,有研究表明,由于方法学的异质性:例如纳入标准是否准确、干预时间间隔是否合理、是否解释了退出病例等,均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倚。因此从方法学异质性角度考虑,纳入的7篇文献干预时间差异较大,最短为30 d,最长28周。有研究发现,饮食干预时间的长短,对患者体质量管理效果差异较大:金娜娜等[19]以80例超重人群为研究对象,以IF干预60 d后,受试者的身体、体质量和体脂百分比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其他研究结论也与此相符[23,24,25]。但另有研究发现:在为期12周的饮食干预中,少部分受试者在干预1周后出现头疼症状,干预2周后出现便秘症状,但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情绪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明显增加,且在禁食日保持低能量或极低能量摄入,受试者饥饿感强烈,影响睡眠质量,疲乏感较重等,对日常生活或工作有较大影响[26]。因此IF模式在改善超重和降低肥胖的效果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头疼、便秘、心理影响等,将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且建议IF模式应该配合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等,使得IF在治疗肥胖或超重人群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目前主要的IF模式有三种类型:TRF、ADF、PF以及RIF,在纳入的7篇文献中,4篇采用ADF的禁食模式,2篇采用TRF模式,1篇采用穆斯林的斋月饮食模式。采用亚组分析后,结果表明无论是哪种禁食模式,在降低肥胖人群体质量方面疗效均优于常规饮食组,且亚组之间没有因为分组而产生异质性,说明三种禁食模式可能不是产生异质性的来源。通过仔细分析7篇文献的研究设计,发现虽然4篇文献采用ADF禁食模式,2篇文献采用TRF禁食模式,但相同禁食模式之间,具体的禁食时间不同,有研究发现,不同禁食时间段对体质量、血糖、FFM、LDL的效果不尽相同[27],因此这可能是导致异质性来源的可能性之一。

GRADE系统结果表明,观察指标证据等级中等级1个,低等级1个,极低等级为2个,说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结论和实际数据存在差异,虽然本研究最终结果肯定了IF对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量、LDL具有一定疗效,但4个观察指标的证据级别主要为低级或极低级。IF对体质量减少的评级为中等级,GRADE对中等级的结局指标提示为:IF对肥胖人群体质量的减少优于对照组,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1)纳入的研究仅限于中文和英文,对于其他语言的研究未纳入。(2)纳入的7篇文献在方法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总体研究质量中等,且有些指标因评估工具不同存在异质性而无法纳入分析,因此使得Meta分析的样本受限,对此次结果应该持有谨慎态度。(3)此外,本次Meta分析未对IF的干预时间、禁食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针对此方面进一步分析,为临床决策者提供更多循证依据。故该证据可供临床证据使用者作为参考。

综上所述,IF在降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质量和LDL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肥胖人群血糖、脂肪含量指标是否有效,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纳入更多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

利益冲突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1周平均减4公斤,深圳一教授无饥饿禁食疗法全国多家医院推行

南都讯 记者李榕 肥胖已成为21世纪头号医学问题之一。截至2017年4月,中国BMI大于28以上的肥胖人群现已突破1亿,其中城市成年人体重超重者已经突破40%。12月26日上午,无饥饿禁食疗法200例新闻发布会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医科举行。发布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中医科学科带头人秦鉴教授汇总了200例禁食疗法临床数据,并逐一分析了临床意义。

在推广应用方面,项目连续5年获批广东省继续教育项目,举办了9期全国无饥饿禁食疗法培训班,目前已经在上海曙光医院、上海龙华医院、西京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应用。秦鉴教授团队修订《无饥饿禁食疗法》手册四版,发放数万册。

住院七天患者平均降低4.21公斤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肥胖症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等,减重的同时不但能改善这类疾病的病情,还可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自2018年5月份开业以来,中山七院中医科开展的无饥饿禁食疗法已累计收治禁食患者200例。据统计,经过7天住院,患者平均体重降低4.21公斤,平均较自身体重下降5.1%。BMI正常率提高了11.7%,肥胖率下降14.9%。3个月回访6成病例的数据显示,和入院时相比,仍平均下降了4.1公斤。

当被问道“为什么会信任这一疗法的时候?”,一名女性患者介绍,作为一个长期减肥的人,减肥除了给她造成了生理上的压力,更让人担心的是心理方面的崩盘,当你发现自己“越减越胖“,既没有获得食物的快乐,也没有什么效果的时候,整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很崩溃的。而来到中山七院,经历了这样一种无饥饿禁食疗法,她就像进入了一个”减肥俱乐部“,不用经历一个人减肥的崩溃。

对“饥饿感”说拜拜

秦鉴教授的研究团队介绍,无饥饿禁食疗法的疗效通过了充分的临床验证,第三代禁食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重、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压、降血脂和治疗脂肪肝。

牛津大学的Gerard Bodeker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将秦鉴教授团队的这种禁食疗法描述为“hunger-free fasting”,秦鉴教授受此启发,“无饥饿禁食疗法”这一名称诞生。通过静脉注射左旋肉碱,达到在燃烧脂肪的同时提供能量,大部分患者在禁食疗法治疗期间饥饿感大幅下降,加味苓桂术甘汤以及传统中医综合理疗的加入,患者的饥饿感、头晕、疲倦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秦鉴教授带领的团队10年间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成果方面,获得国家专利2项,国内领先医疗新技术1项。2018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什么病适合参与无饥饿禁食疗法?

不止是治疗肥胖和体重控制,无饥饿禁食疗法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例如脂肪肝、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等等。

医生提醒无饥饿禁食疗法的治疗流程与注意事项:通过1到2天限量的水果(3斤左右)摄入,患者逐步适应禁食阶段,这个时段称为缓冲日;接下来是禁食日,持续5-7天左右,第一天早晨服用清肠剂清空肠道。后面数天保持水的摄入,维生素的补充,并注射左旋肉碱让脂肪进一步燃烧,而特制的中药会持续为患者提供辅助治疗,达到温阳补气,化痰祛湿等作用。

禁食日之后是2到3天的饮食恢复日,由软到硬、由少到多逐渐恢复饮食。整个过程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健康宣教,制定健康饮食表和运动建议。出院后,主治医师还会定期回访。

另外,在此基础上,中医科将一周的住院流程压缩为三天,形成了周末禁食疗法方案,让患者不用住院也能够实施,方便上班族进行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注意多喝水,每日步行10000~15000步或参与适量规律锻炼,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定时检测生命体征,处在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的监督下。

有以下情况或疾病的朋友们不适宜加入这个治疗方案:酒精中毒者、阿尔海默病患者、神经性厌食、易饿病、癫痫、广泛肿瘤、转移癌、艾滋病、1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肝病(除外脂肪肝)、正在使用某些处方药、严重慢性感染(如肺结核)、怀孕、哺乳、精神分裂症、小儿、长者、营养不良者、身体过于衰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