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测试指数(肥胖测定方法)
一个人胖不胖,看“圆度指数”,比 BMI 更靠谱
关注身体健康的人一般都听说过 BMI 指数,很多人会拿 BMI 指数测一测现在的体重是否超标。殊不知,这个 BMI 指数并不太准,可能会误导你多吃出好多体脂来。今天我们就分享另一个指数,参考这个,可能能让你的身体更健康!
经典的 BMI 指数可能并不好使
BMI 指数(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重指数,它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出,由于其易于理解且方便操作,成为现在最常用的评估当下的自己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也是大样本筛查人群肥胖的重要指标。
BMI 指数分级标准
然而,由于其依赖身高和体重这两个数值,没有考虑到被测人员身体成分不同对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 BMI 结果与事实不符,也就是说,BMI 指数相同的两个人,很可能健康状态差异巨大。
比如,对于健美爱好者来说,他们的体脂率很低,肌肉含量很高,但是肌肉的重量是大于脂肪的重量的,这就会导致这些健美爱好者的 BMI 指数偏高,很容易就达到超重甚至肥胖的程度,这就和 BMI 指数的初衷相违背了。
另外还有一类人会被 BMI 指数定义为体重正常甚至还偏低,他们远看瘦瘦的,侧面看瘦长的躯干上却挂着明显的大肚腩,一测体成分内脏脂肪超标,这类人就是“瘦瘦的高脂人群”,是 BMI 指数测不出的漏网之鱼。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涉及版权纠纷
BMI 指数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性别和年龄会对其造成很明显的影响,所以在国民体质监测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该年龄段体重健康状况,BMI 指数的划分标准会根据性别和年龄而波动。
更能描述肥胖的指数:BRI 指数
既然 BMI 指数不靠谱,那有没有其他既准确又好算的指标呢?还真有一个,那就是最近流行的 BRI 指数。
BRI(body roundness index)指数被称为身体圆度指数,用于评估身体内脏脂肪含量是否超标,该指标根据身高和腰围计算得出,其数值越高,说明内脏脂肪堆积越明显,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率可能越高。
BRI 指数的计算公式
通过这个指标,可以把那些“瘦瘦的胖子”筛选出来,及时给予健康管理干预。相对于 BMI 指数,BRI 指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没有考虑体重,而是直接测量腰围,有效屏蔽了那些大肌肉健美者,还能及时捕捉内脏脂肪超标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BRI 指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健康状况。
内脏脂肪超标可是当代久坐人群的一大痛,内脏脂肪超标会导致冠心病、2 型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等慢病的患病风险增加。内脏脂肪超标者又称为中心型肥胖,其特点是看似“正常”,实际脂肪分布在腹腔内脏的一种肥胖状态,表现为整体看似“正常”,而腰围增加。
按照我国人群标准,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即可诊断为中心型肥胖;或者利用 CT 或 MRI 等设备精准测量内脏脂肪面积,若≥80cm² 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所以说,到底胖不胖,还是量量腰围,算个 BRI 指数更靠谱。
怎么自测 BRI 指数?
既然腰围数据这么重要,那么腰围的测量也要尽可能准确。腰围标准测量方法如下:
1.被测量者应穿着轻便的衣物,采取垂直站立姿势,双足自然分开 25 至 30cm,体重均匀分配到两腿,保持平稳呼吸,避免吸气时测量。
2.使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 1mm 的软尺,在髂嵴最高点和第 12 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紧贴而不压迫皮肤进行测量。
3.测量时,被测者应保持腹部放松,不要收腹。
4.测量值应精确到 1mm。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涉及版权纠纷
目前对于 BRI 的正常值范围尚未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研究普遍认为,BRI 在 4.5~5.5 左右的人群相对较为健康,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BRI 小于 3.4 的人群,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肌肉萎缩或缺少活动等情况,全因死亡率可能增加 25%。而 BRI 在 6.9 及以上的人群,全因死亡率可能增加 49%,提示内脏脂肪堆积较为明显,患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BRI 的局限性
需要注意的是,BRI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较新的身体评估指标,BRI与 BMI 相比,其相关研究量少,且还处于不断积累阶段。目前对于 BRI 在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具体变化规律和预测价值还缺乏足够多的长期研究数据支持。
另外,其测量相对比较复杂,测量位置稍有不同,测量结果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而且不利于重复测量,因此容易出现误差。
除此之外,机体差异也会对数值结果的评估产生影响,比如较高的肌肉量可能导致体重和腰围数值较高,从而使 BRI 值被高估,错误地提示健康风险。
比如,对于一些腰围较大的健身人群,BRI 指数还是会偏高(比如大级别举重运动员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存在更高的慢病风险。
还有很多女性胖在屁股和大腿而腰不粗,俗称“梨形身材”,这些部位脂肪堆积也会造成相关代谢性慢病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女性,中老年男性使用 BRI 指数预测慢病准确率更高。
其实,无论是用 BMI 指数,还是 BRI 指数,都不要因为具体的某个数值而感到焦虑,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主动运动和合理膳食控制体脂才是最核心的要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 国民体质监测公报[R].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023-03-12.https://www.gov.cn/guoqing/2023-03/12/content_5745851.htm
[2]Thomas DM, Bredlau C, Bosy-Westphal A, Mueller M, Shen W, Gallagher D,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roundness with body fat an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emerging from a new geometrical model. Obesity. 2013;21(11):2264–2271. doi: 10.1002/oby.20408.
[3]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 43(5): 610-624
[4]刘炜达,刘玉霞,冷志伟.不同腹型肥胖指标对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24,31(10):1168-1171 1199.
[5]Zhang L, Yin J, Sun H, Dong W, Liu Z, Yang J, Liu 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roundness index and depress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11-2018.J Affect Disord. 2024 Sep 15;361:17-23. doi: 10.1016/j.jad.2024.05.153
[6]傅方琳,潘姚佳,韩正,等.不同性别老年人群身体圆度指数与体质量正常代谢异常表型的相关性研究:以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为潜在影响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0):3746-3752 3757.
[7]Qiu L, Xiao Z, Fan B, Li L, Sun G.Association of body roundness index with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US adults from NHANES 2007-2018: a cross-sectional study.Lipids Health Dis. 2024 Aug 17;23(1):252. doi: 10.1186/s12944-024-02238-2
[8]韩正,王为强,潘姚佳,等.35岁以上人群连续代谢综合征评分及其他肥胖指标与心脏代谢性共病关系:基于安徽省的横断面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27):3344-3350 3358.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杨一卓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讲师
赵倩 康复医学门诊专家康复师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丨何通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 林林
减肥请注意!体重指数多少算肥胖?全新BVI已推出,2个月高效瘦身
导读:经常去健身房的人,健身教练总会拉着你做一个测试:BMI测试。
BMI究竟是什么鬼?按照BMI减肥到底靠谱吗?
体重指数(BMI)是通过身高和体重来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三十年代。尽管BMI的普及程度很高,但现在人们却认为这种衡量体质的方法并不准确。
如今,BMI的替代品终于出现了,它解决了BMI最严重的问题。
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一组研究人员提出了身体体积指数(BVI),这个新指标能改进我们衡量体质的方法。BVI其实就是身体总体积和腹部体积的比例,可以自己动手计算,也可以用应用程序计算。
体重指数指的是身体质量指数,也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主要用于统计分析。体重指数的公式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我国的参考标准是,体重指数<18.5,是偏瘦,体重指数在18.5~23.9,是正常,体重指数≥24,是超重,体重指数在24~26.9,是偏胖,体重指数在27~29.9,是肥胖,体重指数≥30是重度肥胖。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以及骨骼的发育,如果发展为肥胖症就会更严重。
梅奥诊所的预防心脏病学研究员Jose Medina Inojosa表示,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腰围确实能提供关于健康状况的关键信息。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大量的腹部脂肪会增加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2012年的大型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超过34万欧洲人的数据,并发现腰围长(男性腰围超过101.6cm;女性腰围超过87.63cm)的超重者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几乎和肥胖症患者相同。
BMI最严重的缺陷之一就在于没有考虑腹部脂肪,而只考虑到了身高和体重。因此根据BMI来衡量,某些肌肉量大而又很瘦的人会进入“超重”行列。
科学家仍然无法确定腹部脂肪过多会有损健康的原因,但他们认为,这和内脏脂肪干预脏器运作的方式有关。
BMI无法完美衡量人的体质,更完善的衡量标准应考虑到腰围。200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就指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点不在于你有多重,而在于你的腹部有多少脂肪。”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非常的常见。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有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的人要注意减肥,但是减肥速度也不宜过快。一般来说,每个月减肥体重下降1~2斤是比较正常的。短时间内体重迅速下降,对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
快速减肥的方法就是主要通过一些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减少热量的摄入量,尤其是油脂含量比较高的食物,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以及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是不可以吃的。要严格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妙手医生提示:减肥一定要在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可以通过适当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外要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BMI 指数:精准衡量肥胖与否的关键标尺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关注各种身体指标,而BMI指数无疑是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
BMI 计算方式
一般来说,BMI 在 18.5 - 23.9 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当 BMI 低于 18.5 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处于消瘦状态。消瘦的人群可能面临免疫力低下、易疲劳、营养不良等问题。
比如一些过度节食减肥或者患有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他们的 BMI 往往较低,容易患上感冒、贫血等疾病,抵抗力较弱。
当 BMI 处于 24 - 27.9 之间时,则属于超重范畴。
超重人群往往伴随着脂肪在体内的过多堆积,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超重还可能导致关节负担加重,尤其是膝关节和髋关节,容易引发关节疼痛、关节炎等问题。
一旦 BMI 达到 28 及以上,就被界定为肥胖。
肥胖不仅仅是身体外观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健康问题。
肥胖者患 2 型糖尿病的概率会大幅增加,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肥胖人群常见的问题,在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还可能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风险。
单纯的 BMI 指数可能不能准确反映身体脂肪分布和健康状况,但它是我们了解身体状态的一个重要工具。
如果发现 BMI 指数不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以促进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让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文中案例综合过往经验及临床所得,仅供个人参考!减重能够很快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减肥的预期,然而,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在施行减重前,请根据个人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