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应激性糖尿病(应激性糖尿病与糖尿病区别)

糖尿病天地杂志社 0
文章目录:

关于应激性高血糖,您了解多少?

近日,有个年轻患者慌忙来到医院,说自己可能得了糖尿病,因为平时爱喝含糖饮料,加上前阵子听朋友说长期喝饮料容易得糖尿病,于是他就在网上买了测血糖的试纸,结果测完发现血糖12毫摩尔/升时,他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但是询问他最近是否出现过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时,这位患者摇了摇头。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患者去做了个糖耐量试验和糖化白蛋白(GA)检测,等拿回化验单后,医生告诉他,这位年轻患者得的是应激性高血糖(SHG)。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性心身反应,一般分为心理应激、行为应激和生理应激三类。

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自身在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相关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个性和体格的健全,有助于将来适应新的环境。不过,过度的应激反应则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应激性高血糖是指人体在应激状态下,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这些激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等分泌增加,从而导致的高血糖现象。

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应激状态常会导致糖友血糖出现波动,不易控制。

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性,过度的学习及工作压力,均可造成人的情绪紧张。当人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增大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就紧张,导致这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释放,抑制胰岛素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当然,应激性高血糖也常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患者(如高热、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大手术、创伤如骨折、重度烧伤等)身上。据文献报道,重症监护病房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约为43%~50%。当重症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分泌比平时增加10倍以上,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也分泌增多,会暂时出现显著高血糖、尿糖以及糖耐量减低的病理现象。

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大血管病变,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一定要格外注意。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应激性高血糖是心肌广泛损伤和坏死的标志性指标,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常常与血糖浓度密切相关,而支架或搭桥手术则会进一步加重应激。一旦术中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还将会增加脑缺血后的梗死面积和加重神经功能异常程度。同时血糖的急剧升高,还会造成感染发生率增加及伤口愈合延迟,增加术后管理的难度,增加术后病死率。所以在术中控制血糖尤其重要,当然血糖控制也不能过于严格,血糖控制不能仅关注短时期内某段时间,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越高,血糖变异度也相应增加,这样的结果可能抵消了血糖控制带来的益处。

危重状态下高血糖多为一时性的,常随应激源的解除以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改善逐渐缓解,处理原则为积极根治原发病,应激状态下的糖尿病患者必须采用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一般不采用口服降糖药物。

对于类似上述案例的人群来说,只要之后调整好生活方式,当应激状态解除,血糖就会得到恢复。所以如果没有明确的病史,其实不必太过紧张,可以先去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测,确定是否为应激性高血糖。

日常预防需要四步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提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之中。而这些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时候,某些应激持续存在,很可能对糖代谢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最终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发现和改善应激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果患者的某一器官或出现了疾病,应当及时进行治疗,不然,时间一久很容易引起并发症。

2.避免应激情绪

研究证明,应激反应与一些功能性疾病症状或心身障碍常常有直接的关联。应激状态下,人们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常会造成患者出现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呼吸短促,血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肉紧缩等症状。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保持一个平和的心理状态,避免血糖波动过大,有效控制病情。

3.营养饮食

合理的热量供给与营养支持对应激性高血糖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应当改变自身生活习惯。在降糖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尽管要求控制血糖,但也需要得到充足营养和热量供给。

4.定期监测血糖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对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进行了分层,新诊断、非老年、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风险和精细手术(如整形)血糖控制目标为严格,空腹或餐前血糖控制在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控制在6.1~7.8毫摩尔/升;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伴有稳定心脑血管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大、中、小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和外科ICU血糖控制目标为一般,空腹或餐前血糖控制在6.1~7.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控制在7.8~10.0毫摩尔/升;低血糖高危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入院、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精神或智力障碍和内科ICU等血糖控制目标为宽松,空腹或餐前血糖控制在7.8~10.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控制在7.8~13.9毫摩尔/升。

高血糖就是糖尿病吗——不可不知的应激性高血糖

近日,有个年轻患者慌忙来到医院,说自己可能得了糖尿病,因为平时爱喝含糖饮料,加上前阵子听朋友说长期喝饮料容易得糖尿病,于是他就在网上买了测血糖的试纸,结果测完发现血糖12毫摩尔/升时,他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但是询问他最近是否出现过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时,这位患者摇了摇头。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患者去做了个糖耐量试验和糖化白蛋白(GA)检测,等拿回化验单后,医生告诉他,这位年轻患者得的是应激性高血糖(SHG)。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性心身反应,一般分为心理应激、行为应激和生理应激三类。

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自身在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相关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个性和体格的健全,有助于将来适应新的环境。不过,过度的应激反应则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应激性高血糖是指人体在应激状态下,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这些激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等分泌增加,从而导致的高血糖现象。

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应激状态常会导致糖友血糖出现波动,不易控制。

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性,过度的学习及工作压力,均可造成人的情绪紧张。当人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增大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就紧张,导致这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释放,抑制胰岛素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当然,应激性高血糖也常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患者(如高热、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大手术、创伤如骨折、重度烧伤等)身上。据文献报道,重症监护病房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约为43%~50%。当重症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分泌比平时增加10倍以上,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也分泌增多,会暂时出现显著高血糖、尿糖以及糖耐量减低的病理现象。

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大血管病变,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一定要格外注意。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应激性高血糖是心肌广泛损伤和坏死的标志性指标,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常常与血糖浓度密切相关,而支架或搭桥手术则会进一步加重应激。一旦术中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还将会增加脑缺血后的梗死面积和加重神经功能异常程度。同时血糖的急剧升高,还会造成感染发生率增加及伤口愈合延迟,增加术后管理的难度,增加术后病死率。所以在术中控制血糖尤其重要,当然血糖控制也不能过于严格,血糖控制不能仅关注短时期内某段时间,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越高,血糖变异度也相应增加,这样的结果可能抵消了血糖控制带来的益处。

危重状态下高血糖多为一时性的,常随应激源的解除以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改善逐渐缓解,处理原则为积极根治原发病,应激状态下的糖尿病患者必须采用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一般不采用口服降糖药物。

国产糖尿病新药获批,相比于其他糖尿病药,有哪些创新之处?

2021年10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创新型糖尿病药物——“西格列他钠片”,也被称为”双洛平“已经被正式批准上市。不同于以往的糖尿病药物,这是完全由我国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并且取得一系列糖尿病自主研究进展的创新药物,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为什么这样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类中,有超过80%为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后天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抵抗类型。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西格列他钠,正是对此类糖尿病症,有着另辟蹊径的治疗方法以及无可取代的治疗作用。

国产新药“西格列他钠”,相比于其他糖尿病药,有哪些创新之处?

1)直达2型糖尿病的“病灶”

之所以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后天性糖尿病,其实主要和后期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关。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油脂,糖份摄入过多,这些都是需要胰腺分泌相应的胰岛素进行分解转化的。长此以往,分泌的胰岛素过多,就好比吃药会产生耐药性一样,超标的胰岛素作用也会越来越低,最终导致身体对胰岛素利用率下降,引起糖尿病,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

而根据微芯生物发布的消息称,西格列他钠的本质,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激动剂。主要对人类基因中,有关胰岛素作用的三个受体进行诱导,继而帮助身体纠正对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用简单的话来说,相当于直接改善2型糖尿病的源头,帮助患者调整身体对胰岛素的耐受性,达到彻底改善糖尿病的目的。非常创新,如果真的能够在上市后大面积有效实现药效,自然也是对糖尿病治疗里程碑式的突破。

2)临床血糖控制明显

糖化血红蛋白,是判定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和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也是临床治疗效果好的一种体现。

而根据官方二次西格列他钠24周临床实验表明,用药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绝对值相较于之前,降低了1.32%到1.52%,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降糖药,呈现出更优的效果。如果在上市后得以推广应用,自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效果更明显,也是一大福音。

3)并发代谢指标疗效更好

所谓的并发代谢指标,例如胰岛素对抗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等一系列数据,如果此类数值异常升高,所引发相应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也会提高。

而根据西格列他钠和其他糖尿病药物对比发现,以上指标的控制中,西格列他钠具有明显的正面疗效和优势。换句话说,其对于糖尿病各类病发症状。都有非常不错的预防和缓解效果。自然也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后续治疗和康复。

由此可见,这次的“国产新药”和以往的众多药物相比,的确是优势多多,或能给糖尿病患者治疗开辟崭新的道路和未来。大家可以抱有适当的期待。

顺带一提,西格列他钠虽然优点多多,但也同样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在临床用药以后,服用西格列他钠剂量组的不良反应会比较多,例如水肿,增重等。具体的药物使用,仍然要根据自身的病情情况进行,还要注意。

另外,各位糖尿病患者需要明白的是,西格列他钠虽然的确是价值极高的糖尿病新药,但它毕竟是糖尿病药物的一种,在服用准则和注意事项方面,仍然需要患者们合理依照和遵循,如果不合理的服用,不仅不能起到药效,副作用和一些负面症状也会凸显。

在服用糖尿病药物期间,有哪些患者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①服药不间断,严格执行用药计划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有很多血糖指数失控的糖尿病复发患者,其原因都是因为不好好吃药,或者擅自少药,间断服药所导致的。

这些患者在服药期间,往往在短时间内发现血糖降低,自认为自己已经康复,就会降低自己的用药标准。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反应”,指低血糖后的应激性反跳高血糖。

正确的做法,是不能被降血糖的表象所迷惑,无论吃什么降糖药,都要有计划的,坚持执行自己的用药流程,才是正确的选择。

②服药时间要有安排

一般来说,糖尿病药物对于用药时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但是为了药效最大化考虑,建议患者尽量选择血糖高峰期用药,效果最好。

如早晨8点到12点,用餐后的下午4点左右,都是血糖应用,血糖值上升的高峰期,及时用药,降糖效果也会更好,有利于后续治疗的进程。

还有例如针对性用药,定期进行耐药性体检等等常识,这里医生就不给大家一一赘述了。虽然西格列他钠成功上市,能够给糖尿病患者以药效助力,但在此前提,仍然需要科学,合理的用药计划和流程作支撑,才能真正起到治疗和稳定病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