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跟糖尿病(糖尿病和胆有关系吗)
酸甜可口的它,还能治胃炎胆囊炎
乌梅临床应用甚广,细研本品,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又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近年来,用乌梅治疗胃炎、胆囊炎、糖尿病及过敏性疾病等,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胃阴虚,肝气犯胃
初诊:
患者,女,42岁。患者3个月前曾感冒发热,病后形瘦乏力,食欲不佳,西医诊断为消化功能障碍,也曾服中药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效果不明显。刻下症:面色少华,胃中时有灼热,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大便量少不爽,小便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辨证属气阴两虚,胃阴不足,肝木承土,运化失常;治以益气养胃,柔肝助运。方药: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乌梅10克、生麦芽12克、枸杞子12克、鸡内金12克、石斛9克、黄连5克、神曲9克。水煎服,5剂,每日1剂。
二诊:
服药后精神好转,饮食增加,食后胃中无灼热感,药已见效。前方加麦冬12克、白豆蔻6克,再进5剂,诸症悉平。
按:
本案立方用药,妙在方内加入乌梅一药。乌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有收敛生津止渴、安蛔止痛之功。近年来,笔者常用乌梅配合益气和胃、养阴生津、理气止痛药治疗消化功能不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纵观历代医家,对乌梅之用评价甚高,清代的叶天士善用乌梅治胃阴虚、肝郁脾虚之症。他认为:“凡醒胃、养胃及治胃病,必先制肝”。“治胃应重视养胃”,“乌梅味酸,且禀木气最全,花于冬而实于夏,得少阳生气而成”。故此可见,制肝、柔肝、养胃生津,乌梅均可称之为良药。本案例患病已久,消化功能障碍,方虽用参芪及消导之品,更妙在用乌梅味酸,以图酸甘化阴,共济养胃、调和中焦、柔肝助运,故效甚捷。
肝胆湿热
初诊:
患者,女,54岁。患者诉其患慢性胆囊炎3年,近来常有发作,治以疏肝理气,可有小效,但总未能彻底好。患者常感右上腹隐隐钝痛,口干喜饮,大便数日一解,小便黄。观其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综观脉证,实属湿热夹滞,壅结肝胆;治以清化湿热,利胆通腑。方药:茵陈20克、乌梅9克、生大黄9克(后下)、木香6克、佛手9克、鸡内金10克、川楝子9克、元胡10克、山楂10克、甘草5克。水煎服,3剂,每日1剂。
二诊:
服药后病情稍安,仍上腹痛不休,思之再三,方内酌加乌梅10克,水煎服,5剂,每日1剂。药后腑气得通,小便转清,右上腹已解,嘱其以上方继服10剂,病未再复发。
按:
近代医学研究,乌梅有收缩胆囊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故本案二诊加乌梅一味,则取其利胆止痛作用,故获效。
文/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王金亮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胆囊结石、糖尿病、胃溃疡……这些毛病可能都和你的这个习惯有关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然而,现在很多人晚上熬夜睡不着,早上闹钟叫不起,更不要说吃早餐了。
长期不吃早餐,小心“饿”出一身病!不吃早餐究竟会导致哪些疾病呢?对身体有哪些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吃早餐呢?小松这就带你去了解一下。
划重点
01 长期不吃早餐,小心“饿”出一身病!
1.“饿”出全身慢性炎症
曾有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说明不吃早餐可能与全身慢性炎症有关。C反应蛋白,是体内反应炎症水平的指标。慢性炎症可以说是一种沉默“杀手”,可在体内潜伏数十年,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发作,就可能发生致命性后果。冠心病就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此外,糖尿病、老年痴呆、中风和癌症都与慢性炎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饿”出胆囊结石
临床中不少胆囊癌患者都同时伴有胆囊结石,而且他们有着共同的饮食习惯——长期不吃早餐。经常不吃早餐会导致胆结石等胆道疾病发生,而胆囊癌与胆结石关系密切,并有日渐递增的趋势。
3.“饿”出胃炎、胃溃疡
不吃早餐,使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胃酸分泌过多,容易造成胃炎、胃溃疡。
4.“饿”出糖尿病
曾有研究对近3万名没有糖尿病的健康男性跟踪调查16年,发现和每天规律吃三餐的人相比,每天不吃早餐而只吃1餐~2餐的男性糖尿病风险会升高25%。即便除去其他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因素,甚至消除体重变化的影响,不吃早餐也会让患糖尿病的风险升高16%。也就是说,不吃早餐,哪怕没有引起体重增加,仍然会更容易患上糖尿病。相比而言,两餐之间吃零食,容易导致肥胖,从而增加糖尿病危险,但如果体重不增加,就不会增加糖尿病危险。
5.“饿”出肥胖
少吃一顿饭,并不会让你瘦下来,反而可能变胖。长期空腹不吃早餐,身体误以为处于缺乏食物的“饥荒期”,一旦再进食,身体就会不舍得浪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易致午餐或晚餐食量增加且身体吸收能力更好,易变成脂肪储存在体。
6.“饿”出认知能力下降
有没有感觉不吃早餐,精力无法集中,大脑转得慢?大脑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是外周组织的20倍,而脑细胞自己不能合成葡萄糖,脑细胞贮存量葡萄糖量仅供能5分钟代谢需要,因此需要从血液循环不断的摄取葡萄糖。经过一夜的空腹时间,如果不及时进食早餐,这时肝糖原已经耗尽,大脑只能依赖来自脂肪酸分解而来的酮体进行功能,学习认知能力都会下降。
划重点
02 营养早餐应该怎样吃?
营养好早餐的要求,要保证这4大类食物:① 谷薯类;② 动物性食品和富含蛋白质的大豆;③ 蔬菜;④ 水果。如果能满足以上4类中的3类也算是营养早餐了!
如果您经历胆囊结石的困扰,害怕胆囊癌变,请看此文医生给您详解
什么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为什么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胆囊结石需不需要手术取出?是取结石还是保胆囊?如果您有这些疑问,接下来禚医师一起和大家聊一聊。
什么是胆囊结石,胆囊癌可怕?顾名思义胆囊结石就是在胆囊中出现了结石。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并不是沙子石头,而是体内的胆固醇、胆色素伴随着不同比例的钙盐、黏液蛋白等聚集而成。因此根据结石颜色的不同通常分为棕色色素和黑色色素结石两种类型。
由于胆囊位于脏器深处,早期胆囊癌诊断率非常低,发现症状的时候多为中晚期,且伴随周边器官转移,因此有症状的胆囊癌病人中只有10%~30%者有手术切除机会,其是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位列第5。
那么胆囊结石为什么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我国胆囊癌病人中70%~90%都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密切的关联性不得不值得我们怀疑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病理学角度出发,胆囊结石之所以引发胆囊癌,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胆囊结石会引发胆囊的慢性炎症。结石的存在还会反复的机械性刺激胆囊上皮,或者引发胆囊颈管梗阻导致胆囊慢性炎症。久而久之最终导致胆囊上皮化生和腺瘤形成。
因此胆囊结石的大小、体积、数量均与胆囊癌息息相关。
这里禚医生给大家查阅了一些文献数据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下:
- 有结石和无结石的差异很大:胆囊结石人群较无胆囊结石人群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为4.9%。
- 结石大小患癌的风险:文献表明胆囊结石直径为2.0~2.9 cm时,其肿瘤发生相对危险度为 2.4%;而当结石>3.0 cm 时则升至 10.0%。我们可以大概理解为100个结石>3厘米的患者中,大概有10个人可能患癌。
- 胆囊结石时间:胆石症的病程也和肿瘤密切相关,通常长癌变的并称较长,胆囊结石病程>20年的病人发生胆囊癌相对危险度为 6.2%,而病程为 5~19 年者则为 4.9%。
- 其他疾病的协同作用:如果我们患有糖尿病同时伴有但胆囊结石,两种因素的协同协同作用也会加重但胆囊癌的风险。
因此胆囊结石≠胆囊癌,胆囊结石发展成胆囊需要满足的条件较多,例如结石的数量、大小、体积、时间年限、协同疾病等,我们才能说其和肿瘤发生率呈相关趋势。
如果我们诊断为胆囊结石又该如何处置?是取胆石?还是切胆囊?
引用黄志强院士在第15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上的话,
“切胆”与“保胆”之争的核心不是“保留”胆囊,而是“保护”胆囊:既不能随意切除有功能的胆囊,也不能一味保胆取石,保留无功能的胆囊。
1、切除胆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目前禚医师想谈谈两点:
- 临床医师一般不推荐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切除术。主要是因为他们现阶段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发生率更高;对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追踪随访20年,发现2/3的病人仍没有明显的症状。研究人员认为通过预防性胆囊切除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能否让病人获益尚无明确证据,因此狠毒情况下不针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手术。
- 但是仍有部分临床研究显示:没有上腹部饱胀感、消化不良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仍有可能刺激胆囊上皮增生、发生瘤变。有研究显示大约50%的无症状胆囊结石病人在初次确诊后的10~20年会出现临床症状甚至需手术治疗。
2、关于取出胆石禚医师想谈谈一点:
-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病情也不一样,胆囊一刀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目前微创的手术方式层出不穷,选择取出结石的患者胆囊依然可以恢复健康。
- 同时胆囊还肩负的消化、内分泌、免疫保护等多方面的作用,一刀切除很可能对我们的患者造成巨大的摧残,引发上腹部及全身不适甚至大肠癌的风险。
因此无论是取胆石还是取胆,手术与否是一个动态考量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有绝对答案的选择题目。因此而从经济角度和健康角度,发表在中国使用外科杂志的研究者表示,对于胆囊结石而言,如果对于没有明确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是不推荐胆囊切除手术的,但是推荐定期超声随访检查。
对于病情较重经专家核实评估以后,切除胆囊是最无奈的选择之一!
总结
胆囊癌发病隐匿,身居内脏深处,发现晚,预后极差。
但是定期超声随访,动态预防,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唯一有效手段。
取石还是保胆没有绝对答案,评估核实动态观察需要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1、王坚, 王昊陆, 李可为. 胆囊结石治疗策略的争论与选择: 胆 囊切除还是保胆取石[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1): 44-46
2、刘厚宝,王越琦. 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 34(1):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