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告诉父母(糖尿病不敢告诉父母)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父母是糖尿病患者,遗传给孩子的几率到底有多大?一张图告诉你!

为人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尤其是自己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等终身疾病,在自己饱受疾病折磨得同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这对于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看下一代受苦的父母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身心的摧残。

糖尿病会遗传吗?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向红丁主任医师说:糖尿病是会遗传的。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遗传对发病的影响略高于环境,占50%~60%。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感性,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20.0%。往往有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对糖尿病了解比较多,对糖尿病的危害及糖尿病的预防知识比较了解,他们防患于未然,平时就比较注意饮食起居,反而不得糖尿病。即使血糖有了轻度增高,他们也会积极采取措施,使病情不但不发展,而且能缓解。所以说,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怎么预防呢?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主管护师俞萍说:

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并且难以根治,但是在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上注意还是可以预防的。

1.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2.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

3.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怎么传给家人

来源:人民健康网

·我国最新研究表明,家族中患糖尿病的亲属越多,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尤其与父母和亲兄弟姊妹等患病人数明显相关。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安徽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叶山东

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早已不是新奇观点,但近日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评估了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家族中患糖尿病的亲属越多,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发病风险增加尤其与父母和亲兄弟姊妹等直系家属的患病人数明显相关。

糖尿病在家人、家族中不断“传染”

上述研究由北京大学公卫学院李立明、江苏疾控中心武鸣等人完成,涉及苏州市吴中区49266名30~75岁的患者,进行了平均7.08年的随访。结果表明,有6%的研究对象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及同胞)。其中,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0.9倍以上;如果家里糖尿病患者多于2人,患病风险至少会增加1.27倍;母亲患病,其他家庭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2.03倍。该研究未涉及父亲患病对家族聚集的影响。但此前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公开一组关于糖尿病遗传性的数据:父母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概率达50%;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若是50岁前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14%,若是50岁后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7.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安徽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叶山东和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李强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临床中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的情况很普遍,父母、孩子同时有三四个人或者连续三四代人都患上糖尿病的案例并不少见。数据显示,我国近1.4 亿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的患病类型属于2 型糖尿病,约50%的病例都与遗传有关。

血糖升高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其对血脂、血压也有不可避免的影响,很容易造成“三高”在家庭中聚集。临床综合医学期刊《BMJ开放获取期刊》上近日刊登了日本学者的一项研究,在近8.7万对夫妻中,如果丈夫因为任何一种“三高”疾病而接受治疗,妻子患任何一种“三高”疾病的风险将增加87%。我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一项研究专门调查了一位患病女士的兄弟姐妹、子女及孙辈共13人的糖尿病患病情况。结果显示,其兄妹中有5人、子女中有2人都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患上了糖尿病,发病年龄在30~55岁。研究还通过各项指标监测发现,患病的家人在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常人,有的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中心型肥胖等;家族中的非糖尿病者中,也有个别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生活习惯是主要“传染”媒介

为什么糖尿病会“传”给家人?叶山东说:“糖尿病不是传染性疾病,但具有一定遗传性。”父母中有一方患病,就可能将糖尿病的易感基因遗传给子女,且在后代性别、一胎二胎中,遗传概率没有明显差异,很多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都与遗传关系较大。李立明等的研究指出,之所以母亲对糖尿病家族聚集影响巨大,可能与母亲肥胖对子代的影响有关,母亲肥胖可能导致胎儿在腹中时处于免疫调节和激素调节失衡、代谢功能紊乱的环境中,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成人后的健康情况。

叶山东说:“虽然上述研究显示家族中糖尿病患病人数越多,患病风险越高,但理论上,糖尿病代际遗传的概率不会发生变化。这其中,主要还是肥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两位专家强调,遗传因素好比“种子”,而环境因素就是“土壤”。

共同的饮食偏好。李强说,家中有一个人口味偏甜或油腻,饮食上就会出现偏向性。如果家中有人偏好油炸、高糖食品或碳酸饮料等,其他人也难免摄入过多的糖和油脂,患糖尿病的风险随之增加。有些人虽然看起来不胖,但因为与家人长期一起吃高糖、高脂食物,也容易发生腹型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等代谢紊乱问题。另外,家人的饮食观念也相互影响,尤其是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例如,“喜欢就多吃、不喜欢就不吃”这种错误饮食观念会驱使家人出现饮食不规律、偏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相似的运动习惯。缺乏运动是糖尿病发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如今人们在工作中,甚至上下班路上,大多都处于“坐”的状态,运动时间集中在回家后。如果家人都没有规律运动的习惯,回到家只是吃饭、看电视等,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很难坚持运动。

不良家庭氛围。近年来,长期情绪不良以及生活和工作压力也成为糖尿病的一大诱因。一篇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压力和不良情绪都是会“传染”的,伴侣的压力会像自己的压力一样扰乱大脑。如果家人经常有压力大、抑郁等情绪,或是夫妻间经常吵架,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很容易受到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另外,共同生活的人也具有相似的作息时间,睡眠少于6小时或多于8小时,以及睡眠质量差都会影响糖代谢,家中有人作息不规律,也会提高家族聚集性糖尿病出现的风险。

如何掐断这种传播

专家们表示,糖尿病在遗传上只是提供了一个患病风险增加的机会,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要过于担心“传染”家人;糖尿病患者家属只要积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就不一定会患病;反而是那些家中无糖尿病史、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很可能成为新的糖尿病“一代”。建议一般人群在40岁开始就要重视每年检测血糖;配偶、直系长辈或者家族中有多人患糖尿病的人群,最好提早约10年(30岁左右)开始进行检测血糖。此外,肥胖或超重、脂质异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都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其发病会大大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尤其是肥胖问题,要密切注意腹型肥胖的发生。

叶山东介绍,糖尿病预防的总体原则是“五个一点”:多懂一点(糖尿病知识);少吃一点;多动一点;放松一点;必要时,药用一点(如糖尿病前期)。以家庭为单位(尤其是家中已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来进行预防,不仅能有效减少糖尿病发生,还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专家们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改变“不良家族习惯”。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要注意控制饮食,可参照“地中海饮食”,以鱼肉、家禽等白肉为主要蛋白质来源,一周吃4~7个鸡蛋,多吃蔬果,主食以粗粮为主,少吃加工类肉制品,烹饪用油以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等为主,多食低脂乳制品。另外,每天要规律性地运动30~60分钟。有氧运动可消耗热卡,合并抗阻运动可增加肌肉含量,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糖尿病。

不要随意把坏情绪丢给家人。家人要经常一起运动、做健康美食、郊游、娱乐等,这样不仅可以增进感情,还能帮助情绪不佳的家人放松心情。夫妻、亲子之间要多沟通,关心彼此的心理健康,尽量避免生闷气、发脾气等影响家庭氛围的情况。

尽早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家人要共同学习糖尿病预防、识别早期症状及如何控糖等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有助于在健康生活方式上达成共识,并相互督促,尤其要培养好下一代的健康习惯。

(生命时报实习记者 严立新)

一人患病,全家危险!糖尿病也能“传染”?3招+2汤,帮你稳血糖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糖尿病大国”,中国正陷入糖尿病带来的困境!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攀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

如果家里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家里的其他人,特别是子女患病的比重会变高;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伴侣患病的概率也会升高。

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

糖尿病会传染?

糖尿病当然不是传染疾病,但确实会“传染”给家人!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有着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

90%得糖尿病的人都有吃得多、饮食油腻、爱喝饮料、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在中医看来,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脾胃功能出了问题。“脾统血”——如果脾胃出问题,血糖就堆积在血管中,就出现高血糖。

通常,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是相似的,所以,当其中一个人因此得上糖尿病,那其他人也在危险的边缘!

2.基因遗传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概率会非常高。

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尽量降低被“传染”的可能性!

血糖高的表现

1.身体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

血糖较高,会导致体内的糖代谢及运转发生障碍,再加上体内存在大量气体,继而就会导致患者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的问题。

2.经常存在口渴口干的问题

哪怕饮用了较多的水,但是却依旧会感觉到十分的口渴,表明血糖水平正在变高,且血黏度也处于较高水平。

3.舌裂

在中医看诊时,发现病人有舌裂的现象,说明病人的脾胃功能偏差。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家族糖尿病史,不论年纪,患病几率都会更高。

血糖高,如何改善?

1.运动

抽出时间可以进行慢跑,或者快走,持续40分钟到一个小时,微微出汗就好。注意运动前后一定多喝水,不然容易伤津液。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太阴主“开”,手太阴肺开在上,表现就是出汗;足太阴脾开在下,表现就是大小便。

通过运动出汗,增强了肺经的功能。当肺经能力增强的时候,帮助足太阴脾开在下,促进了脾胃功能的恢复,所以促进了血液质量的提高,高血糖的情况得到缓解。

2.泡脚

艾叶、生姜、花椒泡脚2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出汗。

泡脚可以促进身体代谢,排出体内垃圾,恢复脾胃功能,而且更有利于睡眠。注意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

3.长期恢复脾胃功能

在中医上看,糖尿病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那就要做好长期恢复脾胃功能的准备。经方用药侧重在恢复脾的清升功能,胃的浊降功能,还有肝的疏泄功能。

推荐几个方法,帮助糖友们控制血糖。

猪胰汤

猪胰一条、玉米须15克,共同煮汤,喝汤吃胰。

每日服用,也可只饮汤。症轻者每日半条猪胰即可。

地黄汤

干地黄30克,煮茶代饮。每日煎二次,每日服用。煮时约用水一碗半煮为一碗,再煮时仍成一碗,可服二次。

地黄有抑制糖尿的作用,而且地黄同时能抑制其他食品中碳水化合物里的糖分。

注意:地黄的分量最好依据血糖指数有所増减,18—60克均可。服用期间需及时测量血糖指数。

另外,适用于控糖的常用中药还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等。

糖尿病病人一般并发症较多,伴随的诸多症状一定要咨询医生,辨证地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