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烂吗(糖尿病会腐烂)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脚容易“烂”?
来源:生命时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博士 朱小明
对健康人来说,脚受点小伤不是大问题,养养就好了,糖尿病患者却绝不能大意。对他们来说,糖尿病足是最严重、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住院、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发病离不开三大罪魁: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皮肤软组织感染。
血少,足部缺营养。血液快速地“游走”才能为全身组织、器官带去充足的营养、氧气和抗感染细胞,保证机体健康。但动脉硬化等疾病、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诱发下肢血管病变,比如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静脉堵塞等。这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尤其是下肢远端和足部。当下肢缺氧、缺营养时,便会出现疼痛、腿脚抽筋、皮肤发红、干燥、脚趾甲增厚、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溃疡或坏疽。
受伤,患者难发现。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占50%以上。它的症状千差万别,有些患者只感觉足部轻微刺痛,也有患者感觉到烧灼样、刀割样剧烈疼痛,但真正危险的是“什么都感觉不到”,当足部对压力、异物等感觉迟钝或麻木时,即使有外伤、烫伤等足部损伤,患者也不易被发觉,导致创口更加严重。
感染,让病情恶化。在潮湿、不透气的环境中,足部外伤的感染几率大大增加。但糖尿病神经病变使得感染的典型症状——红、热、痛等都可能被掩盖,对老年患者来说,足部老茧、擦伤、水泡、皮裂、足癣、甲沟炎等,还可助长感染的蔓延,比如部分患者足底的溃疡常长在老茧下面,导致脓液无法排出,病情快速恶化;如果感染进一步发展,可引发深部脓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筋膜炎、坏疽等,预后不良。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老茧或皮肤渗出聚集性水泡,或老茧或脚趾下颜色发生改变,甚至有疼痛或红肿热等不适时,需警惕足部感染,尽早到医院就诊治疗。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什么!糖尿病还会烂脚?!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有多少朋友认为糖尿病就只是血糖高?不是!糖尿病还会导致足部、眼部、肾脏等多个位置出现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花费最多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病将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幸福感。戳下图,带你了解糖尿病足健康素养提升V计划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血糖水平达到多少,就会引起糖尿病足,导致烂脚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关心,血糖水平达到多少会引发糖尿病足,进而导致烂脚的情况发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足的发生并非仅仅取决于血糖的具体数值。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是引发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比如空腹血糖持续超过 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经常超过 11.1mmol/L,且糖化血红蛋白大于 7%,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然而,不能单纯依据血糖的数值来判断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有些患者虽然血糖数值看似不是特别高,但血糖波动较大,或者患病时间较长,血管和神经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也容易出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高血糖,还包括足部的外伤、感染、足部畸形、血管狭窄或堵塞、神经性病变导致的感觉减退等。
例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因为不小心在脚上磨出了一个小水泡,由于神经性病变感觉迟钝,没有及时察觉和处理,加上血糖控制不好,伤口迅速感染、恶化,最终发展成了糖尿病足。
再比如,另一位患者长期患有糖尿病,虽然血糖控制还算平稳,但由于血管狭窄,足部血液循环不良,一旦出现微小的伤口,也很难愈合,进而引发了糖尿病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糖尿病足至关重要。要严格控制血糖,使其尽量接近正常范围,同时注意足部的护理,每天检查足部是否有伤口、红肿等异常,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
总之,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血糖数值能确切表明一定会引发糖尿病足,但控制好血糖,预防血管和神经性病变,注意足部保护,能大大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