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面神经(糖尿病面神经炎可以激素治疗)

中国经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容易引起面瘫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病,一生折磨我们的健康。如果糖尿病控制不好,还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直接危险糖友的生命。我们知道,糖尿病足、糖尿病眼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常常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很多人常忽视糖尿病的另一个并发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糖尿病容易引起面瘫

众所周知,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引起糖尿病足的发生。发生机理是因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病变和糖代谢紊乱,造成周围神经缺血缺氧、神经能量代谢异常及神经纤维脱髓鞘等病理改变,从而造成神经末梢损伤,诱发足部溃疡发生。同样道理,糖尿病并发面神经麻痹也是因血糖控制不良而引起的神经末梢损伤,与糖尿病足同属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机理相同,只是发生部位不同而已。

一旦出现面神经麻痹时,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个人形象,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吃饭、喝水等日常生活。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一定要规范,保持血糖稳定,避免血糖波动,以免因血糖控制不好而发生各种并发症。同时,“老糖友”平时还要注意避免着凉,夏天吹风扇或吹空调时,避免出风口直接对着头面部吹,冬天户外冷风比较强劲时,出门在外也应做好头部的保暖工作,以免无辜落下个“面子”问题。

专家提醒,当出现有口眼歪斜、不能鼓腮等面瘫的可疑症状时,尤其经常面神经麻痹,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诊,由医生鉴别属于哪种面神经麻痹。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及早开始干预,全面有效地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才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当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时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先兆症状。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重在一个“早”字,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某一部分失调时总有许多提示信号,如果您经常被以下问题困扰,就得警惕了!

1。来自眼睛的信号:当糖尿病人视力减退或是眼前出现黑影,千万不可大意,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老年人总是习惯用“年老眼花”来解释自己的视力下降,但对糖尿病人而言,一定要注意排除糖尿病眼病。

2。来自口腔的信号:典型患者可见牙龈红肿疼痛、牙龈松动甚至脱落等。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导致牙周组织局部微循环障碍,免疫力低下,易受损伤及感染,且修复能力较差。如有糖尿病性骨病,还会使牙槽骨质疏松,加重牙周病,可见牙齿脱落等。

3。来自皮肤的信号:病人感觉全身皮肤瘙痒,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及水疱等皮肤损害,严重者甚至导致局部皮肤溃疡及坏疽,而且创面不易愈合。另外,糖尿病人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如股癣、手足癣、甲癣等等,多发生在身体潮湿温暖的部位(外阴部、乳房下、脚趾间等),常见于肥胖及血糖较高的患者。

4。来自四肢的信号: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往往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典型者表现肢体远端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灼热感、疼痛感等,症状由轻到重,逐渐进展。到了晚期阶段,病人可出现痛觉、温度觉及触觉完全丧失,此时病人肢体由于缺乏神经保护很容易在浑然不觉中受伤。

5。来自汗腺的信号: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好出汗,往往一吃饭就大汗淋漓,其特点是上半身(头、胸、背部)出汗,而下半身却一点汗也不出。出汗异常是植物神经受损的表现。

6。来自肾脏的信号: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没有什么症状,仅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而普通尿常规检查则完全正常。通过尿微量蛋白检测可以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若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一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情将不可逆转,最终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7。来自消化道的信号:长期高血糖可损害胃肠道植物神经,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有些病人表现为上腹饱胀、顽固性便秘;另外一些病人则表现为顽固性腹泻,但往往不伴有腹痛及发热。

8。来自心血管的信号: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跳加速,心率可达90~100次/分钟以上。正常人夜间心率比白天偏慢,而此类患者夜间和白天的心率变化不大,而且活动与不活动心率变化不大。此外,还有些病人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当病人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

31岁女子突然面瘫,竟是因为洗发后未吹干!医生提醒

洗完头你会及时吹干吗?

5月9日中午

#女子洗发后未吹干骑车成面瘫#

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女子洗发后未吹干骑车成面瘫

据报道,近日,河北衡水的一位31岁的女子因嘴歪眼斜、右眼无法闭合来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发现该患者为特发性面瘫,主因是洗完头没有吹干就骑车去上班。

医生介绍:“她在头一天因着急上班,洗了头之后没有吹干,就直接骑电车去上班了。她头一天晚上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右脸面部有些麻木,已经是睁着眼睛在睡觉了。

到第二天醒来之后她就发现右眼有点闭不上了,喝水的时候也会漏水。她当时来就诊的时候,整个右面部的肌肉是瘫痪的,不能皱眉毛,眼睛也闭不上。”

目前,该女子的症状已大部分恢复。

对此,医生表示面瘫发病率较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特发性面瘫,它的典型特点就是会在发病3天内症状迅速达到高峰。医生提醒,特发性面瘫是任何人群都有可能发病的,大家若有面部麻木或耳朵周围疼痛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新闻多看点

夏天是面瘫的高发季节。因为天气炎热,人体很容易出汗,毛孔处于开放状态中才能帮助降温散热,在这时如果人们过度贪凉,用风扇或者空调直吹,或者在路上长时间骑车吹风,很可能刺激血管一冷一热,出现异常的收缩。

在这样的刺激下,面部神经可能因为局部的肿胀受压,导致面部神经麻痹,诱发面瘫。患者可能出现嘴巴歪斜、面部表情肌瘫痪、额前皱纹消失,甚至出现无法皱眉、闭眼、噘嘴等情况,也就是面瘫。

为什么会面瘫?

面瘫是一种面部神经麻痹的疾病,往往和受寒关系比较密切。除了吹冷风容易诱发,长时间对着空调吹也是大忌。

在高温、多汗的情况下,骤然进入空调房中,对着空调猛吹,也可能导致血管受到冷刺激,引发收缩,诱发面瘫。

万一面瘫了该怎么办?

面瘫本身虽然不是一种大病,但会对患者的社交、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临床上,面瘫也被称为面部神经炎,根据损害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的重点是消炎,并且配合一定的面部训练、针灸等。

面瘫的发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急性发作期:

发病后的1周内在这一时期,人们的面部可能出现肌肉活动障碍等问题,对生活影响比较大。可以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来改善面神经炎的病情。谨慎使用针灸、中频电刺激等刺激性的治疗手段,加重不适。

保养需知:及时辛辣、油腻的食物,并且注重面部的保暖工作。可以适当的补充维生素B12,来调节人体内的神经。

2、疾病恢复期:

发病后的1个月以内面瘫的情况应该有所改善,可以配合专业的红外线局部热敷等方式改善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帮助消炎止痛。可以适当的添加一定的面部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尽快的改善面部肌肉自主收缩的功能。

3、后遗症阶段:

发病1个月后注重面部功能训练,尝试通过几个动作来锻炼自己的面部肌肉,以免肌肉逐渐萎缩等。尝试选择用手指帮助自己抬眉毛、闭眼、耸鼻子、努嘴、鼓腮、吹气球等方式,来锻炼面部肌肉。能够自主完成更好。

如何预防面瘫?

最重要的一件事避免贪凉。

对儿童来说,应该避免长时间的使用空调、风扇等消暑用品,避免带孩子经常吃寒凉的食物,骑车时不要把孩子放在风口,基本上能够比较好的预防面瘫的出现。

对成年人来说,夏季除了不贪凉,还要小心热毒引发的疱疹性面瘫。在工作时间长、工作节奏快、休息时间短等情况下,很可能让人体内热比较大。再加上外界的高温,更容易引发热毒,导致疱疹性的面瘫。

如果你本来就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更容易增加面瘫的风险。注重正确的使用风扇、空调,保证充足的休息。夏季牢记清热祛湿的养生理念,能更好的预防“热毒”诱发面瘫。

你有过面瘫的经历吗?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

新晚报综合19楼、新浪微博

@神经内科仲玲玲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 新晚报

糖友血糖偏高小心面瘫

面瘫大家都听过,是一种面部神经麻痹的病症,一般人都会认为是由于长期被冷风直接对着脸吹导致的。不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不是风吹的,而是糖尿病导致的一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长期血糖偏高也容易导致面瘫。

糖友血糖偏高小心面瘫

长期高血糖可诱发面瘫

专家介绍,面神经麻痹,即我们俗称的面瘫,是常见的因糖尿病而导致的神经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面瘫,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或糖尿病未能有效控制,在这种血糖长期处于偏高水平的影响下,引起了微血管循环异常、糖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缺血缺氧、末梢神经受损。

因此,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要规范治疗,避免血糖波动,发生各种并发症。同时,对于一个老“糖友”来说,平时还要注意避免着凉,避免直吹风扇或空调;冬天出门在外也应做好头部的保暖工作。

  测糖耐量,可判断是否糖尿病性面瘫

专家,当出现有口眼歪斜、不能鼓腮等面瘫的可疑症状时,尤其经常面神经麻痹,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诊,由医生鉴别属于哪种面神经麻痹。

做血糖、尿糖的检查,必要时再做个糖耐量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是因糖尿病而引起的面瘫。若确诊为糖尿病性面瘫,在治疗上首先是积极控制血糖,同时以小剂量的皮质激素以减轻面神经的局部水肿、炎症,并辅以神经营养剂、理疗针灸、面部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

控血糖记住“三五七”运动

高血糖人群(包括糖耐量低减者和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症状。那么怎样运动才科学呢?

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这些益处有赖于运动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并提出“三五七”方案:每日步行3公里以上,每次步行时间超过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的心率加年龄等于170最适宜。运动中既要出汗,又不要大汗淋漓;既 要气喘,又不能气喘吁吁。糖耐量异常者常合并有肥胖、高脂血症等。通过运动可减轻体重,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使糖耐量恢复正常。

1、适合高血糖患者的运动

选择运动项目,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及兴趣。一般来说,老年患者最好选择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较低的活动。中年患者可进行游泳、自行车、乒乓球、羽毛球及登山等;体重较重或合并有膝关节炎者,最好选择游泳,既可消耗热量,也不会增加膝部的负担。

2、需要多大的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的把握也很重要,应以身体无明显不适和次日无明显疲劳感觉为宜。人们检测运动强度,通常都以心率作为参考指标。一般健康人的最大心率公式为:(220-年龄)的70%~80%。但高血糖患者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而定出不同的目标。年龄较大、体质较差者可以定在最大心跳的50%。例如 一位60岁的患者,如果这位患者平时很少运动,身体素质较差,他的运动强度应该是每分钟心跳80次(计算方法为(220-60)×50%)。

3、运动频率

高血糖患者参加运动贵在坚持,每星期至少运动3次。因为运动次数太少,除了无法改善心脏功能和肺活量外,也不能促进胰岛素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因为胰岛素对运动的敏感性只能维持2~3天,所以每星期运动3~4次才有效果。

4、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密切相关。专家建议每次运动应在30~40分钟,其间包括5~10分钟的准备活动,20分钟以上的身体运动,5~10分 钟的放松活动。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是必需的,其目的是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和静止状态,避免骨骼、韧带、肌肉受伤和使内脏器官恢复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