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滞留(糖尿病人尿滞留怎么办)
防止并发症,5种检查不可或缺!关心糖尿病的朋友都收藏了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糖友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01
血糖
监测血糖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在平台对话框中输入:123)。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在做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可以采血测定胰岛素、c肽,可以协助判断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
建议糖友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尿糖、尿酮体检查
尿糖检查一直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一种依据。
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时,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只好分解脂肪作为燃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即为尿酮。
如果尿中检测出尿酮,提示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
5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逐渐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友,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友,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
作者:胡春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友内急不要憋,小心出现神经源性膀胱
近日,一位糖友来信说,从半个月前开始,自己排尿总是不畅,每次量少并且还伴随着尿痛。想问问是什么原因?根据糖友所说的症状来看,这可能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有句俗话叫作人有三急,其中一急讲的是内急。吃饭睡觉上厕所是人们正常饮食起居里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打乱生活节奏。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工作,一天没吃饭或者熬了一宿夜,第二天却觉得没啥影响。但是如果长期保持着这样的情况,那么随时间的推移,将会给身体埋下隐患。
长期不吃饭容易患消化道疾病,长期熬夜则会诱发心血管疾病。上厕所同样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原本想着上厕所,结果手头上的事情没做完或者上司又给了个紧急的任务,这时候,人们往往会抑制住自己的尿意、便意,想着等事情搞定再去上厕所。
又或是冬天,人们睡得较早,半夜有尿意,却因天气寒冷不肯下床,打算憋到天亮再说。这些情况如果持续时间过长,那么很容易导致便秘、尿潴留等疾病的出现。
上文中,那位糖友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大家知道,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病变,而几乎所有可能影响有关储尿和/或排尿神经调节过程的神经病变(包括中枢性、外周性),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当然除了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日常中不良的排尿习惯(憋尿等)也会影响膀胱功能,造成神经源性膀胱。
一项调查显示,40%~80%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即使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仍有25%的发病率。
所以,如果神经源性膀胱不及时处理,那么不仅带来不适,还会容易并发尿路感染,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同时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
当糖友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考虑自己是否出现了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主要以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为主。
1.下尿路症状:下尿路症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储尿期、排尿期和排尿后。储尿期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遗尿等;排尿期症状包括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尿痛等;排尿后症状如尿后滴沥等。
2.膀胱感觉异常:因为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不同,膀胱容量会有较大的差异,通常还可能出现膀胱感觉异常。糖尿病患者如果得了神经源性膀胱,就可能出现膀胱感觉“过于敏感”,即膀胱内尿量很小时就提前出现强烈排尿感,且持续存在。
3. 性功能障碍症状
4. 其他症状:如腰痛、盆底疼痛、血尿、脓尿等。
另外,除了泌尿系统方面的症状外,当出现直肠感觉异常、便秘、大便失禁,或者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肢体痉挛等情况,也有可能存在神经源性膀胱。
为了避免神经源性膀胱的出现,糖尿病患者要常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泌尿及生殖系统检查。平时要关注自身腰腹部症状体征,男性应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诊,女性要注意是否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等。
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行为训练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行为训练主要是定时排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排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当然除了行为训练,也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和手术治疗。
“憋”得慌!排尿困难非小事,带你正确认识“尿潴留”
“憋”得慌!排尿困难非小事,带你正确认识“尿潴留”
在一个宁静的傍晚,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然而,突然间,他感到下腹一阵胀痛,急需找个厕所解决。可是,当他站在厕所前,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无法顺畅排尿。这突如其来的“尴尬”,让张大爷既困惑又焦虑。他试图用力,但膀胱似乎像被什么紧紧“锁住”了一样,尿液就是不出来。
其实,张大爷遭遇的,正是一种并不罕见却常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尿潴留。排尿,这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而尿潴留,作为排尿障碍的一种,更是许多中老年人面临的健康挑战。
你可能觉得,排尿困难只是暂时的“小毛病”,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尿潴留不仅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尿路感染、膀胱结石,甚至肾功能损害等。因此,正确认识尿潴留,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对于保护我们的泌尿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尿潴留的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症状、病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相信通过这篇科普文章,你会对尿潴留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尿潴留的定义与“难言之隐”症状尿潴留速览:尿潴留,简而言之,即膀胱内积满了尿液却无法顺畅排出或只能部分排出的状况。这如同一个蓄满水的池子,出水口却被堵住,水无法外流。
症状揭秘:尿潴留的症状多样且明显,包括:
膀胱胀痛:感觉下腹充满尿液,胀得难受。
排尿不畅:排尿时感觉受阻,尿液流出缓慢或滴滴答答。
尿频尿急:频繁想要排尿,但每次尿量不多。
尿意未尽:排尿后仍有尿意,感觉膀胱未完全排空。
尿失禁:在极端情况下,膀胱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
尿潴留的“双重身份”:分类与深层病因
分类新视角:尿潴留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尿潴留来势汹汹,症状突然且严重;慢性尿潴留则发展缓慢,症状逐渐显现。
病因大揭秘:
前列腺困扰:前列腺增生是男性尿潴留的主要“元凶”,肥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
膀胱“罢工”:膀胱肌肉收缩无力或神经受损,导致尿液无法有效排出。
尿道“梗阻”:尿道感染、狭窄、结石等,都可能成为尿液排出的“绊脚石”。
神经“失联”:糖尿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功能,导致尿潴留。
尿潴留诊断:揭开“隐秘角落”的真相症状观察: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排尿困难、下腹胀痛等,这是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医生可以感受到患者耻骨上方的膀胱是否充盈。叩诊则能进一步确认膀胱的大小和位置。
医学检查“三板斧”:
B超检查:无创且直观,能清晰显示膀胱内尿液的量和膀胱壁的厚度。
X线检查:了解膀胱和尿道的形态结构,排除结石等梗阻因素。
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揭示尿潴留的深层机制。
尿潴留治疗:多管齐下,重获“自由”
药物治疗:α受体阻滞剂:放松尿道平滑肌,减轻排尿阻力。
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强膀胱肌肉的收缩力,促进排尿。
物理疗法:
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流刺激膀胱肌肉,恢复其收缩功能。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振动效应,促进膀胱内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
手术治疗:
前列腺切除术:针对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
膀胱颈切开术:打开膀胱颈部的狭窄部分,恢复尿液的顺畅排出。
中医治疗:中药治疗:以利尿通淋、活血化瘀为原则,调理身体,改善排尿功能。
针灸治疗: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功能。
推拿治疗:通过按摩膀胱区域,促进尿液排出,缓解膀胱压力。
预防尿潴留:未雨绸缪,守护健康
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应定期进行前列腺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前列腺增生等问题。
排尿习惯:保持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每次排尿时尽量排空膀胱,减少尿液残留。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加重排尿困难。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保护泌尿系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