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子得糖尿病(孩子得了糖尿病能活多久)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宝宝得了糖尿病怎么办?专家:早诊早治是关键

新生儿糖尿病 早诊早治是关键

出生20天的华华因为新生儿肺炎来到重医儿童医院住院,血、尿常规检查后意外发现华华的静脉血糖值竟达到40mmol/L,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跟华华一样,绝大多数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的患儿都是因为患有其他疾病到医院治疗时,在常规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儿童糖尿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学龄期(5岁~7岁)和青春发育期(10岁~13岁)多见,但小年龄段儿童,甚至包括新生儿也有散发病例。

新生儿糖尿病十分罕见,且治疗棘手,欧美国家发病率为1/400000~450000(活婴)。新生儿糖尿病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和基因突变有关,发病可出现代谢紊乱及其他并发症,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在出生后18个月内缓解,但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复发的概率高达50%。

“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

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但新生儿糖尿病起病隐匿,“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异常。即便如此,家长还是能够找到宝宝身体异常的“蛛丝马迹”。如果发现宝宝出现精神萎靡、脱水、饮食睡眠不正常、体重不增长等,排除感染性疾病后,新手爸妈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要密切监测患儿血糖

由于影响新生儿糖尿病患儿血糖的因素较多,如饮食为按需哺乳,无法控制,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血糖控制相对困难。因此相比于儿童糖尿病患儿,家长要放下焦虑,对孩子的护理需要更加细心,血糖监测更加频繁,做好“糖尿病日记”,将孩子的饮食、用药、血糖值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尽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波动明显,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复诊,注意把“糖尿病日记”带上。

目前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手段比较局限,一个是注射胰岛素,一个是口服格列苯脲降糖药。也有医生尝试给患新生儿糖尿病的孩子使用模拟胰腺生理功能的胰岛素泵,结合无创性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控糖的作用。相信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会出现更多先进的治疗方法,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家长需要树立信心,积极和孩子一起面对疾病

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罗雁红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儿童和青少年得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儿子不孝,儿子为家里造成长久经济负担,儿子不想再劳烦二老还有姐姐了,在儿子知道这种病不能完全治好后,就已经做好想死的准备,我走了……”

或许是因为对疾病的绝望,12月25日早上5点多,兰溪14岁男孩小章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两个月前,小章查出了糖尿病,住了半个月的院,11月23日刚出院,现在每天需要打四次胰岛素。

两天来,小章的安危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昨天(12月27日)上午9点多传来了好消息,小章找到了!平安无事!

才14岁就患上糖尿病,是不是以后一辈子都要打针吃药,人生看不到希望了?像小章这样的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普遍吗?儿童和青少年得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治疗?快报采访了浙大儿院内分泌专家。

3岁患糖尿病,如今是乐观开朗的女大学生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 家长的引导和管理非常重要

在浙大儿院,每年住院的糖尿病患儿数量有200多例,其中大部分是老病人,新发患儿在80例左右。

“对糖尿病患儿来说,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和家长有很大关系。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糖尿病患儿病友群,里面有800多个患儿的家长,经常会在群里交流经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董关萍主任医师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随访治疗了十多年的女孩,她叫晓晓(化名),如今已经快20岁了,身高1米67,长得也清秀,目前正在上大学,在学校里成绩优异。

“晓晓是3岁时查出1型糖尿病的,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打胰岛素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得很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性格非常乐观开朗,丝毫没有因为疾病而受到影响。”董关萍主任医师说,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结果,这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分不开。

晓晓的爸爸妈妈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疾病管理,每天按时打针,定期到医院随访,尤其在孩子的饮食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量,都有着严格的计算。

在成长过程中,晓晓也会因为疾病而感到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每当这时候,晓晓的爸妈就告诉她,糖尿病并不可怕,她没有什么不一样,不要把患病看成是一件自卑的事,只要做好管理,她和身边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是一样的。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规范治疗并管理好日常饮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4岁糖尿病患儿“放飞自我”

一年里4次被送到医院抢救

当然,临床中董关萍主任医师也遇到过不少“反面教材”。就在上星期,14岁男孩小周(化名)被120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他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来的时候昏迷不醒,生命岌岌可危。更可怕的是,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被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了。

6岁时,小周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开始胰岛素治疗。虽然他的家境不错,父母是做生意的,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有管理好儿子的病情,每天打针的时间不太固定,平时也没有严格控制饮食,以至于小周的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

两年前,小周的爸爸妈妈生了二胎。因为弟弟的出生,小周觉得父母对他的关注更少了,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他常常想,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健康,所以爸爸妈妈才生下了弟弟?是不是有了弟弟以后,他们就不再管我了?

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经常连续好多天不打胰岛素,饮食上更是“放飞自我”,医生禁止吃油炸食品,不能喝饮料,他完全不管不顾。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光今年一年,就被送到医院抢救了四次。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门诊中,类似不按时打针、吃药的糖尿病患儿并不少见。我们和患儿家长强调,糖尿病孩子血糖监测,胰岛素应用,医生指导是一方面,家长的管理也很重要,如果家长无法管理好孩子的饮食和用药,就是害了孩子。”

儿童糖尿病

90%以上是1型糖尿病

孩子多饮、多食、多尿、

消瘦是典型信号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实际上,儿童青少年甚至婴幼儿也会患糖尿病。

董关萍主任医师介绍,儿童的糖尿病主要分三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如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

与成人的糖尿病不同,儿童糖尿病90%以上是1型糖尿病,大多患儿发病年龄在学龄前期(6岁前),其次在青春期。

1型糖尿病的起病往往比较急,常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血液检查会表现为轻度到重度酸中毒,胰岛素、C肽明显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生命危险,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血糖监测和教育随访,也就是所谓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治疗。

“很多人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先天遗传疾病,其实并非如此。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1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遗传基因,是个多基因相关的疾病,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是1型糖尿病患者,将来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后天饮食有没有关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后天的饮食关系不大,它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主要和遗传基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尽管1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信号”,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是典型的四大信号,俗称“三多一少”症状。家长如果能有所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可以避免延误治疗。

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肥胖孩子尤其要注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芬教授说,儿童的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有关。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门诊中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早在10年前,门诊中很少会遇到2型糖尿病的孩子,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见。

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所以儿童的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吃是好事,小时候胖一点不碍事,长大了自然会瘦,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有些孩子得病后,家长都没有察觉。”

傅君芬教授说,她曾经接诊过一个10岁男孩,身高1.4米,体重却达到了70公斤,属重度肥胖。那天,孩子浑身抽搐着被送进急诊室。通过血管磁共振检测发现,孩子脑动脉缺血,也就是脑中风。随后检查发现,孩子除有脂代谢明显异常外,还存在糖代量异常,说明孩子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的中风是重度肥胖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次意外脑中风,孩子爸妈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得了糖尿病。

据男孩的父母说,儿子饭量一直很好,每餐都吃很多,最喜欢吃肥肉、炸鸡,不爱吃蔬菜水果,从五六岁起就超重了。家长一直觉得孩子会吃很棒,就没有重视。

傅君芬教授提醒,儿童2型糖尿病上升明显,排除遗传因素外,肥胖、超重等是主要原因。肥胖儿童要特别警惕2型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孩子颈部、腋下等皮肤褶皱部位出现黑棘皮,家长一旦发现,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有个从轻到重的过程,一开始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症状,因此,如果在早期发现时就进行药物、饮食、运动等合理干预,还是有机会逆转的。

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管理

随着更多治疗方法的出现

未来糖尿病或将被彻底治愈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突破1个亿,而且有进一步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面对,持之以恒按照医嘱坚持,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建议儿童青少年要少吃高热量的食物,注意膳食均衡,平时多运动,预防糖尿病发生。此外,如果已经确诊了糖尿病,该打针还是要打针,该吃药还是要吃药,家长千万不能疏忽管理。

“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比如口服胰岛素、胰岛素贴片、免疫疗法、胰岛移植等。”

目前,这些方法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常规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糖尿病或许真的能够被彻底治愈。

没有家族遗传史,杭州5岁男孩竟确诊糖尿病!医生提醒:多留意这类问题

说起糖尿病,在不少人的观念里都认为是老年病,这种说法现在要改了,儿童,甚至刚刚生出来一个月的小朋友,被查出来有糖尿病的也不在少数。

5岁的俊俊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吃甜食。前阵子,俊俊妈发现儿子时不时要喝水,一开始她没多想,以为是天气热的缘故,孩子出汗多,饮水量也自然会随之增加。但时间一长,她感觉到不对劲了,孩子既没力气也没精神,而且小时候没有尿床的毛病,但如今5岁了,怎么反而动不动晚上要“画地图”了呢?

“他尿床次数明显变多了,晚上喝水也多,体重还有减轻,最近变瘦了不少,因为我也关注了下糖尿病的大概症状,就怀疑他可能有这方面的问题。”俊俊妈在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和医生描述症状时这样说到。

经过医院检查,俊俊的血糖高达15毫摩尔每升,同时c肽偏低,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确诊得了一型糖尿病。5岁的俊俊是家里头一个糖尿病患者。俊俊妈感觉到很困惑:“我们家里面也没有家族史,家人都挺意外的,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是糖尿病呢?怎么想也想不通。”

“一型糖尿病发病都比较急,这个孩子大概也就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很容易并发酮症酸中毒,还有一型糖尿病,一般和家族遗传史并无太大关联。说明这个孩子胰岛素的分泌是缺乏的,或者是作用方面是有缺陷的,这个孩子必须要通过外源性的胰岛素来补充,才能让孩子的血糖稳定。”杭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素红医生在谈到俊俊的病情时说。

经过治疗,现在俊俊的情况基本稳定,但今后每天餐前注射胰岛素这件事,是万万离不开,也不能忘了。杨主任介绍,从这几年临床上来看,5岁以下孩子的糖尿病发病率正呈现走上坡路趋势,尤其是今年,除了甜食吃太多,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

杨素红 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它的发病率增加了5%到35%,这个可能是跟我们整个环境,还有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这些综合因素在一起引发的,现在整个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趋势是在上升的,并且今年我们医院接诊率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十天时间里,医院接诊的新发糖尿病患者有5例。”

杨医生也提醒,小朋友爱吃甜食,家长不光要重视孩子的口腔问题,血糖问题也需要多多留意。如果发现孩子有糖尿病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万万不可大意。

转自:阿六头说新闻

来源: 杭州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