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笔记糖尿病(内科学糖尿病ppt课件)
权威临床笔记之—糖尿病
提示:点击上方"掌上医讯内分泌频道"↑免费订阅本刊
导语:
最近经常看到讯友们在后台留言说找不到这篇文章了,小编整理出来再重新发送给大家。
1、提示
强化血糖控制对于住院病人非常重要,但是不要轻率地应用胰岛素,应遵循如下指南实现对糖尿病住院病人血糖的最佳控制。
2、定义
1型DM:依赖外源性胰岛素,需预防DKA
2型DM: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缺乏;常有代谢综合征
高血糖症:未明确诊断为DM,但两个不同时间点的BG> 150mg/dl
3、生理的胰岛素方案
基本需要量:预防糖异生、高血糖症及酮体生成(0.2-0.4 IU/ kg/d)
营养需要量:转化从膳食、静脉注射输注葡萄糖、TPN及鼻饲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
纠正需要量:将血糖控制在目标值
4、一般规律
血糖目标值:ICU/MICU病房80-120mg/dl,其它病房80- 150mg/dl
全天胰岛素总量:2型(0.5 IU/kg/d);2型依赖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0.5-1.5 IU/kg/d)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每餐含有60-75g碳水化合物;每15g需短效胰岛素1 IU
若病人可进餐:在每餐前、睡前、凌晨2AM监测血糖;若病人不能口服、持续鼻饲或TPN则q 4h监测血糖,根据全天的血糖谱调整胰岛素用量
感染和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胰岛素需要量增加
肾功能不全:胰岛素需要量减少
5、对于服用口服药物或饮食控制病人的胰岛素方案
停用所有口服药,开始用短效胰岛素tid作为营养需要量,以及用长效胰岛素qd作为基础需要量(0.1 IU/kg作为日用总量)
BMI
餐前常规胰岛素
(营养需要量)
睡前NPH
(基础需要量)
<25(偏瘦)
2 IU
4 IU
25-30(超重)
3 IU
8 IU
>30(肥胖)
4 IU
10 IU
若BG>150mg/dl,对照纠正剂量表(参见如下的纠正剂量表)
计算出总的额外胰岛素需要量,第二天将其加至tid的剂量中
根据空腹血糖调整NPH剂量
6、高血糖的纠正剂量表
BG>150mg/dl需增加基础剂量(见下表),用常规胰岛素
血糖
餐前
睡前和凌晨2AM
<70mg/dl
治疗低血糖
0 IU
71-100mg/dl
减少基础胰岛素剂量1 IU
0 IU
101-150mg/dl
继续给予基础胰岛素剂量
0 IU
151-200mg/dl
增加1 IU
0 IU
201-250mg/dl
增加2 IU
增加1 IU
251-300mg/dl
增加3 IU
增加2 IU
301-350mg/dl
增加4 IU
增加3 IU
351-400mg/dl
增加5 IU
增加3 IU
>400mg/dl
增加6 IU
增加3 IU
7、低血糖的处理(血糖<70mg/dl)
予20g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200ml果汁或4块糖)
若不能口服,予25ml 50%葡萄糖静脉注射
每15min查BG一次直到>100mg/dl,一旦BG>100mg/dl,若病人稳定且无症状,将基础胰岛素剂量减少2 IU
8、口服药物
磺脲类增加低血糖的危险
若组织缺氧(代谢性酸中毒)或有肾损害的危险(静脉造影剂)时则禁用二甲双胍,48h后或肌酐正常后再用
二甲双胍适合于超重病人,可减少胰岛素需要量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比格列酮)在肝病和心力衰竭时不宜用
9、不能进食的病人的胰岛素方案
减少晨起的NPH 50%,停用营养胰岛素及口服药物
应用相同剂量的睡前NPH
若不能口服>4h,可用5%葡萄糖低速静脉注射输液
若BG>150mg/dl请对照上述的纠正剂量表
10、TPN病人的胰岛素方案
大多数糖尿病人在应用TPN时需胰岛素
标准TPN含25%葡萄糖,以100ml/h速度输入即25g碳水化合物/h
如果胰岛素需要量超过50IU/L TPN,则需胰岛素输注控制血糖
TPN初始最大量为50IU/升;需每天调整剂量
若BG>150mg/dl,对照下面的纠正剂量表
血糖
常规胰岛素/升TPN
<120mg/dl
10 IU
121-180mg/dl
15 IU
181-240mg/dl
25 IU
>240mg/dl
35 IU
11、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的胰岛素方案
增加胰岛素剂量以对抗使用糖皮质激素8-12h后的餐后高血糖
胰岛素剂量
剂量调整
基础需要量
如果空腹血糖升高,可增加50%-100%剂量
营养需要量
胰岛素剂量加倍
纠正需要量
胰岛素剂量加倍
来源:掌上医讯内分泌频道微信号doctorpda_nfm
编辑:蓝沫整理自《内科学》第八版、《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01、【未来】中国未来的医院
02、【睡觉】OMG!早睡早起竟是错误的?!
03、【笔】手把手教你胰岛素笔的使用
04、【甲功】教您如何看懂甲功化验单
05、【餐后】关于餐后血糖低于餐前的解释
06、【阿司匹林】糖尿病患者要明明白白吃阿司匹林
07、【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静滴葡萄糖该加多少胰岛素?
08、【抢救车】医护必知:抢救车常备药品剂量、作用及不良反应
09、【数据】运动疗法降血糖,用数据来说话
10、【甲状腺】你懂得甲状腺激素指标T3、T4、FT3、FT4的意义吗?
11、【顺口溜】控糖顺口溜,生活更轻松!
12、【表格】值得收藏的糖尿病知识表格!
13、【饮酒】服用哪些药物的前后不能饮酒 ?
14、【熬夜】关于熬夜,医生说:出来混,总归要还的!
15、【公式】内分泌简明诊断公式
16、【防线】预防糖尿病的八个措施三道防线
17、【运动】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查看方法:关注公众号后在对话框内回复关键字即可查看相关文章。如:回复“未来”即可查看《中国未来的医院》。
糖尿病笔记1
真的是糖吃多了引发糖尿病的吗?
答:不是。
其实是我们吃的食物产生的葡萄糖,它进入血液后被称为血糖。
胰腺是我们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它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
1.外分泌功能有腺泡细胞和小的导管管壁细胞完成。主要分泌胰液,参与消化。
2.内分泌功能由胰岛完成。
内分泌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代谢。
胰岛素是我们身体唯一一种可以降血糖的
激素。
当我们进食以后,食物经过消化,进入到肠道进行吸收,以葡萄糖等形式进入血液,这些血液中的糖必须要进入到细胞里,才能完成代谢吸收。
他们要怎么才能进入细胞呢?
这就需要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来作为小帮手。
胰岛素能够保持血糖的稳定,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减少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什么是糖尿病呢?
一种有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类型
1.一型糖尿病。
2.二型糖尿病。
3.妊娠糖尿病。
4.其他特异性。
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缺乏的一类糖尿病,绝大多数一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的一类糖尿病,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足,它可能是一种特异性的疾病。
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年龄为三十岁以下,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特别是青少年高峰,年龄是在十二到十四岁,但是近年来其发病年龄呈现高龄化,平均为三十到三十五岁。
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四十岁以上成人和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是在六十到六十五
岁之间,近年来发病趋向低龄化。
1型糖尿病起病迅速,三多一少症状多较明显,患者体重一般正常或消瘦常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
2型糖尿病起病多隐匿,症状较轻,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体重存在超重或是肥胖。2型糖尿病酮症的倾向比较小,但是50岁以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高渗性昏迷。
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或C肽水平低下或缺乏,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或C肽是正常或升高的,是峰值的延迟,也就是说是一相胰岛素分泌峰值的延迟。
在治疗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其β细胞大部分已经破坏,因此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量可能是正常的,或者甚至多于我们正常人,但是它存在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二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早发现早治疗。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呢?
1.有家族史的
2.既往有妊娠糖尿病和或曾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
3.生活压力巨大的人群
4.高脂高糖饮食人群
5.缺乏运动者
6.肥胖者
7还有就是年纪大于四十岁的
这七类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这跟糖尿病的病因有关,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形成的两大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及家族发病倾向里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化学毒物和饮食等因素。它们均会导致患者发生免疫系统异常,出现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
3.饮食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因素主要是过早接触牛奶或谷物类蛋白,这可能与牛奶和谷类中的某些蛋白结构与胰腺组织类似。能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使得白细胞对胰岛β细胞发起错误攻击和发生破坏,从而导致胰岛功能的衰退。
2二型糖尿病主要是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导致患者肥胖而引起。
为什么肥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首先肥胖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
其次肥胖引起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还会直接损伤胰岛贝塔细胞造成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障碍。
另外运动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是因为它可以降低血糖血脂,还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利用,运动结束后肌肉和肝脏仍会吸收大量的葡萄糖,第三,运动可以减轻体重,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同时还能增强脂肪细胞中脂肪分解酶的活性,降低血脂。
虽然遗传易感性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作用,但是饮食和运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因此人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首次筛查正常的高危人群,每三年至少进行重复筛查,推荐采用口服糖耐量试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糖饮食,控制体重。肥胖的人群应适当减肥,加强运动。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没有并发症,你有?是你忽视了这6点(上)
<点击右上角关注“糖尿病管理团队”头条号,与14.8万糖友一起学习靠谱的糖尿病知识>
随着糖尿病的井喷式爆发,我的患者里中青年糖友越来越多。他们中有些人从诊断之初就开始科学系统地管控,20多年也没有并发症,与健康人一样岁月静好、控糖无忧。另外一些却并发症缠身,自己痛苦,家人也跟着受罪。本应是家庭主角、单位骨干和社会栋梁的他们却成为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让人心痛不已。
多年来我分析这些糖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了“6个秘笈 18字箴言”,分享给广大的中青年糖友,希望能对忙碌在家庭和单位的你们有所帮助。
所谓想清楚,就是你要清楚自己是否真的下定决心与糖尿病长年周旋。毕竟“态度决定一切”。
中青年糖友首先要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静静地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正在意糖尿病,是不是真的愿意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起责任,有意愿、有恒心、有毅力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管好糖尿病。有了肯定的答案您再继续看我后面的文字,如果没有想明白请继续冥想,直到想清楚再看下文,否则也是浪费了你的时间。
抗糖路漫漫,你必须自己意愿强烈、目标明确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去学习和践行与糖共处的方法。你才是那个与糖相伴的人,其他人,不管是医生还是亲朋好友不过是外因,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自己愿意改变别人才能帮上忙,“自助者得人助得天助”。我见过太多家庭,妻子为了帮助丈夫控糖,努力学习、到处求医,每天督促提醒先生吃药运动戒烟限酒,亲手配制营养餐,但是丈夫不领情,不愿意配合,抱怨妻子约束太严,甚至为此夫妻反目。这就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自己不上心,别人再给力也白搭。
其次,要想清楚到底是健康重要还是面子重要。很多职场人管不好糖尿病不是因为没有决心和毅力,而是过不了面子关。因工作需要经常外出应酬,酒桌上不是领导就是客户,不好意思亮明自己糖尿病的身份,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直到一醉方休,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对工作的认真、对领导的衷心、对客户的诚意。好不容易歇个班又呼朋唤友聚会不断,为了面子不惜把身体浸泡在高糖、高脂、高尿酸的“毒液”里,一旦并发症缠身,健康身体这层里子都不在了,还谈什么面子呀!
秘笈二:巧看病很多职场糖友特烦去医院看病,排队等半天,医生不到3分钟就给处理完了,看看化验单,开点儿药,嘱咐几句管住嘴、迈开腿之类的话,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好像去不去医院,看不看医生也都那样,时间长了,就随便取点儿药吃着,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好像糖尿病一直在治疗着,至于病情进展如何,虽然心中会有这么个牵挂,但是眼不见心不烦,没有啥不好的感觉也就随她去了,一旦有不舒服再找熟人请医生给看看,结果一看已经有并发症了,然后就是肠子都悔青了。
医院还是要去的,医生还是要看的,但是到什么样的医院,找什么样的医生,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去看病效率最高呢?
(1)结合自己的病情制定一个就医目标和规划。
如果目前没有并发症,那么就医的目的是定期复查,医院和医生的作用是做检查并解读检查结果,如果检查结果有问题再帮您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这些工作不复杂,多数二级医院或大城市社区医院里有糖尿病管理经验的医生能够胜任,您可以在自己家或者单位附近选择一家医院,找一位投缘的医生,没有必要去三甲医院排队挂专家号。
如果已经有了并发症,那么还要定期到并发症涉及的相关科室就诊,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要按照眼科医生的要求定期去眼科复诊;糖尿病肾病要定期去肾内科复诊。需要在多个科室就诊的糖友一定要带好所有的病历和化验检查结果,供不同科室的医生参考,避免重复检查和开药。
(2)去大医院看病下午去更高效
通常糖友都喜欢选择早晨看病,认为早晨空腹去,先请医生开化验,化验做完了,请医生解读化验结果再把药开了,一上午就解决问题了。我不建议选择这种方法,因为通常医院上午患者比较多,早上看病化验检查取药都得排队,空腹的时间长短无法判定,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我通常建议患者提前预约下午3点到4点的门诊,因为下午门诊患者比较少,医生有更多的时间跟患者沟通,取药和检查的等候时间也相对会短些。如果只取药,通常半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如果要做常规化验检查,就请医生开出检查项目,可以把不需要空腹做的当天下午就完成(比如心电图,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血管和心脏的超声,胸片,眼睛的检查)。
需要空腹做的(主要是血液的检查和腹部B超)提前把费交好,联系好相应的检查科室做好预约,另外选择一天,带上早餐,上班前直接空腹去做检查,通常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现在很多医院都可以在网上看到化验检查结果,至于看结果,如果没有明显异常,可以下次看病取药时再请医生看,当然也可以请您的医生远程为您解答。
不过医生能否加您微信要看缘分了(毕竟是免费服务嘛,医生愿意当雷锋,您自己还不愿落个占便宜的嫌疑呢)。另外,现在很多医生都在远程诊疗平台(好大夫网站等)开通了网上远程问诊的服务,您可以大大方方地付费请医生为您远程答疑解惑。这点儿钱比您的误工费和来回的交通费便宜多了。
(3)每年住一次院是有价值的
如果有富余的年假,可以提前与主管医生预约好,每年住几天院,接受正规的糖尿病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并发症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其实住院还有一个额外获益:如果看到那些受各种并发症折磨的病友,您会更坚定自己管理好糖尿病的决心。而且很多地方门诊报销的比例和项目比较少,定期住院检查也是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
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才能按照正确的去做。职场忙,不可能像老年糖友那样经常去医院和社区参加健康大讲堂的活动,更不能道听途说,按照身边糖友老张老刘的经验,且不说他的经验是否正确,即使正确,千人千面,适合他,未必适合您。网上的糖尿病教育资讯浩如烟海,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高效地获取正确的糖尿病知识,给大家几个建议:
1. 从正规的医疗单位获取患者教育信息。现在很多正规医院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其中的患者教育资料都是专家撰写的,保障了内容的科学性。
2. 从有公信力的健康自媒体平台获取科普知识,比如好大夫,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糖尿病管理团队等,这些专业的团队汇集了很多知名专家,定期发布文章,语音,视频,图文和问答等各种形式的糖尿病知识。
3. 尽量选择最近一年发布的内容,糖尿病领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理念,新进展,新设备,新药物,新疗法层出不穷,为了节省时间,尽量不浪费时间去看过时的资讯。
4. 现在愿意付费购买健康知识的病友越来越多,这充分体现了大家对知识的尊重。建议大家购买前先阅读简介,目录,了解讲者的背景(最好选择专业医护人员的课程)参考发布时间和总购买量,看评论特别要注意差评,一定要先试读试听再购买。
5. 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分浏览和精读两种类型。浏览后认为特别有价值的内容要收藏起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精读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糖尿病知识点,建立自己的学习笔记,特别对于自己花钱购买的付费专栏更要反复学习,并在自己的日常管理中自觉地去学以致用。这样咱花的钱才值。
这是上集,下集明日发布。
本文作者:大家熟悉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内科主任 李梅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