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做CT(糖尿病做ct检查哪些项目)
新冠合并糖尿病患者做增强CT前是否需停用二甲双胍?
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被病毒感染,如果一旦怀疑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做增强胸部CT检查时,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现在是否正在服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非常普遍,主要经肾排泄。而增强CT所用的含碘造影剂(如碘帕醇、碘海醇等)也是经肾脏排出体外。在造影剂加重肾脏负担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二甲双胍无法从尿中排泄,导致体内蓄积,严重时可引发乳酸酸中毒。虽然上述不良反应在临床上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生往往十分危险,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根据说明书及《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对于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建议。
肾功能正常的新冠合并糖尿病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含碘造影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至少二甲双胍48小时以后,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使用二甲双胍;
原来就合并肾功能下降的新冠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造影剂前48小时必须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继续停药观察至少48小时以后,复查肾功能无恶化的情况下才可恢复用药。
请您记住这句话:新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做增强CT前是否需要停用二甲双胍,取决于患者的肾脏功能。
(苏娜 副主任药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撰写 李妍 主任药师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审校)
糖尿病患者增强CT检查要注意
增强CT是在普通CT平扫的基础上,通过经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CT增强扫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临床上许多早期癌症就是通过CT增强扫描确诊的。
增强CT比较适用于以下情况:
1、普通的CT检查发现的病变,但是无法明确病变性质的时候。
2、当普通的检查没有发现病变,但是临床上其他的指征怀疑有病变的时候也可以做增强CT检查。
3、当患者做完了手术之后需要判断是否有复发的时候,也需要做增强CT检查。
造影剂是指临床检查和治疗中为了增加某一内脏组织或腔道对比度, 更加清晰地显示器官或腔道的形态、轮廓及病变特征,常需要应用的某些特殊物质,又称为对比剂。造影剂常用的是一种含有不同浓度碘的药物,我们称之为含碘造影剂(Iodinated Contrast Agents,ICAs)。碘造影剂主要有:优维显(碘普罗胺)、双北(碘海醇)、泛影葡胺、泛影酸钠、碘化油、碘淳宁(碘克沙醇)等。
重点来了:二甲双胍是糖友们的常用药,吃了二甲双胍还可以做增强CT吗?
二甲双胍主要由小肠吸收,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经肝脏代谢,主要经肾小管分泌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增强CT检查需要使用碘对比剂,含碘对比剂也通过肾脏排泄,用造影剂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造影剂在体内蓄积,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等造影剂肾病。此时使用二甲双胍,可二甲双胍肾脏排泄延缓,引起二甲双胍在体内蓄积,引起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进而导致恶心、呕吐、嗜睡、上腹痛、食欲减退 、 过度呼吸、昏睡、腹泻和口渴等,严重者甚至死亡。因此,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停药48小时后方能进行CT增强及造影检查,而且检查完48小时后才可再次服用二甲双胍。
停用二甲双胍以后,血糖很可能会升高,此时,患者需要坚持控制饮食,积极运动,监测血糖。在药物使用方面,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碘剂X线造影后48小时,可检测血肌酐水平,若血肌酐无明显升高,基本排除对比剂肾病可能。
总之,在碘剂X线造影以前后,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暂停使用二甲双胍48小时, 以防止乳酸酸中毒发生。
此外,碘对比剂检查前应停用下列其他药物: (1) 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 消炎痛)、布洛芬等;(2) 双嘧达莫;(3) 环孢素和他克莫司;(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 、 阿米卡星等;(5) 万古霉素;(6) 两性霉素B 。
专家提醒:每个新发糖尿病人都应做一个胰腺增强CT
更早“揪”出癌中之王,专家提醒:
每个新发糖尿病人都应做一个胰腺增强CT
南报网讯 (记者 顾小萍)胰腺癌,因为发病隐匿、难以早期发现、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而被称为“癌中之王“。明天是世界胰腺癌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副主任蒋奎荣教授今天(11月20日)在接受采访时呼吁,新发糖尿病人,一定做一个增强CT看一下胰腺。
总是晚期发现,发病/死亡比接近1:1
胰腺癌是一种消化道肿瘤,尤其以胰腺导管腺癌最为常见,恶性程度非常高,疾病特点可以用“三高三低”来概括:发病率增高、死亡率高、复发转移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
根据最新的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胰腺癌9.5万例,在所有恶行肿瘤中排名第10,中国每年因胰腺癌死亡8.5万人,在所有恶行肿瘤中排名第6。而据美国癌症协会(ACS)2018年报告显示,胰腺癌五年生存率只有8%,在所有癌症中最低,也是唯一一种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接近1∶1的疾病,是生存最差的肿瘤之一。1990 年至 2017 年期间,全球胰腺发病率增加了 12%,死亡率增加了 10%。
胰腺癌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腹部不适或腹痛、消瘦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都是主要的临床表现。由于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同时缺乏有效的筛查方法,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即是晚期,并且预后极差,极易发生转移,患者不仅面临着极高的死亡风险,生活质量也大幅下降,为治疗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精神压力加大,胰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正在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蒋奎荣告诉记者,今年该院胰腺中心的手术量超过1000例,其中50%左右是胰腺肿瘤病人,但在该院正在治疗的胰腺肿瘤病人超过2000例,也就是说,确诊的病患者中只有1/5—1/4的病人有手术机会。
五类人群最该警惕
胰腺在人体中的位置很深,早期很难通过特异性的症状而被发现,比如有人因为消化不良被认为是胃病或者胆道疾病。
如何更早发现?蒋奎荣提醒,胰腺癌的五大类高危人群包括:慢性胰腺炎的病史,或者有家族史;体重迅速明显减轻;新发糖尿病病人;长期吸烟;BRCA基因突变的人等人群要特别留意早期筛查和预防。这些高危人群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消瘦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症状又无法查明原因时千万不可大意,要提防胰腺肿瘤的可能性,须到正规医院进行增强CT影像检查,通过早期诊断筛查识别胰腺癌。他还提醒,在日常体检中,肿瘤指标Ca199一旦出现异常增高也一定要查一查胰腺。
蒋奎荣教授介绍,江苏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是全国首家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一体化的胰腺中心/研究所,在胰腺中心苗毅主任的带领下,医院今年将可能突破1000例的胰腺癌手术,手术数量超过了所有欧美国家的总和,一年收治的患者数量也达到约2000例。
靶向治疗终迎曙光
胰腺癌的治疗最初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次是化疗,但。相比其他肿瘤,胰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较为缓慢。既往虽然也有靶向药物在国外获批用于胰腺癌,但其疗效十分有限,价格却很昂贵。
今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新型靶向药物奥拉帕利(一种PARP抑制剂)用于基因检测结果为BRCA突变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用该药物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相比没有使用该药物的患者延长了接近一倍,从3.8个月提高到7.4个月。这项重磅结果震撼了业界,迅速在国际顶级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蒋奎荣教授指出,这项研究是胰腺癌治疗领域的里程碑,靶向药物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的出现,让更多的病人可以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给胰腺癌靶向治疗和精准治疗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