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范围(糖尿病餐后两小时15)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空腹血糖5.9,餐后2小时血糖9.3,严重吗?如何诊断糖尿病

【专业医生天天和您说健康】

有朋友问: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5.9,餐后小时血糖9.3,严重吗?如何明确诊断糖尿病?

家用血糖仪为人们日常检测血糖提供了方便,但血糖仪只能作为监测血糖来用,要对糖尿病作出明确诊断还是要在医院通过静脉采血的方式来进行,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以静脉血测量结果而制定的,通常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空腹测量血糖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进食2两面粉做的馒头,检测半小时或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糖,这种检测法称为葡萄糖耐量试验或馒头餐试验,与此同时还可进行的一项检查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两项检查加在一起是最为标准的糖尿病诊断方法。

进餐后随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不断升高,在餐后30-60分钟血糖会达到最高峰,但最点因人而异,无法找出统一的时间点;随后逐渐下降,绝大多数人至餐后2小时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小肠吸收葡萄基本完成,因此把餐后2小时的血糖作为衡量餐后血糖的标准时间,之后血糖会进一步下降,至餐后3小时基本接近空腹时水平。

血糖升高后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胰岛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利用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其分泌量的多少与血糖变化相一致,即也是在餐后30-60分钟达最高峰,随后不断下降,至餐后3小时时接近空腹时的水平。

正常情况下,血糖变化的曲线与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曲线是相吻合的,如果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能随血糖的升高而增加,即会造成血糖无法被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这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糖尿病诊断时,两项检查应同时进行,以便根据胰岛素分泌情况判断糖尿病的轻重。

那么,如何判断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呢?

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糖尿病前期是6.1-7.0mmol/L;糖尿病是大于7.0mmol/L

餐后1小时:通过小于9.4mmol/L,最高不超过11.1mmol/L,超过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4.4-7.8mmol/L;糖尿病前期是7.9-11.1mmol/L;糖尿病是大于11.1mmol/L

这位朋友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3mmol/L,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水平,虽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表明血糖发生了异常升高,如不加干预治疗将很快发展为糖尿病。如果需要对血糖高低及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做更明确的了解,可以到医院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饮食,减少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摄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同时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而检验干预效果是否有效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降低体重,如能在3-6个月对减轻5-10公斤体重,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将得到有效控制。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看待餐后两小时血糖?7.8,8.0,10.0

自从我被确诊为糖尿病,总以为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得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也就是7.8以下,才算控制得好。可后来发现,这数字对于我们这群糖友来说,真的有点难。每次吃完饭后的那两小时,我就变得特别紧张。看着那血糖仪上的数字跳动,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有时候,数值稍微高一点,我就开始心慌,担心并发症会不会找上我。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才发现原来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7.8。对于我们这些糖尿病人来说,这个数字其实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还要看我们的身体状况。

像我这样的40多岁的糖友,如果身体状况还算可以,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以下就已经很不错了。而那些年纪大一些,或者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友,控制在10.0以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我不再那么焦虑了。每次测完血糖,我会根据数值来调整饮食和运动,尽量让它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你们有没有同样的困扰呢?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你们都是怎么控制的呢?这是一位患者自述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看待餐后两小时血糖?

上述是一位患者自述,在糖尿病管理中,餐后两小时血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然而,很多糖友对这个指标存在误解,认为它必须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才算控制得好。其实,这是一个需要细致解读的概念,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来说,确实是7.8mmol/L以下。但这个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已经确诊并正在接受治疗的糖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控制目标应该是个性化的,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治疗方案以及整体健康状况。因此,不能一刀切地认为所有糖尿病患者的餐后两小时血糖都应该降到7.8mmol/L以下。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了。对于年纪较大、病程较长或者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友,控制在10.0mmol/L以下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控制目标旨在平衡血糖控制和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餐后两小时血糖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合理饮食: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糖友应该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注意控制食物的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血糖,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友可以在餐后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注意不要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规律用药: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友来说,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帮助糖友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

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对血糖控制也有重要影响。糖友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除了以上建议外,糖友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自己的糖尿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以便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

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糖友应该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与糖尿病管理

在糖尿病管理中,药物治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类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患者控制血糖。然而,药物治疗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它需要结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定期的血糖监测,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控制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控制目标,并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用药以及定期监测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因素。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餐后血糖高隐患不小 ,高危人群别轻敌

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极为迅速。按照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1亿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而这一特点却没有被重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冉兴无:忽视餐后血糖升高常造成漏诊,高危人群应做餐后血糖筛查。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国人的基因型、β细胞功能特点等因素使中国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流行病学数据表明,82%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达47%的患者是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但是,国内的常规体检、检查一般都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往往造成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被漏诊。因此,一些患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被发现。

7.8mmol/L作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重要血糖值,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同时也是糖尿病的警戒区,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有研究发现,将空腹血糖在5.6~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的人都划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我国约一半成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此外,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还包括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超重或肥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0.90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2.82mmol/L)、高血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爱运动或习惯久坐者、用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目标血糖值要因人而异,在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前提下越低越好。

由于餐后血糖的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并与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不仅和药物相关,同时和患者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密切相关。

2015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餐后血糖的目标值。具体而言,餐后血糖常规的目标值是不超过10.0mmol/l。而针对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的患者,因为预期寿命较长,为了更好地预防并发症,餐后血糖需要达到更为严格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因为有证据表明,餐后血糖在7.8mmol/l以上,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已经显著增加。

糖尿病人要关注血糖高,更要关注血糖低,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前提是避免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风险高,一旦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甚至死亡。根据最新的指南更新,低血糖的阈值由3.9mmol/l,提升为4.4mmol/l,意味着无论是年龄高、病程长的患者,还是新诊断、病程短、年轻的患者,血糖值不能低于4.4mmol//l。因此,中国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需要牢记三个数字:10、7.8和4.4。

一般来说,年轻的、刚刚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后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不能超过7.8mmol/l。如果是一位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其他慢性病,低血糖的风险高,其餐后血糖标准就可以适当放宽,常规目标为10mmol/l以下。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越低越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餐后血糖影响因素多,患者需定期到医院测血糖。

空腹血糖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少,通过对药物的调整等就可以监测和达标。但餐后血糖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用药量、运动量、进食量和进食结构等,所以病人在餐后血糖的监测中要每天详细记录。如果餐后血糖不达标,看病时要带上平时的记录,请医生分析不达标的原因,才能调整。

糖尿病患者何时到医院复诊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讲,刚刚调整剂量、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1~2周复诊一次,三个月左右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调整好了,可以三四个月复诊一次。另外,血糖仪应该每天校正,3~6个月到医院测静脉血糖,做一个比对,这样更准确。

文/健康报记者 张蕊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