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疑糖尿病(可疑糖尿病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不痛不痒,却被查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4个“可疑”征兆,需重视
研究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现如今社会当中的一大重症,而且患病人数逐年提高。但因为糖尿病的病情较轻时身体并没有太多的不适,所以往往被人所忽视。因此当你的身体出现以下这些异常时,需警惕,及时就医,这或许是糖尿病的前兆!
1、多汗
这是一种糖尿病的典型不良症状表现,一般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出现身体出虚汗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在睡觉的过程中血糖降低导致的,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在半夜出现出汗的现象之外,还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心悸的现象。
2、皮肤发痒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是很高的,因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办法正常代谢糖分,而人体内的糖分含量过高,就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皮肤瘙痒的现象,所以说如果出现了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常常会出现皮肤发痒的现象。
3、半夜发饿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代谢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导致了人没有办法正常利用糖分,糖分的利用率不高就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肚子饿的现象,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己吃不饱。
4、半夜口渴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表现,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糖分含量过高导致的,大家对于这种现象一定要加以重视,如果已经喝了很多水,但是仍然带有口渴的现象,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了.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泉州22岁女子确诊!医生提醒……
“唉,如果我能注意点……”
这个春节
泉州22岁的姑娘小青(化名)
基本上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快乐吃喝、尽情玩乐后
大年初二
小青的身体出现不适
大年初三,她直接进了医院——
确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一些糖尿病患者因暴饮暴食,或擅自减量或停用药物,导致血糖波动过大,从而引发相关并发症。
春节期间暴饮暴食
两年轻人先后中招
大年初三一大早,浑身乏力的小青在家人的搀扶下,赶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小姑娘整个人很疲乏,出现多饮、多尿、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过询问和观察,内分泌科蔡清颜副主任医师心里已经有底。果然,经检查,小青的空腹血糖值为16.5mmol/L(正常值为3.9-6.1mmol/L),血酮体强阳性,确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沟通中,蔡医生了解到,早在10年前,小青就确诊糖尿病,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多见于青少年)。
今年临近春节,小青出门旅游,没能及时注射胰岛素,而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极差,胰岛素绝对缺乏,胰岛素注射是不能停的。另一方面,小青在春节时暴饮暴食,过度食用油炸食物、甜食等高脂高糖食物,且三餐极不规律。这些情况导致她的血糖直线上升,严重代谢紊乱致体内大量酮体蓄积,最终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无独有偶。同一天,泉州33岁的大梁(化名)也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收入院。3年前,大梁确诊糖尿病,平时通过口服药控制血糖,不过,一直控制得不太好。今年春节,大梁应酬多,酒喝得多,饮食也极不规律,导致血糖蹿高,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加重,引发酮症酸中毒!
两个年轻人先后被收入院。经对症治疗,酸中毒被纠正,于2月19日出院。出院前,蔡医生反复叮嘱他们,仍需积极治疗糖尿病,监测血糖,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
饮食不当 治疗中断
易引发糖尿病并发症
据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是以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表现,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障碍密切相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也可因为感染、用药或饮食不当及其他疾病诱发。
蔡医生
“春节期间,我们医院的内分泌科收治了大约20名病人,其中,至少15人患上糖尿病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些患者血糖普遍控制不好,病情轻重不一,有的为初次发病,有的是老病号。”
蔡清颜医生分析,经了解,这些患者之所以容易在春节期间发病,大部分与饮食不当有关。比如,进食过多的高糖、高脂食物,饮酒过多,三餐不规律等,加上一些患者胰岛素使用不规范,擅自减量或停用,由此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引发相关并发症。
据介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等症状加重。若未及时治疗,还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气为烂苹果味、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甚至出现昏迷。
想安稳过完年
三点建议请收下
根据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2%,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以上为2型糖尿病。距元宵佳节还有几天,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避免酮症酸中毒,安稳度过这个年呢?蔡清颜医生给大家提了几个建议——
首先,要坚持合理规范的糖尿病治疗方案,根据医生的指导,坚持规律地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其次,饮食要控制。适当低脂,尽量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切忌暴饮暴食,可少食多餐,同时搭配新鲜蔬果,特别是一些纤维丰富、水分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大便通畅,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
第三,规律地监测血糖。根据医生制定的血糖控制目标,自我监测和记录。如果监测发现血糖未达到目标水平,过高和过低都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运动强度或者药物,使血糖得到控制。
“如果糖尿病患者呼吸中出现烂苹果味道或出现其他可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比如,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蔡医生提醒。
转自: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来源: 新闻广角
低血糖也有大学问
糖友大多数时候总是担心自己血糖过高,殊不知低血糖也是患者长期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制约因素,而严重低血糖可导致难以忍受的不适、跌倒、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正常血糖值:空腹静脉血糖:3.9~6.1mmol/L。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 就属低血糖范畴。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低血糖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以至于被误诊(曾有报道因低血糖昏迷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因行为异常被误诊为精神病发作等)。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分类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
严重低血糖:需要他人帮助,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此外,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称可疑症状性低血糖),也应及时处理。
1.药物: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均可引起低血糖。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应用DPP-4 抑制剂和 GLP-1 受体激动剂的低血糖风险较小。
——对策: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地调整剂量。
2.病情:1型糖尿病患者及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血糖波动大,易忽高忽低;合并较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一些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由于其自身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增加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此阶段易出现低血糖。
——对策:密切监测血糖,充分评估病情,调整血糖控制目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及更改方案。
3. 生活习惯1——用药后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
——对策: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3. 生活习惯2——运动量增加
——对策: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或适当减少药物的剂量。糖尿病患者应常规随身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3. 生活习惯3——过量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
——对策: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低血糖的处理1. 立即食用下列一种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品
- 饮一杯糖水,含食糖15-20g
- 饮一杯葡萄糖水,含葡萄糖15-20g
- 饮150-200ml果汁或可乐
- 吃1-2汤匙蜂蜜
- 吃2-3颗糖块或2块饼干(约重30g)
2. 15-20分钟后,重复测血糖1次,如血糖仍未上升,或症状无明显缓解,再服前述糖类食品1次。
3. 严重低血糖应急处理
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如昏迷、神志不清时,切勿强行喂食,家属应立即呼叫医疗机构紧急援助或将病人送往医院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