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能吃氨糖软骨素吗(二型糖尿病能吃什么水果)

中国药店 0
文章目录:

顾客服用氨糖软骨素钙片后,血糖升高了?

早晨八点钟左右,顾客拎着一瓶吃了一半的氨糖软骨素钙片来讨说法。见顾客来势汹汹的样子,感觉随时都能从嘴里喷出火来,店员们都很紧张。

经过一番交流后,得知顾客因为膝盖痛,两个星期前在店员的推荐下买了一瓶氨糖软骨素钙片。吃了十多天感觉还行,于是就推荐给一同跳广场舞的朋友,因为朋友也是经常腰痛腿痛的。

结果,朋友看到氨糖软骨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D—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坚决不肯吃,问其原因:自己有糖尿病,成分里有氨基葡萄糖的成分,所以不能吃。

听到朋友这样说,顾客也有点不放心,虽然自己没有糖尿病,还是担心吃了氨糖软骨素钙片,到时候别把血糖吃高了,那不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第二天跑到其他药店测了一个空腹血糖,一测血糖值6.3,店员告诉顾客要多注意,平时少吃点糖,血糖值在临界点了。顾客一听,这绝对是吃氨糖的缘故,气不打一处来,直接跑到我们药店来讨说法。

氨基葡萄糖,名字里有“葡萄糖”,那到底会不会升高血糖呢?

氨基葡萄糖,全称D-氨基葡萄糖,简称氨糖,是人体内合成的物质,是形成软骨细胞的重要营养素,人体内的氨糖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它是一种天然的氨基单糖,是蛋白多糖合成的前体物质,可以刺激软骨细胞产生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蛋白多糖,提高软骨细胞的修复能力,抑制操作软骨的酶。防止操作细胞的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可以促进软骨基质的修复和重建,从而可延缓骨关节疼痛的病理过程和疾病的进程,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氨基葡萄糖的名字中含有“葡萄糖”的字样,但它并不是真正的葡萄糖。它是葡萄糖的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是蛋白质或脂类糖基化反应中的重要前体。服用后在体内也不会生成葡萄糖,其最终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尿素,不会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心服用。

知道氨糖并不会升高血糖后,必须得向上文中的顾客解释清楚才行呀!于是就询问顾客在测血糖的前一天晚上有没有吃什么含糖的食物,晚上九、十点钟吃了一些饼干和水果。

店员让顾客氨糖软骨素钙片接着吃,晚上不要吃太多淀粉类的食物,早晨空腹来测血糖。后来连测三天,血糖值都在5.6到5.8左右,这个血糖值完全没问题呀。在店员的耐心的讲解下,顾客终于放心了,后来又陆陆续续买了几瓶。

现在市场上有两种氨糖,分别为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盐酸氨基葡萄糖,它们属于药品。还有些补钙的保健品中会加入氨基葡萄糖,也就是上文中顾客买的氨糖软骨素钙片。

有些时候,会有顾客问: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盐酸氨基葡萄糖该选择哪一个?其实,就目前治疗效果看,两者没啥区别,也就是酸根离子不同罢了。因为主要起作用的是“氨基葡萄糖”。

如果非要比较的话,主要是含有氨糖的纯度不同。由于硫酸氨基葡萄糖极易吸潮和氧化,为了保持稳定性,必须加入20%左右的盐酸盐,因此市售的部分硫酸氨基葡萄糖产品实际上是复盐,这就意味着硫酸氨糖的纯度最高只能为80%。

而盐酸氨糖的高稳定性决定了他不用添加任何稳定成分,因此相较于硫酸氨基葡萄糖,盐酸氨基葡萄糖的纯度更高。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图片来源:品牌方提供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9@163.com(邮箱),稿费=200元 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联系方式

在看一下呗!

哪些骨关节炎患者可以使用氨糖软骨素?使用需注意哪些事项?

在诊室里,很多因疼痛加重而寻求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尽管病情还处于早中期,但确诊已经有一段时间,当询问他们采取过哪些治疗时,答案中氨糖软骨素非常常见,甚至比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更常见。

不知不觉,很多人把氨糖软骨素当做对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主要武器,一个原因是相关的保健品非常多,在网络和药店经常能看到广告,很多人会错把保健品当做药品使用。另一个原因是患者仍然缺乏对骨关节炎的认识,比如不了解膝骨关节炎早中晚期有哪些治疗方法,也不了解氨糖软骨素对哪些患者适用。

氨糖软骨素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今天除了氨糖软骨素的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外,我们还会讲讲氨糖软骨素的用药安全性。

氨糖软骨素治疗膝骨关节炎存争议,明确适应症和用法是关键!

氨糖软骨素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属于改善病情类药物,这一类药物近年来的研究结论各异,部分甚至相悖,所以在主要的膝骨关节炎诊疗指南中意见也不相同,推荐、不推荐、不确定都有。而在患者的反馈方面也是众说纷纭,很多患者不知道该不该用、能不能用。

首先建议患者,在是否使用氨糖软骨素上不要人云亦云,不能听见别人说有效就盲目跟从,也不能听见有人说无效就盲目拒绝,用或不用都要有科学依据来支撑。我们从四个方面来了解氨糖有没有用、该不该用、该怎么用。

01 / 氨糖软骨素有助于保护软骨

氨糖软骨素是两种药,分别是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

  • 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天然的氨基单糖,是糖胺聚糖和透明质酸的重要结构成分,为人体关节软骨基质中合成蛋白聚糖的重要成分。
  • 硫酸软骨素化学结构上为一类多糖,即糖胺聚糖,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蛋白多糖,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就是胶原和蛋白聚糖,所以软骨素也是维持正常软骨成分和功能的必要条件。

有研究表明,人在30岁左右,体内的氨基葡萄糖就逐渐流失不再生成,45岁后只相当于18岁时的18%,60岁后就微乎其微了。当内源性氨基葡萄糖不足时,这时候或许就需要外源性的氨基葡萄糖来替代。

  • 氨基葡萄糖具有改善软骨代谢、刺激软骨基质合成、提高软骨修复能力的作用,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有改善关节功能和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
  • 氨基葡萄糖还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有助于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小,可以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等镇痛药物的使用。
  • 硫酸软骨素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软骨降解酶的活性,减少软骨基质和关节滑液成分的破坏,从而抑制软骨基质的降解。
  • 硫酸软骨素还能减少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改善滑膜和软骨下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膝骨关节炎的症状、减轻疼痛及改善关节功能。

所以我们看到,外源性补充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具有抑制骨关节炎进展、改善骨关节炎症状的效果,也有多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结果。

02 / 氨糖软骨素修复软骨有限制

氨糖和软骨素治疗膝骨关节炎存在争议:

  • 有些研究发现了氨糖软骨素在中期随访上对患者疼痛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但缺乏长期随访的验证;
  • 有些研究认为氨基葡萄糖单用在长期随访相当于安慰剂;
  • 有些研究认为硫酸软骨素中期疗效上可改善症状但对功能改善帮助不大。

各种研究得出的结果各异,但还是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氨糖软骨素可以用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所以,患者用或不用不用不能人云亦云,氨糖软骨素安全性好,不能因为听到有争议就放弃一种治疗手段。

关于氨基葡萄糖的使用,目前国内专家的共识是: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这是因为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的磨损还不算太严重,关节软骨的形态和结构基本存在,对于软骨大部甚至完全磨损的较晚期患者,氨糖的效果就不太好了。

总之,氨糖和软骨素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上面是存在限制的,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但多项研究又证明了其对膝骨关节炎具有积极作用,患者也不可盲目拒绝,早中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还是可以使用,毕竟氨糖软骨素的安全性高,效果不佳再停用即可。

03 / 氨糖软骨素使用方法有讲究

有些患者服用氨糖软骨素后没有疗效,也可能用法不对的原因。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指出:氨糖的剂量每天不应小于1500毫克,否则疗效欠佳。分2~3次服用,持续8周以上显效,使用1年以上疗效更稳定。

所以,有些患者如果服用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效果就停用或减量使用,过一段时间又继续服用,或者一开始就没有足量服用,那效果不佳自然不难理解了。如果药物不是医生开具,而是患者自行购买的保健品,那么一定要注意剂量是否正确。

此外,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通常联合使用,有研究认为二者联用有“1 1>2”的效果。联合应用氨糖和软骨素,可以这样服用:第一个月氨糖每次480毫克,硫酸软骨素每次600毫克,每日三次;第二个月改为每日2次,每次剂量不变,在症状消失后可间隔1~2个月,再循环服用。如果患者在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那么可能需要降低氨糖和软骨素的服用剂量。

04 / 氨糖软骨素治疗无效早停用

如果我们服用氨糖软骨素8周以上还没有明显疗效,怎么办?2008年,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制定的《髋与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指出,如果服用氨糖没有明显反应即考虑在6个月内停药。也就是说,如果服用氨糖软骨素半年没有明显的效果,那么继续服用估计也没什么作用,患者最好就停药。

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01 / 安全性高不代表氨糖软骨素没有不良反应

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氨糖、软骨素的安全性高,因此患者可以长期服用。但安全性高不代表绝对安全,个别患者服用氨糖软骨素后还是会有不良反应,而且有些患者是不适合服用氨糖软骨素的。

  • 氨基葡萄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的胃肠道不适(恶心、腹泻等),轻度的头痛、乏力和困倦等,以及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皮疹、瘙痒等)。
  • 硫酸软骨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胸闷、恶心、牙龈少量出血等。

对于以下人群,要谨慎使用氨糖和软骨素: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禁用氨基葡萄糖;
  • 市面上氨糖的药品或保健品主要提取自蟹壳和其他海洋生物,对此类生物过敏者禁用;
  • 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及过敏体质者要慎用氨糖;
  • 有哮喘者可能引起哮喘症状恶化,要慎用氨糖;
  • 氨糖有引起血糖或血脂升高的报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者使用需注意,做好血糖、血脂监测;
  • 有出血倾向者要慎用硫酸软骨素。

02 / 糖尿病患者可使用氨基葡萄糖但有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服用氨糖的。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是葡萄糖,氨糖是葡萄糖分子上的一个羟基被取代变成了氨糖,与葡萄糖不是一回事,被人体吸收后,也是从血液进入组织,被软骨细胞摄取促进胶原合成,并不会重新变成葡萄糖,加上氨糖的服用量并不大,因此是不会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的

不过,却有服用氨糖引起血糖升高的报道,为了安全起见,糖尿病患者服用氨糖期间,应该进一步做好血糖监测。

03 / 盐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氨基葡萄糖效用差别并不大

氨基葡萄糖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硫酸氨基葡萄糖盐酸氨基葡萄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前两者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也给很多患者造成了选择困难,硫酸氨糖和盐酸氨糖究竟谁好?

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氨基葡萄糖的异同,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无论是硫酸氨糖还是盐酸氨糖,活性成分是一样的,药代动力学也没什么明显区别,都是在胃酸的作用下水解,并以氨基葡萄糖的形式在小肠被吸收。
  • 盐酸氨基葡萄糖的纯度更高,含钠量更少。硫酸氨基葡萄糖因为稳定性相对较差加入了大量钠盐和钾盐,纯度较低,但硫酸根更容易被吸收。
  • 有相关研究表明,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更为常见。

总体上讲,盐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氨基葡萄糖在疗效上旗鼓相当,对于有高血压、心脏和肾脏问题和胃肠道功能不好的患者,盐酸氨基葡萄糖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04 / 氨糖软骨素不是“救命稻草”,病情康复还需坚持规范治疗

氨糖软骨素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来讲,只是一种营养药物治疗,患者不能指望仅靠这种治疗就能改善症状、阻止病情发展,对于早中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来讲,日常的运动管理、功能锻炼、饮食控制都非常重要,也要积极采用物理治疗、透明质酸钠注射等治疗,只有联合多种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发展,只有在坚持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氨糖软骨素才有用武之地。

#用药科普排位赛#

治疗骨关节炎,氨糖到底是不是药,什么人不适合吃?

骨关节炎的患者,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变薄,引起关节僵硬和疼痛,近年来发现一些酶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导致关节摩擦时发生软骨分解,人们发现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这些酶,于是就从贝类贝壳或在实验室里人工合成了氨基葡萄糖。氨糖不仅只有一种,有硫酸氨基葡萄糖,盐酸氨基葡萄糖,乙酰氨基葡萄糖。

它是药吗?

氨糖的作用至今还存在争议,美国的骨关节炎治疗指南里不建议把氨糖作为基础用药,只当做一种补充剂,类似于鱼肝油一样的保健品,欧洲一些国家则认为它是有效的药物,四个欧洲国家的606名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试验,把氨糖和关节炎药物塞来昔布对比,每天服用三剂氨糖和软骨素,与小剂量塞来昔布的效果相当,半年后两组患者的膝盖疼痛和僵硬都减轻了一半。

塞来昔布是关节炎的经典用药,但长期服用可能对心脏和胃肠道有副作用,例如高烧,溃疡和出血,但氨糖很少有这些副作用,而且还可以替代一些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的人,能起到药物的作用。

为什么存在争议

2016年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研究人员招募了164名患有骨关节炎并且膝盖疼痛的患者,一半人服用了氨糖和软骨素,另一半服用了看起来一样的安慰药片,结果服用氨糖的人结果更不理想。

这些年医学界对氨糖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些认为有用,一些认为只是安慰剂,总的来说有这几个原因,首先是关节炎的复杂性,普遍认为关节炎会持续发展下去,实际上许多关节炎可以自行停止发展,甚至自行逆转,这时候吃不吃药都一样。还有一些患者的X光片显示软骨磨损严重,但关节疼痛并非来自关节,而是主要来自周围的肌腱和韧带,最后一个原因是氨糖的来源,它只要来自虾贝类,虾和蟹的壳,至今没有大规模的研究证明这些动物壳材料能改善软骨,有一些研究也是小规模和有局限性的。

值得服用吗?

就像姜黄也能缓解关节炎一样,对有些人有用,氨糖的疗效虽然尚未确定,但也没有听说过重大不良事件发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一段时间看看效果,一般要和软骨素配合使用,不过在一两周内效果不明显,通常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奏效,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无效,或者效果不明显,建议停止服用。

哪些人不能吃?

氨糖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有这些状况的人谨慎服用,否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怀孕和哺乳期,癌症,哮喘,过敏,高血压,肾病,心脏病以及血液循环问题,有糖尿病的患者更要注意,氨糖是葡萄糖加工途径的糖,该途径也是二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服用之前请咨询医生。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氨基葡萄糖和软骨素补充剂真的对关节炎有效吗?》,哈佛健康,2022

《氨基葡萄糖补充剂:对关节有益,但可能对糖尿病有风险》,国家健康中心,2016.

《硫酸软骨素和氨基葡萄糖联合治疗疼痛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病年鉴,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