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教育吧(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北京老年医院 0
文章目录:

您了解糖尿病教育吗?

什么是糖尿病教育门诊?

糖尿病教育门诊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知识,才能更好地与医生配合,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教育门诊是由内分泌科建立的以糖尿病教育、健康指导、糖尿病管理于一体的门诊,糖尿病教育门诊是由具有糖尿病教育师资格的护士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内分泌科专科护士出任,主要功能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传授,解答患者提出的一般糖尿病问题,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建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如您对自己的饮食、运动有什么疑问可到健康教育门诊与护士进行咨询。如您在治疗过程中,对用药方法有疑问或对自我监测血糖、胰岛素注射有不明白问题时可到糖尿病教育门诊向护士进行咨询。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体重?

目前国际上多用体重指数(BMI)来评估患者体重是否合理,以鉴别患者属于肥胖、消瘦或正常。体重指数计算方法: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少于18.5为体重过轻;18.5~24为正常;24~28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对一些肌肉发达的患者单用BMI指标判断肥胖则不够准确,需要加测腰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为中心性肥胖或腹性肥胖。如体重指数正常,但腰围超标,也属肥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独立的高危因素;肥胖,靶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少、亲和力下降,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肥胖,肝糖输出增多、糖异生增加、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要消耗比正常高出5倍以上的胰岛素,出现糖耐量减低、高胰岛素血症和代谢紊乱;肥胖也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高血压和肝胆疾病高危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体重指数和腰围,以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胰岛素用量,做到合理使用。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控制好坏与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寿命长短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刚发现糖尿病时,应到正规医院、正规糖尿病专科就诊,做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评估。糖尿病专科医生能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给予生活指导、应用降糖药物、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和危重情况发生。糖尿病老人也应学会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心理调适:患者常因为自己患有糖尿病而抑郁、焦虑,不能积极地应对疾病,导致糖尿病控制更差,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首先就是心理状态管理,要认识到糖尿病可以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可以预防,已发生的并发症可以治疗或控制。

(2)生活管理:包括饮食、工作时间和强度、运动锻炼、休息时间的计划和实施,还包括旅游、驾车、聚会、娱乐、性生活等情况的自我管理,相关知识可到医院专科咨询医生。

(3)药物管理: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时注意事项、药物保存、胰岛素注射方法、胰岛素注射部位、胰岛素注射时注意事项、胰岛素保存等内容。

(4)自我监测: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重要内容。内容包括血糖、血压、脉搏、体重及腰臀围情况,应至少每周测一次。自我监测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达到长期良好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5)特殊情况下的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在正常有规律的生活中容易获得良好控制,但在发生外伤、感染、情绪波动、妊娠、发生其他疾病等情况下常难以良好控制糖尿病,患者应了解以上情况对糖尿病的影响,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自我管理。

专家提示:要求糖尿病患者生活用科学方法管理自己,把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代谢指标控制到良好水平,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已有并发症患者,应控制并发症进展,促进痊愈,已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我国是糖尿病高发大国,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等危重症(指无冠心病者在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与已有冠心病患者等同的状态),其并发症的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三级预防”能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进展。“三级预防”包括:

一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发生:①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认识糖尿病相关症状,如尿多、口渴、爱喝水、容易饥饿、体重减轻,了解糖尿病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生产史、特殊药物服用史等;②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③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及早就诊。

二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尽可能早地进行并发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如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注意双足皮肤温度、皮肤色泽、有否破溃、霉菌感染等;同意注意与高血糖相互影响的血液生化检查: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和高密度胆固醇)、尿酸、电解质。

三级预防是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严格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通过积极有效治疗,慢性并发症的早期是可能终止或逆转的。

「糖尿病专栏」“对话”糖尿病教育与管理

“凤凤·对话”糖尿病教育与管理,[516].医师报,2017-9-7(15)”

大会主席说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迅猛增加,尽管我们努力的做糖尿病教育者的培训,做糖尿病管理单位的认证,但是仍感到杯水车薪。

今年,糖尿病教育与管理研讨会的主题就是“跨界融合、全程支持”。参与本次大会的人员覆盖了医疗、企业代表、互联网公司及数字媒体等行业,大家都在努力的探索,解决了部分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正如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教育者协会最新发表的糖尿病标准化教育建议中提到的新概念——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支持,主旨是要让糖尿病防治中的各个行业不再各自为政,而是融合形成一体化的服务。

欢迎各方参与自我管理教育支持,但要经过学术组织的认证以保证教育的规范性、正确性。

——郭晓蕙

对话一

左起:贾伟平、潘长玉、孔灵芝、周永林教授

中国是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达11.6%。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甚至达到50.1%。如何落实分级诊疗、满足患者和家属在糖尿病教育管理方面的差异化、个体化和生活化的需求是一大新课题。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女士介绍,要达到良好的糖尿病防治效果,仅靠医护人员的努力是不行的。加强糖尿病的教育管理非常重要。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加知识,其核心应该是增加技能,只有帮助患者掌握了自我管理的技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从宏观层面,糖尿病的管理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多的财政投入,有更多的社会投入,以及医疗系统内部多方面的融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潘长玉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宣传教育要让被教育者听得明白,这是应对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接触不同患者的时候都应该遵循的准则。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群体共同坚持。近年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管理学组的一些教育管理措施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希望糖尿病的教育管理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越办越好。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永林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力度还远远解决不了糖尿病发病的问题。公共卫生系统如何与临床进行资源整合非常关键。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逐步转向糖尿病潜在患者人群以及一般人群的健康教育。通过近十年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这些知识要转变为具体行为可能需要一些激励机制及政策的引导。要积极推动相关政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来。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总结道,国家慢病防治中心(CDC)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对全体人群、还没有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管理教育。而在疾病阶段,医务人员则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积极促进糖尿病管理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地,才能让糖尿病可防可控的目标得以实现。

对话二

左起:纪立农、邹大进、郭立新、章秋教授

在互联网 的时代,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与应用层出不穷,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分级服务在学术体系内正逐步走向完善。随着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的前进,构建一套标准化、高度信息化、人性化的系统正逐步成为可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认为,移动医疗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话题。医务人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为我国互联网移动医疗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糖尿病患者和大众提供更持续、有效的优质服务。在这个大背景下做到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表示,很多糖尿病患者渴望知识,但是很多时候得到的知识是不正确的,或是欺骗性的。电视台关于健康的科普节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但是错误的知识给观众带来的是“黑暗”。我们不一定要诅咒黑暗,但是一定要点燃蜡烛,用正确、科学的理念去引导患者,让他们接收到正确的知识。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科普,让患者和家属更加了解糖尿病。用教育驱散“无知和虚假的黑暗”。尽管点燃一支蜡烛驱散的“黑暗”很有限,但这就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邹大进教授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大幅度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但是如果互联网的信息没有规范和标准,往往会使错误的信息也传播得很快。所以移动医疗必须结合规范化和标准化,才能做到传播正确的信息,使患者获益。互联网医疗教育任重而道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章秋教授介绍,我国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这得益于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近年来,糖尿病教育管理学组对糖尿病教育管理单位和教育者进行考核认证。已有400家单位和近2000名糖尿病教育者经过认证,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抗击糖尿病。

对话三

左起:刘乃丰、孙子林、陈伟、罗刚教授

在大数据的时代,医院与社会如何做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完善糖尿病教育的服务与评估体系同样是社会各界需要面对的问题。

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刘乃峰教授介绍,我国的糖尿病流行趋势非常严峻,糖尿病患者人群不断扩大,患者人群对医务人员也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这种需求呼应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跨界融合。糖尿病的分级服务需要大量的资源,在互联网 的时代,仅靠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很多防控工作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有了政府的主导及全社会的参与,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具体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信息化能发挥更重要、更显著的作用。

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孙子林教授认为,如果把分级诊疗作为一个目标,跨界融合和全程支持则是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糖尿病管理体系欠缺全程理念。分级服务应该覆盖到预防、治疗、管理及康复等方面。但是,在糖尿病患者数目巨大的情况下,现有的医疗资源是不够的。面临这种境况,互联网 移动医疗可使现有的医疗资源被更好的利用。糖尿病分级服务离不开信息化,离不开社会更多的支持。

北京协和医院陈伟教授表示,要让患者对糖尿病科普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证不上当。教育要到群众身边去。互联网移动医疗是一个桥梁,拉近医生、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分级诊疗中,要借助互联网 的工作模式,让医生走进社区,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分级诊疗。

《医师报》9月7日15版

扫码查看往期报纸

往期回顾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过往的君子帮点赞哈~~老板说点赞满 500 给小编加鸡腿~~ 😋😋😋

糖尿病防治全民教育科普(一)知晓“糖”病 防治并行

来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

◆运城同德医院糖尿病心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 师静梅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为持续推进糖尿病防治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居民对糖尿病的认识,在运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本报邀请我市各医疗机构专家,分别围绕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并发症筛查率,整理了4篇系列科普文章,计划在每周三专版刊发,敬请关注!

近日,我国糖尿病30年调查报告在国际医学期刊糖尿病杂志上发布,其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总患病人数超1.17亿人,居全球第一,但可怕的是,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为36.5%,治疗率仅为32.2%。也就是说,有7429.5万人血糖已经发生异常,自己却一无所知。糖尿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些什么影响?如何减少无知的代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糖尿病,了解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性疾病,主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发生的糖类、酯类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目前糖尿病存在患病率高、病情控制差、并发症和死亡高发等问题,须制订有效防治措施。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须保持在一定范围。血糖的平衡调节非常复杂,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胰岛素。

什么是胰岛素呢?胰岛素是由人体胰腺的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能直接降低血糖的物质。人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胰岛素就像一把“金钥匙”,能打开细胞大门,使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只有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在血糖调控环节中,任何一个纰漏,都会导致高血糖。

高血糖有多可怕?血糖长期处于高值,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使血管变薄。同时,血小板更容易在内皮细胞受损部位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的3大主要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这些疾病都与血管狭窄堵塞相关。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30岁~39岁患病率6.5%,40岁~49岁高达11.1%,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

如何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判断是否患上糖尿病,主要靠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当出现难以忍耐的皮肤瘙痒、视物模糊、浑身没劲等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及时检查。还有许多人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高血糖,所以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生活中应合理膳食,加强肌肉锻炼,多关注血糖情况。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不管1型还是2型糖尿病均与遗传因素有关。需要注意的是,遗传的只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也就是说,父母或祖父母等有糖尿病的,其后代更容易发生糖尿病,但并不足以致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生,还需具备另一个条件,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如肥胖、特殊病毒感染、长期的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比喻,那就是遗传因素将“子弹上膛”,环境因素“扣动扳机”。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容易患糖尿病的有: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高出两倍以上;超重或肥胖,尤其是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年龄大于等于45岁的中老年人,糖尿病是一个增龄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上升;不明原因容易疲劳的人,有“三多一少”,即多尿、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疲劳症状在休息后不能缓解;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或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之前发病);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以往妊娠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千克以上)的女性;空腹血糖异常者。

对以上易感人群,一定要加强监测,即使无不适,也要定期体检,才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始作俑者,它包含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控制不佳导致的急性代谢紊乱,常见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乳酸酸中毒和严重低血糖。

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是伴随终身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持续的高血糖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人体全身大小血管及神经,从而引起人体各组织、器官病变,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

总之,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主因,并发症一旦产生,会大大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据估算,在糖尿病总治疗费用中,约80%是用来治疗并发症的,而在中国每天都有2000余人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死亡。知晓糖尿病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加强监测,早发现、早诊断、规范血糖及相关并发症治疗迫在眉睫。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