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很重要(糖尿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身体长期慢性缺水)
防治糖尿病 家庭管理很重要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全家齐行动,共同防治糖尿病”,围绕着这个主题,金华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日前举办了一场知识竞赛。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多少为宜?胰岛素推注完毕后,针头要留置在体内多久后再拔出?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开启后最长可以保存多久?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用油和盐的摄取量应为多少……竞赛的题目大多是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6名该科室的糖尿病患者与家人组队参赛,答题现场的气氛十分踊跃,正确率也比较高。
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永姣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好好管理。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中,除了医护团队的专业医疗管理外,家庭的支持很重要。家庭的关心呵护是患者战胜疾病的一种力量,而家人后勤保障做好了,也可以从饮食、运动、监测、用药、心理支持及低血糖救助等多个方面为患者防治糖尿病进行积极配合。因此,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家人,有必要和患者共同学习糖尿病知识,一起参与患者日常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患者很多是老年人,他们的体质较弱,容易出现心、脑、肾等多种并发症。在家人的帮助下,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有效治疗及监测,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参加知识竞赛的患者中,有多名已经打了多年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得比较好。通过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其家庭对糖尿病是比较了解的。张永姣说,科学用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很多老年患者文化程度不高、记性又不好,很容易发生漏服、误服的情况,从而引发险情。
前不久,她就接诊了一名65岁的男性患者,他在今年3月曾因患糖尿病入院,出院时医生为他制定了强化治疗方案,白天晚上需要打不同的胰岛素。该患者不认识字,本该晚上打的胰岛素打完了,他就把白天打的胰岛素也用于晚上注射,直到出现低血糖症状才到医院治疗。张永姣说,这样随意服药是非常危险的。“白天和晚上注射的胰岛素是完全不同的,白天注射的胰岛素是超短效的,作用时间为4至6个小时,如果放到晚上打就会导致患者低血糖,情况严重的话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是我们最怕遇到的情况,因此在开处方的时候,我们都反复交代老人及其家属按医嘱用药。”
在该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80岁的叶爷爷是张永姣比较关注的一个患者。老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家属又不能24小时陪伴,早饭后经常忘记打胰岛素。尽管医务人员时常关心,但由于没有规范用药,叶爷爷的血糖一直控制不好。
张永姣建议糖尿病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这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管理和监督。气温逐渐走低,很多人的食欲好起来了。如何在享受健康美食的同时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就需要学习并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根据患者体形、劳动强度计算总热量,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科学烹饪,平衡膳食。天冷了,很多人的运动量也减少了,但糖尿病患者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促进葡萄糖和脂肪消耗。如果没有家人的监督和鼓励,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糖尿病患者需要勤测血糖,为了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冬季测血糖要比其他季节次数还多一些,这也需要家人的督促。
天气转冷,很多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认为这个季节就没有必要把胰岛素放到冰箱里了。医生提醒:没有开封的胰岛素必须放在冰箱里冷藏(温度在2℃至8℃),已开封的胰岛素不宜放回冰箱,就在室温下保存。如果打了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还是不理想,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查一下。有些患者总是在一个部位打胰岛素,会导致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医生指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整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一旦确诊糖尿病,除了规范治疗、控制好血糖外,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做好早期筛查,有相关症状及时就诊。
糖尿病关注“血糖”就行?这个指标也很重要,很多人忽略了
糖友们都知道,糖尿病需要定时监测指尖血糖,常见有空腹、睡前、三餐后血糖以及必要时午晚餐前及凌晨3点血糖,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指标也很重要,那就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以下是我们医院的糖化血红蛋白报告:
从表中可以看到,标准的HbA1c检测方法的正常参考值为3%~ 6%。糖化的升高和血糖的对照表如下。因此,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我们可以初步估算血糖的控制情况,例如糖友如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那意味着近3月其平均血糖水平为8.6mmol/L,如果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那意味着近3月其平均血糖水平为10.2mmol/L,这个是平均血糖水平,不论空腹或餐后。
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关系对照表
既往,糖尿病诊断标准主要以血糖水平为依据,但根据目前最新的指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亦成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前提是需要由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出示。所以,如果是正规的单位体检发现糖化血红蛋白≥6.5%,请务必要专科就诊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4%-6%,但我们临床医生并不要求每一个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均要达到正常。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的年龄、病程、并发症、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综合评估。下图是医生评估控制目标的主要参考因素,对糖友来说有点复杂,糖友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目标水平。
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1次。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而且,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即刻血糖水平,也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自我血糖监测和持续葡萄糖监测可以很好地弥补 HbA1c 的上述不足。因此糖友们都要定期监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健康热力计划#
糖尿病还有一个管理很重要,不是饮食不是运动,只是很多人不重视
爱生活更爱健康,每天分享靠谱的医学健康知识,今天小溪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糖尿病还有一个管理很重要,不是饮食不是运动,只是很多人不重视。
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涉及到饮食、运动和药物等方面的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诊疗。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却是要贯穿人的一生,为了及时发现自己是否有患上糖尿病,必须留意身体有无“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然而这只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方法,要想及时发现自己有无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的自我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小溪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自我血糖监测的事吧。首先先搞明白两个血糖概念。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早晨6-7点空腹时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目前临床上诊断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个监测项目。
餐后血糖:餐后血糖顾名思义是指饭后的血液葡糖糖浓度,临床上通常检测的是进餐后2小时的血糖,记时间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其次,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选择
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使用便携式血糖监测仪进行监测自己血糖的波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预防高血糖和低血糖。
由于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情况,所以不同的血糖监测时间点适合不同的糖尿病人群。
餐前血糖(包括空腹血糖)监测适用于血糖水平很高时或有低血糖风险人群进行监测。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需要了解饮食、运动和治疗对血糖影响的糖尿病人群。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患者,应该进行睡前血糖监测,一般安排在晚上10点左右。
第三,自我血糖监测目标和方式
血糖控制差的糖尿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4-7次,直到血糖正常;血糖稳定或达到控制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可每周监测1-2次。
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在治疗初期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尿病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小溪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今天就这里,如果觉得有用,欢迎收藏和分享,下次小溪继续为大家分享有关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和注意事项。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