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滴沥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尿糖怎么办)
频繁起夜是不是肾不好?警惕3种疾病,避免起夜养成2个好习惯
起夜,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
但是,频繁起夜可就让人吃不消了。
王大爷就面临这样的情况,虽然以前也有起夜的习惯,但是这几天尤其频繁,刚躺下一会便有尿意袭来,只能穿上拖鞋再去厕所。本来上了岁数晚上睡眠就不好,这下一折腾更睡不着了。
无奈只能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肾脏出了毛病,结果查来查去,却发现是心力衰竭,需要住院治疗。
其实,起夜频繁是很多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频次,应当警惕起来。
起夜几次算频繁?一般,正常人的夜尿为0~2次,尿量约为300ml~400ml。如果起夜的频率≥2次,且尿量>750ml或超过了白天的尿量,那么就可以认为是夜尿增多,起夜频繁。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导致,也有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导致。
生理性因素多是由于睡前大量饮水、饮用浓茶、饮用过多的利尿液体,例如咖啡和酒精等。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起夜频繁一般可以自行缓解,但是病理性的就没这么容易了。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是以膀胱刺激症状和梗阻症状为主要表现,尿频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夜间更为明显。而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最重要的症状,典型的表现是,排尿迟缓、尿流细而无力、终末滴沥、排尿时间延长等。
糖尿病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糖尿病排尿频次会增多,严重者每半小时就会排尿一次,如果出现夜尿增多的现象,还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的减弱,从而使心脏血液的输出减少。
心肌收缩力减弱后,白天活动量大,交感神经兴奋,肾脏血液灌注不足,就会导致白天尿量减少,晚上休息后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会增加,肾灌注血量也增加,夜尿就会明显的增多。
除了上述因素,像痛风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崩症等。这些疾病都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但如果只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起夜频繁,可以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调理。
缓解“难言之隐”,小妙招来调理1、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
男性如果长时间久坐不动,久坐压迫尿道上端的前列腺部位,使膀胱排空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尿频等。
2、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男性可以做一些能够增加会阴部运动量的锻炼,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比如,常做收腹提肛操等。
总是,男性出现频繁起夜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排查病因,积极调理。
(本期内容经专业医生审核)
特别提醒:以上科普内容仅限经验交流,考虑到个体差异,如您身体出现不适,可在线向专业医生问诊;如您出现急重症,请立即前往线下医院就诊!
-END-
参考文献:
[1]频繁起夜≠肾虚自我调理可改善[J]. 农村新技术,2022(7):76. DOI:10.3969/j.issn.1002-3542.2022.07.051.
来源 | 妙手医生(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撰稿 | 菠萝 图片来源 |今日头条
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还是得了糖尿病肾病,原因是犯了这7个错
近日,门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问:“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为什么我的糖化血红蛋白一直正常,还得了糖尿病肾病呢?”
通过详聊得知,这位患者犯了以下7个错,希望你一定要吸取教训。
1.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血糖就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即反映的是最近2-3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
如果你经常低血糖,特别是无症状低血糖(血糖<3.9mmol/L),在餐后血糖经常高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也可能是正常的。
因此,安全、平稳控制血糖达标才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2.血脂检查没箭头即正常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
临床上常用的化验项目主要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要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但很少有人发现自己有胆固醇异常问题,因为化验单上并未发现有"箭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控制在正常范围以下就可以,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需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合并有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控制得更严格,需在1.8mmol/L以下。
3.肌酐正常即肾功能正常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每20克肌肉代谢可产生1毫克肌酐,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长期吃素食、但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的患者,仅看血肌酐正常就排外肾病不科学的。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一定要查尿蛋白排泄率、血及尿中肌酐的清除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特别是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或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
4.夜尿增多就是前列腺的问题
很多老年人,特别是男性病人,夜尿增多都以为是前列腺出了问题,其实不然。
前列腺增生确实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储尿期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以及夜尿增多等,排尿时主要表现为排尿踌躇、排尿困难以及间断排尿等,排尿后会出现排尿不尽、尿后滴沥等,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糖尿病肾病,避免延误病情诊治。
5.清晨血压正常即全天血压平稳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有的糖尿病病人,血压增高时段出现在清晨,有的在下午,有的在夜间,因此需要多时段监测血压。
所以建议所有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一段时间都要行动态血压检查,以便发现血压高的时段及评估降压药是否合理。
6.吸烟只是引起肺部不适
长期吸烟只是会造成咳嗽、咳痰、喘息等肺部问题,其实不然。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造成身体长期的低度慢性炎症,导致血管堵塞等。
吸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加速器,建议糖尿病患者必须戒烟。
7.尿酸高与糖尿病无关系
已有很多研究报道,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互为因果,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影响胰岛功能,还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合并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一定要把血尿酸长期控制在360mmol/L以下。
远离糖尿病并发症要争一朝一夕,希望大家尽快走出以上7个误区。
作者:沐欣欣
糖尿病患者尿多 可能不光是因为血糖高!
尿多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之一,一般情况下血糖得到控制后尿频症状往往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但有不少患者的血糖控制得不错,但尿频的症状却没有减轻,因为一些尿频的原因,可能并不在血糖。找出病因,对症治疗,才能有效。必要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糖尿病患者不论女性男性都可能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这类患者在尿频的同时往往合并尿急、尿痛、小腹不适及尿液混浊等表现。部分反复感染的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单侧腰胀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尿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泌尿系感染。
一旦确诊,应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治疗,忌用用停停或滥用,防止造成慢性肾功能损害。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一种,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25%~85%。这类患者的特征是膀胱容量增大,500毫升甚至1000毫升以上也没有感觉;换言之,无法将尿液排干净,余尿增多,膀胱可利用的容积变小,自然就出现尿频现象。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史较长者,在出现尿频同时伴随排尿不尽,或每次排尿量过多时,应警惕是否合并了DCP。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及尿流动力学的检测有助诊断。
建议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不论有无尿意都应每隔2~3小时定时排尿一次,养成定时排尿的良好习惯,排尿时间宜稍长,尽可能排尽膀胱内的尿液。
前列腺增生又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早期信号,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更有临床意义。随病情进展还会逐渐出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淋漓不尽。前列腺增生较重的患者,还可因尿路梗阻而导致尿潴留。
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尿频的同时出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滴沥症状时,应到医院检查有无前列腺增生。
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结核,发生在泌尿系统的结核可突出表现为无痛性尿频,该症状出现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初期表现为夜尿增多,以后逐渐转变为全天性排尿次数增多,呈进行性加重,用普通抗生素治疗无效。
还有部分2型糖尿病可合并高尿酸血症,尿中过高的尿酸易形成结石损伤尿路,阻塞输尿管并可引起继发性尿路感染和尿频。
尿频是更年期以后妇女的常见症状,有时候是精神与心理所引起,尿频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尿急”,患者一有尿意就必须赶紧上厕所,否则来不及的话,尿液就会自动流出,成了尿急与尿失禁。
这种情况下坚持每天进行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训练通常可以得到不错的改善。
冬天,有很多老年人夜间尿频尿多,少则三五次,多则十余次。这主要是由于冬季出汗少,加之老年人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弱所致。
精神紧张也可引起神经系统反射紊乱,导致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如果经常失眠、消化不良,或严重的神经衰弱,常常小便频繁,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年女性。
精神性因素引起的尿频,一般表现为时多时少,有明显精神,心理作用的“迹象”。精神紧张引起的尿频,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严重伤害。
(你找到组织了吗?欢迎加入糖尿病新世界QQ群:480184043、糖医生QQ群:43752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