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毳毛(糖尿病毛囊炎反反复复怎么治疗)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专家提醒糖尿病人:如果你的脚和眼出现这些症状,并发症要来了!

好多糖尿病患者只注意血糖有没有降下去,吃饭吃的合格不合格。却没有注意观察自己的脚或者眼睛。好多患者的脚受了小伤,比如被暖水袋,或者暖宝宝低温烫伤了,或者小石子进鞋里了,鞋子不合适挤脚了,却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要关注自己的脚呢?因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个可怕的并发症。而因为糖尿病可以引起下肢动脉病变和神经病变,使糖尿病人的下肢感觉减退、麻木,生活中足部受伤或有细微伤口都不易察觉。有的人剪脚趾甲的时候,不小心剪破皮肤也可能不知道。

那好多人会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个小伤口吗?不至于。可是你知道糖尿病人的伤口极易感染吗?如果不及时处理,是极有可能演变为糖尿病足的。糖尿病足是可怕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的患者占非外伤性截肢患者近1/2的比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截肢是不可避免的!

眼睛更是难以觉察。眼睛的病变一般不容易表现出来,但如果出现视力下降,眼睛模糊,眼部感觉异常,畏光流泪,痒,异物感,充血,新生物等,尤其是患病超过5-10年的病人,应该去医院检查。

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最高,危害也最严重。而且一旦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意味着全身各脏器都已发生微血管病变。虽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是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激光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出现了眼底出血和视网膜脱落,便难以逆转!最终导致失明!

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

1.足部干燥

患者会感觉足部皮肤干燥,可有瘙痒,也可出现毳毛脱落,光滑、水肿,下肢及足部变小。

2.皮肤温度下降

患者可感到肢端发凉,用手背碰触足背表面温度下降。

3.脚部异常感(穿袜感)

患者常有双足穿袜套感觉,麻木。肢端感觉迟钝消失。即用稍尖锐物品碰触下肢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如果出现皮色改变,说明症状已经加重了!

4.脚趾增厚、变形

脚趾变形、增厚、易脆、脱落。也可见跖趾关节弯曲,

5.疼痛感

少数也有患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较严重者有刀割样疼痛。长时间走路后,会出现双腿疼痛以至于难以继续行走。

当上述症状出现后,就要注意啦!这有可能是糖尿病足!

检验方法:

患者仰卧在床,当抬高下肢时,发现足部皮肤苍白,放下来或坐位下垂时,足部皮肤为紫红色。用手从上往下触摸,会发现温度逐渐减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注意:

糖尿病人应该多泡脚,水位最好没过脚踝,水温不超过38℃。鞋子要选择圆头,宽松舒适的。避免皮肤受伤,有创口及时消毒处理。平时可以多进行一些小腿及足部的运动,如踮脚尖,提脚儿跟,蹲起等,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但不宜做激烈运动,因为高强度,撞击性的运动会导致眼底出血,加速视网膜的病变!

糖尿病并发症不可忽视,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身体的状态,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耽误病情!运动应选择适宜强度,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过于激烈!

认识糖尿病相关的皮肤病表现

几乎每次上门诊,都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病人询问:“我的皮肤病是不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病人的健康意识增强了,不仅重视糖尿病,也很关注糖尿病的并发症,但仍然有不少病人对血糖的控制仍然不够理想。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完全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升糖素活性增强,导致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最终可引发多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以“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近年来,发病率在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

临床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糖尿病相关的皮肤病变。糖尿病相关皮肤病的特征是具有糖和胰岛素所致的代谢紊乱、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免疫学异常以及糖尿病相关的其他疾病,但其机制仍不清楚,又无明确的其他病因。

糖尿病可增加患者皮肤感染的风险,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糖尿病患者肛门和生殖器的瘙痒更多是由于念珠菌和链球菌感染引起。

糖尿病性血管病,分布广泛,不论血管大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均可受累,常引起多脏器和系统病变,常见的是微血管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出现远端对称性感觉和运动多神经病变。肢端感觉异常、趾甲畸形和踝反射消失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三个征象。

“糖尿病足”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血管病引起。临床表现包括肢端感觉异常如刺痛、灼痛、麻木以及感觉敏感性和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痛觉和温度觉消失可发生神经病性溃疡;常出现足部肌肉萎缩,足部畸形;肢端皮肤少汗或无汗、干燥和干裂,毳毛减少,色素沉着,肢端发冷和水肿,趾间浸渍易引起细菌和真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限性皮肤增厚和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僵直性关节、硬皮病样或硬肿病表现。还可出现面部皮肤发红、丹毒样红斑、糖尿病性胫前斑、鹅卵石指、皮肤黄瘤、皮赘、黑棘皮病、环状肉芽肿、扁平苔藓、各种甲病或甲沟炎等多种皮肤病表现。但全身性皮肤瘙痒并不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瘙痒症状,必须先排除其他原因。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糖尿病足,如何防治?

对很多人来说,修脚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杭州一位60岁的男子夏先生却因此遭了罪。他在家洗澡时剪了一下脚上的老茧,谁知一段时间后,右小脚趾逐渐变黑、流脓伴有恶臭,且久治不愈。医生建议,为了保命,必须要进行截趾手术!怎么......会这样呢?

原来,夏先生是一位“老糖友”!而他患的是糖尿病足!

什么是糖尿病足呢?

糖尿病足是指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破坏。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截肢率、高死亡率的糖尿病并发症。

病因

糖尿病足的病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疾病和感染。除了这三个因素外,创伤也参与了DF的发病。最常见的创伤原因是使用不合适的鞋或鞋垫。

哪些人易患上糖尿病足

以下条件符合得越多,越要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

  • 糖尿病的病史很长;

  • 血糖的控制总是不太好;

  • 被医生诊断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症;

  • 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患有糖尿病的肾脏损害;

  • 足部的骨骼畸形;

  • 经常穿着不合脚的鞋;

  • 突然中断糖尿病的治疗;

  • 脚上长茧;

  • 男性患者。

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

1、出现皮肤瘙痒,干而无汗,肢端凉、浮肿或干枯,皮肤颜色暗及色素斑,毳毛脱落等糖尿病足的症状。

2、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这是糖尿病足的症状之一。

3、糖尿病足的症状还有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性跛行,休息痛。

4、足部形状的改变: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关节。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5、肢端皮肤干裂或水疱、血疱、糜烂、溃疡、坏疽或坏死,这些也都是糖尿病足的症状。

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现有以上情况之一,建议及时就诊、尽早治疗。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防治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是预防糖尿病足最关键的措施。

1、严格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所有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基础。据统计,当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而血糖控制不佳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就明显提高。

所以一定要听从医生、护士营养师的指导。按规定使用药物及饮食治疗,定时监测血糖。

2、选择合适的鞋子

不要赤足行走,也不能赤足穿鞋,以免受伤。选择柔软、透气性好的鞋子。穿鞋时,检查鞋内有无异物,保持鞋内干燥,内衬平展。不宜穿尖头及高跟鞋,避免因局部受压、摩擦而造成皮肤受损。

3、 穿着干净舒适的棉质袜

以浅色为主,以便有破损时能及时发现。避免穿太紧的袜子,袜口要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坚持每天更换袜子,保持足部清洁、干爽。

4、务必戒烟

吸烟可以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液的含氧量,吸烟严重者容易有周围血管病变。

5、定期检查双足

如果自己检查有困难,可以借助镜子,检查有无胼胝、足癣、水疱、擦伤、红肿等,如有应及时处理。

糖尿病足患者需注意

1、饮食方面

严格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多吃些有助于维持肠道功能的食物,如有助于控糖的蔬菜、杂粮和豆类食物。严格控制总脂肪摄入量,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避免高胆固醇饮食。每日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运动方面

规律运动对于改善病情十分重要。每次最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但不宜长时间运动。需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情况选择运动种类,推荐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踢腿、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既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又有助于降低血糖。

运动时稍有疼痛感,应立即休息等完全恢复后再开始运动,不宜勉强运动。如果出现足部溃疡,则暂时不宜进行负重运动。运动前一定要选合适的鞋袜,并检查鞋内是否存在小石子等异物,以免给双足带来伤害。

来源: MediEndo周讯,医学界内分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