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高热(糖尿病高热量还是低热量)

糖尿病大讲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发烧是什么引起的 糖尿病发烧表现

糖尿病发烧是什么引起的 糖尿病发烧表现

糖尿病本身不会引起发烧的,但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后就会发烧,这个时候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自己的病情出现感染问题。因为发烧现象一旦出现,体质就会极度下降,要想彻底治疗,就变得更加困难。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疾病,患有这种疾病不但给患者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也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对于糖尿病的病症,我想大家也比较了解,其实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只要通过药物和生活就不会使病情发作。当然,病情发作后不仅会有糖尿病的情况发生,还可能会引起感染,感染出现后就会有发烧现象,我们现在就去了解一下,糖尿病发烧是什么引起的?

糖尿病本身不会引起发烧的,但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后就会发烧,这个时候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自己的病情出现感染问题。因为发烧现象一旦出现,体质就会极度下降,要想彻底治疗,就变得更加困难。

糖尿病不会引起发烧,但是糖尿病感染后,容易引起发烧。而发烧是因为外界细菌侵入人体,而人体免疫系统和病菌作斗争的过程中,如果病菌占据上风,那就会有发烧现象。糖尿病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患上各种疾病,这个时候不能排除感染所形成的发烧,这时我们可以认为糖尿病是不会有发烧的,可患者糖尿病病发后,身体免疫机能下降,细菌病毒趁虚而入,就有了发烧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治疗糖尿病,更注重患者的发烧表现。

单纯的糖尿病不会引起发烧,出现发烧后,不仅要看血糖,还要看整个患者的体质。而且发烧也需要看患者的个人体质,如果糖尿病病发后患者体质比较好,一般是不容易有发烧现象的。我们在面对糖尿病和发烧现象,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要针对病情进行治疗。首先,治疗糖尿病不能完全依靠药物,因为药物的引导作用都只能维持病情,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胰岛素,药物不具备任何副作用。并且,胰岛素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帮助患者降低发烧的问题。

以上内容给大家介绍了糖尿病发烧表现有什么,通过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患有糖尿病的人,身体的抵抗力都很弱,遇到天气突变就容易有感冒现象。所以,生活中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要预防自己的疾病出现,更要预防抵抗力下降,经常通过一些饮食和锻炼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增强免疫力,这也是预防疾病的方法。

糖尿病人“感冒”发烧了,要怎么处理,做到9点,血糖稳还保健康

目前,全国新冠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既往虽然有不少数据指出糖尿病是导致新冠肺炎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新冠肺炎也被认为是加重糖尿病患者疾病状态的原因。然而,已有大量数据证实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已大幅度降低,感染者多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

因此,糖友对于即将降临的新冠病毒感染也无需过度紧张,在家做好以下准备,做到“从战略上藐视,从战术上重视”,保持积极的心态平稳度过感染期。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阳性感染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

在感染初期,由于病毒承载量低,抗原检测未必一开始就显示阳性,一般感染后2-3天可以检测出来。

对于糖友而言,若有无法解释的血糖升高/胰岛素剂量增加,也有可能是感染初期的症状。

糖尿病友们应当做好的居家准备

在疫情防控下,为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增加新冠感染的风险以及感染新冠后隔离场所限制带来的不便,糖友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备足够的用药相关物资。其中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泵耗材、胰岛素等。在偏远地区或物资紧张缺乏的地区,可以考虑线上购药的形式储存足量的药物(至少三个月)。线上购药的途径有互联网医院送药到家、各种线上APP药店,以及线下药店邮寄方式等。

②准备足量的血糖监测物品。包括血糖试纸、血酮试纸、动态血糖监测装置、酒精、采血针、棉签等。

③在家积极储备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微信群、APP、公众号、书籍、专家栏目等)储备糖尿病相关知识,为疫情期间控制好血糖做准备。

④准备适合的隔离/消毒物品。消毒是阻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及手段。隔离物资为基本的防护口罩,佩戴防疫认准的防护口罩,切忌买伪劣产品。

⑤另外,除每日开窗通风之外,消毒物品如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可以用于对垃圾以及被痰液、唾液等污染的物品的消毒;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用于厕所消毒;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可用来消毒门把手、水龙头等,作用时间均为30分钟。

糖尿病人发烧就要用退烧药吗?

人正常体温正常值为:36.3℃~37.2℃,体温在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热,39.1℃~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在发热状态下,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有利于协助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

因此,不建议一发烧就马上吃退烧药。一般说来,如果患者只是低热,多喝水、适当休息即可,不必使用退烧药;只有当体温超过38.5℃时,方考虑使用退烧药。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患者体温38.0℃~38.5℃,但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及头疼症状特别明显,也可以服用解热镇痛药,以缓解患者自觉症状。

特别强调以下九点:

1、注意退烧药物和常用药之间的互相作用。

如果正在服用降糖药,且血糖控制不佳,感染新冠发烧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服用布洛芬易损伤肝、肾功能。如出现心率加快,体温大于 38.5℃,要选用一些无糖的药物退热或者使用退热贴,体温没有超过38℃可以选用物理降温,还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比如连花清瘟,利巴韦林,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用药情况咨询医生后在服药。

2、注意观察血糖及用药量。

备足降糖药物,根据血糖调整,避免因发烧引起的应激性升高,血糖波动太大,特别是高龄、平时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一定要避免出现酮症酸中毒;如果因为发烧没有胃口吃的少了,要注意根据血糖的数值调整降糖药的用量,避免因超量用药引起的低血糖,每天多测几次血糖,早、中、晚都测一下空腹和餐后血糖,睡觉之前也测一下,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

3、注意是否合并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合并感染,如果服用了退烧药,体温还是降不下来,超过3天甚至超过5天,要及时调整退烧方法或者及时就医。

4、注意患者的排痰和咳嗽情况。

如果出现咳嗽过于频繁,有痰咳不出,黄痰多等症状,要注意是否有严重细菌感染的情况,及时就医;如果深度痰液不易咳出,可以先吸气,呼气反复三次双手按压上腹部,爆破性的咳嗽2~3次。

5、高龄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

高龄糖尿病患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如果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征兆,如出现心慌、心悸、晕厥、眼前黑曚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6、补充充足的水分和蛋白质。

大量水分的摄入会适当缓解体温的升高,而且发烧出汗的同时体内大量水分流失,需要及时补水,也可以补充电解质水,如果选择电解质的饮料,要注意最好选无糖的,米粥和罐头这些都不适合糖友食用。在补充水分的同时,适当的补充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鱼肉、虾、大豆来增强免疫力。

7、可以吃一些清凉解渴的水果,补充维生素。

血糖控制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可以少量吃一些低糖的水果,比如猕猴桃、草莓、柚子和西红柿等。

8、调整好心态。

不要太焦虑,以免因为过分焦虑而使血糖升高,要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左右,勤洗手,注意多休息。

9、解热镇痛药注意事项

①避免重复用药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同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两者合用,不仅疗效不会明显增加,反而有可能引起急性肝损害,最近这方面屡见报道。另外,目前临床上用的许多感冒中成药里面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成分,原则上不要与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合用,以免因药量过大导致药物毒副反应。

②避免过量用药

新冠属于自限性疾病,而退烧药只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它不是新冠治疗药物,无助于缩短病程,过量应用还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例如: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急性肝损伤;大剂量布洛芬会导致胃黏膜出血;过量服用镇咳药右美沙芬可引起精神混乱、兴奋、紧张、烦躁、神志不清等一系列症状。

③避免频繁用药

每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半衰期都不一样,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时间间隔服用药物,切忌因为高烧不退频繁用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烧时,两次用药须间隔4~6小时,一天内用药不超过4次。

④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退热往往会伴随大量出汗,造成体液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因此,一定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温开水、淡盐水等),坚持每天饮水2000~2500毫升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脱水,维持体液平衡,还有助于稀释血糖、改善循环、增加尿量、清除酮体。

最后,当体温在38.5℃以下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物理降温的方式有冰袋冷敷、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部位)、温水浴等等。体温高于38.5度时,应先服用退烧药,效果不好时,可同时配合物理降温。注意:对婴幼儿禁止用酒精擦拭,以免因透皮吸收而导致酒精中毒。

疫情当下,现就糖尿病新冠患者居家期间饮食、活动、心理、作息、血糖监测、降糖用药注意事项及方案调整、新冠用药注意事项、糖尿病及伴发病病情监测与应对等方面,针对于糖尿病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居家治疗的人群,给出如下实用建议

1、饮食管理

保持清淡均衡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注意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营养均衡,感染期间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鱼、肉、奶),应保证充足的新鲜蔬菜、适量水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需要注意:

①如果发热食欲不好,实在进食差时,可以少食多餐,进食流质饮食(小米汤、鸡蛋汤等),注意相应减量降糖药物并多次监测血糖。

②感染期间要适当多饮水,尤其是发热患者,也要克服困难(比如喝水嗓子疼)保证饮水,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有其他的基础疾病,比如心脏不好,建议多次少量饮水,短时间内不要大量饮水,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2、生活作息

作息时间要规律,不能熬夜,要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这样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利于疾病的恢复,居家期间必须戒烟戒酒。

3、心理调整

利用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等放松心情,和家人朋友聊天交流,保持心态平稳。必要时可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或互联网医院与心理医生进行沟通咨询。

4、活动方面

适当活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感染期间要根据病情而调整。需要注意:

①身体允许前提下可以适当活动,但避免大强度活动,可考虑室内原地踏步、太极拳和八段锦等。

②活动前有必要检测一下血糖、血压和体温,若身体明显不适、高热,就不能运动,防止因身体虚弱而发生摔倒等意外。

③等疾病恢复,视身体情况可逐渐增加到平素的活动量水平。

5、居家环境方面

做好适时通风,保持空气湿度。需要注意:

①患病虚弱时期务必注意居家环境,尤其是卫生间里注意防滑防跌倒,避免骨折。

②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尤其老年人伴心脑血管病,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及晕厥的发生,因此起身、行动要慢,需要家人加强看护。

③洗脸、泡脚等涉及到用热水时,要注意避免烫伤,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温度觉会有减退,需要让家人帮试水温或利用温度计调水温。

6、糖尿病用药

若整体病情平稳,可以继续按照以前的降糖方案进行治疗,家中备好目前使用的降糖药或胰岛素,居家期间应加强血糖监测,如果血糖持续升高,特别是严重偏离目标值,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或调整治疗方案。利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内分泌科医生取得联系,获得用药指导。需要注意:

①请不要随意自行换药,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胰岛素种类繁多容易用错药物。

②若能正常饮食,要按时按量规律应用降糖药物。若食欲不好,不能正常进食,根据进食量,降糖药需要减量或暂停,进一步治疗方案,需详细咨询内分泌医生。

③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比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的糖尿病患者,服药后要注意按时进餐,不要因为一时的身体不适而不进食,容易出现药物引起的低血糖。

④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如果出现严重感染、脱水(严重的腹泻或呕吐、严重发热大汗或液体摄入量减少)、缺氧等,应暂停使用二甲双胍并咨询医生。

⑤正在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的患者如果感染期间存在进食很差或呕吐,需考虑暂停用药,咨询医生。

⑥正在服用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的患者,要注意保证饮水量,严重脱水的患者需暂停用药,咨询医生。

⑦特别提醒1型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停用胰岛素,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7、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仪测量血糖水平。,Diabetes patients use a sugar

糖尿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会出现血糖波动,尤其症状明显者,因此应加强血糖监测,包括餐前、餐后和睡前血糖,必要时额外随时测血糖,确保血糖水平保持平稳,防范严重高血糖和低血糖。需要注意:

①如遇高血糖,应适当多饮水,调节饮食,并咨询医生。

②感染期间进食不好尤其要警惕低血糖,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出汗、心悸、头晕、手抖、饥饿感等,则立即测指尖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即诊断低血糖),同时尽快进食含糖食物、果汁、葡萄糖水、糖果等,若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或加重,或反复低血糖,应及时就医。手边常备含糖食品。

③新冠感染的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一些,以避免低血糖发生并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8、新冠相关用药

糖友如果出现了发烧、咳嗽等症状,可能涉及口服相关药物治疗。需要注意:

①避免退热药与含有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合用,避免同类和同种药物重复使用。

②服用退热药物后注意适当多喝水,避免用药后大量出汗脱水。

③一些含片、冲剂或止咳药液含糖,尽量选择相应的不含糖或低糖产品(如溴己新片、氨溴索片、乙酰半胱氨酸片、右美沙芬片、肺力咳胶囊等),或者注意监测用药后血糖变化。

④药物自行加量前需查看说明书,尤其肝肾功不全者。

9、整体病情监测与应对

患病期间不仅要监测血糖,也要注意监测血压、心率,注意观察新冠相关的感染症状包括体温、呼吸等情况,密切关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新冠病情等病情的发展,及时调整对策。需要注意:

①若居家血糖持续升高,居高不下,尤其1型糖尿病患者,或伴有其他不稳定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等,要及时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或到医院就诊。

②血糖持续较高,尤其出现原因不明的口渴、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脱水(舌质干燥、皮肤黏膜干燥、眼窝凹陷等)、嗜睡、神志改变、短时间内视力下降等,要特别警惕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③持续出现严重低血糖、不明原因反复低血糖的,也要尽早去医院就诊。

④新冠症状重的,比如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经药物治疗后仍持续长时间发热、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等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与,不做用药指导,因个体化差异,用药或治疗,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数千万人口的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的确大幅度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新冠病毒感染的长期健康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叫法,但人们更经常称之为长新冠或新冠后疾病状态,指新冠急性感染后所经历的各种持续的、复发的或新出现的健康问题。

不断出现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可能会导致多种急性后遗症,其中新发生的糖尿病尤其引人注目。

此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新冠感染会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先前证据的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感染新冠后新发生1型或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没有感染的人高出66%。

研究人员从2019年1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公开发表的850多项研究中提取了8项符合标准的数据,包括来自400多万名新冠患者和4300万名未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总共超过4700多万人口,平均年龄为43岁,男女大致各半。

尽管研究间的差异很大,但所有研究得出的结果的方向高度一致,感染新冠都会增加新患糖尿病的风险,风险增加从28%到1.66倍。

综合所有数据的加权荟萃分析表明,感染新冠新发生糖尿病的总体风险增加66%。

而且,这种风险的增加不受不受年龄、性别和研究质量的影响。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感染过新冠总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由于涉及的研究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从地域上分析,来自美国的研究中糖尿病风险增加更高达77%;而来自欧洲的研究只有33%。

感染新冠为什么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从感染新冠中康复过来的人中新发糖尿病增加的发病机制复杂,而且尚未完全了解。

已知,新冠病毒感染细胞首先需要通过其刺突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受体结合,这些受体在与代谢密切相关的包括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脂肪组织、小肠和肾脏等器官和组织中都有表达。因而,这些器官、组织都有可能受到新冠病毒的直接感染或间接影响。

同时,研究已经证明,新冠病毒感染确能降低胰腺胰岛素水平和分泌,并可以诱导β细胞的凋亡。

这也就意味着,感染新冠有可能从多个方面导致葡萄糖代谢的改变,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或促使糖尿病前期快速转变为发作性糖尿病。

新冠病毒不是唯一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病毒。先前的研究已知,包括柯萨奇病毒B、轮状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感染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之间也可能存在相关性。

总之,经过对已经发表的科学研究的综合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感染新冠的确可以大幅度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大流行3年来,全球数十亿人口感染过新冠病毒,这也就意味着将可能有数量惊人的人口将会因此罹患糖尿病。

对于感染过新冠,而同时存在糖尿病风险因素的人们,应该积极监测葡萄糖水平,便于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及时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