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白尿(糖尿病白尿蛋白高怎么办)
糖尿病会慢慢毁掉肾脏!若有这5种早期症状,及早干预还能逆转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不是死于超高的血糖,而是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其他器官病变。
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病是高血糖引起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该病不仅会加重高血糖,控制不好还会演变成尿毒症,造成糖友死亡。
不过,好在该病变进程较缓,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以下5种症状,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若出现,务必及早干预,还来得及。
糖尿病是怎么把肾脏毁掉的?
在了解5种早期症状之前,我们先了解糖尿病是如何伤害肾脏的。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量变:出现了蛋白尿
我们的肾脏像一台清除代谢废物、毒物的过滤机器。
当体内血糖浓度过高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身体会刺激肾脏,让其过滤更多的血液,好让一部分血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不过,这就像是让一个滤水器超强度工作,过滤效果会慢慢变差,像蛋白质这样的有用物质也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2)质变:肾功能开始下降
肾脏过滤速度变慢,直接导致大量血糖堆积在肾脏血管中,造成血管损伤,肾功能下降。临床上,如果肾小球的滤过率小于60,基本可以判断为肾功能下降。
这5个症状,提醒你务必要开始关注肾脏健康
(1)腰酸、腰痛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肾脏血流量增加,负担过重,患者会出现腰酸、腰疼的感觉。
(2)出现尿蛋白或尿液中泡沫增多
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出现障碍,有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而尿蛋白增多时,尿液表面张力改变,常会漂浮一层细小泡沫,且不易消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泡沫尿。
(3)下肢、眼睑水肿
肾功能受损,身体里的水、钠无法排出,只好积聚在身体内。
如下肢、眼睑等部位,就容易出现浮肿。
(4)皮肤瘙痒
肾功能下降后,体内堆积的尿素、肝酐等代谢物只好堆积在体表,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感。
(5)血压升高
肾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会进一步损伤肾功能,二者互为因果。
这5件事做好,肾脏健康不恶化
(1)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可以减轻肾脏压力,延缓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
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7.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6.0~10.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内。
(2)挑选安全的降糖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阿卡波糖以及胰岛素都比较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已经出现蛋白尿的糖友,只要肾小球的滤过率大于45,也是可以使用二甲双胍的。
(3)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
血压高的糖友降压药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
这两种药都是针对血管紧张素发挥作用的,能降尿蛋白、延缓肾损害。
(4)避免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适量补充建议以好消化的白肉为主。
(5)定期检查微量蛋白尿
2型糖友在确诊后要立即筛查是否出现肾脏病变,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5年后筛查。筛查频率为1年1次。筛查内容包括尿常规、微量白蛋白尿和血肌酐。
当尿蛋白呈阴性时,再测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蛋白更敏感,如果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钟,说明已经出现了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友尿中出现白蛋白 可能是肾脏病变的信号
中国有糖尿病患者约1.3亿,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90%。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约4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相关慢性肾病,这些患者更容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并且患心血管相关并发症和死亡风险高。但是大多数“糖友”们对糖尿病肾病认识不足。
来源 视觉中国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3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其中知晓率和筛查率仅为26%和55.3%,且血糖、血脂等综合达标情况不佳。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刘超教授介绍,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般确诊时肾单位损失已超过50%,患者已发生实质性的靶器官损伤。因此,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持续存在的白蛋白尿和(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或)肾脏病理检查。” 刘超教授指出,实际上,要早期发现肾病最重要的还是体检,验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时,即拉响了肾心事件危险的警报,应即刻启动干预。
据刘超教授介绍,国内外指南均倡导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包括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管理,重视直接肾心保护,新型nsMRA非奈利酮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明确的降尿蛋白作用,可以延缓肾损害,预防尿毒症的发生,降低肾衰的死亡率。非奈利酮在中国患者中显示出更卓越的肾心保护作用。2025年,非奈利酮成功续约医保,从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来说,对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多2型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成人患者延缓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肾心双获益,极大地减轻医疗体系及个人的沉重经济负担。
刘超 教授
记者获悉,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糖尿病的“五高门诊”,“五高”指的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和体重过重。刘超教授表示,“五高”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伴随问题,更是疾病发展的助推器。
在大家的印象里,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一辈子吃药或打针来控制血糖。近年来,刘超教授领衔,内分泌科专家、营养科专家、康复运动专家、临床药学专家、健康教育护士等组成“超人”团队,开设“糖尿病逆转”门诊,通过“共同照护/共享门诊”及“中西医结合”的新型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体化诊疗服务。专家表示,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界从控制血糖,到降低并发症,再到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让糖尿病患者有机会实现“逆转糖尿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不吃药、不打针,仅仅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血糖水平也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盛媛媛
延缓糖尿病肾病,减轻蛋白尿是关键!医生:四类药物优先选择
来自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每一百位糖尿病患者中,每年有一位患者进展为慢性肾衰竭;每一百位合并大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年有六位患者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因此,减轻蛋白尿是延缓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的重要着力点。
糖尿病可损害肾小球、肾小管、肾血管等多种肾脏结构,其中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可使尿液中的白蛋白显著增多,当随机尿液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在3-6月的时间内连续检查三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若有两次达到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诊断标准,说明已经发生了蛋白尿。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依据之一,蛋白尿不仅可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使肾脏过滤肌酐、尿素、有机酸等物质的能力下降,还可引起心脑血管损害,不同程度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蛋白尿,且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控制蛋白尿。
在多数朋友的观点中,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减轻蛋白尿,药物必不可少,但生活方式干预性治疗同样重要。由于糖尿病肾病会丢失不少蛋白质,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有“丢多少,补多少”这样的想法,作为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我们确实应合理补充蛋白质,但糖尿病肾病患者补充蛋白尿重在“适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大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仅可使尿蛋白增多,还可加速肾功能减退,而蛋白质摄入过少有可引起营养不良,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较为严格,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为宜,优选生物学效价高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家禽瘦肉等食物。
在控制蛋白质的同时,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应控制钠盐的摄入,不少朋友认为钠盐只会升高血压,然而钠盐还可增加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6克以内,当然钠盐摄入并非越少越好,相关研究发现极低的钠盐摄入反而可能增加终末期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6克为宜。与此同时,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应规律运动,运动在早期虽然可使蛋白尿轻度增多,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由于改善了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反而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此外,吸烟可增加尿蛋白尿并降低肾功能,因此戒烟也应纳入糖尿病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之中。
当然,生活方式干预多为辅助治疗,药物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血糖显著升高是引起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因此所选药物若能同时兼顾控制血糖、保护肾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往往事半功倍。然而,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用加强对血压的控制,一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二是高血压也会增加蛋白尿,使肾功能减退,研究发现,收缩压超过140mmHg以后,肾功能每年会下降13.5%,而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内,肾功能每年仅下降1%,糖尿病患者若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内获益更大。常用药物中,有四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蛋白尿、保护肾脏,其中有两类药物可兼顾降血糖,另两类药物可兼顾降血压。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这类药物英文缩写为SGLT-2i。SGLT-2i主要通过抑制吸收尿液中的葡萄糖降低血糖,降糖疗效显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0.5%-1.0%,常见药物主要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多项研究显示,SGLT-2i不仅可降低大量蛋白尿的发生风险,还可降低血清肌酐翻倍的发生风险。因此SGLT-2i的应用不能仅是停留在控制血糖这一层面,已经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另一类兼顾降血糖、保护肾脏的药物为GLP-1受体激动剂,常见药物主要有利拉鲁肽、艾塞拉肽等。与SGLT-2i一样,GLP-1受体激动剂在降血糖的同时,也可减轻蛋白尿、保护肾脏。
其次,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考虑选用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这两类药物虽然常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却可发挥降压以外的多重作用,在心血管方面,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可抑制血管与心室重构,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在保护肾脏方面,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一方面可通过控制血压减轻肾脏损害,另一方面可通过减轻蛋白尿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若糖尿病肾病诊断明确,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的患者中,即便未合并高血压,选用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依然可受益,但不推荐无高血压、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预防性使用这两类药物。但在用药期间尤其是前两月,应密切监测肌酐,若肌酐升高>30%说明存在肾脏缺血性损害,应立即停药。
综上,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在3-6月的时间内连续检查三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若有两次达到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诊断标准,说明已经发生了蛋白尿,可能为糖尿病肾病所致。诊断明确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蛋白尿可有效延缓肾脏损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干预上,蛋白质的摄入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为宜,钠盐摄入控制在3-6克为宜,同时应合理运动、戒烟。在药物的选择上,SGLT-2i与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可有效降低血糖,还具有减轻蛋白尿、保护肾脏的作用;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注意控制血压,普利与沙坦类降压药可兼顾降血压、减轻蛋白尿的作用,也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