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王琛
糖尿病前期该怎么治疗?医生:遵循3个原则,还可以恢复胰岛功能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的王琛主任医师。
糖尿病的后备军是什么?糖尿病的后备军指的是血糖超过正常值,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比如说空腹血糖大于6.1,但是还没有超过期或者是餐后两个小时血糖大于7.8,但是还没有超过11.1,都叫糖尿病的后备军,我们叫糖尿病前期。怎么样能够让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一说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我们叫胰岛素抵抗,什么叫胰岛素抵抗?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胰岛素是通过它的受体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因为年龄大、长期高热量的饮食、肥胖少动等等原因,胰岛素受体不敏感,人体还分泌原来那些胰岛素就达不到它的作用,这就给大脑有一个信号,大脑就误认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就开始发出信号让胰岛素分泌,但是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因为受体不敏感,还起不到它的作用,所以说大脑就持续地给胰腺发信号,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久而久之一下慢慢就给耗尽了,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够,是因为它的受体不敏感,最后通过大脑的信号把胰腺给耗竭,这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这就如同一台卡车核定载重是10吨,但是我们长期装20吨跑,而且又不注意汽车的维护,油路也不清洗,发动机也不清晰,慢慢的它就跑不动了,跑不动以后我们肯定就要踩油门,结果踩还是跑不动,最后使劲踩,使劲的加压,使劲的给油门,最后把发动机耗竭是一样,这叫胰岛素抵抗。
首先第1个要减少高热量的饮食,比如说清淡饮食可以减轻胰腺的负担。
第2个要减肥,就相当于这卡车卸载似的,减轻胰腺的负担,也能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第3个要运动,其实运动对胰岛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为什么说因为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治疗胰岛素抵抗,所以说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措施,概括起来就是清淡饮食、多运动、减重等等,慢慢可以把胰岛素抵抗性给纠正过来,血糖逐渐恢复正常。
如果说我们改善生活方式,刚才我说的改善生活方式,三个月以后还不能纠正,糖尿病前期血糖还不能恢复,正常的话,根据指南也可以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这个药非常的好,一方面可以减少糖吸收,促进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关键是二甲双胍能够促进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所以说通过以上措施,清淡饮食减重运动辅助,注射二甲双胍治疗可以让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就是遗传因素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先说说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根据统计,比如说父母有一方有糖尿病的话,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40%,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的家庭要高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的话,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比普通家庭高70%。我再说说糖尿病发生的非遗传因素,比如说年龄大,另外长期的高糖、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还有肥胖少动等等,是遗传因素与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遗传因素我们改变不了,第二年龄改变不了,但是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说控制饮食、清淡饮食、减少糖的摄入、蛋白的摄入、油脂的摄入。
第二减重也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多运动糖尿病能不能治疗以后完全恢复正常,早期的糖尿病经过改善生活方式以后能够恢复正常,早期的糖尿病,如果经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运动减重也许能够恢复正常,但是许多糖尿病人是不能完全恢复的,比如说你不能改变你的基因,你也不能改变年龄。还有一个如果糖尿病病程比较长的话,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腺耗竭,我们讲过胰腺耗竭,胰腺的功能不行了,即使你改变了生活方式减重以后,胰腺功能也可能恢复不了。如果说糖尿病出现了并发症,比如说心、脑、肾、周围神经、视网膜等等,像这种情况,这个情况就需要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不能治疗,不能控制。
许多患者通过合适的用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联合的作用,长期把血糖控制正常,避免出现并发症,照样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说不能治愈,不能扭转,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不能治疗疾病也能健康生存!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医生提醒: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糖尿病,才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的王琛主任医师。
我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糖尿病的话题。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1.6,患病人数是1.14亿人,基本上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世界上1/3的糖尿病人,在中国每10个成年人有一个多糖尿病人,一辆公共汽车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试想一下这是什么情况?
说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一点都不夸张。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怎么理解?比如说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即使生活习惯很好,也可能得糖尿病,而没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如果生活习惯非常地不好,也可能得糖尿病,如果有遗传基因生活习惯又不好的话,基本上是在劫难逃。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糖尿病?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在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里边:
第一个长期高热量饮食请注意是高热量饮食不一定是吃糖多,比如说每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更容易得糖尿病。
第二是超重和肥胖的人,比如说体重指数大于24,或者男性的腰围超过90,女性的腰围超过85公分都容易得糖尿病。
第三是少动的人运动,很少,不愿意运动的人。
第四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都容易得糖尿病。
第一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
第二是肥胖少动的人。
第三是年龄超过40的人。
第四是某些种族容易得糖尿病。比如说美国的墨西哥人、黑人容易得糖尿病,华人也就是汉族人也是糖尿病的高危群体,如果同样的身体条件的话,汉族人糖尿病的风险是白人的1.6倍。
第五是女性在怀孕的时候,有妊娠糖尿病的人,或者说有巨大胎儿生产史的人,比如说生的孩子超过了4公斤也容易得糖尿病。
第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这类患者很可能活动受限。
第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比如说有些女性比较胖,不怀孕的人可能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八是曾经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人,比如说某些人因为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可能用过激素,这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以上这些高危人群应该积极地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自己的饮食,千万不要想别人怎么能吃吃喝喝,我就不能可能是身体状况不一样,你这是一个高危人群,所以说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而且应该积极的减重积极的运动,还有一个定期体检,有问题早发现!
我们许多人去体检,空腹总要做一些生化检查,其中包括血糖的检查,等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血糖高了,还有的人要做尿检,发现尿糖也高了,血糖高和尿糖高有什么关系吗?
有的人血糖高,尿糖不高,有的人尿糖高,血糖不高,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感染、发烧、创伤等应急情况下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还有的情况,比如说悲伤、愤怒、忧郁、焦虑等,也可以导致血糖轻度升高。还有一些药物,比如说我们治疗皮肤病的、治疗肾炎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激素类药物也可以导致血糖升高。还有一种情况,空腹血糖要求空腹8小时以后的血糖,有的人可能晚上吃宵夜,抽血的时候不到8小时也会血糖升高,所以说发现血糖高未必是糖尿病,一定要筛查我刚才说的这些因素,如果排除了这些因素就诊断为糖尿病。
还有一点就是尿糖高也未必是糖尿病,人们最初认识糖尿病的时候会发现尿里边有糖,所以命名为糖尿病。其实糖尿病人未必尿里边有糖儿,尿糖阳性的人未必是糖尿病,血糖经过肾小球滤过,然后滤出的葡萄糖又完全地经过肾小管回吸收,所以说尿里边没有糖尿糖阴性。
如果血糖特别高,比如说超过10毫摩尔每升露出的糖超出了肾小管的回吸收能力,糖就漏到尿里边出现尿糖阳性。还有一种情况血糖并不高,但是肾小管受损,肾小管对糖的回吸收能力降低,漏服的糖不能被回吸收,所以也出现尿糖阳性。
如果发现血糖高,但是又不能明确是糖尿病的话,一定要做糖尿病的确诊试验,我们叫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首先空腹8~10个小时,然后第2天早晨8点以前空腹抽静脉血测空腹血糖,然后把75克葡萄糖粉溶于300毫升温开水,溶于300毫升温水中,分3~5分钟服下去,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与半小时、一个小时、两小时、三个小时分别抽取静脉血。测静脉血糖也有人做简化糖耐量实验,抽空腹静脉血糖和餐后两个小时静脉血糖,如果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话,比如说空腹血糖大于=7,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如果达到诊断标准的话,就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9~6.1。如果大于6.1,但是不到期的话,诊断空腹血糖异常,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正常值是3.9~7.8,如果大于7.8,但是不到11.1的话,诊断糖耐量减低,无论是糖耐量减低,还是空腹血糖受损,都叫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干预任由其发展的话,可能就发展为糖尿病。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是评估三个月之内血糖的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作为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一个指标,一般不作为诊断标准。
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清白蛋白,它是反映三周之内血糖的平均水平,道理和糖化血红蛋白差不多,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三个月之内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指标,正常值小于6.5%,当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好,并发症越少。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就意味着三个月之内患者的血糖是高的,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清白蛋白,它是反映患者1~3周之内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指标,道理和糖化血红蛋白差不多。
如果鉴别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或者说我们了解胰岛素的功能情况,我们还可以做胰岛素释放实验。总之血糖升高检查的指标有很多,我们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做哪一项检查。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测血糖前做过这几件事,高了也不一定是糖尿病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的王琛主任医师。
血糖高,尿糖高,就是糖尿病吗?大多数体检呢,一般我们去体检中心做的是个空腹血糖,大家很高兴地饿着去抽了血,然后一会儿做完体检去吃饭,那身上是这样。我们常见的叫做空腹血糖升高。另外呢,有的人去尿了个尿啊,咽喉血糖也是高的,那血糖和尿糖是什么关系?
有些人血糖高,尿酸不高,也就是血糖不高,尿糖高,这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啊。血糖高因素影响因素是很多的啊,比如说前两天没睡觉。您的血糖是可以有点波动的,于是身体有些发热,或者说胳膊腿难受啊,他也会高。还有一些人晚上两三点钟的时候饿得不行了,吃了饭了,他也会血糖高啊,包括我们有些药品,包括这种皮肤病用了一些激素,防止免疫病的激素。这些都可以引起血糖高,所以血糖高首先说不一定是糖尿病。这个高究竟是个持续存在的,还是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的?这个不好说。另外一种就是蛋糕,更不见得是糖尿病了。
因为糖尿病这个词儿,我们原来说糖尿病,尿里有糖尿病,那是以前。刚刚发现糖尿病这个病的时候,我们首先观察到的病人尿是甜的,所以再追述过来的。因为尿糖这个问题呢。是根据它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个确切的关联。肾脏有一个功能,我们会吸收身体所有需要的东西把它拿回去用。他会产生一个直角肾糖阈,每个人肾糖阈会不一样,大多数肾糖阈值超过了10个毫摩尔血糖的时候尿糖会阳性。但是有一些人。他会偏低,血糖刚在5、6的时候需要糖就让他升高了。甚至有些人是因为饿,饿不过了啊,抽完了血以后赶快去吃早餐了。然后血糖稍微高了一点,正好尿里发现没尿糖,甚至有些人是因为检测结果的问题,所以血糖和尿糖升高不见得就是糖尿病。大家不用太去恐慌,血糖升高该做哪些检查呢?血糖高呢,首先先去看大夫啊,大夫会先去排除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后呢会试图断定这个病人啊,他是他内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所以最常见的检测方式就是我们的糖尿病的确诊实验。我们要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个试验是我们中国目前用来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受试者测量空腹血糖后。将75克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中,五分钟内喝完从服用糖水第一口开始进食,分别测其后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的血糖。此试验可以反映患者耐受葡萄糖的能力,为糖尿病确诊试验。同时我们会问病人有没有症状,如果没有症状,即使检测指标是高的,那么恐怕要再次地重复,并且在重复这个葡萄小的实验。来确认他是不是。然而很多病人也会愿意去上网或者去了解他的一些糖尿病的相关的问题。那或者说我还有别的检测。最常见的一个检测叫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是我们来评估糖尿病人,在中国很难评估糖尿病人是否血糖控制好的一个指标。他不拿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反应,患者8至12周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好,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低。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百分之6.5。
不过他们有的没升高,我们会大概地会预估他在三个月之前的血糖升高的,当然跟他有类同的一个检测水平。叫做糖化血清白蛋白,因为白蛋白的代谢也会更快。如果近期的血糖升高,糖化型血糖可能还没高呢,但是糖化白蛋白也会高了。但是这些值都是拿来监测血糖的长期的一个变化的。还有一些数值,我们叫做餐后血糖值。有一些病人我会让他做餐后血糖,来看是否有糖尿病。还有我们更愿意评估的病人,就说来了以后胰岛功能怎么样?他的胰岛素究竟高低,或者说他真是不够了。还有我们愿意说这个病人高度怀疑糖尿病的时候,去评估一些自身免疫的抗体。看这个病人是不是糖尿病会有自身免疫的因素参与在里面。这些很多很多的检测,但是因人而异去选择这个病人该去做什么检测。
最天然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啊,当然病人如果没有什么不舒服啊,仅仅是我们说他监测到血糖数值的高低。那意味着病人如果空腹超过了餐后的2个小时,超过了11.1,或者说我们说随机这个病人。如果他吃饭的时间,我去测血糖超过了11.1,那这种检测指标如果两次以上,我们会说这个病人应该有糖尿病。糖尿病无论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糖尿病背后的原因也会很多。但是如果病人有症状。病人有糖尿病相关的一些不舒服。我们不会说别人有。所以多食多尿,包括体重的下降。如果合并了这些因素,那他仅仅有一次的升高就可以去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具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且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每升,或者空腹血糖水平大于等于7.0毫摩尔每升。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每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典型的糖尿病临床症状,上述各项指标应在另一日进行复查确认。
重点提示: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有熬夜、情绪波动、身体不适,服用激素类药物未达到空腹要求的时间等。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甜食,饥饿后大量进食肾脏疾病,服用某些药物或检测原因。可能导致尿糖升高,出现假阳性,所以当尿糖升高后,不要恐慌去排除影响因素。再次评估。查出血糖升高后,首先要寻求医生的帮助,排除诱因,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口服糖耐量试验。餐后血糖评估、胰岛功能、自身免疫抗体等。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