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糖尿病(5种糖尿病类型)
防止并发症,5种检查不可或缺!关心糖尿病的朋友都收藏了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糖友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01
血糖
监测血糖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在平台对话框中输入:123)。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在做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可以采血测定胰岛素、c肽,可以协助判断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
建议糖友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尿糖、尿酮体检查
尿糖检查一直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一种依据。
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时,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只好分解脂肪作为燃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即为尿酮。
如果尿中检测出尿酮,提示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
5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逐渐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友,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友,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
作者:胡春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除典型的“三多一少”,这5种也别忽视
糖尿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
其实,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大多已经出现一些其他的早期症状,有这类“三多一少”典型症状的并不多。
糖尿病的防治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我们不早期识别糖尿病,任由其发展将带来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后续治疗颇为棘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抓住这些“小信号”,让糖尿病无处藏匿。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1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2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症状。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3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4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5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如果大家出现以上症状中的某一种,不要轻易搁置不理,最好体检筛查,及早防护治疗。
糖尿病来袭吃什么药好?二甲双胍作为降糖界“一哥”,效果究竟如何?起二甲双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降糖界“一哥”,二甲双胍应用临床已经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也是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现如今,降糖药可以说是“高手如云”,如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促泌剂、DPP-4抑制剂等各显神通。
即便如此,二甲双胍作为降糖界的“老大哥”,仍稳居降糖治疗一线药物,被视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基石。
而这也被写入了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最新权威指南中:如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把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202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为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
二甲双胍可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Ⅱ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能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
市场常二甲双胍有不同的剂型,比如:片剂、肠溶片、肠溶胶囊、缓释片等,比如万全二甲双胍片,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比如加强体育锻炼或者改善饮食之后血糖仍然无法降低的患者。
药物可以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抑制肝糖输入,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和胰岛素联合使用时可以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二甲双胍一般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总之,二甲双胍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了60余年,至今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石药物,二甲双胍可以更大程度的解决胃肠道不良反应和依从性差的问题,消除了糖尿病患者的后顾之忧,让更多患者获益。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妙手医生·执业药师审核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更多问题可关注妙手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糖尿病##健康科普排位赛##糖尿病早期#
关注@妙手医生
到底有几种糖尿病?《柳叶刀》最新研究为五种,看看你属那一类
只做健康知道分子是浪费生命,我们的努力是让你的糖尿病逆转!
“五驾马车”血糖管理的第一驾马车就是健康教育,糖友都是老专家。纷繁率性的自媒体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众多糖友的需求,因此,我们推出了“用博士的水准服务大众,用科研的严谨进行科普,”在资讯泛滥,迷失黑暗大海之际,我们用详尽的权威文献支持,为健康指明方向。
后续,我们会陆续推出功能医学视野下有关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痛风、冠心病等系列停药逆转专题,希望带给您及您家人真正的健康。
个人请随意发到朋友圈,转载请取得授权许可!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LADA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3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其中主要分型为1型及2型糖尿病,这是传统的糖尿病分型。如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五种类型,而不仅仅是两种类型,则可以从更好的治疗中受益。这是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一项新研究的结论。
这项研究由瑞典隆德大学糖尿病中心的Leif Groop教授和赫尔辛基的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领导。
除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展成糖尿病)外,主要有两种类型:1型和2型。
在1型糖尿病中,产生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的胰腺β细胞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形式,约占所有病例的90–95%。当人体的细胞停止对胰岛素作出反应,或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量的激素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在这两种形式的疾病中,血糖水平都可能过高——一种称为高血糖症的疾病。除非加以控制,否则可能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损伤。
糖尿病的异质性
糖尿病的诊断通常由使用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测试或A1C测试。FPG测试在一个时间点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水平,而A1C测试则测量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当要确定一个人患有哪种糖尿病时,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能会在血液中寻找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这些是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
此类自身抗体的存在是1型糖尿病的指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自身抗体,则认为他们患有2型糖尿病。
但是,正如Groop教授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样,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但糖尿病的分类指南已经有20年没有更新。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魁北克创新中心的Rob Sladek博士在与该研究相关的评论中说:“糖尿病是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们具有高血糖的共同特征,这意味着,原则上,可以通过测量单个血液成分来诊断出糖尿病。”
“但是,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许多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降低了胰岛素的循环浓度或降低了其有效性,导致了临床表现和疾病进展的异质性。”
Groop教授和他的团队说,基于糖尿病的异质性对糖尿病进行“精细分类”可以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并允许采用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不应再将糖尿病归为两种类型。相反,他们说应该将疾病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糖尿病的五个“类别”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四个研究组的数据得出了他们的建议。其中包括来自瑞典和芬兰的14775名成年人,他们都是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
作为分析的一部分,科学家们观察了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六项指标,每项指标代表了糖尿病的不同特征。
这些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糖尿病诊断年龄;血红蛋白A1C(HbA1C),长期血糖控制指标;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
除了对参与者进行基因分析,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他们的疾病进展、并发症和治疗。
这项研究揭示了五种不同形式的糖尿病,其中三种是严重的,两种是轻微的。小组将这些分类如下:
第一类: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目前称为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缺乏和自身抗体的存在为特征。这在6-15%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二类: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特点是年龄小,胰岛素缺乏,代谢控制差,但没有自身抗体。这在9-20%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三类: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其特征是严重胰岛素抵抗和明显较高的肾病风险。这在11-17%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四类:轻度肥胖相关糖尿病,最常见于肥胖个体。这影响了18-23%的受试者。
第五类:轻度与年龄相关的糖尿病,最常见于老年人。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影响39-47%的受试者。
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五种类型中的每一种都“在基因上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没有在所有五个基因簇中共享的基因突变。
迈向精准医学的一步
当研究人员评估了五个组中每个组成年人接受的治疗时,他们注意到其中一些治疗不当。
例如,研究小组指出,从疾病发作的角度来看,第1组中只有42%的患者和第2组中只有29%的患者接受了胰岛素治疗。
他们说,这表明当前的糖尿病分类未能针对该疾病的潜在特征。
因此,Groop教授及其同事建议将糖尿病分为五类。
尽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这五个类别,例如通过使用生物标志物和遗传风险评分,但研究小组认为,这项研究朝着针对糖尿病的定制治疗迈出了一大步。
Groop教授总结说:“现有的治疗指南受到以下事实的限制:它们对不良的代谢控制反应已发展,但没有办法预测哪些患者将需要加强治疗。
莱夫·格鲁普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使我们朝着更加临床有用的诊断方向迈进,并代表了朝着精准医学治疗糖尿病迈出的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通知秒删。上述内容不构成诊断及治疗建议,药物、生活方式改变需要寻求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专业人士意见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