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招蚂蚁糖尿病(黑蚂蚁与糖尿病)

北京日报客户端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冷知识”:司马相如为史载患病第一人,胰岛素挽救无数人

胰岛素大大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胰岛素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作者:左永波

司马相如患消渴症

史载得糖尿病第一人

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文献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古印度人发现如果谁的小便会招来蜂拥而上的蚂蚁,谁就肯定患上了这种疾病。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黄帝内经》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古代中医把以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小便频数、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东汉名医张机就在《金匮要略》中对糖尿病症状写下诸多描述;医圣张仲景留下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方剂,由于疗效突出,流传至今,现在临床仍广为使用,其中,白虎人参汤和肾气丸就是其中的代表处方。东汉张仲景、唐朝孙思邈、隋末唐初的《古今录验方》对糖尿病也有记录。此外,金朝李东垣、清朝叶天士等在治疗消渴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子佳人千古韵事家喻户晓,一曲《凤求凰》传颂至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这说明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司马相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认为得了糖尿病的人。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也有糖尿病。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

胰岛素上市

挽救无数患者生命

糖尿病与胰脏的关联关系在19世纪末才得到确认。

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瘘管手术研究了食物与消化液之间的关系,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

此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开始了新课题:胰岛所分泌的激素究竟是什么?又将如何提取这种神秘的激素?

1920年10月30日,加拿大医生班廷在一所医学院备课的时候读到一份病例报告说,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这次偶然的阅读给班廷带来了启发:模仿结石阻塞的状况,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之后,再提取神秘激素。

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在麦克劳德教授支持下,班廷艰苦的试验取得了进展,提取出了神秘激素。这种神秘激素注射到狗身上,使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将这种神秘物质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班廷和助手贝斯特两人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

1922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利斯特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利斯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在自己身体上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牛胰岛素,奇迹发生了,仅几分钟的工夫,他表示说自己感觉好多了;又过一会儿,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脑子如此清醒,两腿也不再沉重了……

麦克劳德教授闻讯调动自己的全部资源,投入了胰岛素实验的后续工作。

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药厂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岛素。

1923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当年有近8000名医师对25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美国一位著名的糖尿病学家说:“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

值得一说的是,班廷和麦克劳德将胰岛素的专利以一元钱的价格转交给了多伦多大学,用最伟大的“奉献”精神给自己的功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现年61岁,他已经与糖尿病斗争了20多年。

胰岛素不断发展

四次与诺奖“结缘”

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中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加拿大医生班廷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取得成功,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阿根廷医学家豪赛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英国化学家桑格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使胰岛素成为第一种被人类弄清楚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岛素,他获得1958年诺贝尔奖。

在班廷发明胰岛素的制备方法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制药公司引进后,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开始了工业化生产之路。

但工业化的路并不平坦,1000克动物胰腺仅仅可以提纯出100-200毫克的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解析了牛胰岛素的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架构的道路。这无疑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指明了方向。

1958年12月,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高难课题。最终,历时6年9个月的曲折努力,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以简报发布。1966年4月《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6卷第2期全文发表。1966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华沙欧洲生化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科技工作者人工化学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就轰动了全世界,因为它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来临。

1978年,美国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携带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导入酵母菌,生产出了和人胰岛素的序列完全相同的胰岛素产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的出现意味着动物胰岛素产品的时代已然过去。相比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缩短,胰岛素日均使用量减少。

胰岛素发明近100年来,给药的方式一直是注射,口服和吸入胰岛素成为当代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目标。吸入剂型是把胰岛素制备成非常细的粉末,再利用特殊装置吸到肺中,2006年曾经在美国短暂上市使用,但由于接受程度低以及罹患肺部疾病的风险,于2008年退出了市场。口服胰岛素最大的挑战是口服胰岛素的利用度仅仅是注射方式的1%,换言之,如果口服,就要使用注射胰岛素剂量的100倍,口服胰岛素也做不到像注射胰岛素那样的精细调节。

有此一说

杜甫患了糖尿病吗?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从开始的抒写个人的情感到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被世代中国人所铭记。然而,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自身也颠沛流离,罹患糖尿病以致在59岁便英年早逝。

杜甫现存的1400余首诗作中,140多处都记载了杜甫患病的疾苦。诗歌从症状、治疗和并发症都有记载。

公元766年,他在54岁时写下《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肺枯竭太甚”,此处的长卿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杜甫的诗中还记载了自己的症状,如“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等,这些都具体描写了他的症状,包括口渴,多饮,食欲不佳,乏力疲惫乃至糖尿病的晚期小血管病变对视力,听力的影响。这些症状给杜甫身心带来莫大痛苦,“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登高》中悲鸣“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关于疾病描述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驱竖子摘苍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具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效用,杜甫让儿子采摘,用于祛除疾患。而诗人吟咏最多、最详细,给他带来最多痛苦的疾病是消渴症,他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如严重口渴,多饮消瘦,疲乏无力,视力听力障碍,这些都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状和远期并发症。

前沿新知

智能手机远程治疗糖尿病

中国与瑞士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集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智能诊疗新系统,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实现用智能手机超远程调控治疗糖尿病。

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负责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海峰介绍,他们首先人工设计合成一种定制化细胞,能在远红光照射下分泌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然后,结合合成生物学与光遗传学多种技术,设计开发了由血糖仪、智能控制器和智能手机三部分组成的诊疗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小鼠的血糖值由血糖仪读取获得后,通过蓝牙等方式传送至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当血糖值高于预先设定安全血糖阈值时,智能手机将给类似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器发送命令,后者将通过电磁场作用打开预先移植在小鼠体内含有定制化细胞的水凝胶LED(发光二极管),定制化细胞在远红光照射下产生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从而达到维持血糖稳定的目的。该治疗方法降血糖见效非常快,糖尿病小鼠只需要远红光照射1至2小时,血糖值就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美国怀俄明大学教授马克·戈梅利斯基在同期杂志配发的评论中说,这项工作“让我们兴奋地一瞥未来基于智能细胞的治疗”,届时我们也许将看到大街上的人戴着时尚LED腕带,这些腕带能在智能手机的控制下照射植入人体的细胞,从而释放治疗药物。

数据调查

全球患者4.25亿

201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通过在各国纪念性建筑上点亮蓝色灯光,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新华社资料图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已居于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2017年,全球约40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全球死因的10.7%;而这一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33.8%的年龄小于60岁。为了应对糖尿病,全球每年投入超过8270亿美元。中国政府每年投入近250亿美元用于糖尿病管理,占医疗总支出的13%。

大开眼界

人工合成胰岛素纪念邮票发行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为1.2元。邮票整体设计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主体图案为显微镜下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背景为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图、实验用具和发表的论文首页。画面简洁朴素,直观地展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王宏伟

血糖高了,看脚就知道?出现3种脚部变化,提醒你及时降糖

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血糖不稳定,而出现很多身体的异常表现。为了长期的稳定血糖,也有很多患者长期服用降糖药,能够让血糖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内。但随着病程越来越长,有些糖友发现身体有些不对劲。

老陈今年56岁了,在50岁左右被查出了2型糖尿病,当时医生建议他服用降糖药稳定血糖。一直以来也都是坚持用药,坚持复查。可日子长了,总担心吃药会伤身,他就慢慢地减少了用量。谁知道没过多长时间,双脚总是出现不适的症状,在医院一查才知道,诱发了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种什么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当人体内的血糖不断升高,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就可能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可能会诱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而发生在脚部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就可能诱发糖尿病足。

因为糖尿病足的出现,让糖尿病并发症有多了一些可能性。双脚也被称为是糖尿病的靶器官,很容易受到伤害。

血糖高了,看脚就知道?

其实在血糖升高的早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异常的表现。但是随着血糖升高后,持续地对身体产生伤害,双脚就可能出现异常表现。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双脚开始出现3种异常的变化时,或许要警惕是否出现了糖尿病足的问题,尽早就医检查,接受治疗。

双脚经常出现莫名的麻木,有蚂蚁爬的感觉

在糖尿病足的早期,由于血糖升高对双脚的神经产生损伤,触觉和痛觉会受到影响,很可能表现出局部的刺痛、灼痛、麻木等感觉,并且还可能出现感觉减退、缺失等问题。这时就会经常性地出现疼痛麻木,双脚有蚂蚁在爬的感觉。

有些患者还表示,自己在走路的时候有一种踩着棉花的感觉。这也和双脚的触觉减弱有一定的联系,运动神经的病变,引发了双脚的不适症状。

脚部的皮肤干燥,皲裂,发黑等

糖尿病可能引发患者的自主神经受累,导致局部组织的柔韧性变差,很容易出现比较厚的脚皮,并且皮肤干燥无汗,经常性的出现干燥、皲裂的情况,脚部的皮肤和农容易脱落。而且受到血糖不稳定的影响,脚上的血液循环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更容易发生色素沉着,双脚也会出现异常的色素沉着,颜色发黑等变化。

当你发现自己的脚趾开始变黑,并且还总是出现很臭的味道,也可能是血管循环不畅后,诱发了糖尿病足。

双脚出现溃疡、红肿、溃烂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脚都包裹在鞋子里,很少会出现伤口。但是糖尿病足的出现会因为人体内比较高的血糖水平而刺激血管诱发异常。一旦出现一个伤口,就很难愈合,并且还可能出现发炎红肿溃烂等问题。

甚至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因为合并了糖尿病足而直接诱发双脚出现溃疡、溃烂的情况。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出现后,也会影响脚跟和脚趾关节受压的地方更容易发生溃烂,还有少数患者会因此发展到需要截肢的地步。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足的出现,也暗示身体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血管、神经病变。当你发现3个双脚的异常变化,就应该及时就医。

在这里也要特别提醒大家,糖尿病足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如果不能稳定自己的血糖水平,也会让健康面临更高的风险。

如果你属于4种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检查血糖,预防糖尿病,也就能变相地降低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了。

首先年龄超过45岁的人,往往因为体内的代谢减慢,会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这也被称为是一种老年病。在45岁后定期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

第二种是家族中存在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建议多关注身体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对保护健康也有帮助。

第三种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可能因为肝糖原异常而增加对血糖的影响,并发糖尿病的风险也不低。甚至有一种糖尿病就被称为“肝源性糖尿病”。

最后一种高危人群就是肥胖的人。身材肥胖可能让人体摄入过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也可能对血糖产生影响。而且受到肥胖的影响,胰岛素分泌水平也可能出现波动,诱发血糖异常。

血糖高了,看脚有没有3个异常变化,其实就能了解一二。如果你出现了这些异常的表现,尽早前往医院筛查糖尿病足,采取科学的治疗,以免发展到截肢的地步。

参考资料:

1、警惕:脚上若有3个症状,十有八九是“糖尿病”前兆,别视而不见·光明网·2020-04-04

2、高闯 罗亚锋,《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刻不容缓》,中医健康养生,2019年06期.

3、学会这5招远离糖尿病足,广州日报,2018-05-02

西媒盘点医疗业最古怪盟友:蚂蚁测糖尿病 青蛙能验孕

西媒称,青蛙、老鼠、蚂蚁、蜜蜂、狗……当科技成本日益飙升之际,动物可以帮助人类诊断疾病。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7月16日报道,无可否认,现代药品成分更加复杂,医疗设备更加高级先进,但是医学的历史与人类一样悠久,使用复杂的玩意儿诊断疾病只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即使在今天,在缺乏高科技的偏远地区和农村,医学也是以最基本的方式在实施,靠的是人类的聪明才智。如果科技在医药使用过程中过于昂贵,为什么不求助大自然呢?

报道称,它们看起来似乎并不科学甚至有些古怪,但事实上不少动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为人类的医学实践提供了很多帮助。例如几千年前的古代文献就解释说,蚂蚁喜欢聚集在糖尿病人尿液的周围,原因是尿液中大量的葡萄糖吸引了蚂蚁前来食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可谓是糖尿病化学诊断的先驱。而人类直到十七世纪,勇敢的托马斯·威利斯主动品尝尿液,才从它的甜味中诊断出糖尿病。

报道称,一个同样原始的验孕工具是青蛙,直到20世纪中叶,青蛙验孕的方法一直被广泛使用,即使是在今天,它仍在南美国家继续使用,因为方法简单且成本低廉。它的作用原理有些奇怪,将孕妇尿液注射到青蛙皮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怀孕期间升高)就会诱导青蛙在24小时内产卵,从而确认女性怀孕。毫无疑问,在现代验孕手段得到发展之前,这是一种优雅的解决方案。

报道称,当人们想到老鼠时,会立即将它们与贫困、恶劣的卫生条件和疾病传播联系起来。然而,在莫桑比克,却有人在培育和训练大老鼠以便快速、准确和低成本地诊断结核病(每天只需30美分)。由于这些啮齿动物具有强烈的嗅觉,它们能够识别结核病人痰样品(呼吸道分泌物)释放出的典型气味。它们能够在10分钟内检查70个样本,这比需要两天时间确认诊断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更有效率。由比利时非政府组织Apopo开发的这项大胆方案已为莫桑比克这个资金缺乏、结核病发病率很高的国家的数万人提供了结核病诊断。

报道称,在结核病领域,老鼠似乎并不是诊断工具的唯一选择。科学研究揭示,蜜蜂对识别结核病细菌释放的气味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因此一些专家提出了训练蜜蜂以便轻松便宜地诊断疾病的可能性。这些昆虫相对啮齿动物的额外优势是它们的饲养更加容易和便宜(而且还提供浓郁的蜂蜜)。此外,蜜蜂不仅可用于检测结核病,还可用于检测某些类型的癌症,如皮肤癌和肺癌,虽然蜜蜂在这个领域的检测尚只有实验证明。

谈论了蚂蚁、青蛙、老鼠和蜜蜂作为医学盟友的作用,人们不能忘记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众所周知,狗的嗅觉灵敏,可以帮助检测毒品或者搜索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狗能够帮助患有糖尿病的主人检测并提前警告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症的发作。事实上,有标准化的培训计划来训练所谓的糖尿病警报犬。

报道称,狗的敏锐嗅觉,以及它检测糖尿病发作前汗液或某些震颤状况的能力,是它们能够在糖尿病患者出现症状之前检测血糖变化的特殊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发现可能的疾病发作后,狗会作出特定动作(吠叫、坐下或躺下),以提醒病人立即采取行动——或者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葡萄糖片来预防低血糖发作,或者注射胰岛素以抵抗高血糖症发作。而且,除了糖尿病之外,多项研究证明了与可爱又忠实的狗共同生活带给健康的益处。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能够给予人类忠诚照顾和最大治疗益处的动物就是狗。(编译/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