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确认值(确定患糖尿病指标)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高于这个值可怀疑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十分常见的慢性病,近些年来正伤害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就糖尿病患者而言,根据病情不同具体症状也会有所区别,但血糖值升高乃至超标则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出现的症状。那么,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是多高,什么情况下应该怀疑是糖尿病呢?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

测血糖理所当然需要抽血,这里的血又分为指尖血和静脉血,其中以静脉血的血糖值更为准确,以下的数据指的都是静脉血的数值。

其中,测量血糖又必须测算两个数据,分别是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

就空腹血糖而言,正常值应该在6.1mmol/L以下,高于7.0mmol/L可认为是糖尿病。但血糖值又不能太低,如果低于3.9mmol/L则可能是低血糖症。

如果空腹血糖值超标,则需考虑测算餐后2小时血糖值进一步确诊。这时候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在7.7mmol/L以下,若高于11.1mmol/L则是糖尿病的表现。

当然,人体的血糖值可能受到饮食、疾病、输液或是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第一次测算发现血糖超标时,应该注意排除这些影响。

哪些人需要测算血糖?

糖尿病存在一定的高危人群,就糖尿病而言,越早发现血糖升高的现象,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其调控的效果就会越好,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会相应降低。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40岁以上的人。

2、超重或肥胖,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3、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

4、长期接受抗精神病、抗抑郁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此外,妊娠期女性受激素波动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妊娠糖尿病,一般建议女性在怀孕24~27周时进行“糖筛查”,口服50克葡萄糖一小时后测算血糖。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血糖控制的终极目标是让他们的血糖值回归正常,也就是说餐后血糖值在7.7mmol/L以下。当然,现在还比较难达到这样的目的,欧美相关协会认为餐后血糖能控制在10mmol/L,具体控制的目标,还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和并发症情况而定。

血糖达到多少可以诊断糖尿病?3个诊断标准达到任何一个都可诊断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尿多饮、多食、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有的人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尤其是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常常在体检中或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中,无意中发现血糖升高的。

糖尿病的诊断是以静脉血浆测的血糖值为准,不以指尖血测的血糖结果为准。

它有三个诊断标准

1.空腹血糖≥7.0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任何热量。

2.糖耐量试验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耐量试验OGTT应在无摄入任何热量8小时后,清晨空腹进行,成人空腹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10分钟内饮完,开始饮葡萄糖水后2小时测的静脉血浆血糖值。

3.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任意时间指一天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量和进餐时间。

注:需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对于没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这些典型症状的,只有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后再确定诊断。如果复查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定期复查。

严重疾病或者应激状态下,比如:心肌梗死、脑梗、严重外伤等,可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这种代谢紊乱常具有暂时性和自限性,因此在应激时,不能根据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必须在应激消除后,再复查血糖才能明确其糖代谢状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Ic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在糖尿病的检查中,还要查尿常规,看尿常规中有没有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阳性只是提示血糖值超过肾糖阈(大约10mmol/L),因而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可能。当空腹血糖≥14.0 mmol/L时,要注意尿常规中是否有尿酮体,如果尿酮体阳性,要考虑糖尿病酮症,严重时可以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果尿中一旦出现蛋白,也就是尿蛋白阳性,要考虑糖尿病性肾损害。

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终于来了,糖化血红蛋白≥6.5%

相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几个指标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糖尿病的重要的诊断与评价指标。随着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国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也越来越重视,这在每隔2-3年就更新一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充分体现。

指南每一次更新都会有新的内容,而最近在今年11月底发布的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将HbA1c纳入到了诊断标准中,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其中的意义吧。

HbA1c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HbA1c是血红蛋白发生非酶糖化的产物,详细点说是其中的珠蛋白β链N端缬氨酸残基与葡萄糖发生非酶结合而来。而且它们就像亲密的战友,一旦结合在一起就牢不可破,很难再分开。

血糖越高,结合就会越多,而且它们结合后可在血液循环中存活至少3个月,所以通过测定HbA1c可以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的水平高低,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欧洲、加拿大、美国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等多个地区的学会和组织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为<7%。

我国新指南终于将HbA1c列入诊断标准

在国际上,WHO早在2011年就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6.5%,但之前由于我国各地区测定HbA1c标准化差别较大,尚未能统一诊断标准,所以在我国之前的指南中,均未把HbA1c作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是作为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一直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HbA1c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被低估了,呼吁与国际接轨,把HbA1c纳入到诊断标准中。

终于在最新版的指南里,在经典的3项诊断标准后面,增加了HbA1c,其标准与WHO的推荐一致,为≥6.5%,可见我国学界对HbA1c越来越重视了。

HbA1c在新指南中还有哪些改变?

在新指南中,除了把HbA1c加入到诊断标准以外,其实还新增了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的HbA1c控制目标为<7%,但由于每一位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症等都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专家学者均建议HbA1c的控制目标也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

这个个体化原则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以及有无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指南提出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更接近正常。

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则分以下几种情况:

(1)健康状况良好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7.5%;

(2)健康中度受损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8.0%;

(3)健康状态差的,建议将HbA1c控制目标设定为<9.0%;

(4)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结语

从新指南可以看出,我国在2型糖尿病的诊断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将使糖尿病的诊断与防治更加精准,个体化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