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道家说糖尿病(道家说糖尿病是真的吗)

Matt的老爸 0
文章目录:

推腹降血糖

自己这几年血糖高,减肥锻炼管住嘴,一通操作下来,效果始终不理想,老婆说,不行就吃药吧!现在又逢新冠疫情,上医院麻烦,就一直拖着。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道医手法治病,不打针不吃药,可以靠推腹降糖,治疗糖尿病,瞬间觉得找到了救星。

大师现场示范,在模特身上画定位置,解说,一推一拉,七七四十九次一个疗程,立竿见影,取得降糖效果。并用血糖仪亲自测量推腹前后的血糖高低数值。

自己也照猫画虎,认真演练一番,想到推完一次,降一到三个点,自己就有救了,做的更加努力,做完马上用血糖仪测试,结果一点变化也没有,心想可能自己手法和力度没有做到位,于是又详细看了两遍视频,重新开始,一推一拉,七七四十九下,扎手指头再测,还是没啥变化。自己一想,也就笑了,如果降糖效果如大师所说的那样好,降糖又如此简单,还要打针吃药干嘛,也就释然了。

后来转念一想,大概是自己心急了,道医大师说,道家讲七七四十九一个疗程,我就做四十九天看看。

[呲牙][呲牙]

气功入门七大要则

气功,最简单最有效最省钱的治病健身方法,涵盖初学入门、佛家禅定、道家修真、武术硬功、房中养生等内容。

1、练气功是清理体内垃圾、舒展筋骨的一自我身心净化过程。练功以后经常感到儿酸、那儿疼,或者出现浑身痒、出汗、起疙瘩、掉皮,有人会突然地想要排大便、小便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身心自我净化的一种反应。用练气功人的话来讲这是排病反应。经历这些反应后,精力和体力都会有所上升,从而为实现健康的自我奠定了基础。

2、练气功的人功利思想不能太重,不能仅仅为了舒服,也不能只是为了治病。如果有第一种目的,就不能坚持长久;有第二种目的,精神上不容易集中专一,病也不容易好。

如果说没有功利思想会缺乏动力的话,那么可以树立一种身心健康,小可造福家庭、大可造福社会的思想。有了这种大功利思想,则练气功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并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帮助练功,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改变身心状态的目的。

3、根据自然科学知识加强对气功理论的理解。我觉得,一般的体育锻炼只是靠肢体的运动来强化局部功能,而气功训练则兼有锻炼与休息两种功能。它是在恰当地运用气息和形体运动,增强机体的循环能力,使身体的各种功能均衡地提高。

4、练气功要讲科学,要只争朝夕地练。说练气功不能急于求成,其实质不是说练功要慢慢来,如果每次练功都有新的体会,那功力长得就比较快。因此,在做每一个动作时都要用心、用气、用力。每一次练功都像是第一次练功一样,总感到新鲜。

5、练气功时既要放松又要用气用力。这似乎有点矛盾,很难做到。实际上越放松越能用上气和力。放松的感觉可以从如下过程中找到:身体中正,两眼闭合,吸足一口气,感到全身发胀,然后收小腹从口中慢慢把气呼出,用力呼尽,直至有头部微微发晕、全身瘫软、似乎要陷入地下的感觉。

6、练气功最好是形体和精神锻炼并重。形体锻炼,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要求,而体察体内气机的变化,则是气功精神锻炼中的共同要求。

随时注意体会哪儿酸、哪儿胀、哪儿疼、哪儿痒……再想一下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哪个关节要松了、哪个管道要通了、自己的气是不是增加了、体内的气运送到哪个部位了等。

7、不能把练功作为任务来完成。要从练功过程中体察到深刻的道理;要在边练功、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到练功的意义和乐趣。

不少老人通过练气功,不戴老花镜也能看书报了,还有不少老人通过练气功白发变黑,高血压的血压正常了,心绞痛的不犯病了,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正常了……,老年病的气功疗效是明显的,因此中老年朋友需要练气功。

《黄帝内经》经典医学原理指导下的糖尿病干预与治疗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众多医家临床实践和理论概括的精华,全书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目前公认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所阐释的生命规律以及经典医学原理至今仍然能够指导当代中医的临床实践。即使是科技进步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运用《黄帝内经》所蕴含的的思想与方法解决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上的难题。多年来我们受到《内经》经典医学原理的启发,针对二型糖尿病进行综合干预与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甚至可以治愈二型糖尿病,这一点更证明了传统经典医学的伟大之处。

糖尿病为西医病名,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西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难以正常发挥引起,以血糖升高为特征,以“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临床表现,久病产生众多并发症。现代中医普遍认为糖尿病为传统中医所指消渴病,《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消渴病的医书,如《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本文从《黄帝内经》所阐释经典医学原理及生命整体规律入手重新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提出基于该机制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1 从《黄帝内经》所阐释经典医学原理认识糖尿病

1.1 糖尿病的阴阳属性

诊病治病先定位疾病的阴阳属性,阴阳概念的提出,是《黄帝内经》所阐释的经典医学原理的重要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与本。”

糖尿病归属中医的消渴证范畴,然而要想认识他的疾病本质,我们首先要依据《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原理,为糖尿病在阴阳属性上做一个总体的定位,笔者临床观察,经现代西医以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异常确诊为糖尿病的病人其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明显,而多以手足不温,面色晄白,或黑黄,食欲不振,身体肥胖,有时证见多饮多尿,但却喜热饮甚至喜热汤;舌诊多见舌体胖大或舌体瘦小但见舌苔白厚腻,脉象多脉虚无力或沉细无力。基于以上的糖尿病病人常见的症候特征,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类糖尿病病人的病性定位为阳气不足,或者为元阳受损,或我们从这些症状综合考虑我们所见到的糖尿病病人应该属于阳虚体质,至于一些中医所认识的阴虚燥热的病机并不多见,以此定位糖尿病的治疗当从糖尿病病人元阳缺损的机制予以扶持人体元阳入手治疗。

1.2 从“心者,君主之官”理解糖尿病

“心者,君主之官。”为《内经》所阐释经典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于心的君主之官的主宰作用,因而引出人的生命现象具有整体性,人与自然具有整体性,以此形成几千年来经典中医的整体医学特色。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利用障碍,而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者胰岛素难以正常利用,我们通过中医辨证诊断,可以将糖尿病定位在元阳受损而表现为阳虚体质;然而我们如何理解这些人体异常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当我们翻开《素问.灵兰秘典》,上面所论说的十二藏之间的关系如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则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即使糖尿病的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或利用障碍,即使现代糖尿病表现为阳虚的症状体征,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心神这一君主之官的紊乱所造成的,心神系统的紊乱导致胰岛素利用异常或者分泌不足,心神系统的紊乱导致元阳不能运行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乃至肌肤,因而表现为元阳不足,内脏功能受损的阳虚体征。在此特别强调《内经》所讲的心是主神明的无相之心,并非西医所讲的血肉之心。从文字分析,心无月,月为阴,就是说主神明之心为无阴之君火,故称君主之官,君火朗照,而主神明,若此君火暗淡,则五脏皆危。对于心的阐释,《素问.灵兰秘典》进一步论述:“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依据中国道学思想,道即是心,心极细极微极妙,变化无穷,正是万物生化的起源。我么可以认为,只有把握了“心”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才是把握了糖尿病这一疾病的本质。重视心在糖尿病发病原因中的作用以及治疗中的作用才能体现经典中医学的特色。

1.3 从《内经》原理理解消渴症内热中满与元阳不足的关系

现代中医普遍认为糖尿病就是消渴症,消渴症最早记载于《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人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根据《素问.奇病论》对消渴症或脾癉的论述,消渴症或脾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糖尿病发病的原因在于:嗜食肥甘而表现为内热中满的症候,那么如何理解我们接触的大量的糖尿病病人表现为元阳不足或者寒湿中满的现象?《素问.阴阳应相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一些病人在糖尿病发病初期会表现为内热中满现象,但依据内经原理,嗜食肥甘所生内热正是壮火,此壮火食气,壮火损伤元阳正气,所以糖尿病久病必然转为元阳不足寒湿中满的症候特征。即使糖尿病发病初期,一些病人虽然表现为内热中满的一些症候,但病人在此过程中身体衰弱无力,究其本质也是壮火食气的现象。所以我们说糖尿病发病后壮火食气导致了元阳不足才是他病机的特征之一。

1.4从阳气与心神的关系理解糖尿病病人心神系统与生理代谢系统的交互作用机制

《内经》高度重视人体阳气在生命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我们可以理解人的生命现象的本质就是一团阳气有规律的运行,人阳气的生发与收藏就像天的太阳一样按时升起按时落下,如果阳气运行失去了与天地统一的规律,我们的生命就会缩短和夭折,而人的心神系统也是如此,当阳气收敛而化精之时就能涵养人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心神系统需要通过元阳收藏化精而得到滋养,另一方面,阳气的生发可以涵养人的肉体,当人的心神至柔之时人的阳气也至柔而滋养人的筋。阳气精则养神,是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如果人的心神系统紊乱,就会大量消耗人体的阳气,所以我们看到生命的现象,当一个人暴怒过后很深疲惫,这种现象就是心神紊乱过后人体阳气受损的现象。

依据临床观察,许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前都曾经长时间承受慢性的精神压力,或者短时间内承受着生活或者情感上的巨大打击,经历了这些精神压力过后病人体检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从《内经》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病人在遭受一定时间的精神压力后人体内在元阳受损而启动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可以理解为:情志伤害导致心神系统失调,君主之官不能正常管理协调其他脏器的功能,包括肝肾脾三阴脏的功能失调,因而启动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病人临床观察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能够确诊的抑郁症,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糖尿病病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元阳内在的损耗,如前所述七情内伤或者壮火食气都是元阳内伤的因素,而元阳是心神的物质基础,因而出现心神系统紊乱,产生抑郁情绪或者确诊为抑郁症。

2.现代人心理以及生活现状分析

现代人的心理以及生活现状我们可以引用《素问.移精变气论》篇:“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此文高度概括了现代人的心理及生活现状导致了身体疾患逐渐加重甚至医药难治的现状。

2.1 心理现状

现代人心理现状忧患缘于内心,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的安全感并没有提升,人在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幸福指数并没有提升,七情内扰,五蕴织盛,已经成为人之常态,这样的心理状态正是许多重大疾病包括糖尿病甚至肿瘤滋生的根源。如在《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流连,并有所并。”可以看出《内经》成书的年代,医者即高度重视生活环境变迁引起心神系统失衡所产生的极其复杂的疾病。

2.2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苦行伤其外,”在当今经济社会,每个人都会追求所谓良好生活条件,因而很多人以过度的劳动换取事业上的成就,因而透支人体内在的阳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而阳气的伤损正是我们以上所分析的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人体内在阳气的变化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生长化收藏,这样阳气在人体中的运化才能得以长久,而现代人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反而使人不能顺应自然界的生长或收藏,如严冬季节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居民可以通过旅游形式在几个小时内来到南方,这样本已经在北方寒冷地带处于收藏状态下的阳气在南方相对温暖气候的作用下又重新生发,这样的人有春夏无秋冬;还有的人本来在炎热的夏季生活在南方,而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其可以长时间生活在冷气空调之中,这样的人有秋冬无春夏;这就是以上所说的“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如此生活习惯伤损元阳也是必然的,元阳不足,再加上肥甘食品的摄入,阳不能化除阴邪,因而导致寒湿中满的糖尿病病因。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单一食品的摄入,不能补足五脏元气的不足;进食的时间,在早晨脾胃阳气旺盛的时候,由于自身的生活节奏很少进食或不去进食,而中午或者夜晚却暴饮急食,因而伤及中焦脾阳,同时食物淤积与中焦化生壮火内热,长时间淤积阳气受损,脾阳重伤因而滋生糖尿病。

西方人的性开放思想的引入,导致一些人性生活过度,伤及肾脏元阳,家庭生活规律的改变导致许多家庭夫妻生活的紊乱,同样伤及肾脏元阳,也为糖尿病病因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 对糖尿病的干预和治疗

我们通过对《内经》所阐释的经典医学原理以及生命规律的领悟,从经典医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了糖尿病的发病原理,进而结合现代人的心理现状与生活习惯的分析制定了糖尿病的综合干预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注重心理干预在糖尿病整体治疗中的运用

在首诊或者在深入的治疗过程中注意把握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变化,在问诊或者在生活化的沟通中了解该病人是否曾经有过比较严重的生活变故以及情志打击,非正式的问诊、生活化的沟通可以帮助病人达到心理上的良好的开放状态。

在了解病人内心情结所在后,逐渐介入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如通过学习方式帮助病人理解阴阳转化的原理,建立阴阳互化的认知模式,借此帮助病人通过自身领悟化解生活中的情感障碍,消除内心情结;通过传统家庭各自功能的理解帮助病人梳理家庭关系,降低家庭关系紊乱对心神系统的影响;经典音乐疗法的运用,其不同与现代的音乐治疗,指导病人进入身心高度放松状态,此时注入和谐柔美的中国古典音乐,可以是道家养生音乐,正如七情可以耗散人体元阳扰乱心神而滋生疾病,而病人的内心一旦接受了和谐柔美的道家养生音乐,去在特定心身状态下感悟人天交合的妙境,这一过程与情志作用正好相反,可以涵养人体元阳,调精神,和气血,帮助人体恢复与自然的平衡状态,以此祛除疾病。

指导病人掌握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针对嗜食肥甘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比如启发其理解动物的尸体性质属阴,针对其身体畏寒肢冷的现象帮助其理解自身阳虚的状态不利于摄入阴性食物,而动物尸体的概念提出,也会帮助病人内心产生对动物类肥甘食品的厌恶情绪,这样的提法,尤其针对糖尿病并伴有肥胖症的病人,更有实际的疗效。指导其掌握良好的睡眠习惯,使其理解良好的睡眠对人体阳气的保护作用。

针对糖尿病同时伴有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症倾向的病人,一方面引入道家养生导引技术,通过道家养生或者中医养生中的导引按跷方法帮助糖尿病病人生发阳气,阳气的生发,就像太阳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消除抑郁情绪;另一方面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述春季养生调神的规律指导患者进入春季万物萌生为主要思想内容的冥想状态,每日定时冥想训练,促进肝阳生发,消除抑郁情绪或者对抑郁症倾向予以心理干预。

3.2针灸治疗以扶持人体元阳以及恢复人体心神主宰功能为目标

具体实施以开通人体三焦系统,以及扶持督脉元阳为主,同时注重脾胃肝肾功能的调整,使人体正气提升,阳生阴化。针灸在扶阳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化除体内内热中满的作用。壮火食气,伤及元阳,针灸可以通过解郁机制消除壮火对人体元阳的伤害。同时针灸还可以起到针对糖尿病病人抑郁情绪进行调整的作用。

3.3中药汤剂治疗

依据病人整体症候情况,随证加减,根据病人所处内热中满,寒湿中满,以及元阳虚损不同阶段调整治疗方案,并注重病人心神系统的调整,把握恢复人体元阳的正常运行以及恢复心神系统的有序为原则。

3.4案例分析:徐某,女46岁 2013年6月因患糖尿病来我院糖尿病科进行治疗;主诉:患糖尿病五年,现服用西药降糖药,维持血糖餐前12,餐后两小时19.西医建议注射胰岛素。因近期有手麻肢冷现象,希望通过中医改善症状。四诊:该病人面色黑黄,身体体态腹大腿部瘦小,问其睡眠情况自述多梦,醒后疲劳;患病初期饥饿感强,问其发病起因,在一次和家人积累矛盾后生气而多食,几个月后逐渐食欲下降,身体消瘦,前往西医医院诊断为二型糖尿病。问其二便平素夜尿次数较多,尿量较大,大便不调,时而腹泻时而粘滞;腹部常有胀满感觉;身体感触肢冷腰冷。观察舌相舌苔白厚而少津,脉左右脉均沉细无力。

针对该患发病原因以及症状的综合分析,诊断其为阳虚型糖尿病,主要以脾肾阳虚,厥阴肝阳受损为主,其发病原因家庭情感伤害,暴怒伤肝,怒后多食伤及脾阳。

治疗:针灸疏导其气机,扶其脾肾肝之阳气,取穴阴陵泉、太冲、太溪穴、以及头部主管运动中枢相应穴位等;中药汤剂以附子理中汤加减为主;经过半月治疗,手麻肢冷症状明显改善,餐后血糖降至12左右上下浮动,餐前血糖降至6到10 之间,血糖虽然有所下降然而不能稳定,问起睡眠情况,发现血糖指数与其睡眠状态具有相关性,当睡眠感觉较好时,白天身体轻松,血糖指数也较好,当多梦时,经常早起偏头疼,餐前血糖也随之升高。依据这一现象为其制定了睡眠调整方案,指导其在睡前观察呼吸并默念自己姓名的的方式帮助其调整心神,并在平时的针灸治疗时增加内关等,调心安神的穴位。半个月后餐前血糖降至6到7 之间浮动,较为稳定。

以上本人针对糖尿病治疗的病例中引入心理治的疗案例之一,结合本文以《黄帝内经》原理为主线提出糖尿病的治疗思路,仅供参考。

现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嗜食肥甘已经不是唯一的病因,而心理社会因素在当今糖尿病治疗中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而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糖尿病病人元阳受损的现象,在糖尿病治疗中我们绝不能忽视。笔者认为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不是非常理想,当我们回到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医学中寻找方法,尤其依据内经所阐释的经典医学原理以及生命规律为线索,把握人体阳气变化规律,重视心者君主之官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在糖尿病治疗中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