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癌细胞(糖尿病癌症治的是什么)
糖友患癌几率比常人高1倍!高血糖为什么会“促发”癌症?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据2018年统计,全球范围内有180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患者因癌症死亡,而且,未来的几十年里,发病率还将持续上升,而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高达4.25亿,每11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该病,500万人死于糖尿病,12%的全球卫生支出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它的并发症上。
那如果有一天告诉你,这两大疾病互为影响,互为关联,是否会引发你新一轮的恐慌呢?在日本糖尿病学会和日本癌症学会发布研究成果声明,糖尿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为无糖尿病人群的1.2倍。
而美国糖尿病协会则在2010年发表报告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要比无糖尿病人高20%-50%。
同一时间在中国的一项慢病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肝癌、胰腺癌、大肠癌、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最高,最高可达2倍。
糖尿病是如何发展成为癌症的?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癌几率高于无糖尿病患者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背后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直到2018年7月19日,我国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施扬/石雨江教授发布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科研成果揭示了背后的原因。
简单来说,人在生下来后就带有一群抑癌基因,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生长,其中有一个基因叫做TET2蛋白就是属于这一群中的一个。
研究发现,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DNA上的5mC向5hmC修饰的转化,在癌细胞中可以明显的发现5hmC水平出现广泛的下降,间接说明TET2抑癌功能在下降,在临床上,可用来判断癌症恶性的程度高低。
好了,这还不是最可怕,可怕的是在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也发现了5hmC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进一步发现,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身体内一种叫AMPK蛋白激酶的活性,导致了TET2Ser99磷酸化与TET2蛋白稳定性降低,从而减少了TET2蛋白生成5hmC,上面已经说到,一旦5hmC生成减少,则意味着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降低,发生肿瘤的风险增高。
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哪些癌症风险增加?
当然并非所有的癌症种类都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患病的风险最高。
专家认为,肝脏本身就参与血糖的调控,高血糖反过来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从而糖尿病成为肝癌的独立发病因素,而胰腺作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器官,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女性糖尿病患者患任何癌症的几率都比男性高6%,怀疑是雌激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糖尿病患者可用二甲双胍防癌症
糖尿病人除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外,积极控糖在预防癌症上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其中,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低于使用其它降糖药物的患者。
石雨江团队表示,主要是二甲双胍能增强TET2的活性,从而对肿瘤达到抑制作用。
有糖尿病的人,容易长出3种癌细胞,为什么?怎么防?
40岁出头的张先生查出了糖尿病,自己什么感觉也没有,医生再三告诫要“管住嘴迈开腿”,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要及时用药,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血糖高点嘛,大不了将来得上心脑病,没有糖尿病的人不也是得吗?”。
像张先生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但一定要知道:心脑血管病确实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但糖尿病却是促使其早发的危险因素,更为严重的是,糖尿病还会导致多种癌症的发生,尤其是3种癌细胞常在不知不觉间“长出来”,临床统计显示:五分之一的糖尿病人因此而过早失去生命。
这3种癌症是:- 癌中之王胰腺癌
- 生存率很低的肝癌
- 一经发现大多即为晚期的结直肠癌
相比于正常人,这3种癌症在糖尿病者中的发生风险要高3-4倍,主要是因为癌细胞很喜欢“吃糖”,其代谢糖的能力是正常细胞的10倍,血糖控制不佳时,就给了癌细胞快速生长的机会,帮助癌细胞肆意生长,而糖尿病又是代谢障碍性疾病,与消化器官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肝、胰岛腺、肠道成为了癌细胞生长的“重灾区”。
由此可知,要防止癌细胞的生长,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血糖,同时因为血糖异常对身体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需要进行更多方面的监测,2021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给出了监测项目以及最小监测周期。
- 日常空腹血糖 每周一次
- 三餐后2小时血糖 每周一次
- 糖化血红蛋白 第三个月一次
- 体重和腰围 每个月一次
- 血压 每个月一次
- 尿常规 每个月一次
- 视力及眼底 每年一次
- 血脂 每年一次
- 尿微量白蛋白 每年一次
- 尿蛋白尿肌酐 每年一次
- 肌酐血尿素氮 每年一次
- 肝功能检查 每年一次
- 心电图 每年一次
- 促甲状腺素 每年一次
需要知道的是,这是糖尿病监测最小周期,因为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自身胰岛功能不断下降,包括对血糖在内多项指标的控制不仅难度加大,可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监测周期应根据情况缩短至半年或3个月,这就要求有糖尿病的人一定要定期去医院复查,请医生根据情况制定监测周期,切不可掉以轻心。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对身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比如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会增加5倍、发生阿尔滋海默症的风险增加1.38倍、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发猝死的风险增加2倍等等,严重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更是减寿过早死亡的危险因素。
总之,糖尿病与你就像是“农夫与蛇”,你对它有多好,未来你得到的坏就有多大,这个账相信你应当能算得过来!
【转发告诉更多人吧,点击关注开天听健康,一起学习交流更多糖尿病防治知识】
中国学者率先发现糖尿病与癌症之间新通路 助力癌症防治
研究人员揭示了一条新的糖尿病高血糖和癌症内在关联的表观遗传通路,并阐述了新的二甲双胍在抑制肿瘤中的表观遗传作用机理。复旦供图
中新网上海7月19日电(记者 陈静)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比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在降低癌症风险上展现出优良成效。
在糖尿病和癌症这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仍未被科学研究发现的联系?为何防治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能够在预防癌症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复旦大学19日披露,该校生物医学研究院施扬/石雨江教授团队的创新成果重新审视致癌背后的原因,为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条不同于以往代谢视角的新通路。
据介绍,研究不仅揭示了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确实存在着传导通路,还指出,部分糖尿病治疗药物也能有效地降低部分癌症爆发的风险。该项研究对于理解糖尿病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更多可能。
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北京时间1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据透露,该课题由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哈佛布雷根医院合作完成。
据悉,直至今日,癌症依然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究其根源,导致癌症的原因有许多。除了为众人所熟知的DNA序列突变与基因遗传,还有许多来自于基因密码之外的因素。如水、空气、营养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对人体遗传性状进行调控,使得一部分健康基因组产生非正常表达,甚至是“失语”。当身体内原本坚固的抗癌防线逐步失去效用,患癌症的风险自然也就增高了。
营养环境是如何影响癌症的产生呢?石雨江团队经实验发现,在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之下,高糖环境最终会破坏5-hmC(一种表观遗传新标志物)表观抑癌修饰的生成。表观抑癌修饰变少了,患病风险自然大大提高。
既然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确实存在着传导通路,那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药物是否也同样对预防癌症有一定帮助呢?为了验证猜想,石雨江团队以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为例进行了实验。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通过一系列过程对肿瘤生长达到抑制。
研究团队发现,少摄入糖分,保持体内血糖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对防治部分肿瘤有着积极作用。此项研究也将为更多临床研究和预防癌症的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石雨江表示,自己和团队所做的不过是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后续完善与临床应用仍有待不断探索。石雨江表示:“做科研就像是许多学者共同绘制一幅画作,一步步点亮科学未知的地图。有人为画作添上鼻子,有人画一双眼睛。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其实都只是这幅画作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但是当这些微小的拼图一块块连接在一起时,科学的图纸就会变得越来越宽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