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糖尿病歧视(歧视糖尿病人原因)
- 1、是谁在歧视糖尿病患者?糖友还能愉快的工作吗?
- 2、从孩子到中年,在糖尿病和社会歧视夹攻中突围的36年
- 3、糖尿病也有学历歧视吗?研究发现:无特殊技能的工人患有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教师和工程师的2~3倍
是谁在歧视糖尿病患者?糖友还能愉快的工作吗?
六月的关键词,除了世界杯、魔兽,还有炎炎夏日、高考、毕业、找工作。我们每个人在毕业的时候,都会要面临找工作的难题,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找工作这一世界难题上又被加了一些特殊的约束:
⬇⬇⬇
1、根据国际公约,不允许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持有商务飞行员的执照;
2、在有些国家不允许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持有客运司机或货运司机的执照;
3、国外有些国家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从事军队和警察工作,不宜从事救火及急救性质工作,不宜从事民航和近海石油开采工作等。因为这些工作岗位,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并由此带来个人与公众安全问题。
除了上述约束,有一些工作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包括:
⬇⬇⬇
1、相对危险的工作环境,比如职业驾驶员、高空作业、危险机械操作等工作,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是不可避免,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甚至昏迷,这些随时加餐有一定困难的职业一般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因此要尽量避免此类工作。
2、时间极不规律的工作,特别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这些都会打乱糖尿病患者的作息时间,影响他们的饮食和用药。
3、避免从事容易造成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工作,比如过度用眼、长期站立的工作等。
规矩那么多这是社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歧视吗?
当然不是!
上面提到的相关工作,很多身体健康的人都是无法从事的。那么。糖友还能愉快的找工作吗?当然能!
糖尿病病人只有控制好血糖,不让并发症发生,那糖尿病就不算个病,糖尿病病人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一般的工作。尽管糖尿病某些职业限制了糖尿病患者的就业,但是,总体为说,糖尿病患者还是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一般的工作都是可以胜任的。糖友在就业时,主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尽可能避免生活极不规律的一些职业;高空或危险机械操作相关岗位;随时加餐有一定困难的职业。所以,糖尿病患者选择职业时,应征求或听取医生的建议。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就业感到迷茫,担心工作单位歧视或者自己不能胜任岗位职责,对就业缺乏信心,这是一种完全可以丢弃甚至没必要产生的心理包袱。糖友积极参加工作,不仅能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自身能得到认同和满足感,而且工作也算是一种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连对身体也有好处,积极面对生活、参与工作,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小糖医(微信号:xtyaicare)这里是小糖医糖尿病服务平台,点点滴滴只为更多糖友健康和快乐。】
从孩子到中年,在糖尿病和社会歧视夹攻中突围的36年
1985年6月30日,天津市儿童医院5楼2病房“诞生”了一个9岁的糖尿病孩子,这时候的小杨琨还不知道,他接下来的人生路会遭遇些什么?
这场来得莫名其妙的病,始于夏天的一场感冒,不久之后,他的饭量猛增、水喝得特别多、频繁上厕所,小小的孩童却迅速瘦了下来。姥姥不放心,让父母送去医院检查,这一查,就查出来一个1型糖尿病。
这种目前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病,给杨琨的家庭带来的冲击,不亚于一场龙卷风。那时候,他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一个月加起来100来块的收入,上面还有一个求学的兄长。在他超过70块一个月的治疗费用面前,一切都变得捉襟见肘。
为了小杨琨,他的每一个亲人都做出了改变:姥姥和舅舅每个月资助他们;哥哥在小杨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学费较低的高校;妈妈提前退休,在家照顾他;爸爸则四处找谋生之路,给农村的村民照相,洗像,接工程画图纸,什么都做,直到1991年父亲和天津医大共同建立校办工厂,杨琨家的生活才有所好转。
苦心控糖的父母
对于从未接触过糖尿病的父母来说,糖尿病知识的匮乏是除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外的首要大事。可当时的医院没有什么患者教育、患者活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糖友互助。那时候,对每一个糖孩子家庭来说,获取急需的糖尿病知识,就好像是在一片荒漠上寻找水源。
杨琨的家距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只有一条马路,马路的对过有一家《高等教育书店》,杨琨的父亲经常跑去那里寻找相关的糖尿病书籍,但常常一无所获,一次偶尔间发现了当时国内第一本内分泌科研究生教材《糖尿病学》,如获至宝。
于是,这本难懂的专业医学书籍,就成了杨琨家糖尿病知识的启蒙书。虽然书中很多专业性的内容杨琨的父母也看不明白,但在他们伟大的坚持之下,还是从这本书里获取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1985年8月8日,小杨琨出院,开始和家人一起面对经历了这场剧变的冲击后,变得大不相同的生活。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打针,1型糖尿病对于小杨琨来说,意味着身体已经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如果不每天注射胰岛素,他的身体将无法吸收每天食物里的糖,而这些无处安放的糖就成了血液里的高血糖,一部分随尿液排出,变成糖尿。长期高血糖会造成酮症酸中毒昏迷,以及引发各种并发症。
而孩子的身体因为缺乏胰岛素,长期无法获取必须的能量,就会渐渐消瘦、衰弱甚至夭折,所以,在胰岛素发明之前,糖尿病是一种绝症。而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残酷也是后果最严重的就是——停掉他的胰岛素!
那时候注射胰岛素,用的是注射卡介苗的蓝芯针管,而针头都是5号或者4号半的不锈钢针头,既粗且长,每天三餐前注射,使用的是第一代胰岛素:从动物身上提取的胰岛素。我们无从得知当时9岁的小杨琨,是如何克服针头扎进身体的恐惧和疼痛,只需要想象孩子的母亲,以不甚熟练的手法,每天在自己孩子柔弱的身体上下针的心理阴影面积,就足以体会到这其中的艰难。
胰岛素需要冷藏,可当时小杨琨的家没有买冰箱的经济条件。为此,他的父亲每周都要提着保温瓶,去水上公园附近某个冰窖里装上冰块,用这种“土方法”来保存给孩子续命用的胰岛素。
杨琨的成长就像是一部胰岛素进化史,上世纪80年代,能从医院买到的,是猪或牛等动物身上提取的胰岛素。因为动物胰岛素和人自身所分泌的胰岛素在氨基酸排列顺序和组成之间的差异,在长期注射后会造成局部的皮下脂肪红肿、萎缩、硬疖,同时也会因为上述原因造成患者对糖尿病的控制达不到良好的疗效。
胰岛素的使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用多一点就会低糖,少用一点就会持续高糖,所以在使用胰岛素时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来指导患者。
杨琨从1985年开启了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漫漫长路,从最开始一天三针的动物胰岛素注射,过渡到天津生化、徐州生化等若干厂家的制剂。后来为了求学,不得不使用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混合注射,直到国内开始引进第二代胰岛素——人基因胰岛素,而现在的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已经可以很方便的从医院买到,药物变得越来越先进,注射也变得越来越方便。
为了控制好小杨琨的血糖,每顿饭前都需要测尿糖。那个年代,国内还没有家用血糖仪,即使后来有进口的血糖仪进入中国,但是价格却昂贵到用不起。
当时,用18滴班试液和2滴尿混合后放到酒精灯上面燃烧,就可以根据颜色来判断当时的尿糖是多少?从现在来看,这是一种落后的办法,但当时的小杨琨,却很快学会了:只要试管里的液体从浅绿往砖红色转变,就意味着自己的血糖高了。
小杨琨的出院医嘱上写着:三餐要定量,而且有控制每天摄入食物的总热量的要求,但是却没有人教他的父母如何计算,他的父亲从单位借来了一个天平,用于每顿饭前测量饭菜的重量,这种每顿饭都要过秤日子持续了大约1年。
回过头看,现在的杨琨似乎已经忘了童年的苦,只隐约记得自己忽然被管束起来,一日三餐都要秤着吃。我问他,不馋吗?他笑着答道:“那个年代还真没啥好吃的,要搁现在,估计还真得馋到掉口水。”
从1985年小杨琨出院到现在,每天的血糖、用药、三餐、加餐,运动,情绪和定期的复查都会被妈妈记录下来,记录了30余年,现在这些记录已经是满满的两大箱子。
日子就在父母渗透在一举一动中的关怀中过去,小杨琨也渐渐长大,控制糖尿病和自己人生的主角,也将从杨琨的父母,变成杨琨自己。
两难的求学路
从确诊糖尿病开始,杨琨的父母就没有隐瞒过孩子的病情。家里的亲戚们知道,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也都知道,父母的想法很朴素:不求大家同情、照顾孩子,而是怕万一出现啥情况,能有人能及时通知他们。
从小学到初中,小杨琨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特别招老师喜欢,可就在他在90中即将结束三年的初中生活时,他遇到了糖尿病带来第一次降维打击。
当时的中考成绩高出重点线20多分,上重点高中毫无压力,未来的大学生活也在向他遥遥招手,正是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意气风发的中国少年。
可根据当时高教委的政策:作为一个1型糖尿病患者,他不能报考大学!
少年杨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选择继续读高中,如果他不隐瞒自己患者的身份,就无法报考大学。
而如果选择隐瞒病情,又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而且如果在学校里出了意外,将无法获得及时的救治。
前途或者健康,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当满含热泪的杨琨,在一万个不甘心却无奈选择了上中专的那一刻,在内心深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学梦,这份人生的大遗憾在他的心头暗暗潜伏,等待着有朝一日,再起风云。
那时候,少年杨琨并不会知道,这样的两难境地,将会一直伴随着他。
从天津市中华职专的计算机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少年杨琨已经变成了青年杨琨,糖尿病在他的身上,似乎已经变成了一只温驯的小猫咪,除了每天注射胰岛素、控制饮食、做运动、详细记录、定期复查。青年杨琨的日常跟其他的小伙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初出茅庐,青年杨琨被分配到了一所私立中学任教,就此踏入职场,他热情满满,摩拳擦掌准备在这片新天地大干一场,一展所长。
他再次选择了不隐瞒自己的病情。于是涉世未深的杨琨找到了教务主任,说明了自己的患者身份。这位和蔼可亲的主管领导表示了同情和理解,还特意嘱咐他不要告诉别的同事。当杨琨带着温暖和感动离开,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主管领导转身就找到校长抱怨不该招聘他这个糖尿病人,校园里也莫名其妙地有好些人知道了他的病。
就在这外界议论渐渐发酵的关键时刻,杨琨那看似温驯的糖尿病又给了他一记偷袭:杨琨在工作中出现了一次低血糖,这恰恰坐实了外界“得糖尿病会影响正常工作”的论调。
于是,尽管当年杨琨所教的四个班在结业考试中拿下了历年的最好成绩,他却被因为“自身身体原因,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被学校无情的解聘了。
成绩斐然却被辞退,满腔热情却遭逢冷遇。杨琨本想着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以糖尿病人的身份,以不输于正常人的能力,在职场求得一席之地,却开局不利,现实给了天真的他当头一棒。
冤不冤?冤!却无处辩白。
气不气?气愤填膺,可除了推高血糖,又能怎么呢?
社会大众对糖尿病的种种误解,就像是一道现实的雷峰塔,压在每一个糖尿病人的心头。
难道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一根筋的杨琨,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去各个人才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直到遇到了一个传呼台网络工程师的职位,当他顺利通过几轮面试之后见到传呼台领导的时候,虽然他心有忐忑,却依旧坦白了自己的病情,这一次他遇上了伯乐,传呼台的领导很直爽地回了一句:只要能干好工作,身体的问题没事!“
从那以后,杨琨在职场上的路走得还算顺利,他后来干过兼职销售,还去过一家中专兼职教授计算机课程,因为他的工作态度和成绩,他在职场圈子里的名声也渐渐出圈,之前曾经辞退他的中学后来又向他伸来了橄榄枝。
他依然选择在职场上公开自己的糖尿病患者身份,也依然在工作之余,努力圆着自己的大学梦。一张大学文凭,不仅仅是在求职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学医,去掌握更多的控糖知识和技巧。
背负着求职谋生和控制好糖尿病的双重压力,这其实也让杨琨获得了充实自己的双重动力。
那段时间,几乎每晚他都要伏案苦读,因为不能长时间静坐,就边学边运动,或者先运动一阵子,再坐下来学习。2001年,杨琨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2005年,他取得了天津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临床医疗专业的毕业证书。2003年开始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医院内分泌门诊学习,2004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实习了外科。
这段时间充实的学习生活给了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把这些用在了控制自己的糖尿病上,也在日后帮扶其他的糖尿病患者过程中,大放异彩。
择偶四处碰壁
现在的杨琨很少提及早年他的恋爱经历。
2003年的一天下午,他接到了一个交友网站打来的电话,让他过去具体聊聊。虽然当时杨琨已经27岁,早就到了该找对象的年纪了,可他却从未注册过什么婚恋网站,更没关注过什么网络征婚。后来才知道,是他的父亲帮他联系的婚恋网站,后来还特意陪着杨琨去了一趟这家婚恋网站在天津的办事处,开始了每两周一次的相亲。
当时的杨琨,样貌不俗,个人条件也并不差,所以愿意约见面的女生还不少。最多的时候,一上午要约见3、4个女生。可只要一见面,杨琨就会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体情况,虽然他的糖尿病已经控制得非常好,可女生们的反应却总是表示遗憾后,挥手告别。
渐渐的,这种怀着希望去约会,然后不出意料被拒绝的日子,也就随着杨琨渐渐冷去的热情,不再给婚恋网站续费的行动,随风而去了。
网站不靠谱,那就亲友介绍吧!
一年后,杨琨的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护士,杨琨也跑去跟女方见了面,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护士后来跟介绍人说:小伙子蛮不错,可是在见面时,就只说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其它的啥也不提。
这是经历过无数次相亲碰壁的后遗症,想来在当时杨琨的心里,自己的糖尿病既是相亲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也是一道试金石,双方摆明车马,能接受我的病,那么就继续谈下去,如果不能接受,就没必要浪费双方的时间。
就这样,一根筋的杨琨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这一根筋的相亲原则。
第二次,父亲学生介绍的相亲,还是因为他的身体原因,再次失败。
第三次,一位医生介绍了一个在药房里工作的姑娘,这一次女方并没有因为杨琨的糖尿病而拒绝他,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希望杨琨能出钱帮她开一间药房,于是这次拒绝的一方就变成了杨琨。
除了遭遇拒绝,四处碰壁的杨琨还经历过一些特别的情况。
一次婚恋网站介绍的相亲,女生还带着一个闺蜜来见面,因为在酒吧,于是先每人点了一小瓶几十元的果酒,没聊几句,女方又点了三瓶100多元的酒,很快喝完后,女方又找来服务生,要了一瓶1000多的,看这架势杨琨感觉到不对了,这一根筋的小伙当场就选择了最直截了当的脱身方法,他没有结账,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就这样跑回了家。
还有一次,一个医院的朋友给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女方是单亲家庭,刚开始接触一切都还不错。可有一天,女生跟杨琨说:前任男友让她赔精神补偿费,一共是3000元,孤儿寡母没有这么多钱,让杨琨帮忙借她一下,渡过难关。热心肠的杨琨没有拒绝这个看起来就不合理的要求,而事后醒悟过来的杨琨也并没有去要回这笔借款,女方也没有主动还钱,于是两人也就渐渐疏远了,直到不在联系。
那些年杨琨的相亲生涯,高不成低不就,常常被拒绝,从未被真心接受。可这个执拗的小伙却依然相信这爱情,相信着总有一天,自己会遇到一个不嫌弃自己糖尿病患者身份的真心人。
控糖难、上学难、求职难、婚恋难,就在这糖尿病赠予的一个个难关之中,当年柔弱的小小孩童,渐渐成长为学有所成,事业有所成的热心中年,现在的杨琨经营着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每年上缴国家税金近百万,他的公司员工也有好几个是和他一样的糖尿病患者。工作之余,他四处援助,八方奔走,帮助糖友控糖,并对消除社会上对糖尿病患者的种种不公平而不懈努力着。
在这个过程中,杨琨也意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于2020年和同为1型糖尿病的何少飞组织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36年来,他的身体指标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并发症,糖尿病曾经带给他的种种,最终化作了推动他前进和成长的磨刀石。
我笑话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是白开水一样,没有悲欢离合,也没啥跌宕起伏,身材圆润的中年杨琨发来了一个小囧熊的表情:对我们糖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过日子,过好日子,你说呢?“
糖尿病也有学历歧视吗?研究发现:无特殊技能的工人患有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教师和工程师的2~3倍
点右上角“关注”,给你更多
瑞典40万人群研究发现:无特殊技能的工人患有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教师和工程师等技术性工种的2~3倍瑞典一项全国性研究发现,在30个最常见职业中,无特殊技能的工人,如工厂员工、清洁工和卡车司机,患有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教师和工程师等技术性工种的2~3倍。
研究者表示,职业是一个比社会经济状况更具体的2型糖尿病风险指标。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高风险职业的人比低风险职业的人更有可能超重、吸烟、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导致2型糖尿病的高流行率和高发病率。
低水平的体力活动和久坐会显著增加代谢疾病风险代谢疾病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研究者在第 55 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发布研究结果称,对于年轻的非肥胖成年人,即使是短时间的不运动和久坐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该研究纳入一组每天能走1万步以上的人,18名女性,10名男性。平均年龄32岁,平均BMI为24.3 kg/m2。
与每个人的基线活动相比,研究参与者平均每天减少约1万步,平均每天增加103 分钟的坐着的时间。
14天后,这些人的心血管功能下降了1.8%,但在恢复正常活动14 天后,功能恢复到基线水平。
研究人员还发现,2周时间的运动量的减少还导致了心肺功能下降,腰围增加,肝脂肪的沉积和胰岛素抵抗,并导致内皮功能的显著下降,但在恢复活动量后,这些指标均可恢复至基线水平。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306153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