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胳膊注射(糖尿病病人注射部位)
糖友要当心!同济专家教你胰岛素“四部七区顺时针”注射法
楚天都市报9月5日讯(记者陈媛 通讯员 常宇 蔡敏)湖北随州的程先生今年53岁,10年前因口干,多饮,多尿前往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糖尿病。一年前程先生开始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近半月来,程先生发现血糖控制不佳,而且右侧腹部注射部位出现拳头大小红肿,硬块。
8月25日,他到同济医院内分泌内科就诊。检查发现,程先生血糖波动在10-16mmol/l左右(正常情况血糖在3.9-6.0mmol/l之间),并出现双下肢水肿情况,细心的护士发现程先生右侧腹部注射部位拳头大小的红肿,硬结。经询问发现,由于程先生注射胰岛素时一直没有更换注射部位,引发红肿的同时影响了胰岛素吸收,血糖控制也不到位。
同济医院内分泌科袁刚教授说,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因为许多患者以为只能在腹部注射。程先生的病情如果不及时处置,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另外,红肿硬节的皮肤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造成血糖波动,进而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慢性并发症。 同济医院内分泌科护理团队统计2013年数据发现,由于外来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方法及部位未得到正规培训,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很多患者腹部出现红肿硬结,甚至瘙痒、起皮疹、皮下脂肪增生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即便打了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各种各样的胰岛素注射问题使糖友们防不胜防。同期调查表明,住院患者中有高达74.7%的患者在胰岛素注射中不会规范轮换注射部位,即使患者有轮换注射的意识,却因记忆力差、穿衣服不方便、怕麻烦、不知道到底如何轮换等原因不规范注射。因此,同济内分泌科护理团队基于“患者安全 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让患者参与到治疗中,让患者学习“四部七区顺时针”胰岛素注射法。长期使用这种方法注射胰岛素,不仅可以避免皮下脂肪增生,还能保证胰岛素有效的吸收,促使血糖达标。
于是,她们在入院的患者中开展了患者参与式医疗,为了帮助患者掌握注射方法和注射部位,他们还编写了顺口溜。一年后统计显示,住院患者的胰岛素注射规范轮换率提高到87.6%。
程先生入院后通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并予消肿等对症处理。护士张静带领护理团队手把手地教程先生学习“四部七区顺时针”胰岛素注射法。经过10天的治疗,患者血糖控制达标,腹部红肿消退;程先生也掌握了规范的轮换部位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同济内分泌科袁刚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正确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一定要定期监测自身血糖,不能随意停药。坚持规范注射胰岛素,降低皮下脂肪增生风险,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有助于实现血糖长期达标的目标。
“患者参与式医疗”实施后,无论是患者满意度,还是患者参与的兴趣都有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病人对其健康的担忧。
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介绍,患者是“健康和医疗中最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也是医患医疗团队中最未被充分利用的成员”,由患者参与带来的积极转变,帮助医生获得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病情,改善相关的医疗安全,从而改善诊治效果。
背景资料:
什么是“四部七区顺时针”胰岛素注射法? 四部其实很好记,小女生的最爱细胳膊细腿,小蛮腰和翘臀。那这四部就是: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腹部和臀部外上侧。 七区就更简单了:将这四个部分又细化分,从右到左,从前到后,日日换、周周换,每两次注射点的距离间隔1厘米以上,保证轮换的有效性。如果坚持使用这种方法注射胰岛素,不仅可以避免形成皮下脂肪增生,还能保证胰岛素有效的吸收,促使血糖达标。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也带来一套规范的注射流程。
顺口溜: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操,早晨起床揉揉腹,太阳对准脐正中,周一顺时到周日,太阳当头抖抖肩,三角符号对肩峰,垂直对准臂中线,周一顺时到周日,太阳下山抬抬腿,三角符号对腿根,周一顺时到周日,月亮宝宝爬树梢,宽衣就寝注射臀,三角符号髂上棘,周一顺时到周日,顺序您可要牢记。
糖尿病患者可以对照一下图表进行选择注射部位。
糖尿病疫苗要上市了?打一针就能降血糖?听听医生怎么说
最近之前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听说有种糖尿病疫苗要上市了,打一针就能彻底摆脱天天吃药的麻烦,于是来向我求证。人民日报曾报道,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免疫室团队研发,已获得国际专利。
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消息。它也代表我国在糖尿病生物治疗研究领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果真的上市了,是不是以后糖尿病患者打一针就不用吃药了?没得病的健康人可不可以用药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这些问题都需要正确看待。
首先这种药物虽然叫疫苗,但它有别于传统认知的预防性药品,由于糖尿病是种自身胰岛素分泌失常导致的代谢疾病,糖尿病疫苗只能治不能防,但由于作用机制的差别。
其次,我们知道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能通过这种手段来降压的,根据疫苗的相关实验证明,糖尿病疫苗可以提升对胰岛素贝塔细胞的应答反应,恢复胰岛素代谢异常,也就是说它对于l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更佳明显。
而且即使是注射了糖尿病疫苗,也并非一劳永逸,一方面,换药过程中机体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如果立刻停止使用胰岛素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疫苗虽然维持血糖稳定的时间更长,但后续仍需要定期注射来维持。
所以对于糖尿病疫苗也需要我们有正确认识,避免过度的解读。即使药品上市也不要贸然停药换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完成。而对于7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采用以往传统的治疗方式可以避免因换药造成血糖波动大,病情加重的情况,所以一般不建议换药。
关于糖尿病的这几个误区了解一下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从预防入手更重要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但很多人对它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还会陷入误区,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当做习惯,从而延误病情。近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帮您了解几个有关糖尿病的误区。
A
胰岛素打上就是一辈子?
很多人都误会了
病例
今年刚到40岁的王女士最近觉得越来越口干舌燥,一开始以为是季节变换导致的,没有多在意,但有一天突如其来的头晕目眩让王女士提高了警惕。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餐后两个小时23mmol/L,尿糖4个加号。医生的一句“该用胰岛素治疗了”让王女士心惊胆战,自己这么年轻,就要用胰岛素治疗吗?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主任医师赵玉珠表示,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不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有些人有糖尿病家族史,因此年纪轻轻就患上糖尿病。而这部分患者往往对使用胰岛素治疗有抵抗情绪,认为自己还年轻,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停不下来了。其实,尽早规范用药,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赵玉珠说:“现在一些不到40岁就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初诊就发现血糖很高,医生也往往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胰岛功能通常只有正常人的50%,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逐渐下降,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使用胰岛素快速解除毒性作用,使血糖下降,使自身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
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是不是意味着要终身打胰岛素?赵玉珠表示,胰岛素治疗分为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并不是只要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像王女士这种情况就可以应用短期治疗,疗程在两三个月,当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停用胰岛素后使用少量降糖药,或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就能够控制病情、恢复健康。专家提醒,千万不要因为不必要的顾虑而延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B
病例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不少医院都举行了义诊活动,很多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向医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其中让患者最为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患糖尿病近10年的张大爷告诉医生,自己看了不少因为糖尿病而截肢的病例,十分担心自己也会面临这样的结果。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岩表示,糖尿病足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全球每20秒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中,死亡率达2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晚期的并发症,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足都需要截肢。
李岩表示,如果早期能够正确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可以免于截肢。“糖尿病足最主要的表现是足部发生溃疡,或者间歇跛行,患者有足部凉感、疼痛,夜里疼痛剧烈,有些会出现足部感染、变黑等情况。出现糖尿病足的原因一是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比如下肢血管狭窄和堵塞,动脉血管发生坏死等;二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使得足部神经感觉减退,对一些外伤无感知从而耽误治疗。”
因此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其次,每天应以温水洗脚,并检查足部与趾间有无水泡、抓伤或皮损,剪指甲时不要剪到皮肤。还应选择合适的鞋袜,穿鞋之前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另外,加强运动,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最后,尽早和定期做糖尿病足筛查,向医生报告足部问题,一旦发生足部外伤或感染,应及早去医院治疗。
C
糖尿病足需要截肢?
早期正确预防和治疗很关键
自己的针头重复用没事?
小心引发感染
病例
65岁的刘阿姨患有糖尿病,需要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最近,刘阿姨的胳膊上出现脓包,并且伴有红肿。刘阿姨告诉医生,自己在半年前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不是每次都用新针头来给自己注射,有时候忘记了,用了头一天用过的。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护士长宁芳芳告诉刘阿姨,重复使用针头不可取。首先,针头的重复使用会让每次注射更疼痛,“新的针头很锐利,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在注射的时候起到润滑的作用,重复使用的针头表面涂层已经破坏,注射的时候会增加疼痛感;二是针头的反复使用会使上面出现一些倒钩,这些倒钩会破坏皮下组织,造成瘢痕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增生,所以一定要及时更换针头;第三就是感染,注射后的针头残存组织液和血液,会滋生细菌,造成皮下组织感染。胰岛素注射用针头只有5毫米长,内径仅有0.23毫米粗,因此也会滞留一些胰岛素,形成结晶,造成针头的堵塞,影响胰岛素在体内的发挥,会造成血糖波动,因此建议使用时一定要做到一次一换。”
新闻伴读
关于糖尿病 人人都要知道这三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王秋月教授提醒,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更应该从预防入手,避免自己陷入糖尿病的“泥潭”,那么做好以下“三个知道”很重要:
1.知道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其中一些因素与我们息息相关,如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2.知道如何预防,掌握防控知识 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石。40岁以上健康人群要每年检测血糖,高危人群半年一检测。3.知道糖尿病如何治疗 饮食、运动、药物、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本措施,同时要兼顾降压、调脂,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丁卉 采写
来源: 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