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耳屎(糖尿病耳屎会爬蚂蚁吗)
医生不会告诉你,耳屎增多,竟然是糖尿病在“敲门”?
虽然糖尿病前期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但是还有个常常被人忽略的信号——耳朵痒、耳屎增多,很可能身体在提醒你:糖尿病在敲门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孙家忠说:糖尿病人耵聍腺和皮质分泌旺盛,所以容易形成较多耳屎。而且临床显示,糖尿病越重,耳屎分泌越多。
如果突然出现耳朵内奇痒无比,耳屎明显比以前增多的话,家中又有直系亲属或者配偶有糖尿病,建议先检查血糖,因为有可能这是未知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症状。有些患者会去耳鼻喉科检查,但是用了很多外用药都是治标不治本,耳屎还是很多,结果还耽误了病情。所以一旦出现耳朵痒耳屎多的情况,首先要想到的是糖尿病的信号,可以去内分泌科做个检查。如果血糖没有问题的话,再去耳鼻喉科检查。
耳屎增多也是糖代谢异常的结果。俄罗斯一项研究显示,经过对1200名疑似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耳屎进行葡萄糖含量检测发现,糖尿病肾病的人耳屎中葡萄糖含量多数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的耳屎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几乎检测不出。
糖尿病的发展会经过“隐性糖尿病”——“准糖尿病”——糖尿病阶段。从预防糖尿病的角度来说,有一点好处就是耳屎增多的情况在比“准糖尿病”期还要早一些,也就是说,在还没有步入“糖尿病前期”的时候,耳朵就会给你信号了。所以一单抓住这个信号,是可以把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的。要知道“准糖尿病人”不用吃药只通过饮食和运动就可以实现逆转,让糖尿病不发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所以在糖尿病前期的“隐形”阶段,血糖更加容易控制。
耳屎会越挖越多?是真的
耳屎会越掏越多吗?掏耳不当可损伤听力甚至掏出生命危险?没错,这些是真的。曾经见过一个老年男性患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有一次洗澡用棉签掏耳朵后罹患坏死性外耳道炎,引起了面神经麻痹(面瘫)、颅内感染,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数次大手术才挽救生命,但一侧听力永久丧失,面神经也牺牲掉了。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关于掏耳朵的知识。
耳屎里面都有啥成分?
我们常说的耳屎也就是耳垢,在医学上有个十分文艺的名字叫耵聍。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橙色或淡黄色的蜡质分泌物,同时还混有灰尘和皮屑。它的主要成分为60%的角蛋白,12%-2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以及6%至9%的胆固醇组成。
我们俗话说的“湿耳”“干耳”,其实是因为皮脂腺分泌的不同而决定的,“干耳”的耳屎会比较容易脱落,而“湿耳”的油性耳屎更易积在耳道里。我们国人中只有4%-7%是所谓的“湿耳”,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并非疾病状态。
掏耳朵的真相 你知道几个?
耳屎的存在是有一定意义的,有润滑保湿、保护耳膜、抗菌、防噪音和自洁等作用。一般情况外耳道会有正常的新陈代谢及自洁作用,我们就不要掏耳朵了。但是很多人都习惯于自己瞎掏耳朵,有用长指甲的,有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的。其实自己掏耳朵,风险可真的不小:
1.用力过猛,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甚至并发中耳炎。
2.方法不当,可能将耳屎推向耳道深部,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使就诊时清理的难度加大。
3.用不干净的挖耳勺、长指甲等挖耳,易挖出细微的伤口,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尤其是有些人迷信采耳足疗店,殊不知其消毒不正规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我们门诊接诊的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日益增加,大部分与外出不正规采耳有很大关系。还有一些患者喜欢掏耳后用各种药水滴入耳道美其名曰杀菌,这样做也会破坏正常的皮肤屏障从而有可能导致外耳道湿疹,越来越痒导致其他的继发感染。
4.共用挖耳工具,会传染疾病,比如最常见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能引起外耳道乳头状瘤。
5.耳屎真的会越挖越多,经常挖就会分泌得越来越多。而且新分泌的耳屎可能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如何正确地“掏耳朵”?
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无需处理耳屎。如果耳屎量大造成了耳闷胀感或其导致了疼痛或听力丧失,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请求专业帮助。
一般大量的耳屎堆积在外耳道,我们临床称为“外耳道耵聍栓塞”。临床上,诸如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引起的耳闷胀感极易与“外耳道耵聍栓塞”相混淆,自行掏耳极易延误病情。
有对于诸如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外耳道狭窄、既往未曾清理耳道、“油耳”、耳痒有渗出液等情况的患者,建议切莫自行掏耳,务必到医院就诊!
小小耳屎大有乾坤,放下手里的棉签,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处理。
文/张玉洁(北京老年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全身连耳屎都有异香,但他们却因此终身只能吃奶粉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撰文 七君
一个人流的汗是香的,撒的尿是香的,甚至连耳屎都是香的,这可能吗?
实际上还真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体臭”其实是“体香”,连天赋异禀的香妃闻了都直呼内行啊。
但是就因为这一身的香气,这些人终身只能严格控制饮食,大部分人只能以特殊奶粉为生。因为他们患上了一种叫做枫糖尿病(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的疾病。
枫糖尿病的断句方式是枫糖 尿病,它并不是一种糖尿病。枫糖的意思是,这些人的体液、尿液,甚至连耳屎都有一股沁人心脾的类似于枫糖的甜味。
枫糖尿病是在六十多年前由美国医生 John Hans Menkes 发现的。
John Hans Menkes。图片来源: www.childneurologysociety.org
在20世纪50年代,Menkes 还是一位年轻的住院医师。一次,他接诊了一位因为各种脏器都“宕机”而不幸早夭的婴儿。在询问了父母后他发现,这对夫妇之前生的几个孩子也都在婴儿时期夭折,而且病因不明。但是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体液都有一股甜腻的异香。
这些现象让 Menkes 猜测,这家人的孩子可能都有代谢疾病。后来,他发现了这种气味的源头:支链酮酸(BCKA)。
图片来源:pixabay
支链酮酸是亮胺酸、异亮胺酸和缬胺酸这些人体必需氨基酸异常代谢的产物,它们会堆积在人的重要脏器和大脑中,造成严重损害,甚至会造成降智打击。它们也会随着尿液和汗液排出,在耳屎中支链酮酸的浓度尤其高,因此枫糖尿病的耳屎有奇香。
在这些支链酮酸中,葫芦巴内酯(sotolone)的香味尤其突出。对于没有接触过胡芦巴这种地中海香草的人来说,葫芦巴内酯闻起来比较像枫糖。这也是为什么 Menkes 把这种新发现的疾病命名为枫糖尿病。
葫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是一种地中海香料。图片来源:wikimedia
这种的独特香气也是过去的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枫糖尿病的重要标准。现在医生们不需要再闻小朋友的屎尿屁了,血检就可以办到。
可是,为什么这些早夭的孩子无法正常分解那些人体必需氨基酸呢?
原来,这些孩子的基因出了问题。
能分解上述必需氨基酸的物质(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由4个基因编码的,如果这4个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生了突变,那么分解上述氨基酸的能力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原本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就会变成毒药,把人变成散发香气的行尸走肉。
枫糖浆尿症的孟德尔遗传:父母都是基因突变携带者(紫色),才会生下枫糖浆尿症患者(红色)。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些基因突变大都来自父母携带的隐性拷贝,因此枫糖浆尿症是可以遗传的。在人群中,大概每18万名婴儿会有1个患有枫糖浆尿症,在美国大约有2000名枫糖浆尿症患者。不过在一些基因池流动性不强的人群(比如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和阿米希人)中,发病率可以高达数百人分之一。
大多数枫糖浆尿症患者是在7岁前确诊的,少数人在成年后发病。在 Menkes 的时代,童年时就确诊的枫糖浆尿症患儿大多早夭。现代医学延长了这些可怜孩子的寿命,但是他们却要终身恪守严格的饮食规范,因为普通的食物会让他们随时一命呜呼。
刚才说过,枫糖浆尿症患者无法正常代谢3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但是这些氨基酸之所以叫做“人体必需氨基酸”,乃是因为人活着就必需要用到它们。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枫糖浆尿症患者的禁忌,因为稍有不慎多吃一点就会造成生命危险。图片来源:wikimedia
吃多了会死,不吃也会死,一日三餐就成了枫糖浆尿症患者的生死考验。
由于亮胺酸、异亮胺酸和缬胺酸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肉和蛋里含量很高,这些美食成了枫糖浆尿症患者的禁忌。为了在满足身体必需的同时不吃下去过量的蛋白质,枫糖浆尿症患者通常只能食用特种食物,并配合规律的血检。
其中一种特种食物就是配方奶粉。这类配方奶粉已经将蛋白质分解成了氨基酸,并且按照人体所需严格配比,保证患者不会吃过量。
这个叫做 Grayson McGill 的小朋友患有枫糖浆尿症,他的爸爸在给他准备食物时必须要准确称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图片来源:BC Children's Hospital Foundation
这样的奶粉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是续命丹药。能生产这样的奶粉的企业也是少之又少。比如在美国,只有雅培(Abbott Nutrition)等一只手数得过来的厂家能供应氨基酸奶粉。今年雅培因为细菌污染而被勒令停产后,美国的数千名枫糖浆尿症患者的生命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
图片来源:pixabay
医生有时也会给枫糖尿病患者打胰岛素,因为胰岛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这样体内无法被代谢的过量氨基酸就会组合成蛋白质,暂时不影响病人身体了。
即便在吃的方面时时小心谨慎,也不能保证枫糖浆尿症不会发作。在受伤感染,或者精神压力太大时,枫糖尿病就会卷土重来。因此枫糖浆尿症患者还必须非常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想要像正常人那样吃饭的话,枫糖尿病患者只能考虑换肝了。目前来看,肝脏移植是唯一一个能让氨基酸代谢回归常态的治疗方法。
为了控制这种杀伤面不大,但杀伤力极强的罕见病,许多国家会对新生儿进行枫糖尿病的常规筛查。
比如在2014年,英国国家筛查委员(UK NSC)宣布对英国的每个新生儿进行4种遗传病的筛查,其中就包括枫糖尿病。当然了,准妈妈们也可以通过DNA孕检来排查胎儿是否患有枫糖尿病。
总而言之,“香汗淋漓”、“放个屁都是香的”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的潜台词是“有大病”呢。
DNA 只要做错一件事,你就会变成奇人。
DNA 要做对所有事,你才能变成庸人。
封面来源:wikimedia
参考资料:
https://docs.qq.com/doc/DVFNKQmRyZFFFelBx
不过瘾?关注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网打尽!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