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三低(糖尿病三低饮食)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著名糖尿病专家送大家2个降糖运动处方,平稳血糖,安全有效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温柔”的杀手,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的“第三号杀手”,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在我国有“三高”、“三低”之说,“三高”指患病率高,并发症高,医疗费用高;“三低”是糖尿病确诊率低,治疗率低,治疗的达标率低。

那么,得了糖尿病怎么办,没有得的人应该如何预防呢?

众所周知,糖友在临床中的治疗框架是“五驾马车”,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病情检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

从可控因素方面来说,饮食和运动对糖友来说占有重要地位,上周本君讲了饮食,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糖尿病合理运动的那些事。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运动可以促进热量消耗,增加脂肪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可以促进骨骼、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力,恢复细胞对糖的吸收,使血糖水平下降。

其次,运动后,肌肉、肝脏还会摄取大量葡萄糖,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如中等量的运动,其降糖作用能够维持12-17小时;还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所以,科学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天然处方。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推荐过很多安全有效的降糖运动处方,养生君在此分享2个,供大家参考。

踢毽子:平稳血糖

小时候大家都玩过踢毽子吧,但长大后很多人都不玩了,其实踢毽子运动量不大,却能使全身得到活动,有益身心健康,特别适合糖友。

踢毽子以腿部、脚部运动为主,主要以下肢做盘、磕、拐、蹦、落等动作来完成。

这样不仅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锻炼,充分活动腰部,带动全身血液循环;还可以加强足部肌肉的锻炼,对于糖友来说大有裨益,可减少脚部病变的发生。

动作要领:

  1. 背部稍微弯曲,眼睛看着毽子;
  2. 手臂上摆,在踢毽子时身体要保持松弛;确切地说,腿部之外的其他部位,都要放松,不要过于僵直;
  3. 将脚抬起,用脚的内侧去踢毽子;
  4. 时间不超过15分钟,感到冒汗了即可。

注意事项:

糖友刚开始踢毽子时,动作幅度应该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这样肌肉才会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不至于拉伤退或腰部肌肉。

八段锦: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八段锦是传统的健身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

八段锦中其中两个动作:“两手擎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单举手”,非常适合糖友练习,可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舒缓情绪,改善胰岛素抵抗;尤其能很好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运动期间,血糖可得到良好控制。

“两手擎天理三焦”具体操作步骤:

第1步:

  • 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部、脊椎放松。
  • 头正平视,口齿紧闭,用鼻子做深呼吸,宁神调息1-2秒,气沉丹田。

第2步:

  • 两手从体侧缓缓举到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同时两脚的脚跟随着双手的托举而起落。
  • 托举6次以后,双手掌心向下,沿着身体前方缓缓按自腹部,之后再回到最初的站姿,重复做10次。

“调理脾胃单举手”具体操作步骤:

第1步:

身体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第2步:

左手从左侧翻掌上举,手臂挺直,手指并紧,手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掌下按,指尖向前。

第3步:

左手从左侧落下,掌心下按,指尖向前,右手从右侧翻掌上举,手臂挺直,手指并紧,手心向上,指尖向左,如此反复练习10次。

糖友运动时,需注意5点

当然,糖友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平时可以适当做操、散步、慢跑、爬山、爬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剑等。

不过,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5点:

1、运动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饭前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2、不要在空腹情况下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最好在运动前后注意加餐,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运动前后注意补充足够水分,否则过多出汗会导致血液浓缩,血液粘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4、老年糖尿病患者为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注意运动时脚必须穿着合适鞋袜。

5、老年、有严重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不宜勉强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孟孟

糖尿病,这个杀手有点儿冷

2018年12月15日凌晨,著名作家二月河突发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病逝。所谓心力衰竭,并非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诱因可能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事实上,为创作“落霞三部曲”,二月河耗费了大量心力,1996年《乾隆皇帝》最后一卷刚刚完成不久,他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从那以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他家中便随处可见。与糖尿病并发症拉锯战22年后,英雄谢幕。

糖尿病不致命,可怕的是并发症

二月河的抗糖经历在中国并非孤例。据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专家王雪大夫介绍,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亿多人,发病率在全国31个省市中达10.9%。就门诊情况来说,大部分都是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如脑血管疾病、偏瘫、心梗等,被动就诊;只有少部分人是在体检中发现血糖高,主动就诊。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二月河本人也深有体会,“糖尿病无声无息地来了,没有很大痛苦,但并发症出来就不得了。糖尿病不会迅速死亡,但并发症,导致必亡。”此言虽略有夸张,但足以引人注意。糖尿病并发症中,血糖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对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的损害。

其中,微血管并发症不会导致死亡,主要涉及: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重者会导致失明;或糖尿病肾病,易引起肾小球硬化症,早期症状为尿里出现蛋白,之后会导致全身肾功能不全;或早期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有踩地棉花感。此外,一些女性患者首发症状可能表现为外阴瘙痒。而血糖高对大血管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王大夫解释道,因为大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病人死亡的首要因素。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三高一低”,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王大夫提醒,血脂异常往往没有症状.不易察觉,如果不予重视,将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梗死、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可能会致死、致残,故有“沉默杀手”之称。

王大夫表示,目前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关注相对在提高,但对血脂的关注度不是太高,实际上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解决心血管并发症,而血糖只是导致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的危险系数其实更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更要关注血脂。

别怕,跟着医生进行四项治疗

如果已经确诊患有糖尿病,该怎么办?王大夫支招: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凝,四项同步治疗。

降糖。65岁以下没有并发症的成人,空腹血糖应小于6mmol/L,餐后2小时应小于8mmol/L;65岁以上,且患有心脑血管的成人,空腹血糖应小于7mmol/L,餐后2小时应小于10mmol/L,糖化值要小于7mmol/L。可通过降糖药或胰岛素等手段,使血糖达标。

降压。患者首诊时,会进行血压测量。初诊血压高的人(低压高于90,高压高于140),均需要服用降压药。

降脂。在糖尿病病人中,血脂异常的人数占到40%左右。该部分患者的血脂谱一般以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主,这时它所携带的胆固醇会积存在动脉壁上,久而久之,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有时也被称为“坏的胆固醇”。在具体治疗中,首选他汀类药物。

据王大夫介绍,目前他汀类药物分为两大类:人工合成他汀与天然他汀。总体来看,他汀类降脂药物是安全的。但长期服用人工合成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需要检测肝、肾功能与激酶,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不良反应高发人群。相较之下,王大夫更推荐非急性患者使用天然他汀类药物,如血脂康,主要成分为13种天然复合他汀。因为天然他汀类药物提取于粮食红曲,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临床中少罕见服药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和肌肉问题。同时,天然他汀是国家医保甲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血脂指标正常,降脂药依旧不能停,但是可以慢慢减量。王大夫特别提醒道,“糖尿病患者血脂的指标正常不能依据化验单上的判断标准来判断,因为后者是正常人的指标。”而对于糖尿病患者,通常情况下,年龄大于40岁且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2.6mol/L以下;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1.8mol/L以下。如果已经达到上述标准,可以减少药物剂量,但需观察大血管B超,比如颈动脉、下肢血管,如果血管壁里有斑块,或者有小絮粒状的东西,需要继续服用降脂药物。

抗凝。面对“血脂如果降下来了,还需要抗凝吗”的疑问,王大夫解释道,需要,二者概念不一样,抗凝是指血液黏稠度的问题。目前常规用药是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过程中需要检测消化道状况。

两类人群、两类行为需注意

谈及引起血脂异常的因素,王大夫介绍道,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脂、高糖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以及药物作用,比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

对此,她倡导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减少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饮食的摄入,不吸烟,不过度饮酒,不熬夜。并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一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每3至6个月测定一次血脂。

此外,王大夫提醒有两类人需要关注自己的血糖指标。一类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该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若在未确诊之前就遵循糖尿病患者标准的需求进行合理饮食与运动,其患糖尿病的概率可能会降低。另一类是孕妇,在怀孕22至24周时需做糖筛,如空腹血糖超过5.1mmol/L,即为妊娠糖尿病,需要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配合运动,必要时需使用胰岛素。

至于“降血糖纯吃素、不吃主食”的言论,王大夫指出,曾有病人不吃肉只吃豆制品,但最终肾衰竭严重,因为人体要消化植物蛋白,所消耗的能量比消化动物蛋白大,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吃主食也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比如骨质疏松、缺钙等。而健康的体魄需要饮食均衡,不能因噎废食、偏废其一。文/王若婷

您知道什么是“三低”吗?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危害有多大,很多朋友应该都了解了,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三种“低”给人带来的健康风险不亚于“三高”。

血压低要提防出现潜在的脏器损害以及原发疾病

之前,在只道高血压危害大,却不知低血压危害也不小,还容易被忽视一文中就谈过低血压,低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小于收缩压90毫米汞柱,舒张压60毫米汞柱,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人体的心脑肾等靶器官能接受的最低血压值是80/50mmHg,当血压值低于这个水平就要小心低血压带来的危害了,长期的慢性的低血压会使机体的心脑肾灌注不足,产生头晕、乏力等现象

入量不足所导致的低血压只能依靠对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理来治疗,除了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新鲜的蔬果外,患者更适宜多补充水分,选择高钠饮食(偏高)。而因心梗、心衰等原因造成的低血压发生猝死的风险极高。还有些患者的低血压提示隐匿的病情,要找出真正导致低血压的病因对症治疗

血糖低更伤脑细胞

糖尿病患者降糖也并非越低越好,重在控制血糖的稳定,对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的危害将会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低血糖时可迅速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甚至会造成脑细胞的死亡。伴有严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疾病、致命性心率失常等。

低血糖前期会有些症状,如:有饥饿感、心慌、出虚汗、发抖、易怒、焦躁等症状,可随身携带能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及糖块,立即进食或喝些糖水,有条件时及时监测血糖。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对人体也有害

人体内的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过高会诱发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对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伤害。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有保护作用,可防止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并可将血液中和血管内沉积的脂质清除,并携带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

高密度脂蛋白值偏低一般是家族遗传或血脂的代谢异常造成的,发现后要检查其他脂蛋白水平是否正常,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不要为了升高血脂过多的摄入坚果、肉类等食物,以免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