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偿尿(糖尿病患者尿的特点)

天空的颜色不一样 0
文章目录:

26岁小伙自舔尿液 查出了糖尿病?

广州26岁的小林想检验自己的血糖是否过高,于是自舔了一下尿液,发现有甜味,结果到医院真的就查出了糖尿病。 小林表示 他自己每天喝两三瓶饮料,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尿液引来了蚂蚁 所以想自查一下。

这不是段子,这是真事!我知道劝你们别尝试,还是会有人好奇,所以请大家尽量别模仿。

医生尝尿,糖尿病研究的开端

北京大学医学部 徐 璐

1919年,12岁的美国女孩伊利莎白·休斯被诊断得了糖尿病。她的父亲是法官和政治家查尔斯·休斯。这一消息对休斯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在当时,糖尿病是不治之症。患者口渴、多尿,也可能出现眼底病变、肾病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最后在痛苦中消瘦死去。

早在3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糖尿病的存在。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书中,就提到了一种“体重快速下降、频繁小便”的疾病。古印度医生发现,糖尿病患者尿液黏稠,而且对蚂蚁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而发现尿液具有甜味。中国古代也有“小便至甜”的记载,并将其命名为“消渴症”。隋朝巢元方提出病人要多运动,唐代孙思邈更建议患者少吃面食,这与现代医生的意见不谋而合。

不过古人这些医学发现被湮没在历史当中,没有受到重视,现代医学重新认识糖尿病,要归功于一位“尝尿诊病”的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 (1621~1675年)。他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首次详细描述了大脑解剖结构和功能,被认为是临床神经科学的创立者。这位有着献身精神的医生,亲自尝了患者的尿液,描述它是“奇妙的甜,仿佛充满了蜂蜜或糖”。他也是第一个描述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所致疼痛和刺痛的人。

威利斯在后续的研究中完善糖尿病病名为“Diabetes Mellitus”(含义为尿多且特别甜),自此开启了糖尿病研究的新篇章。

糖尿病、葡萄糖、胰腺、胰岛、胰岛素……在随后的两百多年中,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被发现、命名、联系起来,糖尿病的病因渐渐被揭晓。1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使尿变甜的成分是葡萄糖;切除动物的胰腺会引发糖尿病;在胰腺外分泌腺中,有一片像孤岛一样的细胞团,它们能分泌一种降低血糖的物质,这些岛状细胞团被命名为胰岛,分泌出来的物质被称为胰岛素。

胰岛素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是,提取胰岛素的工作却屡遭失败,分离出来的胰岛素大部分都被胰腺中的酶降解了。很多医生放弃了这一路径,继续使用 “饥饿疗法”。

“饥饿疗法”极端限制患者饮食,以致病人不被病死,也会被饿死。但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能使患者生命多延长几年。查尔斯·休斯也为女儿选择了“饥饿疗法”,他鼓励女儿坚持,即便女儿饿到只有20公斤,如同皮包骨头,但他们仍在等待一个奇迹。

就在这时,加拿大一位年仅29岁的医生创造了奇迹。整形外科医生班廷为贴补家用,利用业余时间到一所当地大学讲课。在准备糖代谢这堂课时,班廷受一篇文献启发,产生了一个提取胰岛素的想法——结扎狗的胰岛管,待腺泡萎缩到只剩胰岛时,分离出胰岛素。带着这个新想法,班廷千方百计争取到多伦多大学生理学教授麦克劳德的支持——可以在暑假空闲时使用他的实验室,并找学生来帮忙。

1921年暑假,班廷带着实习生贝斯特,用变卖自己东西凑出的实验经费,以百折不饶的信心和勇气,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牺牲了近百只小狗之后,终于发现并提取出有活性的胰岛素。实验初步成功后,本来怀有怀疑态度的麦克劳德也转变了态度,大力支持起来。

动物实验后,他们的第一个病人——一名患有糖尿病而濒临死亡的14岁小男孩——在注射胰岛素后,病情得到了极大缓解。

1922年,伊丽莎白见到了班廷,小女孩乐观的精神感动了班廷。伊丽莎白注射胰岛素后,奇迹发生了,三年半来第一次能吃真正的食物了。伊丽莎白甚至登上了宣传胰岛素的海报。她一生注射了4.2万针胰岛素,活到了73岁。

伴随着制药公司加入,胰岛素开始产业化,无数糖尿病人的生命得以拯救和延长。班廷等几位科学家,以一美元的象征价格,转让了胰岛素的技术专利,以非排他授权的方式允许公司生产销售,使得全世界的患者受惠。

班廷和麦克劳德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奖。当时,班廷年仅32岁。但班廷对于诺贝尔奖忽视了实习生贝斯特的贡献感到气恼。他宣布将自己的奖金分给贝斯特一半。为了纪念班廷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其生日11月14日,定为了世界糖尿病日。▲

降糖新方式:达格列净,把血糖尿出去!糖尿病原来可以这样治

糖尿病,又称为“富贵病”。“快节奏、高热量、安逸少动”的生活方式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急剧增高且快速增长”的趋势,患病人群也逐渐年轻化

防治糖尿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下的研究热点。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降糖方式—把血糖尿出去,代表药物:达格列净

一、 什么是糖尿病呢?

1、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量增多、身体日渐消瘦(简称为“三多一少”),若血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即临床所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病程日久,由于高血糖对于血管及神经末梢的损害,患者会出现视物不清、重影,肌肤麻木、或自觉皮肤表面有蚂蚁爬行的瘙痒感,伤口破溃日久不愈、或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累及到肾脏,出现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

根据糖尿病不同临床特点,医学上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好发于青壮年患者,其发病主要与体内B细胞缺乏,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故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好发人群是中老年人,他们绝大多数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生活安逸,运动较少,因而导致胰岛素抵抗,或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糖尿病。其治疗方法是药物降糖佐以饮食控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晨起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示: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以上四条满足一条即可。

二、二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哪些呢?

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药物分为以下七种: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阿格列汀;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胰岛素类: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可单一或者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如体型肥胖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选择双胍类药物;空腹血糖高者选择磺脲类的药物;餐后血糖明显高者多选择糖苷酶抑制剂;体型肥胖且伴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者可选择胰岛素增敏剂;服用以上药物体重仍增加者可用DPP-4抑制剂;药物降糖效果不佳者则可选择注射胰岛素治疗。

三、降糖新方式—达格列净,把血糖尿出去!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探讨研发的重点。近年来学者们探索出一种新的降糖方式:通过抑制肾小管中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降低滤过葡萄糖的重吸收率,使得更多的尿糖排除体外,以达到降低血糖的功效。其代表药物是达格列净。

达格列净是一种薄膜衣片,分为5mg、10mg两种规格,便于口服。本药物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佳,一型糖尿病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本药。

1、服用方法:

起始治疗时,患者可每日晨起口服5mg。如果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将药物增至每日晨起10mg。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仍需保持运动及控制食物的摄入。

2、注意事项:

服用该药物前,医生需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眼睑发白、注意力不集中、或伴有心悸、女性月经量少;女性HB<110g/L,男性HB<120g/L。若存在,则待以上症状改善后方可使用。

另外,若患者曾因肾脏功能受损,出现腰部酸痛、疲乏无力、夜尿增多、食欲不佳等症状,应在评估患者肾功能后方可决定是否给予该药物。若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且肾小球滤过率在≥60mL/min/1.73m2,则可采用该药物治疗,且在药物使用后需再次评估患者肾功能。若患者临床症状较严重,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则禁止给予该药物。

3、达格列净的优势

(1)降低血压,保护心脑血管。高血糖、高血压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一方面,血糖增高使血管内皮的受损,血中粘稠物质在受损部位沉淀、堆积,形成斑块,进而引发心肌梗死或者脑梗死。另一方面,若患者血压较高,血流速度较快,由于血管内皮的受损,血液很容易冲破血管,进而引起脑出血。而达格列净在增加尿糖排泄,改善全身糖代谢的同时,也增加了钠的排泄,血中钠离子减少,血浆容量随之降低,从而起到降低血压之效,进而降低了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降低体重。人们往往通过消耗更多的热量来减肥,糖分是机体热量的来源之一,达格列净促进机体内糖分排泄,相当于消耗了更多的热量,从而起到降低体重之效。

(3)降低尿酸。尿酸是影响肾脏功能的主要因素,达格列净具有加速尿酸的排泄速度之效,从而降低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风险,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4、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达格列净在降糖、降压、降尿酸、保护心脑血管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诸如:生殖器官的真菌感染、尿路感染、尿脓毒症和肾盂肾炎等。因此,患者在服用本药治疗时,需多饮水,降低炎症的发生率。

另外本药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合用,也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在服用本药时应常监测血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若在治疗时出现以上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血糖控制标准

临床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心存这样的想法:吃了降糖药,血糖肯定不会升高,所以不用特意去监测血糖。其实不然,服用降糖药物后更应当关注血糖的变化情况。

首先,服用降糖药物后,监测血糖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降糖药是否适合自己,防止因药物过量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另外,服用降糖药物后,患者心理上得到放松,很容易疏忽饮食这一升高血糖的重要因素,进而出现高血糖的发生,严重者出现高渗性昏迷。那么在服用降糖药物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应该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

对于病程较短、无并发症的中青年患者,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8.8mmol/L。

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血糖应<7.8mmol/L,随机血糖<10mmol/L。

70岁以上的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0~10.0mmol/L即可。

合并有心脑血管并发症或者极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0~11.0mmol/L。

三、糖尿病的预防

疾病的预防从其病因着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机制密切相关。而我们能着手改变的就是环境因素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

1、控制饮食:

药物治疗的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当控制饮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物应以低糖、低脂、低热量为主。

主食是每日获得能量的来源,其摄入量对于维持血糖稳定至关重要。粗粮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尤佳的选择,它在给患者提供能量的同时,也提供了日常所需的维生素B及多种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对主食的摄入量要求极高,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200g~300g之间。

因为水果的含糖量较高,故其摄入量应当计算在全天摄入的总热量内。

若食用水果,患者应适当减少主食的食入量。且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三小时食用水果为佳,防止因血糖突然升高而出现危急症状。

另外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空腹饮入大量酒精,可导致严重的低血糖。而大量饮酒后,低血糖反应会被醉酒现象掩盖,这是相当危险的!

2、运动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可在早、晚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后进行有节奏的全身性运动,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锻炼。一方面,机体通过运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另一方面,通过运动加速体内脂肪的快速分解,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运动当以适量为准,过量或过度运动可能引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推荐的运动方式有:慢跑、做操、打太极拳、八段锦、骑自行车、跳舞、打羽毛球、游泳等。

相较于传统的降糖药,达格列净开创了降糖的新方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服药次数,在降糖的同时又起到保护心、脑、肾等脏器的功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是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3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