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湿(糖尿病和湿气重怎么区别)
糖尿病给药前 须知湿有多重
湿与痰热合而为患
我的导师苏州市中医医院任光荣教授认为,湿邪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大量方便食品、久贮藏的食品)为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肥甘,滞胃碍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日久则化热伤津。脾气受伤,精微物质则化湿为痰,为浊为膏,日久化热。情志失调,肝失疏泄,中焦气机阻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痰、生热,湿阻中焦,热、痰、湿则合而为患。
糖分越高湿邪越重
根据我们的课题《中医证型演变与2型糖尿病病程及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害的相关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早期或IGT期湿邪瘀滞较为严重,且常与热、痰夹杂,临床表现为消谷善饥(胃热),易患口苦(肝热)、便秘、口中黏腻,舌苔黄腻;血液中糖分越高,湿邪表现越严重。身重、肢困、乏力,一味养阴清热是不够的,需加化湿之剂、清热之剂,重用黄连,加用苍术、白术、茯苓等化湿之品。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邪逐渐阻滞,加重瘀滞的表现,并耗伤阴阳,出现气阴两亏。病程较短的病人以湿、热、痰为主,病程长的以瘀、损为主。胰岛素抵抗较重的患者湿、食、痰较重,经化湿、健脾、消食化瘀,胰岛素抵抗能缓解,血糖下降;病久胰岛功能衰竭者,气阴两亏、瘀阻的多见。
皮肤与肾湿多累及
糖尿病早期治疗,特别是较为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健脾化湿为主要治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与湿联系较多的为糖尿病皮肤病变。其与风、湿、热有关,内风可伴见湿热,内风多为阴虚生风、血虚生风及血瘀生风。湿邪以外湿居多,有时外湿与内湿相合致病。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湿邪侵入皮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与风邪相合,可致皮肤瘙痒,且顽固不愈。湿性黏滞,不易清除,故糖尿病皮肤瘙痒,顽固不愈。糖尿病手足癣更是湿毒凝聚皮肤、湿热化燥,伤血则皮肤失养,出现皮肤粗糙、干裂。
糖尿病肾病中有很大部分为湿浊内阻,湿热内蕴,伤及阴血,血液黏滞故瘀,脾肾固摄无权。糖性本黏滞属阴,流于脉中,碍血成瘀。由于血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导致肾脏灌注不足,瘀阻肾络,精气不畅,壅而外溢,常使蛋白尿顽固难消,治疗时以化湿化瘀治疗。
治湿之法先查表里
治湿的方法有多种,当观察表里上下。如湿气在皮肤者,宜用麻、桂、二术以表其汗,譬如阴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风药以胜湿者。譬如滑风者爽,湿气自消也,水湿积于胃肠肚腹肿胀者,宜用遂、戟、芫、丑之属以攻其下,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肉筋骨之间,拘挛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属以温其经,譬如太阳中天,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之间、肌腠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术、苍、朴、夏之属健脾燥湿,譬如微湿,以灰掺之则湿自燥;湿热在于小肠膀胱,或肿或渴,或溺闭不通者,宜用二苓、车、泻之属以渗利之,譬如水溢沟渠,非疏通其实不达也。
文/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黄 菲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糖尿病湿困脾虚,为什么不能滋阴清热,而要温燥健脾治疗?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消渴病”,其病机复杂,常涉及脾、胃、肾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湿困脾虚,是中医描述糖尿病患者体内湿邪与脾虚共存的一种病理状态。对于湿困脾虚型的糖尿病,中医的治疗思路往往不同于常规的滋阴清热法,而是采用温燥健脾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中医理论依据。
首先,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并将之输布全身。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原因,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湿邪作为一种缠绵难愈的外邪或内生之邪,一旦侵袭人体,最易困阻脾胃。脾胃功能受损,则水谷精微物质无法正常吸收与转化,反而随小便排出体外,形成尿糖,进一步加剧了机体的营养失衡。同时,精微物质不能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患者便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体质日渐衰弱。
湿邪困脾,还会导致脾气更加虚弱,气化功能失司,使得气不布津,津液无法上承滋润口腔,患者便会感到口干口渴,饮水不解渴。此外,湿邪郁久化热,形成湿热之邪,蕴结体内,不仅会加重消渴症状,如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数等,还会进一步损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症状。
面对湿困脾虚型糖尿病的复杂病情,中医为何不能采用滋阴清热法,而要选择温燥健脾法呢?原因在于,滋阴清热之品往往性质寒凉,对于湿困脾虚的患者来说,使用这类药物反而可能助湿生痰,加重病情。湿邪为阴邪,非温不化;而脾虚则运化无力,非燥不运。因此,中医提出了温燥健脾法的治疗思路,旨在通过温燥之品,祛除湿邪,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温燥健脾法的核心在于“温”与“燥”。治疗时应以温燥之品,如苍术、厚朴等,祛除湿邪,同时以健脾养胃之品,如人参、白术等,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在具体用药上,中医首先选用平胃散作为首方。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等药物组成,其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行气消胀,陈皮理气和中,甘草调和诸药。这一方剂既能有效祛除体内的湿邪,又能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气机得以顺畅,津液得以正常输布。随着湿邪的逐渐消散,患者的口干口渴症状也会得到缓解。
继用香砂六君子汤,进一步健脾养胃,巩固疗效。香砂六君子汤是在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的基础上加入木香、砂仁而成。此方不仅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还能行气止痛,和胃止呕。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与利用,从而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消除乏力感,增强体质。
总的来说,湿困脾虚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证候,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温燥健脾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依据和显著的治疗效果,为这一证候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平胃散与香砂六君子的运用,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够从根本上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从而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也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
总之,针对湿困脾虚型糖尿病,中医采用温燥健脾法而非滋阴清热法,是基于对患者体内湿邪与脾虚共存病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通过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清除湿热之邪、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
天气又湿又热,糖友们小心皮肤病找上门!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天气又湿又热,
糖友们小心皮肤病找上门!
立夏,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到来,我们岭南地区雨水多,在湿和热的影响下,糖尿病的朋友容易发生津伤湿阻,血液循环变差,甚至加重周围血管病与皮肤病变,饮食上要注意清热、养血、祛湿。
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款清热利湿、养血通脉的赤豆藕归排骨汤。
本期推荐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刘树林
主任中医师
向各位糖友推荐一款
清热利湿、养血通脉的
赤豆藕归排骨汤
莲藕清热凉血
赤小豆清热利湿
当归养血通脉
非常适合这个时节的糖友食用
点击视频
获取降糖汤方
手把手教你
做出立夏降糖汤方
【食材准备】
莲藕300克
当归10克
赤小豆30克
排骨250克
姜3片
小葱2根
盐适量
莲藕去皮切块,当归、赤小豆洗净,排骨洗净焯水。所有食材放入砂锅中,大火煮开,转小火炖至赤小豆熟透,加盐调味就可以了。
食令点评官
强力推荐
刘敏 教授
表示这款
赤豆藕归排骨汤
非常适合立夏时节的
食用和调养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夏时节气温渐高,雨水增多,湿热氤氲,利于万物生长。
但是岭南地区的湿热环境对糖友们的病情控制,可是一点也不友好。
这款赤豆藕归排骨汤,正适合这个时节的糖友食用。
赤小豆是岭南地区经常用来煲汤的食材,它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当归甘温补润,养血活血,对老年人的血虚便秘也起到一定润肠通便的效果。莲藕甘平,清热生津,补气健脾。
所以,这款汤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绝佳药膳。
除此之外,这款赤豆藕归排骨汤还适合湿热重、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的朋友食用。
来源: 经视健康家